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亚历山大·谢尔盖耶维奇·普希金


本站公告

    亚历山大·谢尔盖耶维奇·普希金 (1799~1837)

    普希金(Пушкин)早年译名是‘普式庚’,更接近俄语读音】

    亚历山大·谢尔盖耶维奇·普希金(Александр Сергеевич Пушкин,1799年6月6日/俄历5月26日出生于沙俄莫斯科,1837年1月29日逝世于圣彼得堡,是俄国著名的文学家、伟大的诗人、小说家,及现代俄国文学的创始人。19世纪俄国浪漫主义文学主要代表,同时也是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现代标准俄语的创始人,被誉为“俄国文学之父”、“俄国诗歌的太阳”。他诸体皆擅,创立了俄国民族文学和文学语言,在诗歌、小说、戏剧乃至童话等文学各个领域都给俄罗斯文学提供了典范 。普希金还被高尔基誉为“一切开端的开端 ”。 出生于贵族家庭。童年开始写诗,在沙皇政府专为培养贵族子弟而设立的皇村高等学校学习。学习期间受到当时进步的十二月党人及一些进步思想家的影响。后来发表的不少诗作抨击农奴制度,歌颂自由与进步。普希金的作品除了诗歌以外,主要还有长篇小说《上尉的女儿》,历史纪实语的创始人。《普加乔夫史》诗体小说《叶甫盖尼·奥涅金》,中篇小说《杜布罗夫斯基》,《别尔金小说集》等。普希金在创作活动上备受沙皇政府迫害。1837年在一次阴谋布置的决斗中遇害。他的创作对俄国文学和语言的发展和影响很大。

    普希金1799年6月6日出生于莫斯科一个家道中落的贵族地主家庭,一生倾向革命,与黑暗专制进行不屈不挠的斗争,他的思想与诗作,引起沙皇俄国统治者的不满和仇恨,他曾两度被流放,始终不肯屈服,最终在沙皇政府的阴谋策划下与人决斗而死,年仅38岁。他在浓厚的文学氛围中长大。童年时代,他由法国家庭教师管教,接受了贵族教育,8岁时已可以用法语写诗。家中藏书丰富,结交文学名流,他的农奴出身的保姆常常给他讲述俄罗斯的民间故事和传说,使得他从小就领略了丰富的俄罗斯语言,对民间创作发生浓厚兴趣。

    1811年,普希金进入贵族子弟学校皇村学校学习,年仅12岁就开始了其文学创作生涯。1815年,在中学考试中他朗诵了自己创作的“皇村回忆” ,表现出了卓越的诗歌写作才能,特别是他诗作韵文的优美和精巧得到了广泛的赞赏。在早期的诗作中,他效仿浪漫派诗人巴丘什科夫和茹科夫斯基,学习17--18世纪法国诗人安德列谢尼埃的风格。在皇村中学学习期间,他还接受了法国启蒙思想的熏陶并且结交了一些后来成为十二月党人的禁卫军军官,反对沙皇专治,追求自由的思想初步形成。

    普希金毕业后到彼得堡外交部供职,在此期间,他深深地被以后的十二月党人及其民主自由思想所感染,参与了与十二月党人秘密组织有联系的文学团体“绿灯社”,创作了许多反对农奴制、讴歌自由的诗歌,如《自 由 颂》(1817年);《致恰达耶夫》,(1818)年; 《乡村》,(1819年),1820年,普希金创作童话叙事长诗《鲁斯兰与柳德米拉》。故事取材于俄罗斯民间传说,描写骑士鲁斯兰克服艰难险阻战胜敌人,终于找回了新娘 柳德米拉。普希金在诗中运用了生动的民间语言,从内容到形式都不同于古典主义诗歌,向贵族传统文学提出挑战。

    普希金的这些作品引起了沙皇政府的不安,1820年他被外派到俄国南部任职,这其实是一次变相的流放。在此期间,他与十二月党人的交往更加频繁,参加了一些十二月党的秘密会议。他追求自由的思想更明确,更强烈了。普希金写下《短剑》(1821)、《囚徒》(1822)《致大海》(1824)等名篇,还写了一组“南方诗篇”,包括《高加索的俘虏》(1822) 、《强盗兄弟》 (1822)、《巴赫切萨拉依的泪泉》(1824)、《茨冈》(1824)四篇浪漫主义叙事长诗。还写下了许多优美的抒情诗:《太阳沉没了》(1820)、《囚徒》和《短剑》(1821)等,这些表达了诗人对自由的强烈憧憬。从这一时期起,普希金完全展示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1824--1825年,普希金又被沙皇当局送回了普斯科夫省的他父母的领地米哈伊洛夫斯克村,在这里他度过了两年。幽禁期间,他创作了近百首诗歌,他搜集民歌、故事,钻研俄罗斯历史,思想更加成熟,创作上的现实主义倾向也愈发明显。1825年他完成了俄罗斯文学史上第一部现实主义悲剧《鲍里斯·戈都诺夫》的创作。

