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俾斯麦级战列舰


本站公告

    简介

    俾斯麦级战列舰是纳粹德国建成的最大的主力舰。同级两艘:俾斯麦号(Bi**k)、提尔皮茨号(Tirpitz)。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战败的德国一直想摆脱《凡尔赛和约》的限制。早在1932年,德国海军就开始对建造3.5万吨的战列舰进行了理论性研究,并对其武备、装甲和航速进行了可行性论证。在纳粹德国宣布撕毁《凡尔赛和约》之后,1935年与英国签订《英德海军协定》。德国海军开始准备建造俾斯麦级战列舰。英国曾要求德国将该型舰的排水量限制在35000吨,但德国以其不是华盛顿海军条约签字国为由断然拒绝。开工日期:俾斯麦号1936.7.1/提尔皮茨号1936.10.30;服役日期:俾斯麦号1940.8.24/提尔皮茨号号1941.2.25。

    俾斯麦级舰体受穿越基尔运河水深限制,适度加宽舰体减少吃水,长宽比为6.67∶1,上层建筑比较紧凑,提高了舰体的稳定性。由于是德国自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战败以后首次建造纯正的战列舰,为了降低风险,保证研制进度,尽量采用现成的技术,决定采用双联装380毫米口径舰炮,主炮塔采用前后对称呈背负式布局各布置两座(搭载8门主炮)。其主炮理论射速很高,达到同期战列舰的最高水平,主炮穿甲弹采用“高初速轻型弹”,在中近交战距离拥有很好的威力,但远距离着靶存速性能相应降低。其装甲防护与当时流行的被称为“重点防护”装甲防护设计有所不同,沿用“remental Armor Scheme”的设计模式(称为“全面防护”wWw.),拥有同期战列舰中的最大防护尺度,其主装甲侧壁覆盖了70%的水线长度和56%的舷侧高度,装甲总重量达到同期战列舰中的最大比重,占标准排水量的41.85%。此外,该舰在实现大防护尺度的同时,依赖大防护尺度提供的空间补偿,主水平装甲安排在第三甲板,让其与主舷侧装甲一同重叠于弹道上,使舰体要害部位的防护也得到了强化,超越同期建造的战列舰。

    建造背景

    一战德国败给英法,被凡尔赛条约束缚的无法动弹。更要命的是经济萧条国力每况愈下,一些军人开始怀恋德意志帝国,(当时是魏玛共和国时期)他们认为战争的失败是文官政权的过错。战争结束时他们还身处法国境内完全还可以再战。至少可是有一个跟体面的结果。加上那届政权是犹太人和左派执政它们认为是犹太人卖国(可能这就是德国犹太人不幸命运的开始)。可是现实的状态德国无力在进行扩军再战。这种激愤在压抑中被沉淀。直到一个人的上台,德国迎来了再度建军。可是它们发现德国经过15年的非军事化,军事技术已远经落后于对手,特别是海军,像样点的军舰就只有德意志级袖珍战列舰。可是这并不能作为主力舰使用。它只是一个在条约的压迫下诞生的畸形产物。德国希特勒上台后就积极寻求突破条约的限制,后来的英德海军协定就是这样努力的结果,允许德国拥有和法国一样规模的海军。于是就有了沙恩霍斯特级战列巡洋舰。可是德国害怕野心过早暴露被掐死在摇篮里,修改了原设计把3座2联装380毫米炮塔换作3座283毫米的炮塔。但是也有设计余量随时可以更换。不过因为十几年没设计大型战舰了设计团队流失没有技术准备使得总体设计还是在一战未建成的马肯森级(文后有备注)战列巡洋舰设计上减少一座炮塔修改而来。(这里啰嗦了半天还是没提到俾斯麦级也是为了详细的介绍俾斯麦诞生前的历史环境 )

