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赫尔曼·黑塞


本站公告

    赫尔曼·黑塞(HerHesse,1877.7.2-1962.8.9)德国作家。1923年46岁入瑞士籍。1946年获诺贝尔文学奖。1962年于瑞士家中去世。爱好音乐与绘画,是一位漂泊、孤独、隐逸的诗人。黑塞的诗有很多充满了浪漫气息,从他的最初诗集《浪漫之歌》的书名,也可以看出他深受德国浪漫主义诗人的影响,以致后来被人称为“德国浪漫派最后的一个骑士”。主要作品有《彼得·卡门青》、《荒原狼》、《东方之行》、《玻璃球游戏》等。

    主要生平及创作

    出生于德国西南部的小城卡尔夫的一个牧师家庭。自幼在浓重的宗教气氛中长大,1891年,他通过“邦试”,考入毛尔布隆神学校。由于不堪忍受经院教育的摧残,半年后逃离学校。这期间他游历许多城市,从事过多种职业。

    在比较广泛地接受东西方文化熏陶之后,1904年,黑塞发表了长篇小说《彼得·卡门青特》,一举成名,从此成为专业作家。这一年他与玛丽结婚,移居巴登湖畔,埋头写作,1906年发表了长篇小说《在轮下》。这一时期的创作以浪漫主义诗歌、田园诗风格的抒情小说和流浪汉小说为主,作品洋溢着对童年和乡土的思念之情,充满对广大自然和人类的爱,同时也表现了青年人的精神苦闷与追求。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黑塞的创作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他醉心于尼采哲学,求助于印度佛教和中国的老庄哲学,并对荣格的精神分析产生了深厚的兴趣。他试图从宗教、哲学和心理学方面探索人类精神解放的途径。这时期的长篇小说有《克努尔普》(1916)、《德米安》(1919)、《席特哈尔塔》(1922)、《荒原狼》(1927)和《纳尔齐斯与歌尔德蒙》(1930)等。这些书深受西方读者的喜爱,得到极高的评价,其中《荒原狼》曾轰动欧美,被托马斯·曼誉为德国的《尤利西斯》。

    30年代后,法西斯在德国猖獗,黑塞对社会前途陷入深深的怀疑与绝望之中,但他仍不倦地从东西方宗教与哲学中寻求理想世界,《东方之行》(1932)、《玻璃球游戏》(1943)正是这一时期追求与探索的结晶。

    黑塞被雨果·巴尔称为德国浪漫派最后一位骑士,这说明他在艺术上深受浪漫主义诗歌的影响。他热爱大自然,厌倦都市文明,作品多采用象征手法,文笔优美细腻;由于受精神分析影响,他的作品着重在精神领域里进行挖掘探索,无畏而诚实地剖析内心,因此他的小说具有心理的深度。1946年,"由于他的富于灵感的作品具有遒劲的气势和洞察力,也为崇高的人道主义理想和高尚风格提供一个范例",黑塞获诺贝尔文学奖。

    影响及国内译介

    1962年黑塞逝世,但他的生命在作品中延续着,影响着世界各地一代又一代人,百年不衰。黑塞的作品迄今已被译成五十三种语言,有七百四十二种译本,仅在印度,《席特哈尔塔》就被译成了十二种方言。

    二次大战后,美国文坛霸主一直是海明威。然而自六十年代中起黑塞渐渐取代了海明威,一时成了美国大众的文学拜偶像。特别是《荒原狼》,它在问世差不多半个世纪后在美国掀起一股“狼潮”,甚至有的摇滚队也取名“荒原狼”(今年这个队将在黑塞纪念活动期间去德国演出)。一些离经叛道的年轻人在小说主人公身上找到了自己的影子,哈勒尔成了他们的楷模与偶像。

    此外,黑塞也跨出了西方文化圈,在东方同样受到读者的爱戴。黑塞在日本的影响非常大,甚至被某些日本人称“追求真理的英雄与先驱者”,他的作品在那里深受读者欢迎,读者还成立了赫尔曼·黑塞协以系统研究他。一位日本青年在给黑塞的信中告诉他:

    “我越是读它们(指黑塞的作品),越是发现自己在这些书中。现在我相信,最了解我的人是瑞士,他总在注视着我。”

