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再比如有一首《乌夜啼》,大家也可能比较熟悉——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那么李煜,他是怎样地把这多重的人生角色集于一身的呢?在他故国的雕栏玉砌边,他究竟留下了哪些令他永生难忘的往事?在他的传奇而复杂的一生中,他又品尝过什么不同于一般的滋味呢?要了解这些,就让我们一起来走进李煜的人生和心灵的真实世界。
公元961年的7月,在南唐的首都金陵,就是今天的南京,一场盛大的登基典礼正在举行,一位名叫李从嘉的青年,身着黄袍,踩着红地毯,一步一步地向那张象征最高权力的龙椅走去。从此他将拥有另一个新的名字--李煜。“煜”是照耀的意思,就象征着他今后将要像太阳一样把他的光辉洒遍他的国土和人民。我们想,这样的时刻有多少人是梦寐以求的,又有多少人为它争得是天昏地暗、血流成河呢。但是对于李煜来讲,这样得时刻绝对是个意外。关于这一点,我们从他登基以后写给宋太祖得报告中间,我们就可以知道:
自出胶庠(xiang),心疏利禄,披父兄之荫育,乐日月以优游,思追巢许之余尘,远慕夷齐之高义。
胶庠是古代对学校的称呼,荫育就是指的庇护和抚育。巢父、许由、伯夷、叔齐这四个人是古代宁做隐士也不当皇帝的高人。这段话的意思就是说,我自从出了学校,对功名利禄是心不在焉,靠着父亲和兄长的庇护和抚育,我的日子是过得自由自在,心里只希望追随着巢父、许由、伯夷、叔齐的足迹,仰慕着他们,宁当隐士也不继承王位的高风亮节。那么这个自小生长在皇宫,而且最终也登上了皇位的年轻人,他为什么连一点权力欲都没有呢?
赵晓岚:李煜的父亲李璟是南唐的第二任皇帝,历史上称为“中主”。这个李璟要论治国的本事,那时稀松平常。不过写历史的人对他还算客气,有褒有贬,认为他有经营天下的志向,但可惜不会用人。在他领导期间,南唐曾经一度搞过扩张,想把南方的几个邻国都吃掉,但是因为用人不当,结果是得不偿失,所以当北方后周的部队来进攻南唐的时候,几乎打得他是跪地求饶,最后是以割地、赔款、称臣来收场。在朝廷内政上,李璟也犯了同样的错误,他任用了像冯延巳这些“问题人物”,冯延巳这个人是很有文才的,也陪李璟读过书,但是品性却很成问题。他对上是溜须拍马,对同事和下级他就专横猖狂。被当时的人视为朝廷的“五鬼四凶”之一。
什么叫“四凶”呢?“四凶”是尧舜时代的四个恶名昭著的部族首领,后来就专门用来比喻凶狠贪婪的朝臣,“五鬼”多用来指同时狼狈为奸的五个人,在这里的“四凶”就是指当时南唐朝廷的冯延巳、冯延鲁、陈觉、魏岑,在加上一个查文徽,那就是“五鬼”。据说有一次冯延巳和一个开国元老对骂,他就讽刺开国元老说,你有什么本事,你居然敢坐这么高的位置。那个元老他也不示弱,他就回敬他说,我只是一个安分守己的书生,论玩文字的话,十个我也比不上你,要论唱歌、喝酒、说笑话,一百个我也比不上你,若是要比什么拍马屁、玩手段,那我永生永世都不是你的对手,不过,我虽然没有这些本事,但我对国家和人民没有害处,你有这些本事,你足以祸国殃民。
但是就像冯延巳这样的人,李璟他一直是偏心袒护。有人要弹劾冯延巳,他就出来和稀泥,或者各打五十大板。史书上曾表扬李璟是仁厚,其实就是说他心慈手软,该出手时不出手,讲人情不讲法律。这样做的结果就是朝廷内部拉帮结派,内讧不断。那么这样的朝政也就好不到哪里去。
