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0 武松是不是英雄 子禾


本站公告

    ——批《吴越品水浒》中对武松英雄形象的曲解

  《水浒传》中的武松,武艺高强,有勇有谋,是一个下层侠义之士,崇尚忠义,有恩必报,有仇也必报,雄伟刚烈,极富英雄之正气,是个不折不扣的英雄人物。在后代传说中,武松一直被认为体现了中国人心目中英雄“快意恩仇”的形象。

  武松,称号“行者”,又名武二郎,山东阳谷人,在水浒英雄中位居一十四位。梁山一百单八将下场多不好,仅武松、燕青、鲁智深等极少数好汉得以善终。明末清初的评水浒老前辈金圣叹先生按高低上下四个等级,品评了三十个水浒人物,其中第一个“上上级人物”就是武松,可见金老对其评价之高。景阳冈武松打虎,足见其勇猛过人;狮子楼斗杀西门庆,足见其兄弟情深;快活林醉打蒋门神,足见其拔刀相助、侠义之心;血洗鸳鸯楼,足见其快意恩仇;梁山泊挺阻招安计,足见其不平之鸣;单臂擒方腊,足见其愈战愈勇。这样的形象,不正是中国人心目中的英雄吗?

  但是,现当代却有人开始对武松这样的英雄形象进行颠覆,似乎只有提出与前人截然不同的观点才能显示自己的“才能”,这样的学术精神是值得提倡的,但如果是信口开河,就难免要招人厌烦了。说到底,这究竟是言语环境太宽松的害处了。《齐鲁晚报》前几期的连载上有人评武松,至于作者名姓,实不好意思,未能记住。其文章大意不过说武松不过是个胆小之人,尤指打虎一节,他认为其实武松并不真正想打虎,内心早已胆怯,只是碍于情面,怕店家看扁了他。当然,人都有胆怯的一面,因惧怕而心生退意也不是不可理解,只是似乎如此以来,武松就不是真英雄了。但不管怎样,武松毕竟是赤手空拳将虎打死,这就是英雄。不然,你去打一个老虎让我看看?如若你真个把老虎打死了,我替你吃枪子儿。怕是连想的勇气都没有了吧?既如此,又何必说武松不是真英雄呢?更甚者,吴越老先生——暂且尊称您一句老先生,出于礼貌,出于和谐的需要——竟然全然颠覆了《水浒传》中塑造的英雄形象,不提他人,关于吴老先生对于其他英雄好汉的评论我还没有看,而且也不打算去看,但就武松而言,吴老先生的“品评”着实让人气愤。似乎吴先生也觉得前人研究的多了,很难再有什么成果,除非颠覆了从前的研究观点,才算是有才能。难怪有山东汉子要威胁他:“你别来山东,来山东我就打你。”吴老先生说《水浒传》主题是“宣扬造反”,而他本人的小说《括苍山恩仇记》——我同样没有读过,而且也同样不打算去读——也以“逼民反”为主题,而且被称为“当代水浒传”。如果说《水浒传》在宣扬造反,那《括苍山恩仇记》岂不同样成为当代宣扬造反的书了?这样的对比,真是莫大的讽刺啊。