    黑塞作品在我国的评介始于二、三十年代。赵景深曾在《小说月报》上撰文介绍赫塞(黑塞)的《纳尔西斯与哥尔孟》(今译《纳尔齐斯与歌尔德蒙》)。1936年,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了黑塞作品的单行本--中篇小说集《青春是美好的》。然而遗憾的是黑塞的名字从此销声匿迹,对他作品的翻译评论中断了十年。

    1946年黑塞获得诺贝尔文奖后,许多国家都出现了“黑塞热”,然而在中国黑塞却没“热”起来,对他的关注只是个别现象。当时的文学期刊上只发表了为数不多的黑塞作品译文,大多是从世界语转译的。

    选段《获得教养的途径》选入高中课本。

    生平年表

    1880年(3岁)

    妹玛尔拉出生。1953年他曾写过《为了玛尔拉》一文,以回忆不幸而死的妹妹。

    1881年(4岁)

    随父母移居瑞士巴塞尔,父亲在此担任教会学校的老师。他曾以《乞丐》这篇文章,叙述在巴塞尔时代的事情。

    1882年(5岁)

    弟汉斯出生。“美丽的青春的”弟弟,是游戏天才,但不喜欢读书,渐渐对生活失去自信而自杀。《追忆汉斯》中,有详细的记载。这一年,写出像诗的东西,记在母亲的日记里。

    1984年(7岁)

    进入巴塞尔的密逊小学。

    1886年(9岁)

    黑塞一家再次回到卡尔夫。到十三岁为止,就读于卡尔夫小学和拉丁语学校。《在轮下》、《德米安》、《童心》、《回忆少年时》,皆以此四年的少年时代为小说的题材。

    1890年(13岁)

    进格平根拉丁语拉丁文学校学习,准备参加符腾堡州一年一度的“邦试”。拉丁语学校以拉丁语为主,相当于中学乃至高中。描写此类学校生活的作品有《拉丁语学校生》。

    1891年(14岁)

    7月,以优异成绩考入毛尔布隆神学院,过着不愉快的寄宿生生活。在《车轮下》详细记载从拉丁语学校到神学院这一段生活。此外,关于毛布农神学校的作品有《纳尔齐斯和歌尔德蒙》、《玻璃球游戏》等。

    1892年(15岁)

    3月逃出神学院。父母悲叹万分,但祖父赫尔曼·根德尔特却欢迎他说:“听说你去天才旅行了。”所谓天才旅行是学生用语,指的是学生的反抗行动。其后,他被带到牧师布鲁姆哈鲁特的身边,因神经衰弱自杀未遂。在哥宾根的巴奥教育、谢尔牧师的指导下逐渐恢复。

    1893年(16岁)

    同年进巴特坎施塔特高等学校。从高等学校退学。

    在埃斯林根当书店店员,三日后又逃出。担任父亲的助手,借读书消磨忧郁的日子。

    祖父赫尔曼·根德尔特去世。他受到祖父极大的精神感化,以《祖父》为题写了一篇文章。

    1894年(17岁)

    6月在卡尔夫的佩罗特钟楼大钟工场当学徒工,其工作是磨钟塔时钟的齿轮。

    1895年(18岁)

    跟姐姐学英语。

    10月在图宾根的赫肯豪尔书店当学徒,开始埋头研究十八、十九世纪的文学。

    读书、写诗。

    结识医学生、诗人世间路德维希·芬克(1876—1964),终生保持友好。

    1899年(22岁)

    《浪漫之歌》(Rsche Lieder)由德累斯顿的毕尔森书店印行(自费出版),这部处女诗集收载诗人18岁至21岁之间的诗作。接着又由来莱比锡的第底利西斯书店出版《午夜后一小时》chernacht),包括图宾根时代的九篇散文习作,仅获得里尔克的好评。 7月末离开赫肯豪尔书店。 秋天在巴塞尔的莱希书店工作,起先在贩卖部其后转任旧书部。

    1901年(24岁)

    2月,记问故乡卡尔夫,可参考《美丽的青春》一文。 第一次意大利旅行(佛罗伦萨、拉文纳、威尼斯)。

    小说《赫尔曼·劳歇尔》(HerLauscher)由莱希书店出版。起先以黑塞编“赫尔曼·劳谢的遗稿文和诗”(HinterlchrifGedichte von HerLauscher)为题出版,增补新版时,改为上述的书名。一般评论都很好,卖得也不错。

    1902年(25岁)

