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又称原油,是从地下深处开采的棕黑色可燃粘稠液体。主要是各种烷烃、环烷烃、芳香烃的混合物。它是古代海洋或湖泊中的生物经过漫长的演化形成的混合物,与煤一样属于化石燃料。
世界原油主要分布地区
原油的分布从总体上来看极端不平衡:从东西半球来看,约3/4的石油资源集中于东半球,西半球占1/4;从南北半球看,石油资源主要集中于北半球;从纬度分布看,主要集中在北纬20°-40°和50°-70°两个纬度带内。波斯湾及墨西哥湾两大油区和北非油田均处于北纬20°-40°内,该带集中了51.3%的世界石油储量;50°-70°纬度带内有著名的北海油田、俄罗斯伏尔加及西伯利亚油田和阿拉斯加湾油区。
一、中东波斯湾沿岸
中东海湾地区地处欧、亚、非三洲的枢纽位置,原油资源非常丰富,被誉为“世界油库”。据美国《油气杂志》2006年最新的数据显示,世界原油探明储量为1804.9亿吨。其中,中东地区的原油探明储量为1012.7亿吨,约占世界总储量的2/3。在世界原油储量排名的前十位中,中东国家占了五位,依次是沙特阿拉伯、伊朗、伊拉克、科威特和阿联酋。其中,沙特阿拉伯已探明的储量为355.9亿吨,居世界首位。伊朗已探明的原油储量为1soudu.org86.7亿吨,居世界第三位。
二、北美洲
北美洲原油储量最丰富的国家是加拿大、美国和墨西哥。加拿大原油探明储量为245.5亿吨,居世界第二位。美国原油探明储量为29.8亿吨,主要分布在墨西哥湾沿岸和加利福尼亚湾沿岸,以得克萨斯州和俄克拉荷马州最为著名,阿拉斯加州也是重要的石油产区。美国是世界第二大产油国,但因消耗量过大,每年仍需进口大量石油。墨西哥原油探明储量为16.9亿吨,是西半球第三大传统原油战略储备国,也是世界第六大产油国。
三、欧洲及欧亚大陆
欧洲及欧亚大陆原油探明储量为157.1亿吨,约占世界总储量的8%。其中,俄罗斯原油探明储量为82.2亿吨,居世界第八位,但俄罗斯是世界第一大产油国,2006年的石油产量为4.7亿吨。中亚的哈萨克斯坦也是该地区原油储量较为丰富的国家,已探明的储量为41.1亿吨。挪威、英国、丹麦是西欧已探明原油储量最丰富的三个国家,分别为10.7亿吨、5.3亿吨和1.7亿吨,其中挪威是世界第十大产油国。
四、非洲
非洲是近几年原油储量和石油产量增长最快的地区,被誉为“第二个海湾地区”。2006年,非洲探明的原油总储量为156.2亿吨,主要分布于西非几内亚湾地区和北非地区。专家预测,到2010年,非洲国家石油产量在世界石油总产量中的比例有望上升到20%。
利比亚、尼日利亚、阿尔及利亚、安哥拉和苏丹排名非洲原油储量前五位。尼日利亚是非洲地区第一大产油国。目前,尼日利亚、利比亚、阿尔及利亚、安哥拉和埃及等5个国家的石油产量占非洲总产量的85%。
五、中南美洲
中南美洲是世界重要的石油生产和出口地区之一,也是世界原油储量和石油产量增长较快的地区之一,委内瑞拉、巴西和厄瓜多尔是该地区原油储量最丰富的国家。2006年,委内瑞拉原油探明储量为109.6亿吨,居世界第七位。2006年,巴西原油探明储量为16.1亿吨,仅次于委内瑞拉。巴西东南部海域坎坡斯和桑托斯盆地的原油资源,是巴西原油储量最主要的构成部分。厄瓜多尔位于南美洲大陆西北部,是中南美洲第三大产油国,境内石油资源丰富,主要集中在东部亚马孙盆地,另外,在瓜亚斯省西部半岛地区和瓜亚基尔湾也有少量油田分布。
六、亚太地区
亚太地区原油探明储量约为45.7亿吨,也是目前世界石油产量增长较快的地区之一。中国、印度、印度尼西亚和马来西亚是该地区原油探明储量最丰富的国家,分别为21.9亿吨、7.7亿吨、5.8亿吨和4.1亿吨。中国和印度虽原油储量丰富,但是每年仍需大量进口。
由于地理位置优越和经济的飞速发展,东南亚国家已经成为世界新兴的石油生产国。印尼和马来西亚是该地区最重要的产油国,越南也于2006年取代文莱成为东南亚第三大石油生产国和出口国。印尼的苏门答腊岛、加里曼丹岛,马来西亚近海的马来盆地、沙捞越盆地和沙巴盆地是主要的原油分布区。
石油的起源
最早提出“石油”一词的是公元977年中国北宋编著的《太平广记》。正式命名为“石油”是根据中国北宋杰出的科学家沈括(1031~1095年)在所著《梦溪笔谈》中,根据这种油“生于水际砂石,与泉水相杂,惘惘而出”而命名的。在“石油”一词出现之前,国外称石油为“魔鬼的汗珠”、“发光的水”等,中国称“石脂水”、“猛火油”、“石漆”等。
我们平时的日常生活中到处都可以见到石油或其附属品的身影,不知你注意了吗?比如汽油、柴油、煤油、润滑油、沥青、塑料、纤维等还有很多!这些都是从石油中提炼出来的;而我们日常所用的天然气(液化气)是从专门的气田中产出的!通过输气管道和气站再输送到各家各户。
目前就石油的成因有两种说法:①无机论 即石油是在基性岩浆中形成的;②有机论 既各种有机物如动物、植物、特别是低等的动植物,像藻类、细菌、蚌壳、鱼类等死后埋藏在不断下沉缺氧的海湾、潟湖、三角洲、湖泊等地,经过许多物理化学作用,最后逐渐形成为石油。
形貌与成分
原油的颜色非常丰富,有红、金黄、墨绿、黑、褐红、甚至透明;原油的颜色是它本身所含胶质、沥青质的含量,含的越高颜色越深。原油的颜色越浅其油质越好!透明的原油可直接加在汽车油箱中代替汽油!原油的成分主要有:油质(这是其主要成分)、胶质(一种粘性的半固体物质)、沥青质(暗褐色或黑色脆性固体物质)、碳质(一种非碳氢化合物)。
石油由碳氢化合物为主混合而成的,具有特殊气味的、有色的可燃性油质液体!天然气是以气态的碳氢化合物为主的各种气体组成的,具有特殊气味的、无色的易燃性混合气体。
在整个的石油系统中分工也是比较细的:
物探: 专门负责利用各种物探设备并结合地质资料在可能含油气的区域内确定油气层的位置;
钻井: 利用钻井的机械设备在含油气的区域钻探出一口石油井并录取该地区的地质资料;
井下作业: 利用井下作业设备在地面向井内下入各种井下工具或生产管柱以录取该井的各项生产资料,或使该井正常产出原油或天然气并负责日后石油井的维护作业;
采油: 在石油井的正常生产过程中录取石油井的各项生产资料并对石油井的生产设备进行日常维护;
集输: 负责原油的对外输送工作;炼油 将输送到炼油厂的原油按要求炼制出不同的石油产品如汽油、柴油、煤油等!