不过李璟虽然没有把他的皇帝的本职工作做好,但是他在书法、诗词这些业余爱好上他是样样高手。比方说书法吧,他的楷书、草书、隶书、篆书样样都写得好。特别是隶书,他要模仿前代名家得那个手迹,连那个鉴宝专家都分辨不出来。他写的词,现在只留下了五首,但首首都是精品,足以列入词坛名作家的排行榜。特别是什么呢?特别是他因为这些爱好,所以就对南唐的文化事业格外的重视,投入了大量的财力去兴办学校,搜集图书,然后招揽这些文艺人才。君臣之间还经常展开一些像研讨会一样的文艺活动。有一次冯延巳就写了一首词,其中有一个得意的名句,就叫做“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李璟就开他的玩笑,他说,风把一池塘的春水吹皱了,关你什么事呢?冯延巳是很会拍马屁的,他马上接上去说,那可比不上陛下的“小楼吹砌玉笙寒”。这“小楼吹砌玉笙寒”正好是李璟一首词中的名句。我们从君臣之间这种轻松随意的谈话中间就可以猜想到南唐宫廷中间的那个文化氛围是怎么样地浓厚了。
有这么一样的一个父亲,那么李煜要去学这个治国的本事,那恐怕是学不到什么了,但是在文艺方面,因为父亲的言传身教、潜移默化,因为父亲所营造的那个文化环境,李煜是得到了良好的教育和发展。在这方面,他是表现出来惊人的天赋,不但学了个十成十,而且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什么音乐、书画、诗词,他几乎是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李璟对于李煜来说,他是一个理想的父亲,一个很好的导师。他不仅魏李煜提供了锦衣玉食的物质生活,他还引导鼓励他走进了一个广阔的文学艺术世界。在父亲的庇护和抚育下,李煜的少年时代的生活本来是可以过得非常的平静,他本来可以做一个自由自在的富贵闲人,而把艺术只当做生活的调味品。不过别忘了,我们前面提到过,李煜还有一个兄长,正是这个兄长让李煜平静的生活蒙上了一丝阴影,让他想由富贵闲人进一步去做一个隐士,而把艺术当做生活的全部。这位兄长有时何许人呢?他和李煜之间究竟发生了什么样的故事?
前一讲我们说到李煜中了赵匡胤的招,被赵匡胤派来的“小长老”哄得团团转,把大量的财力和精力都投到了烧香拜佛中去了,就造成了南唐的国库空虚,国防松懈,南唐小朝廷到了一个危机存亡的关头。在这么一个关键的时刻,南唐的大臣们有的就干脆闭着眼睛做鸵鸟,一头埋进香灰里,跟着领导烧香拜佛;有的虽然对于南唐这个国家的危急形势心知肚明,但是他有不愿意学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所以他就来了个独善其身,有一搭没一搭地混日子。但是在中国历史上每一个将要灭亡的朝代都不会缺少真正的忠臣,南唐同样也不例外。那么有哪些人在这个关键时刻站了出来?他们的结局又是怎样呢?
当国家面临外敌的威胁的时候,感受最强烈的当然首先是那些担负着保卫祖国疆土的战士。在南唐的军队中有不少这样头脑清醒,作战勇敢,为国家的安危不怕牺牲生命的热血男儿。这其中最突出的代表就是镇守武昌的南唐名将林仁肇。
前一讲,我们说到李煜在他领导下的南唐境内开展了声势浩大的扶持佛教的运动。结果引起了想对南唐采取革命行动的北宋皇帝赵匡胤的密切关注,他认为李煜对于宗教的纯洁感情是可以利用的。如果宋朝的情报人员能够以僧人的身份,在南唐开展工作,那肯定是风险小、回报高、业绩显著。所以趁着南唐僧人大扩招的机会,宋朝的间谍就混进了僧人的队伍,来到了李煜的身边。
这个披着僧人外衣的间谍法号叫做“小长老”。关于他的来历和接近李煜的经过史书上有各种不同的说法。陆游和马令的《南唐书》的记载都差不多,都说“开宝初,有北僧(淮北僧),号小长老者,自言募化而至”。从这个记载来看,他在北方就已经出了家,并且小有名气,被冠以“小长老”的称呼。长老可以是对一般僧人的尊称,也可以是特指对于方丈的尊称。他募化而至,就是从北方一路化缘来到江南。如果这个说法可信的话,那么这个“小长老”,他是在南唐僧人扩招的热潮中是以一个教授的身份过来搞援助的。不过他要教的学生不是一般的学生,而是南唐的最高领导李煜。