    4月24日母逝世,《给母亲》一诗献给她。

    《诗集》出版,收录在卡尔鲁·布塞编的丛书《新德意志抒情诗人》的第三卷,由古鲁提出版。其后以单行本问世,1950年改名为《青春诗集》。《越过原野》、《在雾之中》、《白云》即为此诗集中的作品。

    1903年(26岁)

    辞掉来希书店的工作。第二次到意大利旅行。因瑞士作家鲍鲁·伊克的介绍,认识柏林出版者费歇尔,鼓励他创作新作品。

    1904年(27岁)

    小说《彼得·卡门青特》(Peter Kamenzind)由柏林费歇尔书店出版,一举成名。获包恩费尔德奖金。

    8月,跟肖邦演奏家玛丽·贝尔奴依(1868—1963)结婚,她比黑塞大9岁,是巴塞尔有名的数学家之女。 9月,隐居于博登湖与莱茵河之间的渔村加恩贺芬。《乡愁》由费歇尔出版社出版,从1901起写了三年,1903年在费歇尔出版社《新评论》杂志上发表。就像黑塞自己所写的《我成功了》一样,大获好评,一跃而奠定新进作家的地位。黑塞以后的作品,大部分都是由该社出版。由柏林的休斯塔·温特·雷夫拉社出版两篇传记性小品《薄伽邱》、《圣芳济》。

    1905年(28岁)

    长子布鲁诺(Bruno)出生,长大成为画家。《在轮下》在新苏黎世报连载。

    其后还执笔写了许多中篇、短篇、随想,被整理在《寓言集》、《小世界》中。

    《乡愁》获得包耶伦费特奖。

    1906年(29岁)

    小说《在轮下》(Unterm Rad)由费歇尔出版社出版,获得很大的成功。

    1907年(30岁)

    中篇小说《此岸》,由费歇尔出版社发行。收入录《从幼年时代起》、大理石材工厂》、《枯草之月》、《拉丁语学校生》、《秋的徒步旅行》五篇。发表短篇小说集《今生今世》。自本年起至1913年,和讽刺作家鲁特维希·脱玛、新闻编辑库特·阿拉姆、出版家阿尔贝特·兰根,共同编辑了每月两次的《三月》杂志,由阿尔贝特·兰根社出版。《美丽的青春》在此年发表于该杂志.在凯思赫芬另筑新家。此事详细记载于《回忆草》中的《迁移新居之际》。

    1908年(31岁)

    中篇小说集《邻人》由费歇尔出版社出版,收录了《婚约》、《加利巴尔第》、《瓦尔塔·肯布》、《在以前的太阳轩》、《爱哲南》五篇。《克诺尔普》第一个故事《早春》,由诺耶·伦多夏社发表。

    1909年(32岁)

    次子哈伊纳出生,以后成为室内装饰家。

    在布拉温休维克拜访维尔赫姆·拉别,《回忆草》(1937年)中《访问某诗人》一文,即指此事。

    在布莱门演讲《浮士德与查拉图斯特拉》。

    1910年(33岁)

    音乐家小说《盖特露德》(Gertrude)由阿尔贝特·兰根社出版,是以音乐家为主角的小说。此时和音乐家们,尤其是瑞士作曲家奥图曼·谢克缔结深交。

    1911年(34岁)

    诗集《途中》(Unter Wegs) 由格欧尔克·休拉社出版。第三子马丁出生,以后成为摄影家。夏天与画家汉斯·休脱尔沈耶格鲁为伴去亚洲旅行。经红海至锡兰、新加坡、南苏门答腊旅行,年底回。旅行的动机是想逃避欧洲、对东方的憧憬、打开家庭生活的僵局等。此次旅行有“苏伊士运河之夜”等二十一篇短的游记、十一篇诗,小说《罗巴特·阿几翁》,记录在《印度纪行》(1913年)中。

    1912年(35岁)

    在瑞士伯尔尼郊外,租住已故画家维尔提的别墅。中篇小说集《弯路》由S?费歇尔出版社出版,收录了《拉第格鲁》、《归乡》、《世界改良者》、《耶密尔?哥尔夫》、《马提阿斯神父》五篇。

    1913年(36岁)

    散文、诗歌集《印度之旅》(Aus Indien) 由费歇尔出版社出版。虽也有印度,但二十一篇短的游记,大部分是马来亚、新加坡及南苏门答腊的游记。

    1914年(37岁)

