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圣陶


本站公告

    概述

    叶圣陶(1894年10月28日-1988年2月16日)原名叶绍钧,汉族人。字秉臣。江苏苏州人,著名作家、教育家、编辑家、文学出版家和社会活动家。叶圣陶曾担任多项职务。解放后,叶圣陶曾担任出版总署副署长、人民教育出版社社长、教育部副部长。他也是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委员、第五届全国政协常委委员、民进中央主席。

    叶圣陶于1988年2月16日于北京逝世,享年94岁。

    人物简介

    1912年中学毕业后,因家境清贫即开始当小学教师并从事文学创作。五四运动前参加了李大钊、鲁迅支持的新潮社。1921年,与沈雁冰、郑振铎等发起组织“文学研究会”,提倡“为人生”的文学观,并与朱自清等人创办了中国新文坛上第一个诗刊《诗》。他发表了许多反映人民痛苦生活和悲惨命运的作品,出版了童话集《稻草人》以及小说集《隔膜》《火灾》等。1923年,叶圣陶进入商务印书馆,开始从事编辑出版工作,并主编《小说月报》等杂志,同时继续文学创作,发表了长篇小说《倪焕之》和大量短篇小说。作品收集在《叶圣陶集》里。1930年,他转入开明书店。他主办的《中学生》杂志,是三、四十年代最受青年学生欢迎的读物,在社会上有广泛的影响。“九一八”事变后,他积极投身抗日救亡活动,参加发起成立“文艺界反帝抗日大联盟”。抗战期间,他内迁四川,先在中学、大学执教,后继续主持开明书店编辑工作,同时写下了不少散文小说诗词,从不同角度揭露了旧社会的黑暗和人民的悲惨生活,歌颂了在民族解放斗争中坚强不屈的普通群众。在叶圣陶(1894年10月28日-1988年2月16日)原名叶绍钧,汉族人。字秉臣。江苏苏州人,著名作家、教育家、编辑家、文学出版家和社会活动家。叶圣陶曾担任多项职务。解放后,叶圣陶曾担任出版总署副署长、人民教育出版社社长、教育部副部长。他也是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委员、第五届全国政协常委委员、民进中央主席。叶圣陶于1988年2月16日于北京逝世,享年94岁。在四川他还参加发起成立“文艺界抗敌后援会”,支援抗日前线的将士。抗战胜利后,他参加反对国民党政府压制民主、争取出版自由的斗争。1946年,叶圣陶回到上海后,积极投身爱国民主运动。他担任了中华全国文艺界协会总务部主任,主持文协的日常工作,还担任了上海市小学教师联合进修会和中学教育研究会的顾问。他编辑杂志、撰写文章、发表演讲,揭露和抨击当局内战、独裁、卖国的罪行,呼吁文化界教育界同人“要有所爱,有所恨,有所为,有所不为;和广大的人民,为同一目标而斗争”,“汇为巨力致民主”,“转移风气,挽回世运”,开创“为万世开太平”的局面。

    1949年初,叶圣陶应中共中央的邀请,由上海经香港到达北平,担任华北人民政府教科书编审委员会主任;6月,参加新政治协商会议筹备会;7月,参加第一次文代会并当选为文联全国委员;9月,出席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新中国成立之后,他先后出任中央人民政府出版总署副署长兼编审局局长,教育部副部长兼人民教育出版社社长和总编,教育部顾问,中央文史研究馆馆长;中华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委员会委员,中国作家协会顾问等职,并当选为全国人大第一届至第四届代表和第五届常务委员会委员,全国政协第一届委员,第五届常务委员会委员,第六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等重要职务。1962年,叶圣陶加入中国民主促进会,在1979年民进四代大会上,当选为民进中央副主席,1984年9月,出任民进中央代主席。

    叶圣陶故居在东城区东四八条71号。

    笔名来历

    叶圣陶原名叶绍钧。他12岁入苏州长元吴公立小学时,请先生章伯寅取一个立志于爱国强国的字。章先生说:“你名绍钧,有诗曰‘秉国之钧’,取‘秉臣’为字好。”并教育他要爱国就得先爱乡土,晓得乡土的山川史地名人伟业。1911年10月15日,苏州在辛亥革命中光复了。次日,叶绍钧找到章伯寅先生说:“清廷已覆没,皇帝被打倒了,我不能再作臣了,请先生改一个字。”先生笑了笑说:“你名绍钧,有诗曰‘圣人陶钧万物’,就取‘圣陶’为字吧。”这样叶绍钧满意而去。1914年6月10日,叶绍钧在《小说丛报》第2期发表文言小说《玻璃窗内之画象》,署名“圣陶”。以后他又把姓“叶”与笔名“圣陶”连了起来,成为著名于世的笔名。

    主要事迹

    早年生活

    叶圣陶于1894年10月28日在江苏省苏州市的吴县出生。他的父亲帮当地一个地主做帐房,家境清苦。他六岁(1899年)时,进入当地的私塾就读,其后跟随父亲工作。在工作里,他有机会走遍苏州城,体会到低下阶层的生活。

    1907年,叶圣陶进入当地的草桥中学(即后来的苏州公立第一中学堂)就读。中学时期,开始接触外国小说及当时的文艺新潮。他不单喜爱阅读这些外国小说及新文学,更与同学组织诗会《放社》。1911年,三年中学毕业后,在当地一家初等学校任教,并试验当时的新式教学法。可惜,1914年,他被排挤出学校而离开失业。在他失业期间,他全心投入文言文小说的创作。这些小说都寄到《礼拜六》杂志发表。后来他被上海的商务印书馆附设的学校任教,同年,担任商务印书馆的小学教科书编辑。

    叶圣陶生活在一个不稳定的时代:他出生之年正值甲午战争,之后国家经历了百日维新,但很快又被列强割据。他早年的生活对他有很重要的影响,使他变得爱国,并致力投身于新闻及教育的工作上,藉以改善国家将来的命运。

    文学推广运动

    叶圣陶受到1919年的五四运动(又名五四新文化运动)影响,叶圣陶终其一生都投入在推动文学运动。他曾参与北京大学的学生组织“新潮社”,并参与出版小说、新诗、小品、文学批评及剧本等各种文学作品。1921年起在上海、杭州、北京等地中学和大学任教,并与茅盾、郑振铎等人发起组织“文学研究会”。1923年成为文学家开办的书室“朴社”的编辑。

    1936年,与茅盾及洪深参立“中国文艺家协会”。1941年,他成为了《文史教学》的编委会成员。叶圣陶亦是当时的反日组织“文艺界反帝抗日大联盟”的始创者。

    活动年表

    1894年,叶圣陶出生于江苏苏州吴县。

    1907年,考入草桥中学,毕业后任小学教员。1914年被排挤出学校,开始文言小说创作。

    1915年,任上海商务印书馆尚公学校国文教员,并为商务印书馆编小学国文课本。后应聘到吴县甪直县立第五高等小学任教。

    1918年,在《妇女杂志》第4卷2、3号上发表他的第一篇白话小说《春宴琐谭》。

    1919年,加入了北京大学的新潮社,开始白话文学的创作。

    1921年,与茅盾、郑振铎等人发起组织“文学研究会”,提倡“文学为人生”。

    1923年,进入商务印书馆从事编辑出版工作,发表了长篇小说《倪焕之》。

    1930年,转入开明书店,主办《中学生》杂志。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发起成立“文艺界反帝抗日大联盟”。