石油的性质因产地而异,密度为0.8 ~ 1.0 克/厘米3,粘度范围很宽,凝固点差别很大(30 ~ -60°C),沸点范围为常温到500°C以上,可容于多种有机溶剂,不溶于水,但可与水形成乳状液。 组成石油的化学元素主要是碳 (83% ~ 87%)、氢(11% ~ 14%),其余为硫(0.06% ~ 0.8%)、氮(0.02% ~ 1.7%)、氧(0.08% ~ 1.82%)及微量金属元素(镍、钒、铁等)。由碳和氢化合形成的烃类构成石油的主要组成部分,约占95% ~ 99%,含硫、 氧、氮的化合物对石油产品有害, 在石油加工中应尽量除去。不同产地的石油中,各种烃类的结构和所占比例相差很大, 但主要属于烷烃、环烷烃、芳香烃三类。 通常以烷烃为主的石油称为石蜡基石油;以环烷烃、芳香烃为主的称环烃基石油;介于二者之间的称中间基石油。我国主要原油的特点是含蜡较多,凝固点高,硫含量低, 镍、氮含量中等,钒含量极少。除个别油田外,原油中汽油馏分较少,渣油占1/3。组成不同类的石油,加工方法有差别,产品的性能也不同,应当物尽其用。大庆原油的主要特点是含蜡量高,凝点高,硫含量低,属低硫石蜡基原油。
从寻找石油到利用石油,大致要经过四个主要环节,即寻找、开采、输送和加工,这四个环节一般又分别称为“石油勘探”、“油田开发”、“油气集输”和“石油炼制”。下面就这四个环节来追溯一下石油工业的发展历史。
“石油勘探”有许多方法,但地下是否有油,最终要靠钻井来证实。一个国家在钻井技术上的进步程度,往往反映了这个国家石油工业的发展状况,因此,有的国家竞相宣布本国钻了世界上第一口油井,以表示他们在石油工业发展上迈出了最早的一步。
“油田开发”指的是用钻井的办法证实了油气的分布范围,并且油井可以投入生产而形成一定生产规模。从这个意义上说,1821年四川富顺县自流井气田的开发是世界上最早的天然气田。
“油气集输”技术也随着油气的开发应运而生,公元1875年左右,自流井气田采用当地盛产的竹子为原料,去节打通,外用麻布缠绕涂以桐油,连接成我们现在称呼的“输气管道”,总长二、三百里,在当时的自流井地区,绵延交织的管线翻越丘陵,穿过沟涧,形成输气网络,使天然气的应用从井的附近延伸到远距离的盐灶,推动了气田的开发,使当时的天然气达到年产7000多万立方米。
至于“石油炼制”,起始的年代还要更早一些,北魏时所著的《水经注》,成书年代大约是公元512~518年,书中介绍了从石油中提炼润滑油的情况。英国科学家约瑟在有关论文中指出:“在公元十世纪,中国就已经有石油而且大量使用。由此可见,在这以前中国人就对石油进行蒸馏加工了”。说明早在公元六世纪我国就萌发了石油炼制工艺。
石油是一种液态的,以碳氢化合物为主要成分的矿产品。原油是从地下采出的石油,或称天然石油。人造石油是从煤或油页岩中提炼出的液态碳氢化合物。组成原油的主要元素是碳、氢、硫、氮、氧。
具有不同结构的碳氢化合物的混和物为主要成份的一种褐色、暗绿色或黑色液体。
伊拉克共和国的石油储量居世界第二位。
石油产品的分类
石油经过加工提炼,可以得到的产品大致可分为四大类:
一石油燃料
石油燃料是用量最大的油品。按其用途和使用范围可以分为如下五种:
1、点燃式发动机燃料 有航空汽油,车用汽油等。
2、喷气式发动机燃料(喷气燃料) 有航空煤油。
3、压燃式发动机燃料(柴油机燃料) 有高速、中速、低速柴油。
4、液化石油气燃料 即液态烃。
5、锅炉燃料 有炉用燃料油和船舶用燃料油。
二 润滑油和润滑脂
润滑油和润滑脂被用来减少机件之间的摩擦,保护机件以延长它们的使用寿命并节省动力。它们的数量只占全部石油产品的5%左右,但其品种繁多。
三 蜡、沥青和石油焦
它们是从生产燃料和润滑油时进一步加工得来的,其产量约为所加工原油的百分之几。
四 溶剂和石油化工产品
后者是有机合成工业的重要基本原料和中间体。
中国古代人民发现和使用石油
我国人民发现和使用石油的时间为世界最早。始于何时,据稽考,至迟在三千多年前就已开始。
最早发现石油的记录源于《易经》:“泽中有火”,“上火下泽”。泽,指湖泊池沼。“泽中有火”,是石油蒸气在湖泊池沼水面上起火现象的描述。此书在西周时(公元前十一世纪至公元前771年)已编成,距今三千多年。
最早认识性能和记载石油产地的古籍,是一千九百年以前东汉文学家、历史学家班固(公元32~92年)所著的《汉书·地理志》。书中写道:“高奴县有洧水可燃”。高奴县指现在的陕西延安一带,洧水是延河的一条支流。这 里明确记载了石油的产地,并说明石油是水一般的液体,可以燃烧。
最早采集和利用石油的记载,是南朝(公元420~589年)范晔所著的《后汉书·郡国志》。此书在延寿县(指当时的酒泉郡延寿县,即今甘肃省玉门一带)下载有:“县南有山,石出泉水,大如,燃之极明,不可食。县人谓之石漆”。“石漆”,当时即指石油。晋代(公元265~420年)张华所著的《博物志》和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所著的《水经往》也有类似的记载。《博物志》一书既提到了甘肃玉门一带有“石漆”,又指出这种石漆可以作为润滑油“膏车”(润滑车轴)。这些记载表明,我国古代人民不仅对石油的性状有了进一步的认识,而且开始进行采集和利用了。
我国古代人民,除了把石油用于机械润滑外,还用于照明和燃料。唐朝(公元618~907年)段成武所著的《酉阳杂俎》一书,称石油为“石脂水”:“高奴县石脂水,水腻,浮上如漆,采以膏车及燃灯极明。”可见,当时我国已应用石油作为照明灯油了。随着生产实践的发展,我国古代人民对石油的认识逐步加深,对石油的利用日益广泛。到了宋代,石油能被加工成固态_4460.htm制成品-石烛,且石烛点燃时间较长,一支石烛可顶蜡烛三支。宋朝著名的爱国诗人陆游(公元1125~1209年)在《老学庵笔记》中,就有用“石烛”照明的记叙。