    描写艺术家的家庭生活悲剧的小说《罗斯哈尔德》(又译:骏马山庄)(Rosshalde) 由费歇尔出版社出版。 7月,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 在伯尔尼编辑慰问德国战俘的报纸和图书。9月在新苏黎世报上发表反对德国军国主义分子的《朋友们,别唱这种调子!》,反对极端的爱国主义,受到德国文坛和出版界攻击。

    1915年(38岁)

    小说《克诺尔普》(Knulp)由S·费歇尔出版社出版。散文集《路傍》由查尔扎社出版。收录了《六月之夜》、《狼》、《美尔亨》等九篇。诗集《孤独者的音乐》(Musik des Einsamen)由罗伊斯·温特·伊塔社出版。

    8月,罗曼·罗兰访问黑塞,两人间开始了多年的友谊。

    1916年(39岁)

    小说《青春是美好的》由费歇尔出版社出版,包括《旋风》一文,全都是在凯思赫芬时写的.参加德意志扣留者新闻的编辑。3月,父亲逝世。办理烦杂的手续,越过国界参加葬礼。追忆父亲收录在《小庭院》中(1919年)。末子马丁患重病。

    妻子精神病恶化,入院。 深受神经衰弱症之苦。在卢塞恩郊外宗玛特温泉疗养所接受精神分析名医容格弟子朗克的治疗。

    研究弗洛依德。

    1917年(40岁)

    表了《给国务大臣的信》、《如果战争再继续两年》、《会达到和平吗?》等评论、随想。

    执笔写小说《德米安》(De。

    1918年(41岁)

    表了《如果战争再继续五年》、《欧洲人》、《战争与和平》、《世界史》、《国家》、《爱之道》等评论、随想。全部收录在《观察》(1928)中。

    1919年(42岁)

    以辛克莱的笔名发表小说《德米安》,引起战后人心热烈的反应,获得新作家方达内奖。但很少人知道是黑塞的作品,所以辞奖不受。次年从第九版起,改为黑塞所作。小说《克莱因和瓦格纳》,《童话》,《查拉图斯特拉的复归》(Zarathustras Wiederkehr) 、《给德国青年的话》(erdiche Jugend)和《因为一个德国人》由伯恩的休帖姆布利社出版,次年第二版改名为黑塞所作。《美乐亨》由费歇尔出版社出版,收录《奥古斯特斯》、《诗人》、《别的星球来的不可思议的信息》、《爱丽丝》等七篇小品。随笔《小庭院》由维也纳的塔尔社出版。

    与妻子分手,孩子由寄于他处。在梭连哥停留一阵子之后,移居到南瑞士鲁卡诺·梦塔诺拉的卡查·卡姆芝,专心创作《克莱因和瓦格纳》、《克林格梭的最后夏天》等。开始作画。为了新德意志精神,和瓦尔帖雷克共同编以青年人为对象的月刊杂志《我向活人召唤》(VIVOS VOCO)出版工作,直到1923年为止。

    1920年(43岁)

    诗、文、水彩画集《漂泊集》,由费歇尔出版社出版,收录了游记随想、诗和水彩画。

    诗与画集《画家之诗》出版,收录了诗和水彩画。 小说《克林梭尔的最后夏天》(Klingsors letzter Sommer)。由S·费歇尔出版社出版,收录了小说集《童心》、《克莱因和瓦格纳》。 《混沌中之透视》由杰鲁特维拉社出版。收录一篇论托斯妥耶夫斯基。

    1921年(44岁)

    《诗选》由费歇尔出版社出版,选收初期至《漂泊集》中的诗。《帖欣的十一张水彩画》出版。

    1922年(45岁)

    印度故事小说《悉达多》(Siddhartha)由费歇尔出版社出版,这是年轻时代开始对印度的关心集大成之作。

    《古怪的故事》系列中,编辑了日本的故事出版。

    1923年(46岁)

    9月,和分居的太太玛丽亚正式离婚。

    从本年起,因治疗坐骨神经痛及风湿病常去苏黎世附近的巴登温泉度过晚秋。在那城的维莱纳贺夫旅馆写出很多作品。

    放弃德国国籍,加入瑞士国籍。《辛克莱的备忘录》由拉夏社出版,收录了《欧洲人》、《任性》等从1917年以后的评论。

    1924年(47岁)