    抗战期间,他前往四川继续主持开明书店编辑工作,同时还参加发起成立“文艺界抗敌后援会”。

    1946年,回到上海后,担任了中华全国文艺界协会总务部主任及上海市小学教师联合进修会和中学教育研究会的顾问。

    1949年,到达北平,担任华北人民政府教科书编审委员会主任。后任全国文联委员。

    1949年后,先后出任教育部副部长、人民教育出版社社长和总编、中华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委员会委员、中国作家协会顾问、中央文史馆馆长、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政协副主席,第一、二、三、四、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第五届全国政协常务委员会委员,第六届全国政协副主席,和民进中央主席。

    记者生涯

    “我的第一职业,我会说,是个编辑。”

    “如果有人问我的职业,我会说,我的第一职业是编辑,我的第二职业是老师,” 叶圣陶说。 叶圣陶曾花费他人生的许多时间于编辑和出版工作。上海商务印书馆是叶圣陶编辑工作的起点。他于1923年成为该馆的编辑。

    在1930年底,叶圣陶辞去上海商务印书馆的工作,成为开明书店的编辑。他开始编辑中文书籍和儿童故事书。

    “编辑不是一份轻松的工作。” 对叶圣陶来说,做一个编辑不再简单的是一份工作,而成为了一项职业。“在编辑当中粗心是不允许的,你必须自己检查所有的文字。编辑们必须认真地对待他们的出版物,他们的报道和他们的读者。” 编辑在检查最终成果的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叶圣陶认为 “认真” 是一个成功编辑的关键。 他在工作中一再重申这一观点。

    叶圣陶一家在乐山的“合家欢”叶圣陶的一生致力于编辑与出版。 他从未停止过于自己“最初和最终”的职业的热爱。 在抗日战争中,叶圣陶与他的家庭一并移居到乐山,并在国立武汉大学担任中文系教授。1946年,他回到上海,在开明书店继续他的编辑生涯。

    叶圣陶的出版物

    叶圣陶将一生投注于新闻业。 1925年到1929年是叶圣陶出版工作的新时期。他编辑了很多著名的杂志和报纸,下面是他的部分著作:

    现代出版业的新纪元

    叶圣陶对现代汉语的视角促进了中国现代新闻业的发展。

    叶圣陶热切的主张规范现代汉语包含规范的语法、修辞、词汇、标点、简化字和除去异体汉字。他又编纂和规范了出版物的汉字并且规定了汉语拼音方案。他所做的努力帮助改进了编辑工作的质量与组织结构。

    最重要的是,叶圣陶在出版领域提倡使用白话文。 他的杂志和报纸大多使用白话文,这极大地方便了记者和读者的阅读。所有的这些贡献加快促进了中国新闻事业的发展。

    叶圣陶是一位杰出的教育家,同时他也是一位伯乐。他教育和发掘了许多杰出的作家和编辑如巴金(1904年-2005年)、丁玲(1904年-1986年)、戴望舒(1905年-1950年)。

    创办《公理日报》

    1925年5月30日上海发生了一起血腥惨案,被称为五卅惨案。大约2000名上海工人和学生加入了一场充满激情的反帝国运动,抗议帝国主义压迫并要求彻底废除不平等条约。示威者怒吼道“打倒帝国主义!”。遍及全中国的工人以全体罢工和集体示威游行的方式策应着这次活动。而后英国警察以暴力镇压示威者,造起这事件中造成13名中国人死亡。到6月1日有超过20名中国人被杀害。

    “谁来讲述真相?”

    没有一家上海报纸报道这起惨案。首页新闻大多是中国京剧演员的闲谈。上海报纸因为当局施压拒绝提及这起事件。作为一名记者,叶圣陶当众指责道“为什么新闻记者们如此无情地对这起骇人的血案熟视无睹?为什么他们这么害怕真相?可笑的事没有人敢说出真相。” 叶圣陶因此与郑振铎和胡愈之(1896年-1986年)一同创办了《公理日报》 他们不顾帝国主义强力压迫,全景展示这起惨案,是为了唤醒有良知和爱国心的普通大众。同时也为了推动“五卅精神”在中国的传播。

    新闻报道新方式

    为了更多的报道真相,《公理日报》提供了大众的讨论场所,名叫“社会裁判所” ,以鼓励读者表达他们对社会的观点看法。叶圣陶和其他《公理日报》的编辑们激烈的批评社会的不公。这份报纸起到了对专制政权的监督者作用,同时在早期中国现代社会中启蒙了“新闻自由”的观念。

    由于财政困难和编辑们的意见不一,《公理日报》最终在创立22天后停刊。叶圣陶从没有停止追踪真相。在抗日战争(1937年-1945年),他参与到反抗国民政府的斗争中,为民主国家的新闻自由而奋斗。

    公文写作

    1983年6月20日叶老专门写过一篇《大家都来重视提高公文质量》,文中提出了如何提高应用文写作的质量问题。叶老要求大家牢记一句话:“人家了解你的方针政策、具体办法之类全凭你写在公文上的书面语言,所以书面语言马虎不得”。叶老十分强调:写作必须做到“明确通顺”,即“必须把要表达的意思想清楚。没想清楚,即使是文章大家也做不到明确通顺。想清楚了,公文的组织结构自然是意思本身的组织结构,照样写下来,才能做到有条有理。这样的公文才能够让人家不折不扣地了解。”其次,叶老认为,还要在语法修辞逻辑各方面用点儿劲。“不光是读些书本,尤其要在实践中随时留意。”叶老所指的意思,即要我们善于把书本上所讲的这些知识化为自己的实践,能够熟练地运用于说话、写文章。

    除此以外,叶老认为提高写作质量,“必得把文字琢磨得停停当当,端端正正,拿出去才能算是表达了我的意见。”因此,我们在写作中“都应当斟酌尽善,做到再不能更动一个字,决不能出门不认货。”

    写作中关于文风问题,叶老曾多次反复论述。如1956年写的《反对新八股,形成新文风》;1958年的《文风问题在哪儿》、《怎样改进文风》;1959年的《要写得便于听》;1961年《改善字风》;1979年的《端正文风》等。叶老认为:“文风是作风,也是思想风”,“端正文风是大家的事”,“我说的大家,不限于记者、作家,凡是写点书稿,写点文稿的人,乃至写一封信,写张字条的人,都包括在内。文风是风,风是刮来刮去的,彼此影响的,所以惟有大家来吹一种端端正正的好风,才能彼此促进,共同提高”。

    如何改进文风呢?首先叶老反对说假话,说空话,包括现在还有影响的党八股、洋八股。“说假话就是言不由衷,说空话就是言之无物,”而且“在说假话和说空话这两点上,‘党八股、洋八股’的精神是相通的”。其次,叶老还强调字风。因为写作,尤其是应用文写作,必须特别注意“存心给公众看”。叶老大力呼吁“写信要为收信人着想,起什么稿子要为商量这份稿子的人着想;写的稿子准备付印付排的要为打字员排字工人着想”。再次,叶老反复强调文风改进,应努力充实自己,包括思想认识和表达技巧方面,并且要努力使文章具有正确性、鲜明性、生动性。(节选自《应用写作》1989年第4期《叶圣陶谈应用写作》)