    1826年,沙皇尼古拉一世登基,为了笼络人心,把普希金召回莫斯科,但仍处于沙皇警察的秘密监视之下。普希金没有改变对十二月党人的态度,他曾对新沙皇抱有幻想,希望尼古拉一世能赦免被流放在西伯利亚的十二月党人,但幻想很快破灭,于是创作政治抒情诗《致西伯利亚的囚徒》,表达自己对十二月党理想的忠贞不渝。

    1830年秋,普希金在他父亲的领地度过了三个月,这是他一生创作的丰收时期,在文学史上被称为“波尔金诺的秋天”。他完成了自1823年开始动笔的诗体小说《叶甫盖尼·奥涅金》,塑造了俄罗斯文学中第一个“多余人”的形象,这成为他最重要的作品。还写了《别尔金小说集》和四部诗体小说《吝啬的骑士》、《莫扎特与沙莱里》、《瘟疫流行的宴会》、《石客》,以及近30首抒情诗。《别尔金小说集》中的《驿站长》一篇是俄罗斯短篇小说的典范,开启了塑造“小人物”的传统,他的现实主义创作炉火纯青。

    1831年普希金迁居彼得堡,仍然在外交部供职。他继续创作了许多作品,主要有叙事长诗《青铜骑士》(1833)、童话诗《渔夫和金鱼的故事》(1833)、短篇小说《黑桃皇后》(1834)等。他还写了两部有关农民问题的小说《杜布洛夫斯基》(1832-1833)、《上尉的女儿》(1836)。

    1836年普希金创办了文学杂志《现代人》。该刊物后来由别林斯基、涅克拉索夫、车尔尼雪夫斯基、杜勃罗留波夫等编辑,一直办到19世纪60年代,不仅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作家,而且成为俄罗斯进步人士的喉舌。

    普希金的创作和活动令沙皇政府颇感头痛,他们用阴谋手段挑拨法国籍宪兵队长丹特斯亵渎普希金的妻子纳塔利娅·尼古拉耶芙娜·冈察洛娃,结果导致了1837年普希金和丹特斯的决斗。决斗中普希金身负重伤,1837年2月8日不治身亡,年仅38岁。他的早逝令俄国进步文人曾经这样感叹:“俄国诗歌的太阳沉落了”。

    普希金作品崇高的思想性和完美的艺术性使他具有世界性的重大影响。他的作品被译成全世界所有的主要文字。普希金在他的作品中所表现的对自由、对生活的热爱,对光明必能战胜黑暗、理智必能战胜偏见的坚定信仰,他的“用语言把人们的心灵燃亮”的崇高使命感和伟大抱负深深感动着一代又一代的人。天才的杰作,激发了多少俄罗斯音乐家的创作激情和灵感。以普希金诗篇作脚本的歌剧《叶甫根尼?奥涅金》 、《鲍里斯?戈都诺夫》 、《黑桃皇后》 、《鲁斯兰与柳德米拉》 、《茨冈》 等等,无一不是伟大的音乐作品;普希金的抒情诗被谱上曲,成了脍炙人口的艺术歌曲;还有的作品还被改编成芭蕾舞,成为舞台上不朽的经典。

    为了纪念普希金,人们把他出生的皇村改名为普希金(1796年叶卡捷琳娜大帝就在这里去世)。现在这里已经成为著名的旅游景点,而且著名的波尔金诺村也在这附近。

    亚历山大·谢尔盖耶维奇·普希金

    亚历山大·谢尔盖耶维奇·普希金生于莫斯科。1805-1810年间,普希金每年夏天在外祖母玛丽亚·阿列克谢耶夫纳(娘家姓汉尼拔)所居住的扎哈罗夫村度过,扎哈罗夫村位于莫斯科郊外,离兹韦尼哥罗德不远。童年生活的印象在普希金早年创作的长诗《修士》(1813年)、《鲍瓦》(1814年)以及他在皇村中学创作的《致尤金的信》(1815年)和《梦境》(1816年)等诗作中有所反映。

    普希金在皇村中学(建立于1811年10月19门)度过了6年时光。年轻的诗人在这里经历了1812年卫国战争。

    1815年初,普希金当着著名诗人Г .P.杰尔查文的面朗诵了自己创作的爱国主义诗歌《皇村回忆》(刊登于当年的《俄罗斯博物馆》杂志上)。在皇村中学,普希金还加入了文学社团“阿尔扎马斯”。该社团反对在文学创作中因循守旧、保守复古。普希金早期的诗作传递了一种生命转瞬即逝、不妨及时行乐的情绪。