  吴先生在《品水浒》第二小节“武松是什么地方人?”中开篇提及“许多山东朋友,都认为武松是他们的同乡,山东人也以山东出了武松这样一个英雄人物而自豪。”自己先就承认了武松是个英雄人物,而后却又说武松算不得英雄,不知算不算自相矛盾。而且说“阳谷县城内有一座牌坊,上书‘打虎英雄武松的故乡——阳谷’,是的手迹。”不知吴先生有没有亲自去过阳谷,是有一座牌坊,是的手迹,但写的是“阳谷县是打虎英雄武松的故乡”,而且牌坊不立在阳谷县城内,而是立于景阳冈上。从这一点得知,吴先生做学问的态度值得斟酌,既然此处可以信口开河,那其他观点是否也同样是信口开河呢?第四节“武松是用拳头打死老虎的么?”开始一段写“古人写英雄好汉,……好像只有大碗喝酒、大块吃肉,才是好汉的行径。”“实际上,这叫借酒发威,俗话也叫‘酒壮怂人胆’。”不知吴先生写最后一句话是要刻意显摆一下自己的“幽默”呢,还是刻意说武松是“怂人”?后文中居然还煞有介事地计算了酒的度数、斤两,是不是要显示吴老小学算术学得很好啊?小说中,夸张的描写很常见啊,其他小说可以夸张,独独《水浒传》就不能用夸张了么?吴先生这本书中采用的一幅“武松打虎”图,画的是武松骑在了虎背上,揪住了老虎的脖子,由此他便断言作这幅画的人分明没看见过打虎。于是嗟然,难道吴先生就不知道中国画里多有写意吗?传情达意足矣。而且,说画家没见过打虎,难道吴先生见过?又说施耐庵不一定见过老虎吃人,而且多数人没见过老虎怎样吃人,“还不是想怎么写就怎么写”。据此可揣测,吴先生大约是认为施耐庵写打虎一节,纯粹是胡编乱造,信口开河了。又说阳谷县的景阳冈“只是一个小小的土冈子,连树木都没有”,这分明又是在信口开河了。

  打虎一节中,施耐庵写到“那大虫恰好把两只前爪搭在武松面前。武松将半截棒丢在一边……”于是吴先生便说,武松不该把哨棒丢掉,拳头不如木棒打起来有力,我只能说他连常识也没有了。武松把哨棒打在枯树上,折作两截,此时武松手里的哨棒是正握的,而老虎已经把前爪搭在了武松面前,断掉的半截哨棒在正握的情况下,如此近的距离,无论如何是用不上力气的。而后又用哨棒打,是因为有了哨棒发力的距离。有了这段距离,用哨棒打自然才比用拳头打厉害些。我倒想知道,哪位英雄好汉在虎口前还有清晰的头脑和充裕的时间去思考然后决定究竟要去打老虎的哪个部位,如果真有,确乎是神而不是人了。“脑袋被手按住,已经无法击打了。”难不成老虎的脑袋就只有一个人的拳头大小?如果真是,武松打的就不是老虎,而是猫了。提到猫又忍不住要讲,吴先生竟认为施耐庵在《水浒传》中所描写的老虎扑人,其实是从猫狗相斗中“领悟”出来的,是“比猫写虎”,其实都是骗人的。如果施耐庵真的是这样领悟而把老虎写得如此生动传神,那他的悟也的确很高很高了。如果施耐庵泉下有知,不知是该抱着猫哭,还是要感谢吴先生夸他的悟之高了。且吴先生前面说武松打虎一节是施耐庵收录的其他话本,而这又说是“比猫写虎”,到底是不是施耐庵所写,看来吴先生自己也彷徨啊。“说穿了,武松打虎的时候,只有他一个人,没有旁观者。因此,他究竟是怎样把老虎打死的?用拳头还是哨棒?这老虎是饿晕了?还是病重了?都没人知道,只能事后听武松自己说。”嗟乎,原来施耐庵描写打虎一节,也是听了武松口述而记录而成的啊,那施耐庵的确是个长寿的人了。武松打虎的时候也的确应该找个人站在一旁观察着,或者拿摄像机把过程拍下来。可笑至极!还好,武松在此时吴先生的口中还算个英雄,但再往后,武松不要哭了。

  吴先生在第六节中写到,西门庆、茶婆与武大并没有仇恨,所要的不过是潘金莲这个人。如果能想一个“万全之计”,既不伤害武大命,又能把潘金莲“挖”了过去,岂不两全其?不为西门庆和潘金莲慨叹,为何你们遇到的是王婆,而不是吴老先生呢?如果是吴老先生的话,你俩可就能有情人终成眷属了,也不用双双搭了命。可是这样,《水浒传》这本书还有么?小说还能继续发展么?吴先生自己就是写小说的,为何非要把《水浒传》也逼上梁山呢?在总结“武松杀嫂”这一事件时,吴先生评为“好汉行径”,但绝不是“英雄行径”。因为他的“英雄”定义,是为他人而非为自己,而武松杀嫂只不过是为了逞一时之快。在第八节中,吴先生对各种刑法尤其是“骑木驴”所作的描述之详细,大概是要取悦于观众罢。