    文教理念

    “教是为了不教”

    叶圣陶对改进现代中文教育有重要影响。他给中文教育引入了一个全新的观念,“应当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而不是长期详细的灌输书本知识。”这一观点冲破了习惯于强烈依赖记忆和灌输的传统语文教学观念。此外,叶圣陶促进了批判思维的深入人心,让人们认识到个人价值判断的重要性。他认为这些学习技能应当被用来构筑学生的基础,同时也将成为学生终生学习的起点。

    文学为人生

    叶圣陶在他反思现实生活的作品中动情地写道:

    “在记忆中,我似乎从来没有撰述过自己有些模糊或者不甚清楚的知识。换句话说,我不能写那些只是通过想象得来的东西,但我也没有失掉想象力。我生活在城市里,乡镇和农村,我写在那些地方观察到的事物。作为一名老师,我了解一些教育圈的生活,我也记录下来。在一些相当基础和浅显的层面,我关注着中国革命逐渐的发展,同时,我也记录下这些事情。”

    ——夏志清《中国现代小说史》(CT Hsia, A History of Modern Chinese F,引自59页。

    他大多数的新闻作品由人们的生活得到灵感。他相信文学作品不仅是用来供人消遣,而且也是反映生活和鼓舞读者思考现实的工具。他感觉有义务去让读者知道在他们周围真实发生的事情。这就是他为什么想要将文学和新闻报道联系起来的原因。他认为文学作品应该也被用来唤醒青年对社会的关心与敏感。这个观点如同新闻工作者讲述真相的基本原则。叶圣陶也以记者为毕生职业。

    易读性

    在叶圣陶的作品中易读性是一个显著特征。它意味着读者更有效率的感知和理解文章内容。作为一名记者,叶圣陶作中强调词语的运用。这大概是因为在他做编辑之前,曾作了10多年的教师的缘故。他认为文章是为读者而作的,同时他把文章看作是读者与作者交流的工具。当时的作者面临的一个巨大问题是他们不是拥有优秀写作技巧的素养。他们的表达是不准确且意义模糊的。只有受过良好教育的人才能够欣赏他们的文章。作者不注意实用的重要性。因此,文学作品难于被普通大众接受。叶圣陶认为一个人只有把文章写得实际且易于理解,他才能够去只写一些风雅作品。如果读者不理解文章内容,文章就毫无用处。

    文学贡献

    现实主义: 生活的镜子

    现实主义是叶圣陶最为鲜明的特点。叶圣陶是现实主义写作的先驱之一。他的作品如同一面镜子,反映了社会的阴暗面和人性。

    因为是一名教育家,在叶圣陶的作品中,他记述了许多知识分子,他们中的许多人是被剥削者,是没有能力反抗的社会底层的人。叶圣陶在他的作品中一贯反映着真相与现实。他在自己的小说如《火灾》、《线下》和《稻草人》中表达了自己的民主的和社会主义的思想。这些文章聚焦于社会底层人民的痛苦生活。他的广受赞誉的小说《倪焕之》就记述了一位知识分子的悲情生活。

    叶圣陶发现新中国的很多人是自私、冷淡、伪善和保守的。人们为了安稳的生活放弃了自己的人生价值。叶圣陶在作品中讽刺了这些人。他表达了自己的不满,希望唤醒人们的知觉并正视这些社会顽疾。叶圣陶不仅写故事,而且报道社会的谬误。他的作品不是用来消遣,而是用认知和对现实的思考来连填充人们的余暇。“……写作的基础是一双有洞察力和善于观察的眼睛,而我的眼睛却不怎么拥有洞察力……当然,没有必要以写作为目的训练而一个人的眼睛,对于眼睛的训练,是为了洞察现实,丰富生活。 ”(摘自—叶圣陶,《过去随谈》46页)

    儿童文学: 培养年轻的心灵

    叶圣陶的第一篇关于儿童文学的学术论文题作《儿童之观念》,批评了中国儿童受到的坏影响。

    事实上,叶圣陶是20世纪20年代第一位写童话的作者。他的作品《稻草人》于1923年出版。 这部儿童读物在许多青少年当中极受欢迎。另一个作品《古代英雄的石像》,讲述了一块石头被雕刻成英雄的形象。这个简单易读的故事背后的寓意是嘲笑专家的傲慢自大与人们的麻木。

    叶圣陶的学生丁玲曾经称赞他的童话能够启迪人们对社会更多的思考。叶圣陶的童话是简单的,但是却拥有着深刻的内涵。他相信儿童对周围环境拥有个人看法,所以应当提高他们的批判能力。通过叶圣陶的故事,孩子们可以逐渐获得这个社会与他们之间关系的清晰认识。

    语言与修辞

    叶圣陶的语言是简练而感人的,他以用恰当的词语表述自己的能力而出名。叶圣陶在他的报道中强调感觉与情感。人物在叶圣陶的笔下鲜明活泼,他深深的洞察到人物的内心世界。知名作家赵景深盛赞叶圣陶是写作界的异数,拥有着杰出且惊人的才能。他的优美文章持久而韵美的留存于世。他表达的情感和感觉构筑了真相与现实的基础,也使他的文章充满无穷的力量。 “情感如同忽明忽暗的灯火,但是记述却因为这灯火而引人注目,” 叶圣陶说。这段谈话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叶圣陶不仅是一位善于讲述故事的人,他更是一位艺术家。

    注入外语元素

    叶圣陶的现实主义写作形式成为许多作家效仿的对象。他承认阅读一些西方小说家的作品,对他的写作助益良多,“如果我没有阅读英文,如果我没有接触英文读物,我就不会写作小说. ” 他的作品是反思与思辨的。这些不知依靠感知,而且依靠切实而客观的观察。叶圣陶不仅是一位作家,而且是一名新闻记者。对现实的观察成为了他写作的源泉,他它为中国现代文学开创了一片新天地。

    文学作品

    叶圣陶主要笔名有叶陶、圣陶、桂山等。

    《春宴琐谭》叶圣陶的第一部白话小说1914

    《雪朝》(与朱自清等人合蓍)(诗)1922

    《隔膜》(小说集)(1922)

    《稻草人》(小说,早年童话集)1923

    《火灾》(小说集)1923

    《线下》(短篇小说)1925

    《倪焕之》(长篇小说)1929

    《古代英雄的石像》(童话)1931

    《文心》(教育)1934(与夏丏尊合著)

    《未厌居习作》(散文)1935

    《圣陶短篇小说集》(短篇小说集)1936

    《叶绍钧选集》(文选)1936

    《略读指导举隅》(教育)1946,(与朱自清合著)

    《儿童文学研究》1947

    《精读指导举隅.》(教育)1948

    《写作杂谈》(教育)1951

    《荷花》(现已收入三年级下册(苏教版).三年级下册(人教版)语文书课文)

    《叶圣陶童话选》(童话)1956

    《叶圣陶出版文集》(文选)1958

    《抗争》(短篇小说)1959

    《夜》1959《平常的故事》1959

    《微波》1959

    《箧存集》(诗)1960

    《潘先生在难中》(短篇小说)1964

    《叶圣陶散文》(散文)1983

    《我与四川》(散文和诗)1984

    《文章讲话》(与夏丏尊合著)(教育)1997

    《文话七十二讲》(教育)1,(与夏丏尊合著)