石油还是我国古代最早使用的药物之一。明朝李时珍(1518年-1593年)的《本草纲目》曾经记载,石油可以“主治小儿惊风, 可与他药混合作丸散,涂疮癣虫癞,治铁箭人肉”。
早在一千四百年以前,我国古代人民就已看到石油在军事方面的重要性,并开始把石油用于战争。《元和郡县志》中有这样一段史实:唐朝年间(公元578年),突厥统治者派兵包围攻打甘肃酒泉,当地军民把“火油”点燃,烧毁敌人的攻城工具,打退了敌人,保卫了酒泉城。石油用于战争,大大改变了战争进程。因此,到了五代(公元907~960年),石油在军事上的应用渐广。后梁(公元919年)时,就有把“火油”装在铁罐里,发射出去烧毁敌船的战例。我国古代许多文献,如北宋曾公亮的《武经总要》,对如何以石油为原料制成颇具威力的进攻武器——“猛火油”,有相当具体的记载。北宋神宗年间,还在京城汴梁(今河南开封)设立了军器监,掌管军事装备的制造,其中包括专门加工“猛火油”的工场。据康誉之所著的《昨梦录》记载,北宋时期,西北边域“皆掘地做大池,纵横丈余,以蓄猛火油”,用来防御外族统治者的侵扰。
此外,我国古代在火药配方中,开始使用石油产品沥青,以控制火药的燃烧速度。这一技术,比外国早了近一千年。
最早给石油以科学命名的是我国宋代著名科学家沈括(1031~1095年,浙江钱塘人)。他在百科全书《梦溪笔谈》中,把历史上沿用的石漆、石脂水、火油、猛火油等名称统一命名为石油,并对石油作了极为详细的论述。“ 延境内有石油……予疑其烟可用,试扫其煤以为墨,黑光如漆,松墨不及也。……此物后必大行于世,自予始为之。盖石油至多,生于地中无穷,不若松木有时而竭。”“石油”一词,首用于此,沿用至今。沈括曾于1080~1082年任延安路经略使,对延安、延长、 县一带的石油资源亲自作了考察,还第一次用石油制成石油炭黑(黑色颜料),并建议用石油炭黑取代过去用松木、桐木炭黑制墨,以节省林业资源。他首创的用石油炭黑制作的墨,久负盛名,被誉为“延州石液”。事实证明,我国有大量的石油蕴藏,石油和石油产品不仅自给有余,还出口国外几十个国家和地区,确实“生于地中无穷”,并“大行于世”。九百年前,我国人民对石油就有了这样的评价,在世界上是罕见的,尤其是对未来石油潜力的预言。更是难能可贵的。
我国古代人民采集石油有十分悠久的历史,特别是通过钻凿油井和气并来开采石油和天然气的技术,在世界上也是最早的。晋代张华所著的《博物志》记载了四川地区,从两千多年以前的秦代就开始凿井取气煮盐的情况。“临邛火井一所,纵广五尺,深二三丈”,“先以家火投之”,再“取井火还煮井水”。据载此法效果大,省事简办,“一斛水得四、五斗盐”,比家火煮法,得盐“不过二、三斗”,显然火井煮盐,成本低,产量高,被认为是手工业的一项重大发展。当时凿井是靠人工挖掘,公元1041年以后,钻井用的工具有了很大改进,方法也有所更新。据《蜀中广记》记载,东汉时期,“蜀始开筒井,用环刃凿如碗大,深者数十丈”。据古籍记载,古代在陕西、甘肃、新疆、四川、台湾等省发现了石油矿。据《台湾府志》记载,清朝咸丰十年,台湾新竹县发现了石油,一个名叫邱苟的人,挖坑3米,每天收集6公斤左右石油,并用其点燃手提马灯。
我国明代以后,石油开采技术逐渐流传到国外。明朝科学家宋应星(生于1587年,江西奉新县人)所著的科学巨著《天工开物》,把长期流传下来的石油化学知识作了全面的总结,对石油的开采工艺作了系统的叙述。全书18卷,图文并茂,出版于明末崇祯十年,即1637年,是当时世界上仅有的一部化学工艺百科全书。它的问世,使后者难以继了。书中记载,不但反映出丰富的化学知识,亦反映出当时的化学工艺生产水平。我国古代石油开采的许多技术环节和技术项目,皆有赖于此书而得以流传。该书十六世纪传到日本,1771年的日本翻刻本受到日科技界的注意。十八世纪传到欧洲,十九世纪上半叶起,陆续出现了欧洲文节译本,1869年出现了比较详细的法文节译本。二十世纪后半叶以来,全部被译为日、英、俄文,成为世界科技史的名著之一。难怪有的国家石油技术资料也公认,我国早在公元1100年就钻成了1000米的深井。说明在那时,我国的石油钻井技术就达到了比较高的水平。
除此以外,石油还可以提炼成汽油、煤油、柴油、沥青、润滑油、石蜡
现代石油工业的诞生
世界现代石油工业最早诞生于美国宾西法尼亚州的泰特斯维尔村。一个叫乔治?比尔斯的人于1855年请美国耶鲁大学西利曼教授对石油进行了化学分析,得出了石油能够通过加热蒸馏分离成几个部分,每个部分都含有碳和氢的成分,其中一种就是高质量的用以发光照明的油。1858年比尔斯请德雷克上校带人打井,1859年8月27日在钻至69英尺时,终于获得到了石油。从此,利用钻井获取石油、利用蒸馏法炼制煤油的技术真正实现了工业化,现代石油工业诞生了。
近海石油的勘探开发
近海石油的勘探开发已有100多年的历史。1897年美国使用木制栈桥开始了第一次海洋钻井。1920年委内瑞拉搭制了木制平台进行钻井。1936年美国为了开发墨西哥湾陆上油田的延续部分,钻成功第一口海上油井并建造了木制结构生产平台,两年后,于1938年成功地开发了世界上第一个海洋油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木制结构平台改为钢管架平台。1964?1966年英国、挪威在水深超过100米、浪高达到30米、最高风速160千米/小时、气温至零下且有浮冰的恶劣条件下,成功地开发了北海油田。标志着人们开发海上油田的技术已臻成熟。目前已有80多个国家在近海开展石油商业活动,原油产量占世界石油总产量的30%左右。
[编辑本段]石油的油品质量管理
石油商品在储运和保管中,经常发生质量变化,因此,在保管过程中应采取措施,延缓其变化速度,确保出库商品质量合格。
一、减少轻组分蒸发和延缓氧化变质
一些油品,特别是汽油、溶剂油等,蒸发性较强。由于蒸发,除大量轻组分损失外,油品质量也随之降低。如在 7 -48℃ 范围内在有透气阀的露天油罐中储存 70 号汽油,十个月后 10% 流出温度高约 10℃ ,饱和蒸汽压也会下降;醇型汽车制动液(刹车油)由于其中的乙醇蒸发会使粘度变大;造化溶解油中的乙醇蒸发后会使乳化性能变差等。