所以他就采取了放长线钓大鱼的做法,一开始讲课不但是不收钱,反而是倒贴钱。陆游《南唐书》说他是“多持珍宝怪物,赂贵要为奥助”。“奥助”就是内助的意思,也就是他对南唐的高级官员和社会名人大量地送礼,让他们最自己的亲友团,打响知名度,以引起李煜的注意。后来他果然是如愿以偿,他做了李煜私人的佛学讲师。这个记载虽然没有明确地说明,这个“小长老”就是个间谍。但是我们想一想,一个从北方一路化缘过来的和尚居然手里有大把稀奇古怪的宝贝来行贿。那他背后肯定是有政府或者前一讲,我们说到李煜在他领导下的南唐境内开展了声势浩大的扶持佛教的运动。结果引起了想对南唐采取革命行动的北宋皇帝赵匡胤的密切关注,他认为李煜对于宗教的纯洁感情是可以利用的。如果宋朝的情报人员能够以僧人的身份,在南唐开展工作,那肯定是风险小、回报高、业绩显著。所以趁着南唐僧人大扩招的机会,宋朝的间谍就混进了僧人的队伍,来到了李煜的身边。
这个披着僧人外衣的间谍法号叫做“小长老”。关于他的来历和接近李煜的经过史书上有各种不同的说法。陆游和马令的《南唐书》的记载都差不多,都说“开宝初,有北僧(淮北僧),号小长老者,自言募化而至”。从这个记载来看,他在北方就已经出了家,并且小有名气,被冠以“小长老”的称呼。长老可以是对一般僧人的尊称,也可以是特指对于方丈的尊称。他募化而至,就是从北方一路化缘来到江南。如果这个说法可信的话,那么这个“小长老”,他是在南唐僧人扩招的热潮中是以一个教授的身份过来搞援助的。不过他要教的学生不是一般的学生,而是南唐的最高领导李煜。
所以他就采取了放长线钓大鱼的做法,一开始讲课不但是不收钱,反而是倒贴钱。陆游《南唐书》说他是“多持珍宝怪物,赂贵要为奥助”。“奥助”就是内助的意思,也就是他对南唐的高级官员和社会名人大量地送礼,让他们最自己的亲友团,打响知名度,以引起李煜的注意。后来他果然是如愿以偿,他做了李煜私人的佛学讲师。这个记载虽然没有明确地说明,这个“小长老”就是个间谍。但是我们想一想,一个从北方一路化缘过来的和尚居然手里有大把稀奇古怪的宝贝来行贿。那他背后肯定是有政府或者财团的支持在上期节目中,赵晓岚教授介绍了南唐后主李煜,醉心于烧香拜佛中,国库空虚,战备松懈,国家已经到了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对于这一点,李煜心里不可能不知道,只是他不愿意承认或者说不敢承认罢了。而在现实中,他又根本无法找到挽救南唐的具体办法,因此只能是求助于虚幻的佛国世界。此时,南唐的大臣们会做些什么?难道偌大一个国家,就没有人在这个关键的时刻挺身而出,担负起保家卫国的重任吗?湖南师范大学赵晓岚教授做客《百家讲坛》,精彩解读南唐后主李煜的悲情人生。系列节目《李煜》第六集《错上加错》,敬请关注。
赵晓岚:前一讲我们说到李煜中了赵匡胤的招,被赵匡胤派来的“小长老”哄得团团转,把大量的财力和精力都投到了烧香拜佛中去了,就造成了南唐的国库空虚、国防松懈,南唐小朝廷到了一个危机存亡的关头。在这么一个关键的时刻,南唐的大臣们有的就干脆闭着眼睛做鸵鸟,一头埋进香灰里,跟着领导烧香拜佛;有的虽然对于南唐这个国家的危急形势心知肚明,但是他又不愿意学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所以就干脆来个独善其身,有一搭没一搭地混日子。但是在中国历史上每一个将要灭亡的朝代都不会缺少真正的忠臣,南唐同样也不例外。那么有哪些人在这个关键时刻站了出来?他们的结局又是怎样呢?
