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招虚,一招实


本站公告

    双管齐下

    当初,管仲帮助在外流亡了17年的郑厉公取代了和齐国敌对、投靠蛮夷楚国的郑国国君子仪,就是为了让郑国投入齐国阵营,让这个等待了17年的国君感激齐国。可是此时出了这么一档子事,管仲更加怀疑郑厉公不是一个简单的老头,不由担心起来,但目前齐国要站出来做出老大的样子。

    盟主至尊!盟主做主!

    实质上齐国当然不是站出来打,帮哪边打都是毁灭自己,只有调解两方的关系,等于劝架,这是最好的处理方法。怎么劝呢?

    首先向起事的郑国发火:“你怎么可以这样呢!太不像话,不顾同盟,不顾王命,也不给我齐国面子,我要给你点颜色看看。”但这些话其实是说给宋国听的,当时又没有电话,要从齐国传出去,经过鲁国和一些小国,经过宋国,再到郑国。干嘛费那么大劲,不写封信呢?要的就是传话的效果,不仅要让宋国知道,也让其他“粉丝”“兄弟国”知道,齐国作为盟主在“兄弟”闹矛盾的时候站出来主持公道了,提高声望和同盟国的信任感。对,这一招,玩的就是虚的,下一招就是实的了。

    齐国以盟主的身份再约各国出兵征讨郑国,让郑厉公赔礼道歉,投降。先理后兵,一招“理”是虚的,一招“兵”是实的。

    《左传》庄公十六年传:“夏,诸侯伐郑,宋故也”。

    第二年夏天,齐桓公为宋桓公出头,联合卫等国家攻打郑国,宋桓公很高兴。大军压到了郑国边界没有立刻开始打,那天晚上,正是《礼记•;月令》上说:“蝼蛄鸣,蚯蚓出,王爪生,苦菜秀”。虫子在鸣叫,空气里夹杂着浓重的泥土味道,营帐_4460.htm四周点着篝火,有人乘夜出行。去干嘛?送信。给谁?给郑厉公。什么信?劝其投降道歉。

    我们说了齐国并不想开战,开战就会死很多人,国内就会有哭声,百姓会不安,有怨言,怨言越积越多的时候,政府就会倒台,所以,齐国经过两年的征讨需要休养生息,不想打仗。

    管仲知道郑厉公此时一定会投降,不管他是不是老狐狸,起码他是聪明的。郑国东北面受到诸侯大军的压力的同时,在南面也面临着一个更强大的敌人:楚国。楚国就像一只很想吃掉中原的狼,郑国就是那个可以撕咬开的裂缝,两面受敌,郑厉公自然吃不消。

    但是管仲也是有忧虑的,他怕郑厉公“狗急跳墙”,投靠到楚国阵营中。所以,他暂时不攻打,劝降,不能让这只“狗”跳到墙那边去。那么,为什么郑国和楚国之间是一堵“墙”呢?上文其实有说到过,齐国帮助郑厉公推翻的政府是和楚国有近十几年盟友关系的,而且楚国一直帮助这个政府抵抗郑厉公入侵,间接地说,郑厉公和楚国是有仇的,一般来说两方就不会越过这堵“墙”站到一起。

    佯攻

    第二天还是开打了,齐国远远地用投弹战车投些石头,呐喊击鼓,偶尔冲锋一下,给还在犹豫不决的郑厉公一点压力:你不投降,我们就真打了。卫国也学着齐国,宋国倒是全力攻击,因为事关自己,冲杀在前头,不知道齐国的谋略,这都是情理当中。

    一得知外面吵吵嚷嚷,郑厉公就知道开打了,这仗打下去损失的是他,在他的国土上打的仗,面前有个齐国放的台阶,聪明人自然要下这个台阶。没打多久,就举白旗,投出一封信:讲和。

    停止攻击!

    没有攻下城池,没有多少伤亡,郑厉公松了一口气,管仲松了一口气,他们都算是胜利,一个“早就吃了肉”,另一个的“任务也完成了”。

    《左传》庄公十六年传:“冬,‘同盟于幽’,郑成也”。“成”就是讲和,郑国在战争刚打响就讲和,战争就这么结束了,宋桓公是能吃软的,何况齐国做中间人呢,也就罢休,接受个道歉。

    “soudu.org但是道歉要正式。”这是管仲提出来的,要让自己的同盟都来看看郑国现在承认错误了,如果以后出尔反尔,就知道他的无耻。宋桓公也满意,在那么多人面前,八国元首到场,当然八国元首包括他自己,他就好这个面子,“汉子”的脾性,两方都满意就得了嘛!

    齐桓公也满意,一下子来了那么多元首,都是他阵营里的,实力多庞大。他知道这是管仲借着这个机会在巩固自己经过两年征程得来不易的局面,警惕那些想闹事情的国家,达成大家的共识:在齐桓公的管理下不要再闹矛盾了,同时试探一下各国,这就是此次盟会的目的。

    这里有一个微小的细节要说,其实,有九个国家参加,八个国家是元首亲自来的,只有鲁国是派了个使臣来。当时,也没有觉得不对劲的,后来,发生了一个事件,再回头想想,管仲明白了那时候鲁国也有异心,但那是后话。

    现在郑国这个事情完了没有?当然没有,郑厉公是老谋深算的。

    齐桓公回到国都不久就听说邾国国君邾子克死掉的消息,邾子名克,子是爵位,自北杏盟会就拥立跟随齐桓公,去年秋天还一起同宋国攻打■国,情义颇深,也算是个铁杆兄弟。他这一死,邾国就换了新的国君,外交政策和方向都会变化,自然就没有邾子克那么尽心。邾国虽小,但“拼命三郎”不可小视。齐桓公想到此,不由叹息:“我失一臂。”

    第二年春天,即公元前677年的一天,管仲出行去考察市场和农业,安抚百姓安心生产,正式休养生息。从郑国那边过来一个使者,首先就到他府上探望,门人告诉他:“仲父出去巡查商业农业。”

    他不禁拍手叫惨,十分着急,管仲不在,他可能就有杀身之祸。此人是谁呢?正是郑厉公派来的上卿叔詹。

    (如果觉得不错,请支持,推荐,作者在此感谢)58xs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