    1816年,普希金的诗作风格发生了重大改变。其创作开始以哀诗挽歌为主要体裁。1817年6月,普希金从皇村中学毕业,以12品文官衔到外交部任职。他成了剧院的常客,经常参加“阿尔扎马斯”的聚会,并于1819年加入了戏剧文学团体“绿灯社”。领导该社的是“幸福同盟”(十二月党人的秘密组织)。普希金并没有参与十二月党人的秘密组织的活动,但却与这些组织中的许多活跃分子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他写了一系列政治短诗以及《致恰达耶夫》(1818年)、《自由颂》(1817年)、《H.Я .普柳斯科沃伊》(1818年)、《乡村》(1819年)等诗篇。这几年间,他继续创作《鲁斯兰和柳德米拉》。普希金早在皇村中学期间就已开始创作这部长篇叙事诗,此举也是为了响应“阿尔扎 马斯”社团提出的关于创作本民族英雄史诗的号召。作品于1820年5月完成,一经出版,立刻引起强烈反响。

    1820年春,他受到彼得堡总督M.A.米洛拉多维奇伯爵传唤,后者要求其就广为流传的政治讽刺诗作出解释。普希金面临流放西伯利亚的惩罚。在好朋友卡拉姆津、恰达耶夫、格林卡的努力下,他被以职务调动为名流放叶卡捷琳诺斯拉夫。并于1820年5月底从那里前往高加索和克里米亚疗养。9月,他来到了新的工作地基什尼奥夫,在比萨拉比亚省省长И .H.因佐夫麾下工作。1820年11月—1821年1月,诗人到卡缅卡(十二月党人的活动中心地之一)、基辅等地游历,1821年底到摩尔达维亚旅行,后来又被调往敖德萨工作。所有这些经历开阔了诗人的视野,丰富了他的内心世界。

    如果说长篇叙事诗《鲁斯兰和柳德米拉》是普希金师承俄罗斯最优秀诗人的求学生涯的结晶,那么他的第一部“南方叙事诗”《高加索的俘虏》则将他推上了俄罗斯文学的巅峰,使他当之无愧地成为头号诗人。他的另一部“南方叙事诗”《巴赫切萨拉伊的泪泉》稍后问世。作品看上去残缺不全,前后不连贯,仿佛隐含未竟之言,作品也因此而具有独特的魅力,引起读者强烈的情感共鸣。与此同时,诗人还试图涉足俄罗斯古代题材,创作了叙事诗《强盗兄弟》(创作于1822年,1827年单独出版)、讽刺诗《加甫利里亚德》,并计划创作《姆斯季斯拉夫》和《瓦季姆》(后者也曾计划写成剧本)。随着时间的流逝,普希金逐渐意识到,世界上存在着客观规律,无论你的想法多么勇敢,意念多么高尚,你都无法使之动摇。一开始,普希金为此而感到绝望。正是在这种情绪困扰下,他于1823年5月在基什尼奥夫开始创作诗体小说《叶甫根尼·奥涅金》。小说第一章结尾提到,主人公将游历他乡,这与拜伦的诗作《唐璜》有异曲同工之妙。

    1823年7月,普希金调往敖德萨。正是在这一时期,普希金开始将自己视为一名职业文学家。他的作品在读者当中享有盛誉。但普希金在敖德萨的艰难境遇最终导致他无视自己流放犯的真实身份,递交了辞呈。结果在1824年7月,他被免去公职,押解到普斯科夫省他父亲的领地米哈伊洛夫斯克村,交由他父母监护。

    虽然历经磨难,但在米哈伊洛夫斯克村度过的第一个秋天对诗人来说可谓硕果累累。他完成了早在敖德萨就开始创作的《书商与诗人的谈话》。普希金在这首诗作中表达了自己的职业信念。他创作了《到大海去》,以抒情的方式思考拿破仑和拜伦时代个人的命运,以及历史责任对个人命运的重大影响。他还完成了长篇叙事诗《茨冈》,同时继续创作《叶甫根尼·奥涅金》。1824年秋,他重新开始撰写自传体回忆录(在刚到基什尼奥夫时停笔),并开始构思历史剧《鲍里斯·戈都诺夫》(1825年11月7日完稿,1831年出版单行本)和诙谐叙事诗《努林伯爵》。