    《藕与莼菜》(短篇小说)1997(现已收入七年级语文第一册课本第八课)、

    《爬山虎的脚》(现已收入语文四年级上册(人教版)课本第六课)

    《记金华双龙洞》(现已收入六年级下册(苏教版)课文)

    《苏州园林》(现已收入人教版初二年级上学期第三单元第十三课及苏教版初二年级下学期第四单元第二十一课,有删改)

    叶圣陶曾在以下报纸、杂志作过编辑、主笔或主编:

    《礼拜六》 《上海时事新报》《上海民国日报》 《文学周报》 《公理日报》 《国文月刊》 《苏州评论》 《妇女杂志》 《小说月报》 《中学生》 《开明少年》 《中国作家》 《人民教育》 《中国语文》 《诗》 《光明》 《国文杂志》 《中学生战时半月刊》《儿童文学》 《多收了三五斗》

    叶圣陶童话代表作:

    《稻草人》《旅行家》《小白船》《古代英雄的石像》《一粒种子》《玫瑰和金鱼》《月亮姑娘的亲事》《含羞草》《快乐的人》《芳儿的梦》等等。

    纪念馆址

    叶圣陶纪念馆建于县立第五高等小学的原址上,1917年至1922年,叶圣陶曾在这里任教。纪念馆位于苏州吴中区甪直镇叶圣陶公园,与保圣寺相邻(保圣寺西侧)。

    含羞草

    叶圣陶

    一棵小草跟玫瑰是邻居。小草又矮又难看,叶子细碎,象破梳子,茎瘦弱,象麻线,站在旁边,没一个人看它。玫瑰可不同了,绿叶象翡翠雕成的,花苞饱满,象奶牛的**,谁从旁边过,都要站住细看看,并且说:“真好看!快开了。”

    玫瑰花苞里有一个,仰着头,扬扬得意地说:“咱们生来是玫瑰花,太幸运了。将来要过什么样的幸福生活,现在还不能很一定,咱们先谈谈各自的愿望吧。春天这么样长,闷着不谈谈,真有点儿烦。”

    “我愿意来一回快乐的旅行,”一个脸色粉红的花苞抢着说,“我长得漂亮,这并不是我自己夸,只要有眼睛的就会相信。凭我这副容貌,我想跟我一块儿去的,不是阔老爷,就是阔小姐。只有他们才配得上我呀。他们的衣服用伽南香熏过,还洒上很多巴黎的香水,可是我蹲在他们的衣襟上,香味最浓,最新鲜,真是压倒一切,你说这是何等荣耀!车,不用说,当然是头等。椅子呢,是鹅绒铺的,坐上去软绵绵的,真是舒服得不得了。窗帘是织锦的,上边的花样是有名的画家设计的。放下窗帘,你可以欣赏那名画,并且,车里光线那么柔和,睡一会儿午觉也正好。要是拉开窗帘,那就更好了,窗外边清秀的山林,碧绿的田野,在那里飞,飞,飞,转,转,转。这样舒服的旅行,我想是最有意思的了。”

    “你想得很不错呀!”好些玫瑰花苞在暖暖的春天本来有点儿疲倦,听它这么一说,精神都来了,好象它们自己已经蹲在阔老爷阔小姐的衣襟上,正坐在头等火车里作快乐的旅行。

    可是左近传来轻轻的慢慢的声音:“你要去旅行,这确是很有意思,可是,为什么一定要蹲在阔老爷阔小姐的衣襟上呢?你不能谁也不靠,自己想怎么着就怎么着吗?并且,你为什么偏看中了头等车呢?一样是坐火车,我劝你坐四等车。”

    “听,谁在那儿说怪活?”玫瑰花苞们仰起头看,天青青的,灌木林里只有几个蜜蜂嗡嗡地飞,鸟儿一个也没有,大概是到树林里玩要去了——找不到那个说话的。玫瑰花苞们低下头一看,明白了,原来是邻居的小草,它抬着头,摇摆着身子,象是一个辩论家,正在等对方答复。

    “头等车比四等车舒服,我当然要坐头等车,”愿意旅行的那个玫瑰花苞随口说。说完,它又想,象小草这么卑贱的东西,怎么能懂得什么叫舒服,非给它解释一下不可。它就用教师的口气说:“舒服是生活的尺度,你知道吗?过得舒服,生活才算有意义,过得不舒服,活一辈子也是白活。所以吃东西就要山珍海味,穿衣服就要绫罗绸缎。吃杂粮,穿粗布,自然也可以将就活着,可是,有吃山珍海味、穿绫罗绸缎舒服吗?当然没有。就为这个,我就不能吃杂粮,穿粗布。同样的道理,四等车虽然也可以坐着去旅行,我可看不上。座位那么脏,窗户那么小,简直得憋死。你倒劝我去坐四等车,你安的什么心?”

    小草很诚恳地说:“哪样舒服,哪样不舒服,我也不是不明白,只是,咱们来到这世界,难道就专为求舒服吗?我以为不见得,并且不应该。咱们不能离开同伴,自个儿过日子。并且,自己舒服了,看见旁边有好些同伴正在受罪,又想到就因为自己舒服了他们才受罪,舒服正是罪过,这时候舒服还能不变成烦恼吗?知道是罪过,是烦恼,还有人肯去做吗?求舒服,想吃好的,穿好的,用好的,都是不知道反省、不知道自己的行为是罪过的人做的。”

    愿意旅行的那个玫瑰花苞冷笑了一声,很看不起小草的样子说:“照你这么说,大家挤在监狱似的四等车里去旅行,才是最合理啦!那么,最舒服的头等车当然用不着了,只好让可怜的四等车在铁路上跑来跑去了,这不是退化是什么!你大概还没知道,咱们的目的是世界走向进化,不是走向退化。”

    “你居然说到进化!”小草也冷笑一声,“我真忍不住笑了。你自己坐头等车,看着别人猪羊一样在四等车里挤,这就算是走向进化吗?照我想,凡是有一点儿公平心的,他也一样盼望世界进化,可是在大家不能都有头等车坐的时候,他就宁可坐四等车。四等车虽然不舒服,比起亲自干不公平的事情来,还舒服得多呢。”

    “嘘!嘘!嘘!”玫瑰花苞们嫌小草讨厌,象戏院的观众对付坏角色一样,想用声音把它哄跑,“无知的小东西,别再胡说了!”