  武松被刺配孟州,路径十字坡。据吴先生的看法,武松自此人开始走下坡路了,因为他遇上了开黑店、卖人肉馒头的张青孙二娘两个“铁杆儿歹徒”,而且竟然与张青结为兄弟。武松的一生从这里开始转折,由是非善恶分得清楚转为是非善恶不分,而且“善”一面逐渐消亡,“恶”的一面逐渐增长了。吴先生更是直接对作者施耐庵提出职责,说他好坏不分,愣把坏人当好人,把铁杆儿歹徒写成英雄、好汉、义士。施耐庵对“英雄”“好汉”的定义相当偏激,似乎敢杀人的就是英雄,讲义气的就是好汉。但是拿最明显的一点,高俅也敢杀人,而且善于杀人,更不会去问是非善恶,有人拿他当英雄吗?

  再谈武松醉打蒋门神一节,吴先生说是典型的“黑吃黑”,武松是帮着一个恶霸去打另一个恶霸,是狗咬狗。那么,依吴先生的意思,武松不打蒋门神的话,他就还是英雄。可是那样的话,这个英雄的命可能就要留在孟州牢狱了,哪里还来得下文?武松来到安平寨,仅仅吃了几天施恩送来的好酒好肉,就不问青红皂白,不问是非善恶决心要为施恩去“赴汤蹈火”了。这样的人,只能说是个“浑人”。这种人只要给他一点儿小恩小惠,就能给你卖命,最容易被人利用。可这一点,不也正显示出武松的知恩图报,有恩必报的格吗?就像《三国演义》中,关羽在华容道放走了曹操,不也是报恩吗?而且曹操是比施恩更大的恶霸,那么关羽的放虎归山,是不是也因为关羽是个“浑人”的缘故呢?近来有人评论关羽是杀人不眨眼的魔王,但那是脱离了小说的时代背景所作的评价。吴先生提到金圣叹老先生及李贽、王望如对武松醉打蒋门神一节的评价,而后又对这些评价进行评价,说他们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典型,对这一节的评价毫无洞察力,是真正的“下笔前言,离题万里”。如果是高考试题,大概只能判他们“不及格”。一笑!高考试题中“不及格”的文章,从来不乏佳作啊。到了武松血洗鸳鸯楼,吴先生更是批的武松无立身之处了,“血洗鸳鸯楼——武松滥杀无辜的开始”。张团练买通解差,要在飞云浦结果武松的命,反而被武松给杀了。于是吴先生又开始“出谋划策”了,说张团练如果轰走了武松就此罢手,快活林肯定还是他的,也不用搭上一家上下的命。哎,不得不赞叹吴先生的“计谋”之高,如果《水浒传》里的人物都能采纳吴先生的“计谋”行事,那《水浒传》就“和谐”了,或者连整个大宋王朝也一并“和谐”了。从后文看,吴先生似乎也知道小说要发展,既如此,又不停地出这些“计谋”,难道只是向别人展示您的头脑有多大的智慧?至于说到武松杀了十几个不该杀的人,特别是他喜欢过的玉兰。吴先生开始为玉兰辩解,说玉兰没有独立的人格,没有地位,主人家要她干什么,她就只得干什么。其实她内心里既不想害武松,也不会害武松,所以武松不应该杀她。一个“不想”“不会”为其开脱,但她究竟还是把武松给害了。如果依吴先生的逻辑,我被人逼迫着杀了一个人,但我内心并不想害他,那我是否就可以不必承担法律责任了呢?

  吴先生接着写到,武松本来是不愿意当强盗的,这一回是被逼无奈,成了杀人犯,走投无路了,只好委屈自己,当一回强盗玩玩儿。原来吴先生自己也认为潘金莲和西门庆是该杀之人,所以杀了该杀之人算不得是杀人犯,只有滥杀无辜的人才是杀人犯。如此一来,社会又要“不和谐”了。武松经过蜈蚣岭时,杀了道士。因为先杀了人,而后又知道杀的是坏人,吴先生又说武松在滥杀无辜了。试想,如果武松问明白了;“哎,道士,你是不是坏人?”道士说:“我是坏人,这人是我抢掳来的,你杀了我吧。”然后再名正言顺地砍了他。怕最后倒下的不是道士,而是武松了。虽说不可以貌取人,但好人坏人,相貌上有时差别是很明显的。