    1825年底到1826年初,普希金写完了《叶甫根尼·奥涅金》第五、六章。小说的第一部分到此结束。在米哈伊洛夫斯克村的最后几天,他创作了诗歌《先知》。

    1826年9月3日夜,普斯科夫省省长 Б .A.阿杰尔卡斯的信使赶到米哈伊洛夫斯克村下达指令:普希金需在机要信使的陪同下前往莫斯科,新任沙皇尼古拉一世要召见他。普希金于9月8日抵达莫斯科后立即受到沙皇的接见。此后,他受到了最高当局的庇护,其作品免受一般的新闻检查。也正是在这几年,普希金对力主改革的彼得大帝产生了兴趣。普希金此时已经开始创作关于他的曾祖父汉尼拔的作品,彼得大帝成为这部作品及其后创作的长篇叙事诗《波尔塔瓦》的主人公。

    普希金开始往返奔波于莫斯科和彼得堡,有时回趟米哈伊洛夫斯克村,他曾亲临俄土战场(1828年俄土战争爆发),还常去中国使馆。1829年,他只身前往高加索。这一时期,诗人的创作发生了新的转变。一方面,他从社会和历史的角度对现实进行理性的剖析;另一方面,他也发现对周围世界往往无法作出合理的解释,意识到现实的复杂性。这使得他的作品透露出一种不安的预感,充满了幻想和对过往岁月痛苦的、有时甚至是病态的回忆,以及对死亡的浓厚兴趣。

    1827年,当局开始就《安德烈·申耶》一诗展开调查。该诗是普希金于1825年在米哈伊洛夫斯克村创作的,诗中提到对1825年12月14日事件的反思。1828年,当局看到了他在基什尼奥夫写下的讽刺叙事诗《加甫利里亚德》。在普希金作出解释后,最高当局下令停止对这两部诗作的调查,但诗人从此开始受到宪警的秘密监视。

    普希金意识到,他必须改变自己的生活。1830年,他第二次向18岁的莫斯科美女纳塔利娅·尼古拉耶夫娜·冈察洛娃求婚,得到对方的同意。当年秋天,他前往父亲在下诺夫哥罗德的领地波尔金诺村去办理接收附近的基斯捷涅沃村的手续,那是他父亲送给他的结婚礼物。结果因霍乱流行、交通封锁而在那里耽搁了三个月。这三个月被后人称为“波尔金诺之秋”,是普希金创作的高潮时期,他创作了一系列作品,其中包括《别尔金小说集》、“小悲剧”系列、《叶甫根尼·奥涅金》的最后两章、《科洛姆纳的小屋》、《戈留辛诺村的历史》、《神父和他的长工巴尔达的故事》,此外还有30多首短诗和一些评论文章的提纲。

    普希金在波尔金诺创作的作品风格和韵律各不相同,这仿佛是他故意而为之。不过这些作品主要分为两种风格:一种跌宕起伏,一种平和朴实,二者形成鲜明对比。这是普希金创作的两个极。

    《别尔金小说集》是普希金留给我们的第一部完整的散文作品。他此前也曾不止一次尝试散文创作。早在1821年,他就确定了自己的散文创作原则:“准确和简洁是散文语体的最主要的优点。它要求的除了思想还是思想。如果没有主题思想,再华丽的辞句也是无的放矢。”这部小说集同时也是一个碌碌无为的普通人的一部独特的回忆录,讲述的是主人公听到的一些在他看来不平凡的故事。

    1831年2月18日,普希金在莫斯科与冈察洛娃成婚。同年春天携妻子移居彼得堡,在皇村租下一栋别墅。普希金在那里写下了《奥涅金的信》,彻底完成了《叶甫根尼·奥涅金》这部诗体长篇小说的创作。普希金称这部小说是他8年来的“忠实伴侣”。

    20年代末期,普希金在创作过程中试图对现实重新加以理解,这需要他更深入地去了解历史,因为通过追溯历史,可以找到当代许多根本性问题的源头。1831年,他获准到档案馆工作,重新获得公职,身份为“历史编纂员”,受命编辑《彼得大帝史》。当时可怕的霍乱流行以及将俄罗斯置于对欧战争边缘的波兰事件使诗人对国家命运忧心忡忡。在这种情况下,普希金认为强有力的政权是俄罗斯的救星。他的诗歌《在圣坛前……》、《致诬蔑俄罗斯的人》、《博罗金诺周年祭》等均反映了这一主题思想。后两首诗与B.B.茹科夫斯基的一首诗被单独编辑成一本名为《攻占华沙》的小册子。普希金因此而遭到指责,批评者称他此举为政治背叛行为。这使得他在西方的声望下降,他在俄罗斯国内的名誉也在一定程度上受损。而与此同时,与第三厅(政治监视与侦察机关)有关联的俄罗斯作家Ф .B.布尔加林却指责他奉行自由主义主张。