    “咱们还是说说各自的希望吧。谁先说?”一个玫瑰花苞提醒大家。

    “我愿意在赛花会里得第一名奖赏。”说话的是一朵半开的玫瑰花,它用柔和的颤音说,故意显出娇媚的样子,“在这个会上,参加比赛的没有凡花野花,都是世界上第一等的,稀有的,还要经过细心栽培,细心抚养,一句话,完全是高等生活里培养出来的。在这个会上得第一名奖赏,就象女郎当选全世界的头一个美人一样,真是什么荣耀也比不上。再说会上的那些裁判员,没一个是一知半解的,他们学问渊博,有正确的审美标准,知道花的姿势怎么样才算好,颜色怎么样才算好,又有历届赛花会的记录作参考,当然一点儿也不会错。他们判定的第一名,是地地道道的第一名,这是多么值得骄傲。还有呢,彩色鲜明气味芬芳的会场里,挤满了高贵的文雅的男女游客,只有我,站在最高的紫檀几上的古瓷瓶里,在全会场的中心,收集所有的游客的目光。看吧,爱花的老翁拈着胡须向我点头了,华贵的阔老挺着肚皮向我出神了,美丽的女郎也冲着我,从红嘴唇的缝儿里露出微笑了。我,这时候,简直快活得醉了。”

    “你也想得很不错呀!”好些玫瑰花苞都一致赞美。可是想到第一名只能有一个,就又都觉得第一名应该归自己,不应该归那个半开的:不论比种族,比生活,比姿势,比颜色,自己都不比那个半开的差。

    但是那个好插嘴的小草又说话了,态度还是很诚恳的:“你想上进,比别人强,志气确是不错。可是,为什么要到赛花会里去争第一名呢?你不能离开赛花会,显显你的本事吗?并且,你为什么这样相信那些裁判员呢?依我说,同样的裁判,我劝你宁可相信乡村的庄稼老。”

    “你又胡说!”玫瑰花苞们这回知道是谁说话了,低下头看,果然是那邻居的小草,它抬着头,摇摆着身子,在那里等着答复。

    愿意得奖的玫瑰花苞歪着头,很看不起小草的样子,自言自语说:“相信庄稼老的裁判?太可笑了!不论什么事,都有内行,有外行,外行夸奖一百句,不着边儿,不如内行的一句。我不是说过吗?赛花会上那些裁判员,有学问,有标准,又有丰富的参考,对于花,他们当然是百分之百的内行。为什么不相信他们的裁判呢?”它说到这里,心里的骄傲压不住了,就扭一扭身子,显显漂亮,接着说:“如果我跟你这不懂事的小东西摆在一起,他们一定选上我,踢开你。这就证明他们有真本领,能够辨别什么是美,什么是丑。为什么不相信他们的裁判呢?”

    “我并不想跟你比赛,抢你的第一名,”小草很平静地说,“不过你得知道,你们以为最美丽的东西,不过是他们看惯了的东西罢了。他们看惯了把花朵扎成大圆盘的菊花,看惯了枝干弯曲得不成样子的梅花,就说这样的花最美丽。就说你们玫瑰吧,你们的祖先也这么臃肿吗?当然不是。也因为他们看惯了臃肿的花,以为臃肿就是美,园丁才把你们培养成这样子,你还以为这是美丽吗?什么爱花的老翁,华贵的阔老,美丽的女郎,还有有学问有标准的裁判员,他们是一伙儿,全是用习惯代替辨别的人物。让他们夸奖几句,其实没有什么意思。”

    愿意得奖的玫瑰花苞生气了,噘着嘴说:“照你这么一说,赛花会里就没一个人能辨别啦?难道庄稼老反倒能辨别吗?只有庄稼老有辨别的眼光,咳!世界上的艺术真算完了!”

    “你提到艺术,”小草不觉兴奋起来,“你以为艺术就是故意做成歪斜屈曲的姿势,或者高高地站在紫檀几上的古瓷瓶里吗?依我想,艺术要有活跃的生命,真实的力量,别看庄稼老……”

    “不要听那小东西乱说了,”另一个玫瑰花苞说,“看,有人买花来了,咱们也许要离开这里了。”

    来的是个肥胖的厨子,胳膊上挎着个篮子,篮子里盛着脖子割破的鸡,腮一起一落的快死的鱼,还有一些青菜和莴苣。厨子背后跟着个弯着腰的老园丁。

    老园丁举起剪刀,喀嚓喀嚓,剪下一大把玫瑰花苞。这时候,有个蜜蜂从叶子底下飞出来,老园丁以为它要螫手,一袖子就把它拍到地上。

    剪下来的玫瑰花苞们一半好意,一半恶意,跟小草辞别说:“我们走了,荣耀正在等着我们。你自个儿留在这里,也许要感到寂寞吧?”它们顺手推一下小草的身体,算是表示恋恋不舍的感情。

    一阵羞愧通过小草的全身,破梳子般的叶子立刻合起来,并且垂下去,正象一个害羞的孩子,低着头,垂着胳膊。它替无知的庸俗的玫瑰花苞们羞愧,明明是非常无聊,它们却以为十分光荣。

    过了一会儿,小草忽然听见一个低微的嗡嗡的声音,象病人的呻吟。它动了怜悯的心肠,往四下里看看,问:“谁哼哼哪?碰见什么不幸的事情啦?”

    “是我,在这里。我被老园丁拍了一下,一条腿受伤了,痛得很厉害。”声音是从玫瑰丛下边的草里发出来。

    小草往那里看,原来是一只蜜蜂。它很悲哀地说:“腿受伤啦?要赶紧找医生去治,不然,就要成瘸子了。”

    “成了瘸子,就不容易站在花瓣上采蜜了!这还了得!我要赶紧找医生去。只是不知道什么地方有医生。”

    “我也不知道——喔,想起来了,常听人说‘药里的甘草’,甘草是药材,一定知道什么地方有医生。隔壁有一棵甘草,等我问问它。”小草说完,就扭过头去问甘草。

    甘草回答说,那边大街上,医生多极了,凡是门口挂着金字招牌,上边写某某医生的都是。

    “那你就快到那边大街上,找个医生去治吧!”小草催促蜜蜂说,“你还能飞不能?要是还能飞,你要让那只受伤的腿蜷着,防备再受伤。”

    “多谢!我就照你的话办。我飞是还能飞,只是腿痛,连累得翅膀没力气。忍耐着慢慢飞吧。”蜜蜂说完,就用力扇翅膀,飞走了。

    小草看蜜蜂飞走了,心里还是很惦记它,不知道能不能很快治好,如果十天半个月不能好,这可怜的小朋友就要耽误工作了。它一边想,一边等,等了好半天,才见蜜蜂哭丧着脸飞回来,翅膀象是断了的样子,歪歪斜斜地落下来,受伤的腿照旧蜷着。

    “怎么样?”小草很着急地问,“医生给你治了吗?”

    “没有。我找遍了大街上的医生,都不肯给我治。”

    “是因为伤太重,他们不能治吗?”

    “不是。他们还没看我的腿,就跟我要很贵的诊费。我说我没有钱,他们就说没钱不能治。我就问了,‘你们医生不是专给人家治病的吗?我受了伤为什么不给治?’他们反倒问我,‘要是谁有病都给治,我们真是吃饱了没事做吗?’我就说,‘你们懂得医术,给人治病,正是给社会尽力,怎么说吃饱了没事做呢?’他们倒也老实,说,‘这种力我们尽不了,你把我们捧得太高了。我们只知道先接钱,后治病。’我又问,‘你们诊费诊费不离口,金钱和治病到底有什么分不开的关系呢?’他们说,‘什么关系?我们学医术,先得花钱,目的就在现在给人治病挣更多的钱。你看金钱和治病的关系怎么能分开?’我再没什么话跟他们说了,我拿不出诊费,只好带着受伤的腿回来。朋友,我真没想到,世界上有这么多医生,却不给没钱的人治病!”蜜蜂伤感极了,身体歪歪斜斜的,只好靠在小草的茎上。

    又是一阵羞愧通过小草的全身,破梳子般的叶子立刻合起来,并且垂下去,正象一个害羞的孩子,低着头,垂着胳膊。它替不合理的世间羞愧,有病走进医生的门,却有被拒绝的事情。

    没多大工夫,一个穿短衣服的男子来了,买了小草,装在盆里带回去,摆在屋门前。屋子是草盖的,泥土打成的墙,没有窗,只有一个又矮又窄的门。从门往里看,里边一片黑。这屋子附近,还有屋子,也是这个样子。这样的草屋有两排,面对面,当中夹着一条窄街,满地是泥,脏极了,苍蝇成群,有几处还存了水。水深黑色,上边浮着一层油光,仔细看,水面还在轻轻地动,原来有无数孑孓在里边游泳。

    小草正往四外看,忽然看见几个穿制服的警察走来,叫出那个穿短衣服的男子,怒气冲冲地说:“早就叫你搬开,为什么还赖在这里?”