当国家面临外敌的威胁的时候,感受最强烈的当然首先是那些担负着保卫祖国疆土的战士。在南唐的军队中有不少这样头脑清醒、作战勇敢,为国家的安危不怕牺牲生命的热血男儿。这其中最突出的代表就是镇守武昌的南唐名将林仁肇。
据史书记载,林仁肇性格刚毅,身材又高又壮,力大无比,还学原始人的搞法,在身上纹了一头凶猛的老虎。所以又有人称他为林虎子或者林虎儿,威风凛凛,很有点猛张飞的气势。在和后周的许多战斗中,他都是打了胜仗的。而他著名的战例也和张飞有点相似。张飞在刘备兵败长坂坡的时候,单枪匹马守在一座桥头断后,几嗓子吼吼,就把曹操的追兵吓得闻风而逃。林仁肇他带领一千敢死队员去烧后周专门运送补给的浮桥,结果风向突变,桥没有烧得成,他在带领这些人退兵的时候,他也是单枪匹马在后面断后。北宋来追赶的将领中,有一个是箭无虚发的神箭手。但是这一回,他栽了跟头,他向林仁肇发了很多箭,但是都被林仁肇给拨掉了,吓得他胆战心惊。于是就对部下说,南唐那边有个大高手,咱们还是不要追了吧。于是林仁肇虽然这一次是打了败仗,但是他在北方人的心目中却树立了一个大高手的形象。
林仁肇不仅是作战勇敢,而且还很有头脑。在北宋军队去攻打南汉没有回来的时候,他曾经向李煜提了一个秘密的建议,他说北方的部队长期千里行军,十分疲惫,而南唐原来在江北的淮南地区,它的防备又十分薄弱,如果趁这个机会,给他几万精兵,打过长江去,利用南唐原来在淮南的群众基础,一定会很快就站稳脚跟,收服失地。而且他还建议,在他起兵打过长江的时候,李煜可以把他的全家老小都抓起来,而且对外宣称攻打淮南的行动跟南唐朝廷无关,是林仁肇自己在搞叛乱。这样的话,如果攻打淮南的这个军事行动成功了,那么国家得利;如果失败了,可以把罪责全部推倒林仁肇的身上。
这么样一个建议真是够得上是赤胆忠心了。借用鲁迅先生的一句话来说,那是“我以我血荐轩辕”,用自己的生命,甚至全家老小的生命来保卫国家的利益。可是李煜却被这番话吓破了胆,他说,你不要胡言乱语,你再这么一搅和,我的江山就完了。光批评一下林仁肇,他还觉得不放心,他生怕这个林仁肇是不听招呼,擅自行动,于是干脆把他调离了防卫宋朝的前线武昌,把他派到江西南昌去当南都留守兼南昌尹。那就相当于今天的江西军区的司令员兼南昌市市长。
画外音:林仁肇对于李煜来说是最重要的一员虎将,但是一心求和的李煜此时反把他当成了一个不安定因素,因此他将这个有勇有谋的忠诚将领从前线调到了后方,免得破坏他靠委曲求全才勉强维持下_4460.htm来的,与北宋之间的和平局面。
可是让李煜和林仁肇万万没有想到的是,一场更大的阴谋正在等待着他们。那么,这会是一场怎样的阴谋呢?这个阴谋的背后又到底意味着什么呢?