油品在长期储存中还会氧化,使油质量变坏。例如,汽油柴油的胶质增多;润滑油的酸值增大;润滑脂的游离碱变小或产生游离酸等。 减少油品轻组分蒸发和延缓氧化变质的主要措施有:
1 、降低温度,减少温差
温度高时蒸发量大,氧化速度也加剧。所以要选择阴凉地点存放油品,尽量减少或防止阳光暴晒,还要求在油罐外表喷涂银灰色或浅色的涂层,以反射阳光,降低油温。为减少油品与空气接触面积,减少蒸发,应多用罐装,少用桶装。在炎热季节应喷水降温。有条件尽量使用地下、半地下或山洞储存油品,以降低储存的温度,延缓氧化,减少油品胶质增长的倾向。
3 、减少不必要的倒装
每倒装一次油品,就会增加一次蒸发损耗。实践证明,倒装一吨汽油,仅大呼吸损耗达 1.5 ~2.0kg 。倒装说还会增加油品与空气接触,加速氧化。
4 、减少与铜和其它金属接触
各种金属特别是铜,能诱发油品氧化变质。试验证明,铜能使汽油氧化生胶的速度增大 6 倍。因此,油罐内部不要用铜制部件。油罐内壁涂刷防锈层,能较好地避免金属对油品氧化所起的催化作用(涂层还能防止金属氧化锈蚀),减缓油品变质的进程
5 、减少与空气接触,尽可能密封储存
密封储存油品,具有降低蒸发损失,保证油品清洁,延缓氧化变质,减轻容器修饰等优点。密封储存对于润滑油较为适宜。特别是高级润滑油和特种油品,应当采用密封储存,以减少与空气接触和防止污染物侵入。
对于蒸发性较大的汽油、溶剂油等,要采用内浮顶油罐储存,以降低蒸发损耗和延缓氧化。据国外测定,用浮顶罐储存汽油,可减少蒸发损失 80~95% 。同时还可减少环境污染和减少火灾爆炸事故的发生。
二、防止混入水杂造成油品变质
油品中的水杂,绝大部分是在运输、装卸、储存过程中混入的。在全部储存变质的油品中,由于混入水杂而导致质量不合格的占绝大部分。混入油品中的杂质除会堵塞滤清器和油路,造成供油中断外,还能增加机件磨损;混入油品中的水分能腐蚀机件(水分在低温下冻结后也能堵塞油路);水分的存在会造成一些添加剂(如清净分散剂、抗氧抗腐剂、抗爆剂等)分解或沉淀,使其失效;有水分存在时,燃料氧化速度加快,其胶质生成量也加大,如下表。加有清净分散剂的润滑油和各种钠基润滑脂遇水会乳化;各种电器专用油品在混入水杂后绝缘性能急剧变坏。因此,防止混入水杂,是搞好油品质量管理工作的主要环节。
3 、定期检查油罐底部状况和清洗储油容器
油品储存的时间越长,氧化产生的沉积物越多,对油品质量的影响越严重。因此,必须每年检查罐底一次,以判断是否需要清洗。要求各种油罐的清洗周期是:轻质油和润滑油储罐 3 年清洗一次;重柴油储罐 2.5 年清洗一次。
4 、定期抽检库存油品,确保油品质量
为确保油品质量,防止在保管过程中质量变化,要定期对库存油品抽样化验。桶装油品每 0.5 年复验一次,罐存油品可根据其周转情况每 3~12 月复验一次。对于易于变质、稳定性差、存放周期长的油品,都应缩短复验周期。
三、防止混油或容器污染变质
不同性质的油品不能相混,否则会使油品质量下降,严重时会使油品变质。特别是各种中高档润滑油,含有多种特殊作用的添加剂,当加有不同体系添加剂的油品相混时,就会影响它的使用性能,甚至会使添加剂沉淀变质。润滑油中混入轻质油,会降低闪点和粘度;食品机械油脂混入其它润滑油脂,会造成食品污染;溶剂油中混入车用汽油会使馏程不合格并增加毒性。因此,为防止各种油品相混或污染,应采取如下措施。
1 、为了防止散装油品在卸收、输转、灌装、发运等过程中发生污染,应根据油品的不同性质,将各管线、油泵分组专用,不同性质的油品,不要混用,如必须混用时,要清扫管线余油,在管线最低位置用真空泵抽取余油或用过滤后的压缩空气清扫,有条件的也可用蒸汽清扫,再用拟输送的油品冲洗几分钟,放出油头,并经检查确认清洁后放可使用。但必须注意:
① 溶剂油不允许用含铅汽油管线
② 特种用油和高档润滑油要专管线专泵输送。
2 、油桶、油罐汽车、油罐、油船等容器改装别种油品时,应进行刷洗、干燥。灌装与容器中原残存品种相同的油料,可根据具体情况简化刷洗手续,但必须确认容器合乎要求,才能重复灌装,以保证油品质量。用使用过的油桶、油罐、油罐车、油船灌装中高档润滑油时,必须进行特别刷洗,即用溶剂或适宜的汽油刷洗,必要时用蒸汽吹扫,要求达到无杂质、水分、油垢和纤维,并无明显铁锈,目视不呈现锈皮、锈渣及黑色油污,方准装入。
石油地质学新进展
石油地质学是随着人类的油气勘探活动而诞生的一门应用科学,它既是人类对于勘探中对油气形成与分布规律认识的总结,又是指导人类油气勘探活动的理论武器。在全世界范围内,经过近100年的勘探活动,未经勘探的处女地所剩无几,容易寻找的油气田大多被发现。对能源不断增长的需求,以及勘探难度的越来越大,是摆在全世界石油勘探者面前的一大矛盾。世界石油勘探面临着极为严峻的挑战,向新的深度(深层勘探)、新的领域(天然气、非常规气、非构造油气藏)进军是当今油气勘探的总趋势。这种形势下,都迫使我们发展新的石油地质及油气勘探理论、油气勘探技术,广泛吸收相关学科的新成果,以适应现代油气勘探形势的需要与发展。纵观近20余年来,石油地质学及油气勘探取得的进展,相关边缘学科(从大的概念上讲亦属于石油地质的范畴)的发展极大的促进了石油地质学的发展,提高油气勘探的效率。
1、板块构造学的应用
板块构造学说的诞生,被誉为“地质学上的革命”,它改变了人们对于全球构造的认识,同时也给石油地质学带来了新的活力,它以崭新的面貌探讨了含油气盆地发生和发展的地球动力学背景,并以一种新的观点综合解释油气在全球的分布的富集规律,扩大了油勘探领域和人们找油的思路。
①含油气盆地形成机制的认识、盆地分类的完善。
②无机成因学说重新活跃起来,二元论,张恺
③逆掩推覆体找油,大山底下找盆地
2、层序地层学的发展与应用