    “我没地方搬哪!”男子愁眉苦脸地回答。

    “胡说!市里空房子多得很,你不去租,反说没地方搬!”

    “租房子得钱,我没钱哪!”男子说着,把两只手一摊。

    “谁叫你没钱!你们这些破房子最坏,着了火,一烧就是几百家,又脏成这样,闹起瘟疫来,不知道要害死多少人。早就该拆。现在不能再容让了,这里要建筑华丽的市场,后天开工。去,去,赶紧搬,赖在这里也没用!”

    “往哪儿搬!叫我搬到露天去吗?”男子也生气了。

    “谁管你往哪儿搬!反正得离开这儿。”说着,警察就钻进草屋,紧接着一件东西就从屋里飞出来,掉在地上,嘭!是一个饭锅。饭锅在地上连转带跑,碰着小草的盆子。

    又是一阵羞愧通过小草的全身,破梳子般的叶子立刻合起来,并且垂下去,正象一个害羞的孩子,低着头,垂着胳膊。它替不合理的世间羞愧,要建筑华丽的市场,却有不管人家住在什么地方的事情。

    这小草,人们叫它“含羞草”,可不知道它羞愧的是上边讲的一些事情。

    一九三○年作

    苏州园林

    《苏州园林》入选语文课本,选自《百科知识》1979年第4期,原题为“拙政诸园寄深眷----谈苏州园林”。拙政园,苏州古典园林之一,始建于明代正德年间。(1508-1521)画家文征明曾参与设计。

    叶圣陶先生是我国现代文学的巨擘。他于一**四年出生于古城苏州。因自小生长在苏州,他对苏州的一草一木充满了深厚的感情,特别是与驰名中外的苏州园林结下了不解之缘。

    苏州是一座美丽的园林之城,据叶圣陶先生自己说,游过的园林达十多个。我们还可读到圣翁留下的有关苏州园林的诗文。

    叶圣陶出身清贫,幼年时在一家富家自设的私塾附读,后进苏州草桥中学读书,中学毕业后,因无力升学,便在苏州城内干将坊言子庙小学教书。叶圣陶酷爱文学,也钟情园林。中学时代他就开始文学活动,曾与同学顾颉刚、王伯祥等组织了诗社“放社”,创办了刊物《课余丽泽》。他们经常在苏州的拙政园、留园等园林里举行文学活动,并向上海的《民立报》等报刊投稿。一九一三年夏天,叶圣陶与顾颉刚一起去游览拙政园,那天正传来袁世凯镇压民主力量的消息,血气方刚的叶圣陶义愤填膺,挥笔写下《游拙政园》五言诗一首。诗中开头描写拙政园的旖旎景色:“纤雨值休辰,园游恣幽赏。回沼抱南轩,几窗爰净朗……环顾卉树森,浓绿弥众象。稀处现楼台,微风动帘幌。”接着笔锋一转,直面现实生活:“北方是长安,冠盖属朋党。白日妖霾现,杀人弃沟壤。鸡鸣上客尊,狗苟公道枉。豪游金买笑,怜乞血殷颡。”自然景色幽雅秀丽,现实生活却十分黑暗恶浊。他借景抒情,表现了一个富有正义感的青年对反动统治者的强烈仇恨。

    一九三六年秋天,叶圣陶陪同好友朱自清游览了苏州的几个园林,他有感而发,写下了《假山》一文。

    苏州的园林,大多叠有假山,叶圣陶认为,假山总难得真山真水的趣味,然而园林中又缺不得假山。因为假山在园林中起着障蔽的作用。“有假山障蔽着,峰回路转,又是一番景象,这才引人入胜。”“顾家的怡园,靠西一带假山把全园的景物遮掩了,你走到假山的西边去,回廊和旱船显得异常幽静,假山下的一湾水好像是从远处的泉源通过来的,引起你的遐想。”他又举了拙政园进园处的假山,也起了障蔽的作用。他还称赞狮子林的假山路径盘曲,层次繁复,绝壁、危梁、岩洞、石屋应有尽有,显出了设计人的匠心。

    新中国成立后,叶圣陶担任全国出版总署副署长、教育部副部长等要职,长期居住北京,然而对苏州园林仍是梦牵魂萦。一九五六年,同济大学出版了陈从周教授编撰的《苏州园林》图册,叶圣陶得悉后,函购了这本图册,他自己说:“工作余闲翻开来看看,老觉得新鲜有味,看一回是一回愉快的享受。”一九七四年,圣翁与陈从周相识,陈教授送了好多幅松竹兰菊的国画作品给圣翁,圣翁填了一阕《洞仙歌》词谢他,词中还是以苏州园林着墨:“园林佳辑,已多年珍玩,拙政诸园寄深眷。想童时常与窗侣嬉游,踪迹遍山径楼廊汀岸。今秋通简札,投甓招琼,妙绘频贻抱惭看。古趣写朱梅,兰石清妍,更风篠幽禽为伴。盼把晤沧浪虎丘时,践雅约兼聆造形精鉴。”这首词中,圣翁对苏州园林的眷恋之情,溢于言表。解放后,拙政园等园林已成为劳动人民憩息游览的胜地。作者又回忆起孩提、青少年时代与同窗嬉游,踏遍楼廊山径的情景。这正好与前面谈到的一九一三年游园赋诗一事相互印证和呼应。词的后半阙是写圣翁得识陈从周教授以及欣赏陈从周所赠画稿的欢愉心情。

    一九七九年初,陈从周邀请圣翁为他的一本由风光画报出版社出版的《苏州园林》图册作序,圣翁慨然允诺。圣翁在序文概括地论述了苏州园林的魅力所在。他赞赏苏州园林“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总之,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而存在”,从而使游览者得到“如在图画中”的感受。

    “拙政诸园寄深眷”,这正是叶圣陶对苏州园林眷恋深情的自然流露和生动描写。

    个人著作

    《隔膜》《线下》《倪焕之》《脚步集》《西川集》《稻草人》《古代英雄的石像》《火灾》《夜》

    《稻草人 》

    ■叶圣陶

    田野里白天的风景和情形,有诗人把它写成美妙的诗,有画家把它画成生动的画。到了夜间,诗人喝了酒,有些醉了;画家呢,正在抱着精致的乐器低低地唱:都没有工夫到田野里来。那么,还有谁把田野里夜间的风景和情形告诉人们呢?有,还有,就是稻草人。