    从19世纪30年代起,在普希金的创作中,散文语体逐渐超过诗歌,占据上风。1831年出版的《别尔金小说集》并没有取得很大的成功。普希金开始构思一部有关普加乔大起义的规模宏大的史诗作品,其主人公是一个投奔起义者的贵族青年。后来由于对那个时代的历史不够了解,普希金暂时搁置了这部作品,转而创作小说《杜布罗夫斯基》(1832一1833年)。这部小说的主人公为了给被夺去领地的父亲报仇,最后成了一名杀手。虽然故事题材取自现实生活,但普希金在创作过程中采用了传统的惊险故事的写法,使小说情节跌宕,高潮迭起。或许是预感到小说在接受检查时肯定会遇到麻烦,普希金在这部作品即将结束时突然停笔,又开始构思关于普加乔夫起义的作品。为了还原历史真相,他甚至专门研究了彼得大帝时代的历史,收集了有关普加乔夫本人的公开报道和有关那次农民起义的史料文件(普加乔夫本人的档案材料当时属于绝密文件,禁止参阅)。1833年,他专程前往伏尔加河和乌拉尔地区,为的是能亲眼目睹当年的战场,亲耳聆听有关普加乔夫的传说故事。他途经下诺夫哥罗德、喀山、辛比尔斯克抵达奥伦堡,再从那里沿亚伊克河(农民起义后改名为乌拉尔河)到达乌拉尔斯克。

    1833年秋,他返回波尔金诺。这个“波尔金诺之秋”比1830年那个“波尔金诺之秋”时间缩短了一半,但其分量却毫不逊色。在一个半月的时间里,普希金写完了《普加乔夫起义史》、《西斯拉夫人之歌》,创作了长篇叙事诗《安杰罗》和《青铜骑士》、童话诗《渔夫和金鱼的故事》及《死去的公主和七个勇士的故事》,八行体诗《秋》,并开始创作小说《黑桃皇后》。

    1833年11月,普希金回到彼得堡。此时的他意识到,必须改变自己的生活,首先要摆脱当局对他的监视。

    1834年前夕,尼古拉一世任命普希金为宫廷近侍。普希金陷于两难境地,唯一的出路是尽快辞职。但他的家庭开销越来越大,他最近一次出书早已是一年多以前的事情,而且那些出版物也没有给他带来多少收入。对历史的研究占去了他大部分时间,历史编纂员的薪水也少得可怜。只有出版新作才能改善他的境遇,但新作品的出版必须得到沙皇的允许。他的叙事诗《青铜骑士》此前已被禁止出版。

    为了偿还短期债务,普希金于1834年初提前赶完另一部散文体小说《黑桃皇后》。小说在《读书文库》杂志上刊登。这本杂志给的稿酬最高,而且付款也很快。普希金是在波尔金诺村的时候开始创作《黑桃皇后》的,他当时本打算拿这部作品与B.Ф.奥多耶夫斯基和H.B.果戈理共司出一部三人选集。

    1834年普希金提交辞呈,同时请求允许他继续进入档案馆,因为他写《彼得大帝史》必须要查阅有关资料。辞职请求获准,但继续在档案馆工作的要求被驳回。他不得不找茹科夫斯基帮忙调解。当局后来给了他5年的薪俸,以表彰他的奉公守法。但这5年的薪俸还抵不上普希金一半的债务。由于没有了工资收入,普希金只能靠写作谋生。但在俄罗斯,职业作家不同于普通人。他的收入取决于读者的需求。1834年底到1835年初,普希金出了几部合集,包括《叶甫根尼·奥涅金》(1825—1832年间这部诗体小说是分章节单独出版的)、诗歌集、中篇小说集、叙事诗集。但这些书籍都不好卖。评论界一致认为,普希金的才能退化了,说俄罗斯文学史上的普希金时代已经终结。1834年秋天(在波尔金诺村)和1835年的秋天(在米哈伊洛夫斯克村),普希金在文学创作方面都没有什么建树。

    广大读者为普希金才思枯竭而痛心,但他们并不知道,普希金最好的作品没有获准出版。他这些年来一直在构思一部内容丰富的《彼得大帝史》,正在创作有关普加乔夫起义的长篇小说。诗人此时的创作思想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抒情诗人普希金正变成一个“自娱自乐的诗人”。他不断地尝试用 散文语体进行创作,但结果却不能让他完全满意,于是许多作品只停留在构思、提纲和草稿阶段。普希金在不断探索新的文学形式,在寻找一个可以一下子解决许多问题的出路。他创办了一本名为《现代人》的杂志,里面刊登了H.B.果戈理、A.И.屠格涅夫、B.A.茹科夫斯基、П .A.维亚泽姆斯基。不过这本杂志并没有受到读者的欢迎。当时的俄罗斯读者对这类影射现实、针砭时弊的严肃期刊还不大习惯。杂志只有600家订户,发行收入既抵不上印刷费用,也抵不上稿费,因而亏损严重。普希金生前的最后两期《现代人》杂志中,一半以上篇幅刊登的是普希金的作品,只不过大多数作品没有署名。第四期《现代人》刊登了长篇小说《上尉的女儿》。

