九十五 金刚经使我变成了和尚


本站公告

    我以前对佛学没啥好印象,说来好笑,这还是小时侯看动画片的〈〈西游记〉〉,如来佛把孙悟空压在五行山下种下的坏印象。四海居士虽然给我讲了一些关于佛法的理论,但是我并没在意,不过现在想来也是对的,一心不能而用,我走的是道门,却总是有和尚尼姑出现,帮我的忙。

    现在我再看这本金刚经与当年所看不是一个感觉了,觉得这本书是给我写的啊,天底下怎么还有这样的书啊,这是什么人啊!居然有包含宇宙之智慧。租我家房子的东北老太太见我爱看金刚经,乐的不得了:“哎呀,读这经书好处可多了,哪怕是只会四句偈讲给别人听,将来那个福报也是莫大,比他们施钱舍物福报大的多多了,《金刚经》我早就背熟了,我给你背一遍你听。”说完便连珠炮一般一气背完。好虔诚!世上信佛之人十有八九是这样的,也有那一心修佛却难以入门之人。这样的书怎么会在人世间扔得到处都是啊!我只想哭啊,这本书才是真正的智慧啊,为了拯救苍生,居然会先诱之一利,用苍生欲得福报的欲望思想来引导他们看经文,以达到解脱啊。我知道经文中虽然讲因果循环的道理,但最终目的是让人超脱轮回――解脱啊。(后来我发现在法华经中的思想更加明确:用牛、羊、鹿三车来诱导孩子们脱离火宅)

    〈〈金刚经〉〉是一本指导修行的书,经文中有无上心法:无法法。但是因为当时听经的人无法领悟,只好再讲下去,左比如右比方都是为了说明这无法法,讲着讲着大中小乘就都出来了。其实每一本佛经都是为了说明这一方法而讲的,而经文的不同则是因人不同而出现的。经书中赞叹布施者的善行必得福报,却又说布施者没有功德。菩萨於法应无所住,行於布施。这不就是说修行不要固定在一个方法上,要把修行的法舍掉吗?色声香味触法不就是眼耳鼻舌身意?都布施都舍掉,连身都舍,法都舍,那以前的道窍、大小周天、风吹火化之功岂不是都妄用工夫了?这些工夫不都是在身上修的?不管了,先试试再说。

    既不想身内,也不想身外,更不用一切法。自己原本有修炼金丹之功的定力,要做到这一点可以说不费吹会之力。无需修行,我以前好象用错心了,以前睡觉时就进入功境入定。就在舍念一净,境界立刻转变。哎!大休大歇了。我已经在禅定中放尽心头所有的众生,心已经洗的干干净净。此刻要做到金刚经所说的境界,可以说易如反掌。

    什么天眼、天耳。五眼六通的,它不过是正常之人清阳之气中开关窍罢了。法尚应舍,何况非法。我入山修炼,入室修炼,不就是在修法吗?原来修仙成佛的至诚之心正是我的修行障碍啊。以前与天地同寿的想法不正是经书中所说的寿者象吗?说也奇怪自今日以后的日子我居然变成和尚了。

    刚一静念,发现自己已站在崂山北麓的一座寺庙前,寺庙前的石阶由下往上直向西北延伸上去,怕是上百阶层吧,虽然已是晚上八点,但那台阶上上下下仍有不少人,我站在石阶前,只见从顶上有几个和尚沿阶而下,穿过那些人的身体,那些人毫无知觉,这几个和尚直到我的面前,中间一个年长的和尚身穿白色单衣僧袍,手捧长方形木托盘,盘中有一件僧袍一串佛珠,旁边有一位和尚拿着锡杖,不用开口,大家心知肚明,我若就此接任主持,家中还有我的母亲,那她还不以泪伴过一生,于是我接受了僧袍、念珠,锡杖却没要,那僧袍一直到脚面,非常合身,每颗念珠有鸡蛋大小,挂在项间,一直垂到膝盖,我本清瘦之人,现在却变成高大魁梧的僧人了,非常潇洒,而且对自己一贯讨厌的光头,充满了自豪、自信,辞别时居然自称“贫僧”,这一次我自己不再像以前那样起落升降,以前要么像火箭直冲云霄,要么像战斗机盘旋而上,现在居然可以在空中站、停、坐、卧。飞行时耳边不再有风声,双脚就像上石阶一样在虚空中步步登高,升至崂山上空时,正是皓月当空,万里银白,回家只是一转念的事,然而家的感觉有些淡然,空中也见到有修行者飞过。当时,我不知这是华严寺,两年后与朋友一起再游崂山时才知道这儿是华严寺。