    基督教里的人说,人是上帝亲手造的。且不问这句话对不对,咱们可以套一句说,稻草人是农人亲手造的。他的骨架子是竹园里的细竹枝,他的肌肉、皮肤是隔年的黄稻草。破竹篮子、残荷叶都可以做他的帽子;帽子下面的脸平板板的,分不清哪里是鼻子,哪里是眼睛。他的手没有手指,却拿着一把破扇子——其实也不能算拿,不过用线拴住扇柄,挂在手上罢了。他的骨架子长得很,脚底下还有一段,农人把这一段插在田地中间的泥土里,他就整天整夜站在那里了。

    稻草人非常尽责任。要是拿牛跟他比,牛比他懒怠多了,有时躺在地上,抬起头看天。要是拿狗跟他比,狗比他顽皮多了,有时到处乱跑,累得主人四处去找寻。他从来不嫌烦,像牛那样躺着看天;也从来不贪玩,像狗那样到处乱跑。他安安静静地看着田地,手里的扇子轻轻摇动,赶走那些飞来的小雀,他们是来吃新结的稻穗的。他不吃饭,也不睡觉,就是坐下歇一歇也不肯,总是直挺挺地站在那里。

    这是当然的,田野里夜间的风景和情形,只有稻草人知道得最清楚,也知道得最多。他知道露水怎么样凝在草叶上,露水的味道怎么样香甜;他知道星星怎么样眨眼,月亮怎么样笑;他知道夜间的田野怎么样沉静,花草树木怎么样酣睡;他知道小虫们怎么样你找我、我找你,蝴蝶们怎么样恋爱,总之,夜间的一切他都知道得清清楚楚。

    以下就讲讲稻草人在夜间遇见的几件事儿。

    一个满天星斗的夜里,他看守着田地,手里的扇子轻轻摇动。新出的稻穗一个挨一个,星光射在上面,有些发亮,像顶着一层水珠,有一点儿风,就沙拉沙拉地响。稻草人看着,心里很高兴。他想,今年的收成一定可以使他的主人——一位可怜的老太太——笑一笑了。她以前哪里笑过呢?**年前,她的丈夫死了。她想起来就哭,眼睛到现在还红着;而且成了毛病,动不动就流泪。她只有一个儿子,娘儿两个费苦力种这块田,足足有三年,才勉强把她丈夫的丧葬费还清。没想到儿子紧接着得了白喉,也死了。她当时昏过去了,后来就落了个心痛的毛病,常常犯。这回只剩她一个人了,老了,没有气力,还得用力耕种,又挨了三年,总算把儿子的丧葬费也还清了。可是接着两年闹水,稻子都淹了,不是烂了就是发了芽。她的眼泪流得更多了,眼睛受了伤,看东西模糊,稍微远一点儿就看不见。她的脸上满是皱纹,倒像个风干的桔子,哪里会露出笑容来呢!可是今年的稻子长得好,很壮实,雨水又不多,像是能丰收似的。所以稻草人替她高兴:想到收割的那一天,她看见收下的稻穗又大又饱满,这都是她自己的,总算没有白受累,脸上的皱纹一定会散开,露出安慰的满意的笑容吧。如果真有这一笑,在稻草人看来,那就比星星月亮的笑更可爱,更可珍贵,因为他爱他的主人。

    稻草人正在想的时候,一个小蛾飞来,是灰褐色的小蛾。他立刻认出那小蛾是稻子的仇敌,也就是主人的仇敌。

    从他的职务想,从他对主人的感情想,都必须把那小蛾赶跑了才是。于是他手里的扇子摇动起来。可是扇子的风很有限,不能够教小蛾害怕。那小蛾飞了一会儿,落在一片稻叶上,简直像不觉得稻草人在那里驱逐他似的。稻草人见小蛾落下了,心里非常着急。可是他的身子跟树木一样,定在泥土里,想往前移动半步也做不到;扇子尽管摇动,那小蛾却依旧稳稳地歇着。他想到将来田里的情形,想到主人的眼泪和干瘪的脸,又想到主人的命运,心里就像刀割一样。但是那小蛾是歇定了,不管怎么赶,他就是不动。

    星星结队归去,一切夜景都隐没的时候,那小蛾才飞走了。稻草人仔细看那片稻叶,果然,叶尖卷起来了,上面留着好些小蛾下的子。这使稻草人感到无限惊恐,心想祸事真个来了,越怕越躲不过。可怜的主人,她有的不过是两只模糊的眼睛;要告诉她,使她及早看见小蛾下的子,才有挽救呢。他这么想着,扇子摇得更勤了。扇子常常碰在身体上,发出啪啪的声音。他不会叫喊,这是唯一的警告主人的法子了。

    老妇人到田里来了。她弯着腰,看看田里的水正合适,不必再从河里车水进来。又看看她手种的稻子,全很壮实;摸摸稻穗,沉甸甸的。再看看那稻草人,帽子依旧戴得很正;扇子依旧拿在手里,摇动着,发出啪啪的声音;并且依旧站得很好,直挺挺的,位置没有动,样子也跟以前一模一样。她看一切事情都很好,就走上田岸,预备回家去搓草绳。

    稻草人看见主人就要走了,急得不得了,连忙摇动扇子,想靠着这急迫的声音把主人留住。这声音里仿佛说:“我的主人,你不要去呀!你不要以为田里的一切事情都很好,天大的祸事已经在田里留下根苗了。一旦发作起来,就要不可收拾,那时候,你就要流干了眼泪,揉碎了心;趁着现在赶早扑灭,还来得及。这儿,就在这一棵上,你看这棵稻子的叶尖呀!”他靠着扇子的声音反覆地警告;可是老妇人哪里懂得,一步一步地走远了。他急得要命,还在使劲摇动扇子,直到主人的背影都望不见了,他才知道警告是无效了。

    除了稻草人以外,没有一个人为稻子发愁。他恨不得一下子跳过去,把那灾害的根苗扑灭了;又恨不得托风带个信,叫主人快快来铲除灾害。他的身体本来很瘦弱,现在怀着愁闷,更显得憔悴了,连站直的劲儿也不再有,只是斜着肩,弯着腰,好像害了病似的。

    不到几天,在稻田里,蛾下的子变成的肉虫,到处都是了。夜深人静的时候,稻草人听见他们咬嚼稻叶的声音,也看见他们越吃越馋的嘴脸。渐渐地,一大片浓绿的稻全不见了,只剩下光秆儿。他痛心,不忍再看,想到主人今年的辛苦又只能换来眼泪和叹气,禁不住低头哭了。

    这时候天气很凉了,又是在夜间的田野里,冷风吹得稻草人直打哆嗦;只因为他正在哭,没觉得。忽然传来一个女人的声音:“我当是谁呢,原来是你。”他吃了一惊,才觉得身上非常冷。但是有什么法子呢?他为了尽责任,而且行动不由自主,虽然冷,也只好站在那里。他看那个女人,原来是一个渔妇。田地的前面是一条河,那渔妇的船就停在河边,舱里露出一丝微弱的火光。她那时正在把撑起的鱼罾放到河底;鱼罾沉下去,她坐在岸上,等过一会儿把它拉起来。

    舱里时常传出小孩子咳嗽的声音,又时常传出困乏的、细微的叫妈的声音。这使她很焦心,她用力拉罾,总像很不顺手,并且几乎回回是空的。舱里的孩子还在咳嗽还在喊,她就向舱里说:“你好好儿睡吧!等我得着鱼,明天给你煮粥吃。你老是叫我,叫得我心都乱了,怎么能得着鱼呢!”