    同样是为了感召后人,普希金写下了总结性的诗篇《我为自己树立了一座丰碑……》(1836年8月),其风格重新回归到起源于贺拉斯的古典主义传统。

    1837年冬天,诗人与乔治·丹特士发生冲突。后者经其义父、荷兰公使格克伦的介绍在俄罗斯近卫军中供职。双方的争吵最终导致决斗。在1月27日(俄历)的决斗中,诗人身负重伤,于两天后辞世。死后葬于彼得堡。

    普希金在俄罗斯文学史上占有崇高的地位.他以杰出的作品赢得了"俄罗斯文学之父"的称誉.

    普希金的文学作品主题切中当时俄国社会重大问题,塑造了“多余的人”“小人物”等俄罗斯文学的典型形象。他的文学风格继承发展了18世纪俄国文学成果,创造性地借鉴了西欧文学的因素,将书面语与口语和谐结合并吸取大量民间语言精华,创造了新的朴素优美的俄罗斯文学语言。他曾先后参加《文学报》《现代人》的创办工作,留下许多文艺批评著作、政论文及书信。普希金的文学创作结束了俄国文学的落后局面,为俄国19世纪文学的繁荣创造了条件。

    俄国政治家 、文学批评家别林斯基说过:“只有从普希金起,才有了俄罗斯文学,因为在他的诗歌里跳动着俄罗斯生活的命脉.”

    个人重要代表作

    诗体小说:《叶甫盖尼·奥涅金》

    中篇小说:《上尉的女儿》

    短篇小说集:《别尔金小说集》

    戏剧:《鲍里斯·戈杜诺夫》

    童话诗:《渔夫和金鱼的故事》

    抒情诗:《致大海》、《自由颂》、《致恰达耶夫》、《我曾经爱过你》

    长诗:《青铜骑士》、《高加索俘虏》

    短篇小说

    彼得大帝的黑奴书信小说亡人伊凡·彼得洛维奇·别尔金小说集射击暴风雪棺材老板驿站长村姑小姐戈琉辛诺村源流考罗斯拉夫列夫杜布罗夫斯基黑桃皇后基尔沙里埃及之夜上尉的女儿宾客聚集别墅我们在别墅里度过了一晚

    诗作

    巴奇萨拉的喷泉致大海致凯恩渔夫和金鱼的故事迟开的花朵更可爱十月十九日枉然的赋与枉然的馈赠你和您当我以臂膊当我紧紧拥抱着哀歌茨岗为了遥远的祖国的海岸够了,够了,我亲爱的我的朋友,时不我待假如生活骗了你我曾经爱过你

    绘画

    人们也许不知道,俄国大诗人普希金还是一位美术家。只要翻阅普希金的手稿,就能发现稿纸上面画有许多草图和速写,令人眼花缭乱。这些图画的线条轻盈、急速、飞舞,完全符合诗人的气质和性格。

    普希金的绘画有肖像、风景、奔马和花卉等,还有为自己作品所配的插图。普希金尤其擅长的是肖像画。他只需寥寥几笔就能勾画出人物典型的特征,往往比一些专业画家的肖像画还要真实。他的一系列肖像画中,有伟大的法国启蒙哲学家伏尔泰和狄德罗、英国诗人拜伦、俄国作家格里鲍耶陀夫、俄国诗人雷列耶夫等,肖像传神,栩栩如生。

    从普希金画的另一些素描中,可以看到许多精巧优雅的妇女侧面像。公爵夫人叶·克·佛隆卓娃是当时非常迷人的女性之一,她的侧面像常在普希金的笔下出现。普希金用淡淡的几笔表现出美貌少妇安·彼·凯恩妩媚的形象。他画的年轻的卡坚卡·维里亚舍娃的肖像,仿佛是一首肖像诗,描写出这位美丽少女的“碧蓝的眼睛”和“可爱的面庞”。

    在普希金的一大批手稿、札记和书籍的空白处,留下了他的许多自画像。尽管许多画家都曾试图准确、生动地描绘出普希金的外部形象和神情,但现在看来,能够引起人们长久品味的还是诗人为自己作的自画像。

