匠户营扩编到3000多人,有1000人是从事铁匠这个很有前途的行当,或往这方面培养。即便这样也远远满足不了海州快速增长的钢铁需求。
当时的炼钢的办法主要是三种:百炼钢、炒钢、灌钢。
所谓“百炼钢”,就是一步练钢法,用地坑式矿炉,在较低的冶炼温度下(木碳为燃料)由铁矿石固态还原,得到块炼铁(也称为锻铁)。再将块炼铁用木碳反复加热折叠锻打,使钢的组织致密、成份均匀,杂质减少,从而提高钢的质量。但这种方法效率太低,一般只用百炼钢制做兵器。
“炒钢”的方法,就是二步练钢法。用的是竖炉。使生铁(也就是白口铸铁)产量提高。据说是三国时,在斜谷口为诸葛亮铸刀的蒲元发明,把生铁加热到熔化或基本熔化之后,在熔炉中加以搅拌,借空气中的氧把生铁中所含的碳化掉,从而得到钢。
“灌钢”是古代冶金技术的一项杰出创造,它利用生铁含碳量较高、“熟铁”含氧化夹杂较多的特点,用“熟铁”中的氧来氧化生铁中的硅、锰、碳,造成激烈的“沸腾”,而达到去除夹杂的目的。虽操作简单,效果却十分明显。“灌钢”的工艺据说早在东汉晚期就出现了,但对工匠的经验要求非常高,一直不成熟,还没有完全推广。海州的铁匠里更是没人掌握。
“百炼钢”的硬度不如青铜,制做上好的刀剑最后还有一个重要的工序,那就是淬火。淬火工序看起来容易。但操作起来,极难掌握得恰到好处。烧热的火候、冷却的程度、水质的优劣,都有很大关系。淬火淬得不够,则刀锋不硬,容易卷刃;淬火淬过头,刀锋会变脆,容易折断;淬火淬得合适,非有极其丰富的经验不可。海州的工匠一直没做出什么值得夸耀的兵器。据他们的解释是由于附近的水质不好。秦隽扬嘴里没说,可心里深信多半是那帮家伙的能力问题。
海州为了提高效率,大规模地使用“炒钢”的方法。在秦隽扬命令下,不论锻制兵器还是农具。所使用的燃料全部由木炭改用煤炭,煤炭提供的热量远比木炭高。而且不比木炭需要砍伐木材再进行烧制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他也知道用煤来做燃料,以当时的工艺水平会使钢铁的有害杂质硫、磷含量过高,制造出来的东西产生热脆性和降低硬度。但煤的使用是历史的潮流。效率有了大幅度提升,数量的绝对优势完全可以压倒质量优势。随着工艺水平的提高,海州钢的质量下降也只是在一段时间内。
海州钢的质量下降,影响最大的是将士们配发的横刀。唐代的制式横刀有两种,一种是骑、步通用的备用配刀,一种是大一号的,步兵专用的双手刀。即便是步兵专用的双手刀,在秦隽扬看来和他见过的日本武士刀区别不是很大,全长二尺六寸,刃长二尺,厚约二分五,宽度一寸二分。重四斤。
横刀是直刃的武器。但到了晚_4460.htm唐的一些横刀也是有弧度的。横刀优点是锋利硬度高,缺点整个刀体都是块炼铁反复锻制而成,成本高昂。一旦损坏就报废回炉。有很多藩镇为了给部下配制横刀,几近破产。
砍刀又称开山刀。制作成本低,二十斤左右的重量使它集剑斧所长。报废了就回炉也无所谓,真正大战场上最管用还是厚大砍刀。至于名动天下的陌刀,长一丈有余,重50-60斤,造价昂贵不说,也只有那些巨汉才舞得动。
在三个月前,匠户营就根据秦隽扬的命令,试制了宽三寸,长二尺七,銎厚五分,重达二十一斤的步兵砍刀和宽二寸,长二尺二,銎厚三寸六分,重十二斤的步骑配刀。
这两款砍刀在沐水之战前才刚刚够装备近卫镇。沐水强袭战对抗横刀时,结阵冲锋的强大威力,滚动的刀流当真可谓所向披靡矣。“兵中之虎”终于露出了它的真面目。