    孩子忍不住,还是喊:“妈呀,把我渴坏了!给我点儿茶喝!”接着又是一阵咳嗽。

    “这里哪来的茶!你老实一会儿吧,我的祖宗!”

    “我渴死了!”孩子竟大声哭起来。在空旷的夜间的田野里,这哭声显得格外凄惨。

    渔妇无可奈何,放下拉罾的绳子,上了船,进了舱,拿起一个碗,从河里舀了一碗水,转身给孩子喝。孩子一口气把水喝下去,他实在渴极了。可是碗刚放下,他又咳嗽起来;而且更利害了,后来就只剩下喘气。

    渔妇不能多管孩子,又上岸去拉她的罾。好久好久,舱里没有声音了,她的罾也不知又空了几回,才得着一条鲫鱼,有七八寸长,这是头一次收获,她很小心地把鱼从罾里取出来,放在一个木桶里,接着又把罾放下去。这个盛鱼的木桶就在稻草人的脚旁边。

    这时候稻草人更加伤心了。他可怜那个病孩子,渴到那样,想一口茶喝都办不到;病到那样,还不能跟母亲一起睡觉。他又可怜那个渔妇,在这寒冷的深夜里打算明天的粥,所以不得不硬着心肠把生病的孩子扔下不管。他恨不得自己去作柴,给孩子煮茶喝;恨不得自己去作被褥,给孩子一些温暖;又恨不得夺下小肉虫的赃物,给渔妇煮粥吃。如果他能走,他一定立刻照着他的心愿做;但是不幸,他的身体跟树木一个样,定在泥土里,连半步也不能动。他没有法子,越想越伤心,哭得更痛心了。忽然啪的一声,他吓了一跳,停住哭,看出了什么事情,原来是鲫鱼被扔在木桶里。

    木桶里的水很少,鲫鱼躺在桶底上,只有靠下的一面能够沾一些潮润。鲫鱼很难受,想逃开,就用力向上跳。跳了好几回,都被高高的桶框挡住,依旧掉在桶底上,身体摔得很疼。鲫鱼的向上的一只眼睛看见稻草人,就哀求说:“我的朋友,你暂且放下手里的扇子,救救我吧!我离开我的水里的家,就只有死了。好心的朋友,救救我吧!”

    听见鲫鱼这样恳切的哀求,稻草人非常心酸;但是他只能用力摇动自己的头。他的意思是说:“请你原谅我,我是个柔弱无能的人哪!我的心不但愿意救你,并且愿意救那个捕你的妇人和她的孩子,除了你、渔妇和孩子,还有一切受苦受难的。可是我跟树木一样,定在泥土里,连半步也不能自由移动,我怎么能照我的心愿去做呢!请你原谅我,我是个柔弱无能的人哪!”

    鲫鱼不懂稻草人的意思,只看见他连连摇头,愤怒就像火一般地烧起来了。“这又是什么难事!你竟没有一点儿人心,只是摇头!原来我错了,自己的困难,为什么求别人呢!我应该自己干,想法子,不成,也不过一死罢了,这又算得了什么!”鲫鱼大声喊着,又用力向上跳,这回用了十二分力,连尾巴和胸鳍的尖端都挺了起来。

    稻草人见鲫鱼误解了他的意思,又没有方法向鲫鱼说明,心里很悲痛,就一面叹气一面哭。过了一会儿,他抬头看看,渔妇睡着了,一只手还拿着拉罾的绳;这是因为她太累了,虽然想着明天的粥,也终于支持不住了。桶里的鲫鱼呢?跳跃的声音听不见了,尾巴好像还在断断续续地拨动。稻草人想,这一夜是许多痛心的事都凑在一块儿了,真是个悲哀的夜!可是看那些吃稻叶的小强盗,他们高兴得很,吃饱了,正在光秆儿上跳舞呢。稻子的收成算完了,主人的衰老的力量又白费了,世界上还有比这更可怜的吗!

    夜更暗了,连星星都显得无光。稻草人忽然觉得由侧面田岸上走来一个黑影,近了,仔细一看,原来是个女人,穿着肥大的短袄,头发很乱。她站住,望望停在河边的渔船;一转身,向着河岸走去;不多几步,又直挺挺地站在那里。稻草人觉得很奇怪,就留心看着她。

    一种非常悲伤的声音从她的嘴里发出来,微弱,断断续续,只有听惯了夜间一切细小声音的稻草人才听得出。

    那声音说:“我不是一条牛,也不是一口猪,怎么能让你随便卖给人家!我要跑,不能等着明天真个被你卖给人家。你有一点儿钱,不是赌两场输了就是喝几天黄汤花了,管什么用!你为什么一定要逼我?……只有死,除了死没有别的路!死了,到地下找我的孩子去吧!”这些话又哪里成话呢,哭得抽抽嗒嗒的,声音都被搅乱了。

    稻草人非常心惊,又是一件惨痛的事情让他遇见了。

    她要寻死呢!他着急,想救她,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他又摇起扇子来,想叫醒那个沉睡的渔妇。但是办不到,那渔妇睡得跟死了似的,一动也不动。他恨自己,不该像树木一样定在泥土里,连半步也不能动。见死不救不是罪恶吗?自己就正在犯着这种罪恶。这真是比死还难受的痛苦哇!“天哪,快亮吧!农人们快起来吧!鸟儿快飞去报信吧!

    风快吹散她寻死的念头吧!”他这样默默地祈祷;可是四围还是黑洞洞的,也没有一丝儿声音。他心碎了,怕看又不能不看,就胆怯地死盯着站在河边的黑影。

    那女人沉默着站了一会儿,身子往前探了几探。稻草人知道可怕的时候到了,手里的扇子拍得更响。可是她并没跳,又直挺挺地站在那里。

    又过了好大一会儿,她忽然举起胳膊,身体像倒下一样,向河里窜去。稻草人看见这样,没等到听见她掉在水里的声音,就昏过去了。

    第二天早晨,农人从河岸经过,发现河里有死尸,消息立刻传出去。左近的男男女女都跑来看。嘈杂的人声惊醒了酣睡的渔妇,她看那木桶里的鲫鱼,已经僵僵地死了。

    她提了木桶走回船舱;生病的孩子醒了,脸显得更瘦了,咳嗽也更加厉害。那老农妇也随着大家到河边来看;走过自己的稻田,顺便看了一眼。没想到才几天工夫,完了,稻叶稻穗都没有了,只留下直僵僵的光秆儿。她急得跺脚,捶胸,放声大哭。大家跑过来问她劝她,看见稻草人倒在田地中间。

    1922年6月7日写毕

    瀑布

    还没看见瀑布,

    先听见瀑布的声音,

    好像叠叠的浪涌上岸滩,

    又像阵阵的风吹过松林。

    山路忽然一转,

    啊!望见了瀑布的全身!

    这般景象没法比喻,

    千丈青山衬着一道白银。

    站在瀑布脚下仰望,

    好伟大呀,一座珍珠的屏!

    时时来一阵风,

    把它吹得如烟,如雾,如尘。58xs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