    直到三年后我再修太乙玄功时,空中有人长叹一声:唉!你既然出家了还回去干什么啊!那时我才知道出不出家原来不在这个臭皮囊上。

    现在我才真正读完了心经,明白了心经里面那个一切无的无字是什么了。

    合上眼睛,眼前人山人海,人挤人、人挨人好象在开大会,又象是在看大戏,看样子开始散场。转身欲要离开,由东往西来了六个穿黑衣的年轻人,他们拥上前来高兴的说:“姑父,我们可找着你了。”“你们是谁?从哪儿来的?”“从四川来的。”

    不对啊,我所有的亲属中没有一个是四川啊。“姑父,我们走吧”说着他们就把我架起来向东走去,有一个人也是六个黑衣人抬着往外走去。原来这儿往东有一条大街,向南一拐,这六个人已经不见了。咦?人呢?正想着眼前已变成家中的摆设,站起身刚走两三步,发现眼睛还是闭着的,原来闭着眼和睁着眼一样啊。佛说一切法,只为一切心。我无一切心,何用一切法。

    星期天我决定到?山寺去找佛经看,?山寺依山面海,风光秀丽,景色逸人,香火旺盛。善男信女络绎不绝。从东门拾级而上,山门外摆着很多杂货,做买卖的特多,还有不少打卦算命的。进入寺庙,满院子都是香客,唱经颂佛的声音从不远的大殿里传来,正中是大雄宝殿,供的是释迦牟尼佛。堂内有几个小和尚,年轻斯文,白白净净,一边忙于应付施主,还要看那些长得漂亮的女子,忙得不可开交。唉!这就是现代的佛家子弟。看着释迦牟尼的庄严塑像,再看看他的脚下这些,不由的使人想起《西游记》中偷佛祖灯油的小老鼠。算了,不看了。东北角有一流通处,专卖经典书籍,这儿人不多,泠泠落落没几个,佛家的精粹放在这儿没人光顾。

    来庙里烧香拜佛的人大都有所求,有求病愈的,有作过坏事求佛保平安的,有求官的,求子的,求财的,还有求佛帮忙找对象的,五花八门,一塌糊涂。走,找个僻静的地方看会书。围墙外一座塔,那塔下挺安静。坐下来打开书,看了没多一会儿,就觉得眼睛有点累,原来在屋外阳光底下看书刺眼。合上眼休息一会儿吧,刚一合眼,那六个黑衣男子站在面前。“姑父,快走吧,人家都去了”

    话一说完架起我来直往西北而去,庙里好象也有人往西北飞去,急匆匆的。大约走了有二三百里的样子,到了一个野外,这儿人山人海,中间搭有一个大圆台有一米多高,我们直接就上了台,很多人一齐叫我“姑父”敬上一个有大茶缸那么大的果子让我吃,咦?这是什么水果这么大,一抬手上面有字:乐陵枣后。乐陵是什么啊?那枣子在人间怕是没有那么鲜美的。吃着吃着饱了醉了,那六个人抬起我就往回赶了回来。奇怪,那些人好象都叫我“姑父”,什么意思啊?刚一停下那六个人又不见了。不行,我得进去问问庙里的师傅,说不定有高人能给我解释。

    一进门,刚好过来一位年长的僧人,我紧走几步,双手合十:“师傅,您好。”

    “阿弥佗佛(福)”“哎、师傅,刚才我怎么听你念阿弥佗福?”“是呀,没错啊。”“那姑父是什么意思?”“古佛(福)就是很久以前的佛(福)嘛。”“奥原来是这样啊,怪不得呢!谢谢师傅啊。”原来这个字念F,不是念FO啊。

    哈哈,僧家追求佛地,道士追求福地。佛德?福德?孚德?是不是啊?啊!我想起来了,弥勒佛好象有六个黑衣抬着来。嗨!不用想了,我直奔流通处各种佛经抱回一大包。常言到:他人修口不修心,我佛修心不修口。修是不修,不修是修。从那回家以后,我开始潜心研读佛经,边读边修。原来,那人山人海的叫法会,那六个黑衣人就是《西游记》中所说的六甲神。那串念珠则可以随意变化。静空之中常常大日如来,明月当空,灯光通明。常有大鹏鸟从右手中飞出或在头上空中盘旋。诸方世界应念而现眼前。正如紫阳真人诗言:不移一步到西天,端坐诸方在眼前。从书上查知,乐陵乃是大枣之乡。58xs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