赵晓岚:我们说过,北方是亲身领教过林仁肇打仗的厉害的,现在他虽然他被调到后方去了,但是这头老虎还在呀,那是江南南下的时候的一个大障碍。所以赵匡胤就亲自出马,又当导演,又当演员,玩了一把反间计。这回他所利用的是李煜的兄弟之情。
上一讲我们提到,在南汉灭亡之后,李煜曾经多次派代表到北宋去进贡,有一次,他派的就是他的弟弟从善。这个从善说起来,他本来也是有点野心的,当李煜还是皇太子的时候,从善就联络了一些大臣到李璟那里去吹风,劝李璟改立他为太子,李璟没有听进去。后来李璟就迁都南昌,但没多久就死在那里了,当时皇子中间,就只有从善守在身边,所以从善就趁机就向接受了李璟临终遗言的大臣徐游,要那个遗诏。大概他是想来一点什么修改遗诏之类的小动作。但是,徐游一口回绝了,而且在回到金陵之后,向李煜报告了这个事情。根据皇帝上台的一般的规律,新皇帝上台以后,他肯定会要对以前曾经阻碍他上台的人,或者有心要抢他位置的人来一个残酷镇压,无情打击的。可是李煜他却是个例外,因为我们知道这个李煜本来,他就不想当皇帝,只是论资排辈到了他的头上,他不想当也得当。加上李煜的性情是特别地仁厚,又是一个天生的情种,所以对亲人、对友人,他都是一往情深。因此,他上台以后,反而对从善是更加地关照和信任。
史书上说,从善出使宋朝是从善自己揽的任务,从这一点看,从善对于李煜的宽大,他也是感激在心的,所以,他就想在南唐很危急的时候,帮自己的老兄一把。但是没想到,他到北方以后就被这个赵匡胤强行留住了,不让回来。名义上是让他,给了他一个地方领导的职务,在山东做了个泰宁军的节度使,但实际上,是在首都汴京,就是今天的开封给他安排了一处大宅院,就让他住在里面,做了个金丝笼里的金丝雀。李煜对这个为自己去办事,但是一不小心就成了人质的兄弟他是非常地想念。每次登高望远,他一想起从善,他就哭得一塌糊涂,甚至连自己最喜欢的聚会、宴会他都没有什么心思了,都提不起兴趣了。
李煜在南方思念从善,而从善在北方也非常挂念着江南。正因为如此,他钻进了赵匡胤的圈套,帮赵匡胤完成了这个反间计。有一天,赵匡胤就把从善喊去和他聊天,一路扯谈,就一路围着皇宫东转西转,然后就转进了一个挂满了画像的屋子。赵匡胤就好像是漫不经心地指着一副画像说,哎,这个人你认识吗?从善一瞅,怎么有点像我们江南的林仁肇将军啊。赵匡胤就哈哈大笑说,正是这个人,我告诉你吧,他已经投降了,先送这幅像来给我做个信物的,我连他的住房都安排好了。那从善听了这番话,心里自然是十五个吊桶七上八下的。因为这个林仁肇,他对于江南来说实在是太重要了。于是他回到住处以后,马上就派人吧这个情报报告给李煜。
李煜其实他并不糊涂,尽管这个消息是来自于自己日夜思念的兄弟,但是你要他相信那个曾经用全家人的性命做抵押,来维护国家利益的林仁肇,他会去投降赵匡胤吗?你要他相信这个那是有些难度的。不过,这个消息的传送者又是自己的亲弟弟呀,所以,他在潜意识中间,他实际上是结下了一个疙瘩的。恰好在这个关键时刻,南唐军队内部的派系斗争帮助他把这个疙瘩就越结越紧。因为这个林仁肇,他是从闽国,就是福建,闽国投降过来的将领,他是一个外来户,因为他作战勇敢,所以他的威望就越来越高,越来越高。最后就威胁到了谁呢?威胁到了南唐原来的嫡系将领皇甫继勋、朱令赟(yun)这些人的领导地位。所以这些人就趁机去中伤林仁肇,就向李煜报告说林仁肇他是准备谋反了,他要在江西划地为王。
这下子,李煜他不得不相信。他想,那个赵匡胤的话即使不信的话,难道自己这些亲信将领的话也不信吗,不管他是要投降也好,就是不管这个林仁肇是要投降也好,还是要谋反也好,总而言之,这个有兵权的人是不能够再留了。于是,这个平时对大臣们的错误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宽大得没有边的李煜,这一回下了一回狠心,玩儿了一回阴的,他派人把林仁肇悄悄地毒死了。就这样,再南唐最需要军队保卫的时候,他却自毁长城,损失了一员最勇敢、最善战的虎将。
画外音:宋太祖赵匡胤巧施反间计,借李煜之手杀掉了南唐名将林仁肇,为后来北宋攻取江南排除了一大障碍。北宋对南唐的进攻已经是箭在弦上、蓄势待发了。儿李煜面对即将亡国的命运却得过且过、听之任之,继续纵情声色,醉心佛事。那么朝中的文臣们就都明哲保身、退避三舍了吗?难道就没有正直的大臣来一个“文死谏”的悲壮劝阻吗?