层序地层学是在油气勘探活动中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的学科,是在沉积学、地层学和地震勘探技术不断发展和资料积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层序地层学是一种划分、对比和分析沉积岩层的新理论和新方法。使人们能更精确地对比地质年代,再造古地理,并在钻进前对生油层、储集层和盖层及潜在地层圈闭进行预测。
3、盆地构造研究的进展
①盆地的动力学分类:张(伸展)、压(压缩)、扭(走滑)
②构造样式概念的提出:一定构造环境和条件下的构造变形的基本特征(组合特征—剖面形态、排列方式等) 构造地质模型。盆地变形特点、构造变形规律的早期预测。
③反转构造:指一个张性或张扭性盆地在后期经受了压和压扭性应力作用,盆地由拉张下沉到挤压上隆,断裂由正断向逆断转变,在剖面上形成下凹上隆、下正上逆的构造格局,后期的反转往往是油气构造圈闭的最后定型期,和油气的生、运聚有密切的匹配关系
4、储层评价技术的进展
储层评价技术的进展包括储层沉积学、储层成岩作用和储层地球化学方面的进展
石油地质学本身的研究的课题不外乎两大问题即成烃和成藏,这是石油地质学永恒不变的主题。在这两个方面九十年代以来的主要进展:
1.成烃理论
60-70年代-80年代初:干酪根生油理论
80年代后期-90年代:未熟低熟油理论,煤成烃理论是我国学者,特别是地球化学在成烃理论方面对石油地质学的突出贡献,开辟了我国油气勘探的新领域。
2.成藏理论
对成藏动力学因素的重视,从温、压等动力的角度研究油气的成藏过程,将油气生成—运移—聚集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流体封存箱理论、成藏动力学呼之欲出。
3.石油地质综合研究思想与方法进展
从定性—定量,从静态到动态,从局部—系统、盆地模拟技术以及含油气系统的思想和方法。
石油和地震:过量的石油开采,造成含油区地下空间越来越大,虽经注水作业但作用很小,如含油区处于地震带,那么石油开采会引起地震带更为活跃,甚至可造成地震带的迁移,同样的震级,开采后的含油区地震时所产生的破坏力要大得多。
石油和环境:石油和天然气为人类的发展提供了强劲的能源动力,但随之而来的环境污染大大超过了过去人类5000年污染的总和,以及造成了温室效应、气候异常等诸多弊端,在以环境保护为前提下,新型能源的开发迫在眉睫,各国政府、科学家都致力于新型能源的开发利用,这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减少污染,保护环境,维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同样也是我们大家的责任。
每桶石油
1吨约等于7桶,如果油质较轻(稀)则1吨约等于7.2 桶或7.3桶。美欧等国的加油站,通常用加仑做单位,我国的加油站则用升计价。
1桶=42加仑
1加仑=3.78543升
美制1加仑=3.785升
英制1加仑= 4.546升
所以,1桶=158.99升
我国主要油田
1、大庆油田
2、胜利油田
3、长庆油田
4、辽河油田
5、克拉玛依油田
6、四川油田
7、华北油田
8、大港油田
9、中原油田
10、吉林油田
11、河南油田
12、江汉油田
13、江苏油田
14、青海油田
15、塔里木油田
16、土哈油田
17、玉门油田
18、滇黔桂石油勘探局
19、冀东油田
20、中国海洋石油南海东部公司
我国石油资源集中分布在渤海湾、松辽、塔里木、鄂尔多斯、准噶尔、珠江口、柴达木和东海陆架八大盆地,其可采资源量172亿吨,占全国的81.13%;天然气资源集中分布在塔里木、四川、鄂尔多斯、东海陆架、柴达木、松辽、莺歌海、琼东南和渤海湾九大盆地,其可采资源量18.4万亿立方米,占全国的83.64%。
自上世纪50年代初期以来,我国先后在82个主要的大中型沉积盆地开展了油气勘探,发现油田500多个。以下是我国主要的陆上石油产地。
1大庆油田:
位于黑龙江省西部,松嫩平原中部,地处哈尔滨、齐齐哈尔市这间。油田南北长140公里,东西最宽处70公里,总面积5470平方公里。1960年3月党中央批准开展石油会战,1963年形成了600万吨的生产能力,当年生产原油439万吨,对实现中国石油自给自足起到了决定性作用。1976年原油产量突破5000万吨成为我国第一大油田。目前,大庆油田采用新工艺、新技术使原油产量仍然保持在5000万吨以上。
2胜利油田:
地处山东北部渤海之滨的黄河三角洲地带,主要分布在东营、滨洲、德洲、济南、潍坊、淄博、聊城、烟台等8个城市的28个县(区)境内,主要开采范围约4.4平方公里,是我要第二大油田。
3辽河油田:
主要分布在辽河中上游平原以及内蒙古东部和辽东湾滩海地区。已开发建设26个油田,建成兴隆台、曙光、欢喜岭、锦州、高升、沈阳、茨榆坨、冷家、科尔沁等9个主要生产基地,地跨辽宁省和内蒙古自治区的13市(地)32县(旗),总面积10万平方公里,产量居全国第三位。
4克拉玛依油田:
地处新疆克拉玛依市。40年来在准噶尔盆地和塔里木盆地找到了19个油气田,以克拉玛依为主,开发了15个油气田,建成了792万吨原油配套生产能力(稀油603.1万吨,稠油188.9万吨),从1900年起,陆上原油产量居全国第四位。
5四川油田:
地处四川盆地,已有60年的历史,发现油田12个。在盆地内建成南部、西南部、西北部、东部4个气区。目前生产天然气产量占全国总量近一半,是我国第一大气田。
6华北油田:
位于河北省中部冀中平原的任丘市,包括京、冀、晋、蒙区域内油气生产区。1975年,冀中平原上的一口探井任4喷出日产千吨高产工业油流,发现了我国最大的碳酸盐岩潜山大油田任丘油田。1978年原油产量达到1723万吨,为当年全国原油产量突破1亿吨做出了重要贡献。直到1986年,保持年产量原油1千万吨达10年之久。目前原油产量约400多万吨。