    1月11日,和女作家利查·维恩佳的女儿鲁特·维恩佳结婚。三年后离婚。

    1925年(48岁)

    小说《漫泉疗养者》(Kurgast)。由费歇尔出版社出版,这是巴登温泉的随想记录,前年曾以《温泉场心理学、巴登温泉场的讽刺》为书名自费出版。 童话《匹克托鲁的化身》由谢姆尼芝社出版。从1922年起,用自己绘的插图,分发给希望得到的人。编辑了赫尔达林和诺瓦丽思的生活记录出版。

    秋,到南德演讲旅行。在慕尼黑访问托马斯·曼。到1931年为止的冬天都住在狄里希。

    出版荷尔德林及诺瓦利斯的《生活记录》各一册。

    1926年(49岁)

    《画卷》。 《风物帖》由费歇尔出版社出版,是《波登湖》、《意大利》、《印度》、《帖欣》、《杂》五篇结集而成的简短印象记。进普鲁士艺术科学院。

    1927年(50岁)

    自传体作品《纽伦堡旅行》(Die Nurnberger Reise) 由费歇尔出版社出版。

    小说《荒原狼》(Steppenwolf) 由费歇尔出版社出版。胡果·巴尔(即雨果·巴尔)作《黑塞传》出版,纪念其50岁诞辰。巴尔于本年逝世,黑塞撰文《悼胡果·巴尔》。

    跟第二个妻子离婚。

    1928年(51岁)

    在慕尼黑访问托马斯·曼。

    杂文集《观察》由费歇尔出版社出版收录了一九○四年以后的评论感想四十多篇。

    诗集《危机》(Krisis),由S·费歇尔出版社当作限定版出版。

    1929年(52岁)

    诗集《夜的安慰》由S·费歇尔出版社出版,收载1915年以后的诗作。

    《世界文学文库》在雷克拉姆文库刊行,是阅读世界文学的入门书。

    1930年(53岁)

    小说《纳尔齐斯和歌尔德蒙》(NarziGoldmund) 由费歇尔出版社出版,出版前已登在新评论杂志上,加了“友情的历史”这个副题。书中增加1907年出版的《此岸》中“美丽的青春”、“旋风”、“昔日的太阳轩”三篇的改稿,以决定版出版。退出普鲁士艺术科学院。

    1931年(54岁)

    8月,婚姻破裂独居多年后,与犹太裔的艺术史家妮侬·多宾结婚。妮侬出生于罗马尼亚,国籍为奥地利,主修美术史。

    迁入蒙塔纽拉近郊的新居。

    与长姐合作《纪念我们的父亲》出版。

    构思长篇著作《玻璃球游戏》。

    1932年(55岁)

    小说《东方朝圣》(Die Morgenland Fahrt)由费歇尔出版社出版。

    关于歌德的两篇评论,发表在《神学片断》。前年发表《我的信仰》。

    1933年(56岁)

    小说集《小世界》由费歇尔出版社出版。以《邻人》、《迂回路》为书名,出版初期小说集的决定版。

    希特勒政权成立。纳粹开始焚书、迫害犹太人。尽力于帮助逃亡者和筹措救济资金。

    1934年(57岁)

    诗选《选自生命树》在因杰尔文库出版。

    被要求把《世界文学文库》中的犹太作家剔除掉,重出改订版,但黑塞宁可希望它绝版。

    小说《玻璃球游戏》的开头一部《祈雨师》在《新评论》上发表。

    黑塞之姐阿黛勒发刊母亲的日记和书信。

    1935年(58岁)

    《寓言集》由费歇尔出版社出版。

    在新评论杂志上发表牧歌《庭孤寡老人中的时间》。

    11月,弟弟汉斯自杀,写长诗“埋葬之后”悼念弟弟。

    1936年(59岁)

    《院中的时间》,由维也纳的贝尔曼·费歇尔出版社出版,献给姊姊阿德蕾作为六十岁的纪念。贝尔曼·费歇尔是费歇尔的女婿,受到纳粹政权的压迫,到国外继续其事业。

    写《追忆汉斯》一文记念弟弟汉斯。

    从1914年起,开始写未完成的《梦之家》由欧尔丁社出版。

    获得瑞士最高文学奖歌特弗利特·凯勒奖。

    1937年(60岁)