    俾斯麦级的登场并不是以一级单独的战舰的形式出现他是一个庞大计划的一个组成部分,这就是德国海军Z计划(后有附录)在这里面俾斯麦并不是主角只是一个为了承接战列舰和战列巡洋舰这个过度的角色,并且附带的检验相关的技术,为后续的战舰的大量建造打基础,其实早在1932年德国海军就开始对建造3.5万吨的战列舰进行了理论性研究,并对其武备、装甲和航速进行了可行性论证。35年就在沙恩霍斯特级战列巡洋舰开工同时,德国海军开始准备建造俾斯麦级战列舰,其实兴登堡级的设计与俾斯麦级是同步进行的,但是因为技术风险太大,加之火炮尚未定型(火炮1934开始设计42年才定型开始时403mm后来改为420mm)才致使首舰H39在1939年7月15日正式铺设龙骨。英国曾要求德国战舰应该参照华盛顿条约将排水量限制在35000吨,但德国以其不是华盛顿条约签字国为由断然拒绝。俾斯麦号与提尔比兹号分别1936.7.1/ 1936.10.30日开工。

    总体设计与建造

    俾斯麦级舰体受基尔运河(基尔运河是19世纪末德国为了缩短由北海到波罗的海的航程,和能够在战时自由航行于北海与波罗的海之间而开挖的人工运河,一战时进行扩建挖深但工程到35年才完工)水深限制,适度加宽舰体以减少吃水,长宽比为6.67∶1。它的上层建筑沿用了沙恩霍斯特级的舰桥,显得比较紧凑和美观,根据沙恩霍斯特级试航数据采用了大西洋舰首,使得舰体的稳定性较高适航性也高于沙恩霍斯特级(改进前的平首)。它的动力传动系统基本沿用了一战德国战舰设计的3轴2舵标准布局,但3浆不是一战时处于一条线上的布局,改为2前1后,但舵依然是一战风格只是舵机改用了电动为主液压备份(有观点说就是舵的这个布局葬送了俾斯麦号)。

    由于是德国自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战败以后首次建造纯正的战列舰,为了降低风险,保证研制进度,尽量采用现成的技术因此依然采用了约克级的总体设计,因此决定采用双联装380毫米口径舰炮(舰炮与炮塔本是为沙恩霍斯特级准备的,火炮1934年定型),主炮塔采用前后对称呈背负式布局,前后各布置两座。这种布局在二战比较少见也常被人诟病,称采用这种布局不利于减少舰体长度与装甲带长度,但这也是出于它自身的特殊原因与特殊的作战需求。考虑到自己的战舰数量不可能与英国抗衡,出现寡不敌众不可避免,多炮塔可以有利于攻击分散目标,散布精度也更好。可是主要原因还不在于此,射界才是主要因素,在撤离作战中采用3×3布局就有可能导致6门主炮无法射击,这是很致命的。此外3×3布局只要损坏1个炮塔,战斗力就下降1/3。其主炮最大射速很高,最小仰角射速为3发/分,最大仰角射速为2.3发/分,达到同期战列舰(包括任意角度填装的法国战列舰)的最高水平。其穿甲弹采用“高初速轻型弹”,在中近交战距离拥有很好的威力,但远距离着靶存速性能相应降低,加上它的弹道低伸不利于远距炮战,在一战后建造的战舰主炮中属于中游,弱于大和、衣阿华和维内托级,和黎塞留级、南达科它级大致相当,但强于乔治五世级、纳尔逊级、前卫级甚至狮级。

    尽管俾斯麦级的火力并不出众,但德国一直在装甲防护方面占优。其装甲防护沿用 “remental Armor Scheme”的设计模式(称为“全面防护”),拥有同期战列舰中的最大防护尺度,其主装甲堡侧壁覆盖了70%的水线长度和56%的舷侧高度,同时装甲总重量达到同期战列舰中的最大比重,占标准排水量的41.85%。此外该舰在实现大防护尺度的同时,依赖大防护尺度提供的空间补偿,将主水平装甲安排在第三层甲板,让其与主舷侧装甲同时重叠在弹道上,使舰体要害部位的防护也得到了很大强化,超越同期建造的其它战列舰。它的TDS(鱼雷防御系统)设计为抵御250公斤TNT的水下爆破,实际上却可以抵御300公斤德国hexanite烈性炸药(其膨胀系数为TNT的2.5倍),十分惊人。此外它的装甲材料也很优秀,根据战后美国弗吉尼亚海军基地的测试,俾斯麦级的KCn/A装甲抗弹性能大约是美国衣阿华级的ClassA装甲的115-120%,而日本大和级的VH装甲抗弹性能只有美国ClassA装甲的84%(以测试样品来说如此,但并不一定是所有产品)。