78大港油田:
位于天津市大港区,其勘探地域辽阔,包括大港探区及新疆尤尔都斯盆地,总勘探面积34629平方公里,其中大港探区18628平方公里。现已在大港探区建成投产15个油气田24个开发区,形成年产原油430万吨和天然气3.8亿立方米生产能力。目前,发现了千米桥等上亿吨含油气构造,为老油田的增储上产开辟了新的油气区。
8中原油田:
地处河南省濮阳地区,于1975年发现,经过20年的勘探开发建设,已累计探明石油地质储量4.55亿吨,探明天然气地质储量395.7亿立方米,累计生产原油7723万吨、天然气133.8亿立方米。现已是我国东部地区重要的石油天然气生产基地之一。
9吉林油田:
地处吉林省扶余地区,油气勘探开发在吉林省境内的两大盆地展开,先后发现并探明了18个油田,其中扶余、新民两个油田是储量超亿吨的大型油田,油田生产已达到年产原油350万吨以上,形万了原油加工能力70万吨特大型企业的生产规模。
10河南油田:
地处豫西南的南阳盆地,矿区横跨南阳、驻马店、平顶山三地市,分布在新野、唐河等8县境内。已累计找到14个油田,探明石油地质储量1.7亿吨及含油面积117.9平方公里。
11长庆油田:
勘探区域主要在陕甘宁盆地,勘探总面积约37万平方公里。油气勘探开发建设始于1970年,先后找到了油气田22个,其中油田19个,累计探明油气地质储量54188.8万吨(含天然气探明储量2330.08亿立方米),目前已成为我国主要的天然气产区,并成为北京天然气的主要输送基地。长庆油田已成为我国重要能源基地和油气上产主战场。2009年长庆油田油气当量将达到3000万吨。2015年长庆油田油气当量将达到5000万吨。
12江汉油田:
是我国中南地区重要的综合型石油基地。油田主要分布在湖北省境内的潜江、荆沙等7个市县和山东寿光市、广饶县以及湖南省境内衡阳市。先后发现24个油气田,探明含油面积139.6平方公里、含气面积71.04平方公里,累计生产原油2118.73万吨、天然气9.54亿立方米。
13江苏油田:
油区主要分布在江苏的扬州、盐城、淮阴、镇江4个地区8个县市,已投入开发的油气田22个。目前勘探的主要对象在苏北盆地东台坳陷。
14青海油田:
位于青海省西北部柴达木盆地。盆地面积约25万平方公里,沉积面积12万平方公里,具有油气远景的中新生界沉积面积约9.6万平方公里。目前,已探明油田16个,气田6个。
15塔里木油田:
位于新疆南部的塔里木盆地。东西长1400公里,南北最宽外520公里,总面积56万平方公里,是我国最大和内陆盆地。中部是号称“死亡之海”的塔克拉玛干大沙漠。1988年轮南2井喷出高产油气流后,经过7年的勘探,已探明9个大中型油气田、26个含油气构造,累计探明油气地质储量3.78亿吨,具备年产500万吨原油;100万吨凝折、25亿立方米天然气的资源保证。
吐哈油田
新疆吐鲁番、哈密盆地境内,负责吐鲁番、哈密盆地的石油勘探。盆地东西长600公、南北宽130公里,面积约5。3万平方公里。于1991年2月全面展开吐哈石油勘探开发会战。截止1995年底,共发现鄯善、温吉桑等14个油气油田和6个含油气构造探明含油气面积178.1平方公里,累计探明石油地质储量2.08亿吨、天然气储量731亿立方米。
玉门油田:
位于甘肃玉门市境内,总面积114.37平方公里。油田于1939年投入开发,1959生产原油曾达到140.29万吨,占当年全国原油产量的50.9。创造了70年代60万吨稳产10年和80年代50万吨稳产10的优异成绩。誉为中国石油工业的摇篮。
如何变为辨伪真假石油
在石油钻探过程中,会遇到许许多多意想不到的困难,其中卡钻就是十分令人头疼的事情。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对付卡钻也积累了不少经验,注原油或其它油类便是其中的一种。也会因机械漏油而造成柴油下泄进入地层的。在一些生产过程中,会有原油或其它种类的油料进入地层的现钟爱。
这些人为的原油“回灌”不但会给储层评价造成失误,也会给以后的生产评价带来一定的麻烦。所以,石油勘探工作人员都十分重视对它的识别。石油系统的一些地质实验室也时常可以接到一些油样,请求鉴别是否为“原油”。
石油地图其实,经过装备先进的实验室进行分析化验时,是比较容易判别各种油的来源。下面就是一个实例:几年前,笔者前往西南某地出差,听当地的石油地质工作者们讲述了他们在一个面积仅200平方公里的小盆地中打出一眼高产天然气井的喜讯。他们还特别提到,在其中的一口出气井中,曾经流出过数升“原油”的情况,当时大家,尤其是当地的群众都为这既产气又出油的探井感到欢欣鼓舞,但事后一些十分有经验的老石油地质人员又对这些“原油”存有几分疑虑。
带着浓厚的兴趣和疑虑,我和几位当地的石油工作者赶到了那口著名的产气井。仔细看去,井下天然气的压力已达到数十个大气压,对于一个小盆地、产层浅地区来说,这已是十分喜人的了。打开阀门,强大的天然气流便呼啸而出,经几分钟排放后,接在阀门口上的软胶皮管内果然出现了几小滴黄褐色的油珠,遗憾的是,油量太少,都紧紧地吸附在胶管内壁,无法取到,回到石油基地后,我向有关同志要到一些这口井的油样,密封后详细分析化验。这些油样呈黄褐色,外观上除了略显清亮些以外,与常见的原油无太大的区别。但它却发生强烈剌鼻的气味,只要一打开容器,呛人的异味便立刻弥漫在整个房间中,这种现象在原油中并不多见。相反,在一些炼好的成品油中,由于在炼制过程中会加入一些添加剂,经过反应之后,这些物质会发出令人不适的异味。
对该油样的族组成分离证明,其中的链状饱和烃占绝对优势,高达76%,而其它组份则相对较低,尤其是沥青质的含量更低,仅有约3%,这在原油中是十分罕见的现象。此外,原油还有一个物理特性是,加热至205℃时的馏出体积,据报导,我国新疆等地的高成熟轻质原油的205℃馏出体积已可达41% ~44%,但是,这口井的油样,其205℃馏出体积竟高达85%,真是不可思议!