    普希金名言

    没有幸福,只有自由和平静。

    法律之剑不能到达的地方,讽刺之鞭必定可以达到。

    希望是厄运的忠实的姐妹。

    敏感并不是智慧的证明,傻瓜甚至疯子有时也会格外敏感

    不论是多情诗句,漂亮的文章,还是闲暇的欢乐,什么都不能代替无比亲密的友谊 。

    读书和学习是在别人思想和知识的帮助下,建立起自己的思想和知识。

    人的影响短暂而微弱,书的影响则广泛而深远。

    倾听着年轻姑娘的歌声,老人的心也变得年轻。

    年轻的良知像晴天一样明洁。

    等青春轻飘的烟雾把少年的欢乐袅袅曳去,之后,我们就能取得一切值得吸取的东西。

    爱惜衣裳要从新的时候起,爱惜名誉要从幼小时候起。

    世界的设计创造应以人为中心,而不是以谋取金钱,人并非以金钱为对象而生活,人的对象往往是人。

    普希金与《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写于普希金被沙皇流放的日子里。那时俄国革命如火如荼,诗人却被迫与世隔绝。在这样的处境下,诗人仍没有丧失希望与斗志,他热爱生活,执著地追求理想,相信光明必来,正义必胜。诗中阐明了这样一种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当生活欺骗了你时,不要悲伤,不要心急;在苦恼之时要善于忍耐,一切都会过去,未来是幸福、美好的。生活中不可能没有痛苦与悲伤,欢乐不会永远被忧伤所掩盖,快乐的日子终会到来。第二节,诗人表达了心儿永远向着未来的积极人生态度,并告诉人们,当越过艰难困苦之后再回首那段往事时,那过去的一切便会变得美好起来。这是诗人人生经验的总结,也是生活的真谛。

    这首诗没有什么形象可言,短短八句,都是劝告的口吻──按常理这是诗歌创作要尽力避免的,但这首诗却以说理而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其原因在于诗人以平等的娓娓的语气写来,语调亲密和婉,热诚坦率,似乎诗人在与你交谈;诗句清新流畅,热烈深沉,有丰富的人情味和哲理意味,从中可以让人感受到诗人真诚博大的情怀和坚强乐观的思想情绪。

    这首诗问世后,许多人把它记在自己的笔记本上,成为激励自己前进的座右铭。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不要悲伤,不要心急!

    忧郁的日子里需要镇静:

    相信吧,快乐的日子将会来临。

    心儿永远向往着未来,

    现在却常是忧郁;

    一切都是瞬息,

    一切都将会过去,

    而那过去了的,

    就会成为亲切的怀恋。

    这首诗歌是以赠诗的形式写在他的邻居奥希泊娃的女儿叶甫勃拉克西亚·尼古拉耶夫娜·伏里夫纪念册上的。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赏析

    该诗写于1825年,正是诗人流放南俄敖德萨同当地总督发生冲突后,被押送到其父亲的领地米哈伊洛夫斯科耶村幽禁期间所作。从1824年8月至 1826年9月,这是一段极为孤独寂寞的生活。面对12月党人起义前后剧烈动荡的社会风云,普希金不仅同火热的斗争相隔绝,而且与众多亲密无间的挚友亲朋相分离。幸亏夜晚,有终生挚爱的奶妈相陪伴,讲故事为他消愁解闷;白天,到集市上去,与纯朴的农人为友,和他们谈话,听他们唱歌。孤寂之中,除了读书、写作,邻近庄园奥西波娃一家也给诗人愁闷的幽禁生活带来了一片温馨和慰藉。这首诗就是为奥西波娃15岁的女儿姬姬所写的,题写在她的纪念册上。

    普希金自言,要“用诗歌唤起人们善良的感情”,别林斯基也曾说过:“普希金天性是可亲可爱的人,他是诚心诚意愿意向每一个他觉得是‘人’的人伸手的……他内心有着许多赤子似的和善、温良和柔顺的成分。”因而“在普希金的任何感情中永远有一些特别高贵的、温和的、柔情的、馥郁的、优雅的东西。”《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这首诗就典型地体现了这种思想特征。该诗以一个假设句破题,劈头就是一个“假如”,此时26岁的普希金,面对的是一个纯真的女孩,他宛如一位饱经风霜而又无比温厚的长者,仿佛生怕碰伤这棵稚嫩的幼苗,于是从未来着笔,使用一种带有预言的口吻叮咛、勉励涉世未深的少女,如果出现这种偶然…… 实际上,这个对于无知的对话者所作的带有推测性假定意义的假说,正是变幻莫测的人生中的一种必然现象,即生活中不可能没悲伤、烦恼,但是你要克制、忍耐,因为还有一个“欢乐的日子”就要来临。这欢乐是针对悲伤而言的,不是现在时,而是属于未来的。紧跟其后,在第二个诗节中,诗人进一步指出,这未来,并非现实生活中,漫漫长夜之后,遥远的明天,而是心灵生活中的未来,这就引出了下面的富有深刻哲理的诗句:“转眼间一切都会过去,/而过去了的,将会变得可亲。”显然,在这里,诗人并未一般地开出常人司空见惯的用时间医治心灵创伤的这贴药方,而是要人面向内心世界,放眼于未来,实行一种自我精神调节法,究其实,这是一种情绪的转换,它可以是在一瞬之间完成,这就是要用希望去救治现实的痛苦。这同现代心理医生的看法可以说是不谋而合,然而,普希金毕竟不是心理学家,而是诗人。他进一步指出,痛苦一旦过去,人就会更加成熟,对于成熟的人来说,这过去了的,即便是痛苦,也会成为人生的一段标志,而令人感到无比亲切。保持对生活的信心,即使在逆境之中,不要陷入绝望而不能自拔,正所谓苍茫人世,短暂人生,期骥美好,追忆亦美好矣,这不正是离群索居、寂寥生涯中,诗人悟出的深刻生活哲理吗?这里没有一丝一毫宿命论的蛛丝马迹,真诚、善良,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加上亲切自然而又热情深沉的语调,诗歌朴素、流畅,言简意深,耐人回味。