在唐代中前期,士兵的武器装备相比同时代的军队或前朝的军队可谓豪华之极。
唐军的主力部队是步骑混成的,其一个标准的军团应该包括步兵12500人,骑兵6000,辎重兵2000。其中,12500名步兵中,甲兵7500名,使用明光甲。在7500甲兵中有2500名陌刀兵,这些陌刀兵每人在两腰分别挂有弓一把、箭30,背后交叉插有长柄陌刀一柄,长枪一条。此外5000甲兵也同有弓一把、箭30,枪一条,横刀一把。
6000骑兵皆明光甲,人配弓一把、箭30,横刀一把,马槊一条。
5000轻步兵中,2500人配弓一把、箭30,横刀一把,长枪一条,方型牛皮盾一面。另外2500轻兵配弓一把、箭30。背后背着一个更大的箭囊,装箭100,配弩一把,长枪一条。
唐军弓弩配备率得到120%,每名士兵都配有三件以上的武器。
人手一把的强弓制造工时为三年。为了保护骑兵的手,马槊必须要有弹性,所以马槊和弓一样都是复合的,并需要用桐油反复浸泡烘烤,一杆合格的马槊从取材到完工须耗时十四年半。
海州想打造一支强军,精良的装备必不可缺。对于槊、弓、甲的制作秦隽扬不予考虑。明光甲海州原有100副,后来一共缴获了300副。全部拨给了“归节都”。
“近卫都”、“内卫都”、“跳荡都”、“捉生都”都是着皮甲。至于“归义都”、“怀义都”和“巡防都”目前只能穿着夹麻衣,匠作司正在组织篾匠给他们赶制竹甲。据说防护效果还是不错的。
匠作司指挥孟敬的主要精力还是放在改制丈八长枪和腰开弩上。
长枪被称做“兵中之王”,是因为长枪兵在冷兵器时代一直是军队的主力。唐代的枪杆材料一般都选用如桦木、槐木、榉木等常见硬木。一些猛将更是使用铁杆枪。太过坚硬的枪杆对手臂的伤害极为严重。所以在海州守城战时,秦隽扬宁愿让那些新兵使用竹杆枪。
不然大战过后,满营的独臂人在晃荡可真够堵心的。
这几个月来,海州收购了不少的白腊木。这是秦隽扬最为中意的枪杆材料。它通体洁白如玉、坚而不硬、柔而不折,杆身可弯曲到180度不劈裂,柔韧性强,自身纤维密度稠,有较强的自然拉力,在干燥的地方不劈裂,在潮湿的地方不变形,其弹性、韧性是其它木质不可比拟。还有个重要的原因是它的分布极广,取材便利。至于枪头也做了改进,枪头长七寸,重四两。其方棱扁如荞麦,前头尖锐,用于透刺。
至于腰开弩,秦隽扬在这方面倒是专家。他为海州设定的制式弩为6石,在soudu.org使用时必须以坐姿同时利用臂、足、腰之力张弓。将身平坐地上,以弩平放面前。左右脚掌俱揣入拇内,紧接弩劈,撬上腰钩,钩住弩弦。两手拉腰钩索,两脚掌往前一蹬。劈体往后一倒,一齐用力,才能来开弩弦,挂上机括。它的射程和威力能给敌人带来毁灭性的打击。
原本是想在机括上做些改进的,在不减威力的前提下,改腰开为臂开,提高射击频率。可是工匠的金属加工水平让他很失望,金属零件的韧性达不到要求。只能暂时先放一放了。
这些兵器的改制,并没有什么高科技含量。他的敌人很快就会进行仿制了。
他不在乎。他现在就开始试制这些武器,真正针对的目标并不是他的同胞。而是那些在遥远北方的异族。
那些野蛮的民族在弱小的时候依附汉人,在不断地吸取汉人的科技文化茁壮起来后,诬指汉人为南蛮,以屠杀和奴役来回报汉人。
他需要时间。需要通过实战的经验和工匠技术水平的提高来不断改进武器。
在他眼里,那些骑着矮种马、着皮甲、执软弓骨箭的蛮族,却吹嘘什么“骑射无双”。根本就是个笑话。58xs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