将油样进行全面的气相色谱分析以后,发现油的组份碳数主要集中在碳15至碳24的范围之内,这也是十分奇怪的现象。如果是“高成熟原油”,则其中应含大量的轻质组份(至低碳数物质,如碳1至碳6)和汽油组份(即碳8至碳12);如果是“低成熟原油”,那么就应以重质组份(即碳24以上)为主;但显然,这个油样两者皆缺,它所含的仅为柴油的特征组份(碳15—碳22)。分析至此,已经较为清楚了,但我们还进行了质谱—色谱的检测。结果表明,饱和烃中正构烷烃碳数的精确范围应为碳13至碳23,应属于柴油性质。油样中两项重要的生物标志物姥鲛烷与植烷的比值为1,三环萜烷含量大于五环三萜烷;甾烷等有机化合物的含量表明它应为成熟油;而倍半萜等化合物的高含量则证实该油应为典型的内陆湖相煤系地层所形成的,而且形成的地质时代不会太古老。
有了这些分析资料,回头再详查一下“产出”它的盆地的地质背景:第三系的河流与浅湖相沉积物直接覆盖在古老的泥盆系地层之上,而较年青的沉积物中根本没有煤系地层存在。那么,这些油可能出自何处呢?
从全国的情况来看,目前已形成工业性开采的煤系地层所形成的原油有两处,一个是祖国大西北的吐鲁番—哈密盆地,另一个是位于我国南部的广东茂名盆地,那里的丰富的湖相煤系地层形成的油页岩是人工合成“石油”的好原料。人工合成原油时,大多会在高温高压的条件下加入一些化学合成剂以利于石油的合成。
经过一系列的分析化验、推理以及市场调查,我们最终认为,从西南某盆地取到的样品应为煤系地层形成(合成)的石油经加工后的产品—柴油,应该是钻进中有意无意的“回灌”油,而且,极有可能是产自广东的人工合成石油的产品。
这份分析报告很快就引起当地石油地质工作者和有关领导的重视,经过调查,那口井的钻进中使用的柴油果然是从广东购入的。
石油产品精制
各装置生产的油品一般还不能直接作为商品,为满足商品要求,除需进行调合、添加添加剂外,往往还需要进一步精制,除去杂质,改善性能以满足实际要求。常见的杂质有含硫、氮、氧的化合物,以及混在油中的蜡和胶质等不理想成分。它们可使油品有臭味,色泽深,腐蚀机械设备,不易保存。除去杂质常用的方法有酸碱精制、脱臭、加氢、溶剂精制、白土精制、脱蜡等。酸精制是用硫酸处理油品,可除去某些含硫化合物、含氮化合物和胶质。碱精制是用烧碱水溶液处理油品,如汽油、柴油、润滑油,可除去含氧化合物和硫化物,并可除去酸精制时残留的 硫酸。酸精制与碱精制常联合应用,故称酸碱精制。脱臭是针对含硫高的 原油制成的汽、煤、柴油,因含硫醇而产生恶臭。硫醇含量高时会引起油品生胶质,不易保存。可采用催化剂存在下,先用碱液处理,再用空气氧化。加氢是在催化剂存在下,于300~425℃, 1.5兆帕压力下加氢,可除去含硫、氮、氧的化合物和金属杂质,改进油品的 储存性能和腐蚀性、燃烧性,可用于各种油品。脱蜡主要用于精制航空煤油、柴油等。油中含蜡,在低温下形成蜡的结晶,影响流动性能,并易于堵塞管道。脱蜡对航空用油十分重要。脱蜡可用分子筛吸附。润滑油的精制常采用溶剂精制脱除不理想成分, 以改善组成和颜色。有时需要脱蜡。白土精制一般放在精制工序的 最后, 用白土(主要由二氧化硅和三氧化二铝组成)吸附有害的物质。
酸精制
是用硫酸处理油品,可除去某些含硫化合物、含氮化合物和胶质。
碱精制
是用烧碱水溶液处理油品,如汽油、柴油、润滑油,可除去含氧化合物和硫化物,并可除去酸精制时残留的硫酸。酸精制与碱精制常联合应用, 故称酸碱精制。
脱臭
是针对含硫高的原油制成的汽、煤、柴油,因含硫醇而产生恶臭,硫醇含量高时会引起油品生胶质,不易保存。可采用催化剂存在下,先用碱液处理,再用空气氧化。
加氢
是在催化剂存在下于300~425℃,1.5兆帕压力下加氢,可除去含硫、氮、氧的化合物和金属杂质,改进油品的 储存性能和腐蚀性、燃烧性,可用于各种油品。
脱蜡
主要用于精制航空煤油、柴油等。油中含蜡,在低温下形成蜡的结晶,影响流动性能,并易于堵塞管道。脱 蜡对航空用油十分重要。脱蜡可用分子筛吸附。润滑油的 精制常采用溶剂精制脱除不理想成分,以改善组成和颜色。有时需要脱蜡。
白土精制
一般放在精制工序的最后,用白土(主要由二氧化硅和三氧化二铝组成)吸附有害的物质。
润滑油
原料主要来自原油的蒸馏,润滑油最主要的性能是粘度、安定性和润滑性。生产润滑油的基本过程实质上是除去原料油中的不理想组分,主要是胶质、沥青质和含硫、氮、氧的化合物以及蜡、多环芳香烃,这些组分主要影响粘度、安定性、色泽。方法有溶剂精制、脱蜡和脱沥青、加氢和白土精制。
溶剂精制
是利用溶剂对不同组分的溶解度不同达到精制的目的,为绝大多数的润滑油生产过程所采用。常用溶剂有糠醛和苯酚。生产过程与重整装置的芳香烃抽提相似。
溶剂脱蜡