赵晓岚:古人有一句话,叫“武死战,文死谏”,武将死于战争,文官死于给皇帝提意见,这都是各自最光荣的死法。林仁肇这个武将死了,可他死得很冤枉,很窝囊。李煜没有让他到战场上去死,却在内部的内斗中,在反间计中,稀里糊涂地要了性命。
那么,在南唐的朝廷内,有没有被李煜给予“死谏”待遇的文臣呢?应该说,文臣要获得死谏的“光荣待遇”,在南唐,特别是在李煜的手中是有相当的难度的。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南唐的几任皇帝都很喜欢文艺,而且一代胜过一代,所以他们对于南唐朝廷的那些知识分子都是特别地喜爱和尊重的;再加上李煜这个人,性格特别地仁慈宽厚;而且他很信佛,这个大好人很信佛,好生戒杀是他的坚定信条,所以他是绝不会去轻易地拿自己的大臣去开刀的。
对于敢于提意见的大臣,李煜的处理意见,一般就是我们前面介绍过的奖励法。不管意见接受不接受,一般都会给提意见的人以精神鼓励,或者说物质奖励。哪怕这个提意见的人,有时候方式比较极端,甚至比较粗暴,很伤皇帝的面子,他也能忍得住。比如,李煜刚当皇帝的时候,他有一段对下棋特有热情,有时甚至是边办公就边下棋。有一回,李煜正在下棋,有一个叫萧俨的大臣就进来报告事情。他见李煜听得心不在焉,就走上前去一把掀起棋盘,“咣”的一声把它扔在地上。李煜猝不及防,一下子来了火气,就吼了一嗓子,你是不是要学魏征啊?这个萧俨呢,他就不慌不忙地说,我不是魏征,可陛下您也不是唐太宗啊。李煜被这口吐沫星子一喷,他居然冷静下来了,默不做声地收了场。从这点来看,李煜即使是对臣下的意见,他不一定听得,但是呢,他基本能够忍得。像这样一个好脾气的皇帝,他手下的大臣要获得“文死谏”的待遇,那当然是有相当的难度了。
不过,国之将亡,总有一些稀奇古怪的事情发生。这个“文死谏”的事情,终于在南唐的朝廷中发生了。而且死谏的就正是李煜曾经非常信任、非常倚重的人,他的贴身秘书--潘佑。
前面我们曾经提到过,李煜手下的笔杆子众多,这潘佑就是其中的佼佼者之一。潘佑的年龄比李煜要小一岁。他是在李煜还在当太子的时候就跟随在他左右的老部下了,所以李煜和他的关系特别好,经常亲亲热热地叫他潘卿。不过,潘佑的文采虽然很得李煜的赏识,但是他的脾气和信仰却跟领导不大对路。李煜是信佛,潘佑他信道。他的脾气大概也受了道家思想的影响,把功名富贵不当回事,喜欢无拘无束地耍耍性子。所以虽然官越做越大,但是他常常说话做事不留余地,他根本就不管各种各样的潜规则,所以在朝廷中也树敌不少。只是因为潘佑和李煜的关系够铁,有李煜罩着嘛。别人拿他也没有什么办法。
但是,对于这么一个非常关照自己的领导,潘佑有时候也不是很给面子的。比方说,李煜娶了这个小周后以后,他就在后宫中修红罗亭、种红梅花、写一写动听的歌曲来歌唱他们的浪漫生活,并且叫手下的笔杆子也来那么几首给助助兴。这潘佑一开口,就是什么呢?
楼上春寒山四面,桃李不须夸烂漫,已输了春风一半。
这首词的表面意思就是说春寒料峭,盛开的桃花、李花,你不要再夸耀自己的开得烂漫了吧,这春天意见过去了一半。其实,这个桃李,它的重点是落在“李”字上,就是暗指这位姓李的皇帝。“已输了春风一半”就是指南唐在淮北的,江北的那半江山已经拱手送给别人了。
潘佑的这几句词实际上就等于用现实主义的鞭子,给了李煜的浪漫主义狠狠地一下,叫他你别吹啦,醒醒吧,南唐已经亡了一半了。你像领导这么一点雅兴,他都要给上到政治的高度来进行严肃的批评。所以这潘卿也真是够胆,也够会说的了。
画外音:潘佑饱读诗书,与后后主李煜是文学密友,这也使李煜在政治上对他信任有加。所以我们完全可以用亲密无间、有恩有义这样的词语,来概括这对君臣的特殊关系。而面对李煜萎靡不振,贻误朝政的做法,潘佑会冒死上疏,直言相谏吗?