    命名

    俾斯麦号以普鲁士王国首相和德意志帝国总理奥托·冯·俾斯麦(1815年-1898年)命名,人称“铁血宰相”。

    提尔皮茨号以德意志帝国海军元帅阿尔弗雷德·冯·提尔皮茨(1849年-1930年)命名,人称“德国海军之父”。

    战争经历

    提尔皮茨号 俾斯麦号战列舰1940年8月24日正式服役,同年9月15日,驶离汉堡前往基尔湾进行首次试航,然后返回布隆-富斯造船厂完成最后装配。1941年5月19日,“俾斯麦”号在“欧根亲王”号重型巡洋舰的伴随下,驶出格丁尼亚港,首次出航,前往大西洋破坏英国海运航线。然而,它的企图被英国发现,并遭到了英国皇家海军的舰只的围追堵截。英国海军调遣胡德号战列巡洋舰和威尔士亲王号战列舰(e of Wales)拦截。战斗中,俾斯麦号击沉胡德号,还击伤了威尔士亲王号,自身也中弹负伤导致航速下降、燃油流失。英国随后倾力调遣皇家海军舰只前来围击。5月27日,俾斯麦号被英国皇家方舟号航空母舰的舰载鱼雷机打坏船舵,无法操舵。次日赶到的英国舰队群起围攻,该舰的上层结构几乎全被摧毁,但船体仍大致完好,英国巡洋舰向俾斯麦号发射了鱼雷,在完全丧失战斗力的情况下,为避免该舰遭英军掳获,舰长最後下令其自沉於距法国布勒斯特港以西400海里的水域。

    提尔皮茨号战列舰是俾斯麦级二号舰,“提尔皮茨”号在进行随后的装配时,其造船厂:威廉港海军造船厂,屡遭英国飞机空袭,空袭达1042架次,投下大约670吨炸弹。尽管没有一颗炸弹命中“提尔皮茨”号,但反复的轰炸却使它一直拖到1941年2月25日服役。提尔皮茨号建成以后自从1942年就一直隐藏在挪威的峡湾中,牵制了盟国大量的海军兵力,使英国皇家海军不敢放手在其它作战方向用兵。英国海空军动用重型轰炸机、袖珍潜艇、航空母舰舰载飞机多次发动袭击都未能将其击沉,直到1944年11月12日被英国皇家空军使用重型轰炸机携带五千五百公斤的“高脚柜”重型炸弹炸沉。

    性能数据

    标准排水量:俾斯麦号41700吨/提尔皮茨号42300吨;满载排水量:设计值49400吨/最大52900吨。

    尺度:长251米/宽36米/型深15米/设计满载吃水10.2米/实际最大吃水10.7米。

    动力:12台高压锅炉,3台蒸汽轮机,设计最大功率138000马力,实际稳定最大功率150170马力,实际极速最大功率163026马力。

    航速:30.8节;载油7400吨,续航力:8525海里/19节,9500海里/16节。

    武备:8门双联装380毫米/52倍径(按英国标准是48倍口径)主炮;6座双联装150毫米/55倍径副炮;8座双联装105毫米高炮;8座双联装37毫米高炮;2座四联装、12座单管20毫米高炮(提尔皮茨号为18座四联装、6座单管20毫米高炮)。

    装甲:主侧舷装甲320毫米;双层装甲甲板,上装甲甲板50-80毫米,主装甲甲板80-120毫米(布置在第三甲板位置,与主舷侧装甲一同重叠在弹道上);主炮炮塔130-360毫米,炮座340毫米;指挥塔350毫米;防雷装甲45毫米。防雷系统设计要求抵御250公斤TNT炸药,实际可抵御300公斤德国hexanite烈性炸药。装甲总重17450吨(不含炮塔旋转部分),舰体结构总重11691吨。

    建造材料:舰体结构,St52造船钢;立面装甲,KCn/A表面渗碳硬化钢;水平装甲,Wsh高强度匀质钢;防雷装甲,Ww高弹性匀质钢。

    舰载飞机:4架阿拉多-196型水上飞机(用于侦察、校射与联络)

    舰员:1927人。全体舰员编入12 个分队,每个分队180-220人。58xs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