码字2


本站公告

    古人云:“湖上小桃三百树,一齐弹泪过清明”。当我想起这句诗歌时就想到好像清明节快要到了,清明的脚步已经不远了,只剩下了一步之差。连湖上的小桃树都在纷纷为清明落泪,更何况是对已故的亲人呢。借景喻人,可谓把清明节的悲伤之情表达到了极致。

    清明是感恩与追思的日子。自古以来,扫墓不仅祭奠祖先、缅怀先人,也尊崇英烈、认祖归宗,这源自中国传统孝文化的祖先崇拜,是中国社会几千年来得以和谐稳定发展的支柱。中国社会的凝聚、文明的传承,敬尊长辈的孝道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它是重要的社会凝聚剂,也是清明节强大的生命力和民间根基所在。

    通过清明节实践孝道,有助于在古人与今人、前人与后人之间建立和谐的代际关系,促进人与人、人与社会和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有人说,清明节可以算作是中国人的“感恩节”,“知恩图报”暗示着感恩的传统理念;也有人说,清明以流传千年的传统提醒当代人在追思中学习感恩,这也正是建设道德文明迫切需要的。当然,就道德层面而言,社会成员应遵循的最基本的道德准则是理解他人,关爱他人,帮助他人,要做到这一点,应怀有“感恩之心”,这种理念的培养,应当建构在对家庭的尊崇、对祖先的感恩和对血脉责任认同之上。清明文化是一个动态的提升过程,现代文明应为清明文化赋予新的内涵。感恩的模式不可能是完全的传统,也不可能是纯粹的现在。

    清明节俗称“鬼节”,在感恩的模式中,一直笼罩着神秘与浓厚的迷信色彩。传统被扭曲,部分民间祭祀物品已经走向异化,街头烟雾缭绕、纸钱抛撒,墓地里,“宝马”、“别墅”、甚至烧“小姐”随处可见,这使颇有文化内涵的节日变得浅薄、低俗。清明文化作为传统文化,需要去其糟粕,取其精华,传承文明,不断升华。尊重传统,与时俱进,充分展现清明文化的意义,不是哪个人所能担当的,需要强有力的社会意识引导。这不仅是倡导“网上祭奠”、“鲜花祭奠”、“居家祭奠”等社会新风,也是借“清明文化节”深入挖掘清明文化的内涵。而这又恰恰是体现文化力的一个重要标志,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恒久主题和重要环节。

    清明节凭借中华民族发自内心的虔敬,穿越时空、历经沧桑而盛行不衰。那么,曾一度被拒弃的传统文化观念,在当下的现实中能发挥怎样的作用呢?在全球化的今天,经济交往的增多,带来了强势的外来文化。在这样的语境下,我们无法回避“我是谁?”这样的简单命题。也许承认我是中国人的前提,是对同一“人文始祖”的认同。清明、端午、中秋、春节作为文化符号,不仅是文化的精华,也是文明的缩影,蕴涵着独特的民族情感和精神内核,代表着一种根深蒂固的民族情结。清明节成为国家的法定假日,绝对不是对传统文化的“简单复归”与“拯救”,而是对文化之根和民族历史的体认与在此基础上的继往开来。祭祀是浸润民族认同感的模式,这犹如追求自由与权利一样,追求认_4460.htm同感和归属感也是人的本性。建构在“人文始祖”之上的传统价值观念,并不排斥吸收平等、自由、民主等现代人类的优秀价值观念,使得民族认同感和归属感具有了世界意义和未来价值,这将为二十一世纪提供不竭的情感和精神资源。58xs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