  武松在白虎山遇着孔亮,就因为没有轻松地打败孔亮,就开始遭到吴先生的指责了:你不是喝一分酒,便有一分本事;喝十分酒,便有十分本事吗?怎么这次喝了分酒,不仅没有分本事,反而醉得踉踉跄跄了?试想,一个人走了几百上千里路,又饿着肚子,还能轻易施英展勇,遇谁灭谁,我只好再说一句,他不是人而是神了。《水浒传》中孔亮被打之后,一听宋江说这个打他的人就是武松,孔家二兄弟立刻跪拜。吴先生于是又提出疑问了。宋江常常对二人提起武松,二人早已对武松心生仰慕,今日一见,自然高兴。但前提是孔亮被武松打得“两个月才能将息过来”,这不正体现了他二人的豪爽及《水浒传》所宣扬的“义”吗?

  吴先生最后总结武松的人物格时,说武松属于格粗鲁的一类人,但粗中有细,而且身上有一股别的好汉所缺少的刚强之气。最后评定武松的“英雄业绩”时,吴先生这样写到:

  仅有一项够得上英雄行为的景阳冈打虎,也是一件说不清楚的糊涂案,剩下的各件,也就是“武十回”中的后九回:灵前杀嫂祭兄、狮子楼斗杀西门庆、十字坡打黑店、快活林醉打蒋门神、大闹飞云浦、血溅都监府、走蜈蚣岭、吊打白虎山、智取二龙山,简直没有一件是够得上“英雄”二字的。醉打蒋门神,是恶势力之间的厮并;智取二龙山,是土匪间的争夺山头,没有什么是非善恶可讲。从对国家、对民族、对人民来说,都没有任何功绩。

  又说:

  因此,充其量,武松只是一个自称曾经赤手空拳斗猛虎的英雄,如此而已。……但若按照我的定义:只能为国为民尽力的人才算是英雄,那么他仅仅只能算是一个“好汉”,而不是一个真正的英雄!

  如此看来,武松连打虎英雄都不是了,因为他打虎的动机不是为民除害,而是为了保住自己的命,并不是为国为民尽力,而是为自己,而且“打虎英雄”的称号在吴先生这里也成了武松自封的了。如果说武松打虎在客观上起到了为民除害的作用,那他灵前杀嫂祭兄,狮子楼斗杀西门庆,不是也起到了惩恶的效果吗?十字坡打黑店,不也从“母叉”手里救得了两个解差的命吗?快活林醉打蒋门神,大闹飞云浦,血溅都监府不也为孟州除了一股欺压人民的恶霸势力吗?这算不算对国家、对人民有功绩呢?而且依据吴先生的口吻,武松似乎连南征方腊都没有去,更谈不上“单臂擒方腊”的英雄事迹了。我只是想说,吴先生做了一生学问的人,为什么非要拿着小说当历史教材读呢?回头再说一句,吴先生在《品水浒》开张写了一篇词——《水龙吟&8226;我评水浒》,口气可真是不小啊:

  堪称天下奇书,四成杜撰三分造。

  常人误读,书生误解,专家误导。

  啥叫英雄?谁是豪杰?是非颠倒!

  叹古今往事,云遮雾罩,真面目,谁知晓?

  胡作非为强盗,

  上梁山,替天行道?

  杀人放火,无情无义,不忠不孝。

  害平民,进攻州县,除暴安良。

  扫前人腐见,拨开云雾,显他原貌!

  不说词的内容本身就有言语不同之处,但看这口气,就知道吴先生要替《水浒传》“显他原貌”了,好厉害的学者啊!

  其实文章并没有意义,只是不平吴越所著《品水浒》中对武松这个英雄形象的曲解。无论怎么讲,《水浒传》中的武松都是一个崇尚忠义,富有血,雄伟刚烈,快意恩仇的英雄形象。最后还真忍不住要学习网上的那位山东汉子对吴越说一句:“你别来山东,来山东我就打你。”58xs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