    《纪念册页》献给姐妹兄弟。

    《新诗集》由伯恩的费歇尔出版社出版。,收载1929年以后的诗作。

    牧歌《佝偻病的少年》由弗雷芝社出版,作为他六十岁的纪念。

    1938年(61岁)

    只发表了短文《回忆克林格梭的夏天》。

    1939年(62岁)

    纳粹德国发动闪电站,吞并捷克,侵入波兰。到1945年为止,被列入德国不受欢迎的作家名单,断了出版作品用纸的配给。自费出版《十行诗》。

    1941年(64岁)

    黑塞的作品在德国已经不可能出版,取得了费歇尔出版社在德国的继承人佩塔·兹尔坎普的谅解,由荻里希的弗雷兹出版,第一本作品是《午夜后一小时》。

    1942年(65岁)

    《诗集》在瑞士弗雷兹社出版,几乎收集了所有的诗。

    4月29日,完成《玻璃球游戏》的创作。

    1943年(66岁)

    小说《玻璃球游戏》二卷本(作于1931年至1942年)由弗雷兹社出版,是最后的一篇长篇小说。

    1945年(68岁)

    诗集《花枝》,献给长姐阿黛勒。

    小说《贝尔托尔特》、《梦痕》均由弗雷兹社出版。《对歌德的感谢》附《歌德诗抄》。

    1946年(69岁)

    收录1914年以后战争和政治的评论集《战争与和平》(Krieg und Frieden) 由弗雷兹社出版,献给1944年逝世的罗曼·罗兰。8月,获法兰克福的歌德奖。秋,获诺贝尔文学奖,但因病而未亲临颁奖会场。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黑塞的作品再次由费歇尔出版社的后身祖尔康普社重新出版。

    《感谢歌德》由克拉森社出版,合歌德论和歌德诗抄而成。

    《晚年之诗》自费出版。

    1947年(70岁)

    伯尔尼大学授予名誉博士称号。

    安德鲁·纪德来访。

    表了《给日本青年同业的信》。

    1948年(71岁)

    整理了《午夜一点钟》、《诺瓦丽思》、《赫尔曼·劳歇尔》三篇,以《初期的散文》为书名,由弗雷兹社出版。

    1949年(72岁)

    姐阿黛勒逝世。

    编辑了与故乡卡尔夫有关的小说两卷,以《格尔巴斯奥》为书名,由温达利希社出版。

    1950年(73岁)

    在布朗休外克市获威廉·拉贝奖。

    庆祝托马斯·曼七十五岁的生日。

    1951年(74岁)

    《晚年散文集》。 从费歇尔出版社出来自立门户的祖尔康普社,开始出版黑塞全集。《后期的散文》由祖尔康普社出版,收录了《被偷的皮箱》、《乞丐》、《幸福论》等。 收集了1927年—1959年的书集而成《书简集》,由祖尔康普社出版。

    1952年(75岁)

    祖尔康普社出版了六卷全集。在德国和瑞士银行举行了盛大的七十五岁庆祝会。在休图特卡尔特举行的庆典中,黑塞所做的演讲整理成《感谢黑塞》一书。 《两首牧歌》(已出版的《佝偻病的少年》和《庭院中的时间》)纪念出版。

    1953年(76岁)

    妹妹玛尔拉去世,写追悼文《为了玛尔拉》。

    1954年(77岁)

    《黑塞与罗曼·罗兰通信集》由弗雷兹社出版,是1915年—1940年书信的往来。黑塞之友、西德总统豪伊斯授予德国文化功勋勋章。

    1955年(78岁)

    获法兰克福德国书籍业的和平奖。

    晚年的散文续刊《唤回过去》,由祖尔康普社出版。

    以《帖欣的水彩画》(注:即Tessin,一译:堤契诺)为书名的水彩画及水彩画论,由克来田社出版。

    1956年(79岁)

    卡尔斯尔耶设立了赫尔曼·黑塞奖。

    1957年(80岁)

    庆祝第八十次的生日。祖尔康普社的全集(六卷)增补观察书简等合为七卷。

    1959年(82岁)

    出《书简集》的增补版。

    1960年(83岁)

    《黑塞纪念册》由祖尔康普社出版,是搜集了黑塞所有照片而成的照片集。

    1961年(84岁)

    新诗选《阶段》由祖尔康普社发行。

    1962年(85岁)

    8月8日,脑溢血逝世于蒙塔纽拉。

    8月9日,出版诗集《一根断枝的呻吟》。58xs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