赵晓岚:对于这个敢说能说的潘卿,在南唐的危急存亡的关头,在南唐的那些掌权的大臣们都无所作为的时候,他当然不会闲着。史书上(陆游《南唐书》)说他:
愤切上疏,极论时政,历诋大臣将相,词甚激讦。
就是情绪非常激动,给李煜打报告,分析天下形势,把朝廷中的大臣将相骂了一个遍。那个措辞非常地激烈。
李煜最初的应付办法,就是我们大家已经相当熟悉了的“常规武器”,一方面亲笔批示,高度地赞扬;一方面又把这个热烈的意见给放进冰库,冷藏起来。可是,这回潘佑好像是吃了秤砣铁了心,他一定要李煜接受他的意见才罢手,所以他一连打了七个报告。并且还威胁说,如果领导不接受我的意见,那我就回老家当农民去。李煜对这个老部下的感情也的确算是够深的了,他已经写了好几封表扬信来抚慰他那颗沸腾的心了。眼见着潘佑还是这么激情澎湃,所以他就只好退了一步。他说,那好吧,潘卿你就把手头的工作暂时放一放下吧,你就到我们的江南图书馆去做一点历史研究吧。可他哪里知道,这个潘佑他要撂挑子不干的真正目的是什么呢?他是以退为进,他是赌李煜会舍不得他,所以就会接受他的意见,可他万万没有想到这个李煜,他真的就给了他这么一个看上去很荣誉,但实际上没有任何实权的这么一个闲差给他。
怎么办呢?他干脆豁出去了,我再写一封报告,连领导一起骂。所以在这第八封报告里面,他是怎么说的呢?他说,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要说的话,要讲的道理,我都跟你说尽了;谁是忠臣,谁是奸臣,你也应该很清楚了,可是陛下你却偏偏尽力地袒护这些奸邪小人,任他们在那里胡言乱语,把国家搞得一团糟,就想太阳要下山一样;古代桀、纣、孙皓这些昏君,他们是自己乱搞,把个国家搞得要败亡的境地,但是还是让千古的人来笑话,而陛下你呢?你是听信了底下人的那些胡言乱语,把国家搞得这种模样。我看哪,你是连桀、纣、孙皓这些昏君都不如。我是绝不会和这些奸臣们混在一起,给你这个亡国之君来干活的。你如果认为我有罪的话,那你就杀掉我好了,给天下人一个说法。
这一番话,我们把它称做狗血淋头,那时一点都不过分。李煜的脾气再好,他也会要忍不住生气了。我们说过,他是一头温柔的华南虎。可是这头华南虎如今受了这么强烈的刺激,他也终于要站了起来,开始吹胡子瞪眼睛,要发威了。
画外音:潘佑的上疏针砭时弊,切中要害,措辞尖刻,态度极其不逊,难怪一向宽厚仁慈的李煜要震怒了。当然,要让李煜直接去杀曾经那么亲密的老部下,他实在还是下不了手。可是,就在李煜处于犹豫之中的时候,事情突然发生了不利于潘佑的变化,并且把另外一个人给牵连了进来。那么此时究竟发生了什么变化呢?这被牵连进来的人又是谁?潘佑和这个人的结局究竟会是怎样的呢?