    与普希金早期引吭高歌赞颂自由,嬉笑怒骂,讽刺权贵,批判专制的抒情诗不同,这首小诗,明显表现出诗人后期抒情诗创作趋向含蓄、富于哲理的特点。用普希金自己的话说:“从1825年开始,他走上了‘现实的诗人’的道路。”这首诗即是一个佐证。

    普希金与《致大海》

    致大海

    再见吧,自由奔放的大海!

    这是你最后一次在我的眼前, 翻滚着蔚蓝色的波浪,

    和闪耀着娇美的容光。

    好象是朋友忧郁的怨诉,

    好象是他在临别时的呼唤,

    我最后一次在倾听

    你悲哀的喧响,你召唤的喧响。

    你是我心灵的愿望之所在呀!

    我时常沿着你的岸旁,

    一个人静悄悄地,茫然地徘徊,

    还因为那个隐秘的愿望而苦恼心伤! (第一节)

    我多么热爱你的回音,

    热爱你阴沉的声调,你的深渊的音响,

    还有那黄昏时分的寂静,

    和那反复无常的激情!

    渔夫们的温顺的风帆,

    靠了你的任性的保护,

    在波涛之间勇敢地飞航;

    但当你汹涌起来而无法控制时,

    大群的船只就会覆亡。

    我曾想永远地离开

    你这寂寞和静止不动的海岸,

    怀着狂欢之情祝贺你,

    并任我的诗歌顺着你的波涛奔向远方,

    但是我却未能如愿以偿! (第二节)

    你等待着,你召唤着……而我却被束缚住;

    我的心灵的挣扎完全归于枉然:

    我被一种强烈的热情所魅惑,

    使我留在你的岸旁……

    有什么好怜惜呢?现在哪儿

    才是我要奔向的无忧无虑的路径?

    在你的荒漠之中,有一样东西

    它曾使我的心灵为之震惊。

    那是一处峭岩,一座光荣的坟墓……

    在那儿,沉浸在寒冷的睡梦中的,

    是一些威严的回忆;

    拿破仑就在那儿消亡。

    在那儿,他长眠在苦难之中。

    而紧跟他之后,正像风暴的喧响一样,

    另一个天才,又飞离我们而去,

    他是我们思想上的另一个君主。

    为自由之神所悲泣着的歌者消失了,

    他把自己的桂冠留在世上。

    阴恶的天气喧腾起来吧,激荡起来吧:

    哦,大海呀,是他曾经将你歌唱。 (第三节)

    你的形象反映在他的身上,

    他是用你的精神塑造成长:

    正像你一样,他威严、深远而深沉,

    他像你一样,什么都不能使他屈服投降世界空虚了,大海呀,

    你现在要把我带到什么地方?

    人们的命运到处都是一样:

    凡是有着幸福的地方,那儿早就有人在守卫:

    或许是开明的贤者,或许是暴虐的君王。 (第四节)

    哦,再见吧,大海!

    我永远不会忘记你庄严的容光,

    我将长久地,长久地

    倾听你在黄昏时分的轰响。

    我整个心灵充满了你,

    我要把你的峭岩,你的海湾,

    你的闪光,你的阴影,还有絮语的波浪,

    带进森林,带到那静寂的荒漠之乡。 (第五节)

    《致大海》赏析:

    普希金的《致大海》是一首反抗暴政,反对独裁,追求光明,讴歌自由的政治抒情诗。诗人以大海为知音,以自由为旨归,以倾诉为形式,多角度多侧面描绘自己追求自由的心路历程。感情凝重深沉而富于变化,格调雄浑奔放而激动人心。大致说来,《致大海》的诗情变化展现了海之恋(一二节),海之思(三四节),海之念(第五节)“三步曲”。58xs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