是除去润滑油原料中易在低温下产生结晶的组分,主要指石蜡,脱蜡采用冷结晶法,为克服低温下粘度过大,石蜡结晶太小不便过滤,常加入对蜡无溶解作用的混合溶剂,如甲苯- 甲基乙基酮,故脱蜡常称为酮苯脱蜡。
沈括《石油》
原文:
鄜、延境内有石油,旧说高奴县出脂水,即此也。生于水际,沙石与泉水相杂,“惘惘”而出,土人以雉尾挹之,乃采入缶中,颇似淳漆,燃之如麻,但烟甚浓,所沾帷幕皆黑。予疑其烟可用,试扫其煤以为墨,黑光如漆,松墨不及也,遂大为之。其识文为“延川石液”者是也。此物必大行于世,自予始为之。
盖石油至多,生于地中无穷,不若松木有时而竭。今齐、鲁松林尽矣,渐至太行、京西、江南,松山太半皆童矣。造煤人盖未知石烟之利也。
石炭烟亦大,墨人衣。予戏为《延州》诗云“二郎山下雪纷纷,旋卓穹庐学塞人。化尽素衣冬未老,石烟多似洛阳尘。”(沈括《梦溪笔谈》)
解析:
本文选自沈括的《梦溪笔谈》,是一篇介绍科技知识的笔记体小品文。文章分三部分:第一部分,简明地介绍鄜、延境内石油存在的基本形态,当地居民采集、利用石油的一般情况;第二部分,说明自己利用石烟制墨的盛况;第三部分,对时人不能科学合理地利用石油资源的状况表示惋惜。文中关于“石油至多,生于地中无穷”,和石油制品“必大行于世”的科学预见,今天读来令人叹服。
写作手法方面:①本文行文散淡,而又极有条理。文中不论谈古论今,还是预测未来,不论叙事,还是描写,都是娓娓而谈,平实简洁,如话家常。②语言朴素凝练,不事雕琢。③文末以诗作结,情趣盎然。
译文:
鄜州、延州境内有一种石油,过去说的高奴县出产脂水,就是指这种东西。石油产生在水边,与砂石和泉水相混杂,时断时续地流出来。当地居民用野鸡尾毛将其沾取上来,采集到瓦罐里。这种油很像清漆,燃起来像烧麻炬,只是冒着很浓的烟,它所沾染过的帐幕都变成了黑色。我猜测这种烟可以利用,于是试着扫上它的烟煤用来做成墨,墨的光泽像黑漆,即使是松墨也比不上它了。于是就大量制造它,给它标上文字,叫做“延川石液”。这种墨以后一定会广泛流行在世上,只是从我开始做它罢了。
推想那石油极多,在地中产生,无穷无尽,不像松木到一定时候就用完了。今天山东一带大片的松林已经没有了,逐渐地到太行山,河南、陕西、湖北交界的地方以及江南地区,生长松树的山大半都已经秃了。制墨的人大概不了解石油烟的好处。
石油煤烟也大,常常熏染黑人的衣裳。我戏作《延州》诗说:“陕西宜川县的七郎山与八郎山上瑞雪飘飘,立即撑起毡帐学那边塞人过游牧的生活。衣裳全变黑了,可是冬天还没有过去,石油烟比洛阳车马扬起的烟尘还容易熏黑行人的衣裳呢。”
注释:
①鄜、延:鄜州、延州,在今陕西延安一带。
②高奴县:故址在今陕西延安。脂水:油质的水,石油的一种名称。水际:水边。
③惘惘:涌流缓慢、时断时续的样子。
④土人以雉尾挹之:土人,即当地人;雉,野鸡;挹,沾,沾取。当地居民用野鸡尾沾取它。
⑤缶:陶瓷罐子。
⑥淳:同“纯”。清漆。
⑦麻:此处指麻炬。古代用麻炬照明。
⑧松墨:我国名墨之一,用松烟制成,故称“松烟墨”。
⑨识文:标记文字。
⑩竭:尽、完。
11.石炭:煤。
12.墨:名词用作动词,熏染黑。
13:旋:立即。
14:卓:竖立,支撑。
15.素衣:白衣,或未染色的衣服。
作者:
沈括(1031—1095),字存中,北宋钱塘(今杭州市)人,我国宋代著名的改革家和科学家,他博学多闻,在天文、历法、数学、物理、化学、地理、地质、气象、生物、医学等学科几乎都有精深的研究。西方人称他为“中国科学史上的坐标”。他二十四岁开始踏上仕途,最初做海州沭阳县(在今江苏省)主簿。修筑渠堰,开发农田,颇有政绩。治平三年(1066年),入京编校昭文馆书籍。熙宁年间(1068年-1077年),宋神宗赵顼用王安石为相,锐意改革,沈括被任命为负责观测天象、制定历法的司天监长官。他用自己制定的《奉元历》代替旧历,提出《十二气历》代替农历。沈括在物理学方面的建树也很多。他通过实验找到了使用指南针的办法,使针总是精确地指向南方。这是世界上关于如何使用指南针的最早记录。此后,他在历史上第一个指出了地磁场存在磁偏角,这比欧洲人要早400年。沈括在地质学方面也有不少贡献。他到浙江东部地区考察,提出雁荡山群峰是经过千万年流水的冲刷而成。沈括晚年退居润州(今镇江)的梦溪园,潜心著述,总结前人的知识成果和自己的实践经验,用笔记的形式为后人留下了一部26卷的科学巨著《梦溪笔谈》。1979年7月1日,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将该台在1964年发现的一颗小行星(编号2027)命名为沈括。58xs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