赵晓岚:我们曾经讲过,潘佑在朝廷里是有不少敌人的,不管因为有李煜罩着,他们拿潘佑也没有办法,现在眼见得李煜生气了,对潘佑没有什么好脸色了,这些敌人知道机会来了。
他们一方面从正面攻击,抓住潘佑报告中的那些过激的言辞,说潘佑是如何辱骂英明的领导;一方面就从侧面迂回,就分析潘佑这些反动的、狂妄的、恶毒的言论,它究竟是怎么来的,最后就把矛头指向了潘佑的好朋友李平。
这李平在朝廷中的地位也和被毒死的林仁肇一样,他是个外来户,不过他是在李璟的时代就投奔过来的,一直很受重用。他曾经是个道士,平时喜欢卖弄一些修仙修道的法术来吸引别人的眼球。甚至他扬言,他可以和仙人交往。我们知道潘佑,他是信奉道家思想的。这道家和道教虽然不少一回事,但两者之间关系十分密切,所以潘佑和李平两个人一拍即合,很快就成了铁杆朋友。
虽然李平的言行看起来有些荒诞,但是他对现实民生非常地关注,而且很富于改革精神。他为了解决南唐贫富两极分化的问题,曾经向李煜提建议,要恢复古代的井田制,勒令富人退出夺占穷人的土地。李煜对古书上描述的农业社会,他是心向往之,所以就真的让李平做了农业部的部长,去督促实施这一系列复古的措施。结果是可想而知的,在南唐既得利益集团的坚决反对下,李煜很快就改变了主意,所以改革失败了,李平也成了某些人的眼中钉。
但是,潘佑对于这位用于试验,敢于改革的知心朋友却是大力地支持。在他的报告中,他一方面是大骂朝廷中的大臣将相,一方面又力捧他这位知心朋友。这样一来,潘佑和李平的敌人就有话说了,他们说陛下您看哪,潘佑的这个报告肯定和李平有关系呀,李平这个家伙搞的改革祸国殃民,把大家折腾得够呛,他现在肯定是利用您对潘佑得好的印象,唆使他来写这番话,好卷土重来呀,这问题可是相当地严重,陛下,你绝不能轻饶啊。为了坐实两个人中间那种密切的、不可告人的关系,这些人还向李煜报告了一些小道消息,说陛下呀,听说潘佑和李平他们每个人都在自己的家里专门开辟了一个房间,挂上一些神魔歪道的画像,然后披头散发,裸着身子在里面搞祭拜。他们把那个门关得严严实实的,神神秘秘的,不知道在干什么。您看,放着您崇拜的佛祖不去拜,专门去拜这些邪魔外道,这不少明摆着要和您唱对台戏吗?
中国有句成语叫做“众口铄金、积毁销骨”,就是说舆论的力量足以使金属熔化,众人的诽谤足以致人于死地。换句大白话说,就是唾沫星子能够淹死人,谎话说了一千遍也就成了真理。
何况李煜呢,本来就从李璟那里继承了一个什么呢?耳根软的毛病。现在面对着这样声势浩大一拨强似一拨的舆论攻势,很快就招架不住了,soudu.org所以,他就先派人去抓了李平,把他投到大牢里,然后又派人去抓潘佑。潘佑大约是自由惯了,不愿意去过大牢这种受拘束的生活,何况在道家的思想里面,这个生和死本来就是一回事,没有什么区别的,所以不等抓他的人到来,这个道家的信徒他就自杀了。不仅之后,改革家李平也在狱中上吊自杀了。
在这出悲剧中,李煜很不幸地当了一回反面角色,让他的一位大臣获得了“文死谏”的待遇。也让后来赵匡胤在讨伐他的诏书中,加上了一条“杀忠臣”的罪状。更可叹的是,李煜不仅之后就发现了他的错误。《钓矶立谈》是这么记载的:
后主即已诛佑,而察其无他肠,意甚悔之。是以厚抚其家,语及佑事,则往往投馈,至为作感伤之文。
意思是他发现错杀了潘佑之后,非常地后悔,给潘佑家发了很优厚的抚恤金,而且一提到这件事情,就连饭也吃不下去,甚至到了专门为潘佑写文章来纪念。
李平的家属也得到了很好的待遇。可是,李煜杀忠臣的这个影响却是难以挽回了。南唐的一些正直的大臣很清楚地知道,劝谏已经是没有什么作用了。这个国家也就到了马上就要败亡的时刻了。于是,他们都以各自的言行来表达了对这个国家的绝望。有一个叫廖居素的大臣,他在给李煜写了意见书以后,没有反应,于是就关起门来绝食。有一天,他的家人发现他整整齐齐地穿着官袍,站着死在一口井里。他留下的遗书是说,吾之死,不忍见国破,而主辱也。另一个叫徐锴的大臣在临终前也说,吾今得免为俘虏矣。
总之,南唐的内部情况就像葛优在《天下无贼》的里面的那句话,“人心散了,队伍不好带了”。那么南唐的丧钟究竟会在什么时候敲响?李煜他又将会有什么样的表现呢?欲知后事,请听下集介绍。58xs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