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未游矣。
本以为可以远离那份曾经拥有过的宁静,在喧闹之中无山无水远离“低俗”,终此一生,却发觉这座城市里遍处是烦扰,满眼是冷漠,倒又想归隐了。
洛带本是没有长城的,现在看见的只是后人仿修的,绝顶也很稀常,一座庙宇,一间茶楼,如是而已。然而望着那些貌似极具岁月感的砖块,想象着古长城上昔日的风雨之争,强掳铁骑、金戈铁马立刻显现眼前,显然这样的一座长城是防范不了的,可是真正的万里长城又真的能够防得住么?金军掳宋、满清入主,显然是远远不够的。也许正是因为如此,康熙帝才不主张重修长城,转而劝诫自己的子孙只要在君王的心中长久树立一座长城,以民为重,肩挑天下即足矣,即便在近日看来在文物保护方面又是另外一回事。
到了日落时分,山顶之上已人迹寥寥,阵阵清风吹过,很冷清,很凄……
的确,曾在中国历史上叹为奇观的万里长城在某个角度上来说就是一副空架子,即使在攘夷阻戎方面曾经大放异彩,但同时可以看出她是无力的,无奈的,甚至是无助的,无异于说讲过的“纸老虎”。
回想千年之前,赵宋式弱,强敌林立,几百年间,中原之地,烽火不断,或尽陷他手,或满目疮痍,而向来被称为是天府之国的巴蜀大地上,却一枝独秀,繁华如故。诚然,川蜀之地并无长城,但在那片鲜红的土地上留下铮铮铁骨的防卫男儿们,宛如一座座伟岸的丰碑,形成了一座无形的长城,永远矗立在天府之国的边防线上。
二
想艺祖陈桥登极以后,四方兴兵,平两李、释兵权、定荆襄、征巴蜀、收南汉、服钱唐。而自从宋太宗击垮孟昶之后,四川就成了找宋王朝的重要主场部分,甚至于后来的大仓廪,坚实的后方。当然也曾爆发过一些反叛与暴乱,如李顺王小波起义等,但总体来说还是比较坚定的,而这些镇守之臣则是其中的重要纽带,中坚力量。
当年一代名相寇准出知陕西之时,曾与一位自成都卸任归来的好友相聚,临别之际,寇准虚心相问“何以教”,而这位朋友则回答“霍光传不可不读”,寇准归而读之,发觉汉书评价霍光“不学无术”,不大笑道“张公谓吾矣”。
这位足以让寇准蒙羞的张公就是深为蜀人敬爱的张咏。张咏,字复之,自号乘崖,出生于贫寒之家,早年长期漫游,以豪侠著称,后进士及第,太真宗两朝名臣。
太宗淳化年间,蜀境爆发了李顺王小波起义,并迅速占领了成都,朝野震惊。太宗遂整军二十万赴川予以镇压,平息叛乱之后,命张永知益州,雷有终为川陕招安使,文武有致,蜀境大治。继而有终与咏相继迁任,而改用牛冕知任益州。后于真宗咸平年间,由于牛冕不贤,治蜀不力,以致于蜀境再次暴发了大的叛乱,都虞喉王均被逼谋反,席卷川陕,宋廷遂命雷有终复克西蜀,再命张咏知益州。蜀民既闻张公复至,欢呼相庆,而张咏恩威兼用,政绩大著,以至真宗下诏褒,并令宣抚使传谕“得卿在蜀,朕无西顾之忧矣”。
今天的伦敦的英格兰银行中央的一个天井里,种着一棵在英国少见的中国桑树,这就是因为世界上最早产生的纸币就是张咏用桑叶制造的。当李顺王小波起义爆发之后,下令停止铸币,以致四川全境商贸难行,李咏知益州之后,大治蜀境,并努力恢复商业,于是创造出了交子,这不仅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甚至可以说推动了整个社会的发展,推动了时代的进程,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也许今天在人们心中留下的只有些许的历史往事了,但驻足长城之巅,耳边清过,不得不让人想起昔日李咏克服战后川境破败,人心难收的艰难问题,使得天府之国继领,傲立西陲。
三
