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唐130年-贞观之治3


本站公告

    李世民能够取得贞观之治,善于用人也是不容忽视的重要原因。李世民即位后,诸将争功,纷纷不已。李神通(李世民叔父)认为自己带兵东征西讨,功劳很大,对房玄龄、杜如晦等文臣位居其上不服。李世民并不唯亲是用,认为房玄龄等人运筹帷幄,坐安社稷,论功行赏应在李神通之上。对于之前原秦王府的旧人,李世民也是择贤才而用,论功行赏,而不是不加选择地全部任用。正因为李世民善辨君子、小人,能够举贤任能,因而忠贤满朝,人才济济,涌现出众多的文武奇才,如房玄龄、杜如晦是贞观朝的著名贤相,虞世南是一人兼数善的名臣。尤其为人津津乐道的是李世民发掘马周的故事。贞观三年(629年),李世民下诏命百官上书直言政事得失。中郎将常何是一介武夫,不通文墨,便让门客马周代写。李世民发现常何的奏章能切中时弊,大为惊叹,却不相信常何有如此见识。召来一问,常何如实相告。李世民感到马周是个人才,立即下令召马周进宫。马周迟迟不到,李世民又先后四次派使者前去催促。以堂堂帝国皇帝之尊,对一个落魄的布衣如此急不可待,可见他求才若渴的心情是何等迫切。见面后一谈,马周言辞“机辩明锐”,切中时弊。李世民非常满意,立即让马周到门下省为官。马周由此成为一代名臣,后累官至中书令。时人称“马君论事,会文切理,无一言可损益,听之俪俪,令人忘倦”。

    李世民还进一步严密了三省六部制。唐承隋制,中央仍实行三省六部制。唐朝的三省为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中书省的正副长官是中书令和侍郎,下设中书舍人,负责起草诏制。门下省的正副长官是侍中和侍郎,下设给事中,负责审核中书省起草的诏旨,驳正违失,并审批尚书省的奏钞。尚书省的正副长官是尚书令和左右仆射,下设左右丞。该省统辖吏、户、礼、兵、刑、工六部,负责贯彻执行中央拟定的政令。因李世民曾任尚书令,以后臣下避居该职,形同虚设,故左右仆射实际上成为尚书省的最高长官。唐初,三省的最高长官都是宰相。当时在门下省还设政事堂,为三省宰相共议军国大事的场所。后来,凡参加政事堂会议的官员都是宰相,他们均加有“参知机务”、“参知政事”等头衔,再后逐渐确定为“同中书门下三品”或“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如此,增加了宰相人数,避免一两个宰相专权,可以集中更多意见。

    当然,人无完人,李世民性情刚烈,有时候也容易冲动。他曾任命卢祖尚任交州(今越南河内)都督。卢祖尚,字季良,隋末豪杰人物,据扬州起兵称刺史,后来归附唐朝。卢祖尚开始答应赴任,但后来嫌交州太远,向李世民推辞说:“岭南瘴疠,皆日饮酒,臣不便酒,去无还理。”太宗再三劝说,卢祖尚坚决推辞不就。李世民大怒道:“我对你还不能驱使,如何能够驾驭天下?”当即将卢祖尚斩杀在朝堂。这件事为李世民的英明蒙上了一层阴影,被后世史学家称其为“骄暴之习,卒难尽免”,以致不少人认为李世民纳谏等英明举措不过是表面文章,只不过是为了掩饰他杀兄杀弟逼父篡位的形象。

    无论如何,贞观之治的成就不容抹杀,可以说,贞观之治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唐王朝之后一百多年经济繁荣的基础。没有贞观之治,就没有盛唐的繁荣,也就没有光辉灿烂的大唐文化。

    难得的是,李世民取得了贞观之治的重大成就,并没有将功劳完全归功于自己。他召集大臣,很诚恳地说:“此非朕一人之力,实有公等共相匡辅。”这样的胸怀,在帝王中属罕见。

    李世民也没有因政治卓著而忘乎所以,他常常提醒自己:创业难,守成也难,“然创业之难,既已往矣,守成之难,方当与诸公慎之”。连年丰收,他认为是一喜,边境平安,是二喜,但是“治安则骄侈易生,骄侈则危亡立至,此一惧也”。

    天下大治,唐朝国势也迅速强盛,一个统一而强大的唐帝国,屹立于世界的东方。而此时世界上的绝大部分地方还属于沉睡的大陆。只有中国赢得了空前的统一,并由于恢复了秩序,在文化和政治上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正如英国史学家赫?乔?韦尔斯所说:“在唐初诸帝时代,中国的温文有礼、文化腾达和威力远播,同西方世界的腐败、混乱和分裂对照得那样鲜明。……在唐朝,中国呈现了繁荣、幸福和文艺活跃的景象,远在任何同时代国家的前头。”(《世界史纲?生物和人类的简明史》)

    史家认为,李世民一手开创的贞观之治与汉初的文景之治相比,“恭俭不若孝文,而功烈过之矣”。贞观之治被公认是中国历史上最突出的太平盛世,成为中国历史有力的政治象征,对后世产生了难以估量的影响,激励了后世如元世祖忽必烈、清高宗弘历(乾隆)甚至包括日本的德川家康等无数的统治者。时至今日,中国人仍自称为“唐人”,世界各地华人集中的地方称“唐人街”,也是来源于此。

    帝国京师长安繁华如梦,四方朝拜使团潮涌如流,日本遣唐使乘风破浪,丝绸之路上商队如织,诗坛艺苑百花齐放,由此写下了中国历史上最为灿烂夺目的篇章。大唐文明,震古烁今的,千余年来,不仅影响了中国,也影响了东方和世界。58xs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