一琴一鹤,独骑入蜀,如此潇洒,如此飘逸不让人想起了那个隐于深山、梅鶴子的隐逸人物,但是他却与之不同,不远离尘嚣,不独善其身,不处江湖之远,反而坚决选择战斗,他反对变法,弹劾奸臣,他居庙堂之高,忧君忧民,有谁会想到这样一个不恋排场的潇洒之人竟是如此富有,如此肩负天下之重任。
他就是历经北宋仁宗、英宗、神宗三朝的一代名臣赵抃。赵抃,字阅道,号知非子,衢州柯城人。幼年丧父,家贫,刻意求学。景祐元年进士。任殿中侍御史时,弹劾参知政事刘沆等,不避权贵,人称“铁面御史”。
若说李咏是赵宋王朝治蜀能臣之一,那么除了赵抃之外,恐怕谁也不敢自认第二。赵抃上任之后,不仅大力改革,全力振兴,还经常微服查访人间疾苦。他严惩坑害百姓衙役,处决罪行累累的不法僧道和地痞。又曾教育和释放因受蒙骗、被裹胁而参加“妖祀”的群众。放监那天,百姓欢声雷动,呼他为“赵青天”,也许正是因为如此,《宋史》之中将其与包拯同传。
正是如此潇洒之人,拥有如此非凡之才,以至于神宗初立,沼知谏院之时,神宗对他说:“闻卿匹马入蜀,以一琴一鹤自随,为政简易,亦称是乎!”的确,他为政相当清简,不喜欢繁文缛节,但并不代表他放荡不羁,反而是个相当重视自身修为,学道有成的人,每到晚,必先沐、焚,再将日间作为恭谨地秉告上天。
清风徐徐,月已升起,纤云生足,偶尔一阵清凉,打断了我的思路……
四
昔日靖康之变,想必赵宋也是敢恨而不敢言,所以在高宗朝廷取得和尚原大战的胜利之后,大呼喝彩,甚至称之为靖康之变后同金作战大一次大捷,高宗也因此而遣使授年仅三十九岁吴玠镇西军节度使。
在南宋的历史上是不缺乏武将的,所谓“南朝无相,北朝无将”正是说明了这一点,甚至可以说南宋的武将都很有将才,吴玠便是其中的典型代表。当金国发觉到仅仅靠军事无力根本无法将南宋彻底根除时,便意扶持“伪齐政权”,册立刘豫为“大齐皇帝”,更遣回秦桧以倡议和,并在战略上将川陕视为重点进攻目标,图谋以此迂回攻宋。于是南宋朝廷与此同时也注意到了“保川陕”就是“保江南”,加强了对川陕的统治。
就在金军精心策划好意图大举南下之时,吴玠也已经做好了充分的准备,退入汉中以避其锋,并愤然陈词“我在此,敌不敢越我而进,保此地就是保蜀”。两军相遇,初四战四捷,后金兀术亲率大军前来,吴玠将其引至和尚原,大败敌军,惹得金兀术不得不效法曹操,割须断袍而走,这就是著名的和尚原大战。而后吴玠又数次与金兀术交锋,坚守在川陕边关之上,使金军不得越宋境一步。同时吴玠还重视减轻民众负担,几次淘汰冗员,紧缩开支,实行屯田,开发水利,发展当地的农业生产。因此,他深得陇蜀人民的敬佩拥戴。
而与吴玠同时代的另一名川陕名将,也就是吴玠的族弟吴璘,则更是延续了吴玠的神话,创造了南宋对抗金军史上为数不多的特大胜利——收复大散关,陆游曾有诗云“铁马秋风大散关”就是赞扬的吴璘。
吴璘,字唐卿,与其兄吴玠同为舒宁吴氏家族中人,早期曾参与吴玠的和尚原大战,并且战功赫然。后继吴玠接手川陕防守事务,并数败金军,其中最大的胜利就是收复了大散关,身为宋人称赞。后由于金主完颜亮侵宋,仅一个多月就一路攻至长江防线之上,引起南宋惊慌。而是年,吴璘已62岁高龄,且身患疾病,宋廷在金兵大兵压境的危急关头,任命吴璘担任四川宣抚使兼陕西、河南招讨使。吴璘指挥西线宋军,接连收复秦、洮、陇、商等州,吸引了大量南下金兵,缓解了东南战场的压力。
不仅在军事上吴璘恩惠巴蜀,而且在政治上也不亚于其兄,在他来到汉中以后,修复古堰,灌田数千顷,使当地百姓爱益非浅,军民莫不颂之。
浩浩乎吴氏兄弟的烽烟壮举,成就了南宋王朝的些许辉煌,我们最需要记住的,应当就是这些英雄们。
五
如果说南宋君王之中谁为最贤的话,相信无论是正史还是野史都会毫不避讳的写进宋孝宗,可是南宋史上的另一位君王却不可。说,他就是宋理宗,这位平民皇帝虽然手史嵩之把持达十年之久,但他的政治才能却是不可否认的,尤其是其在边疆防守问题上。
在蒙宋合力击败金国之后,蒙古就将视线南意,意图侵占江南,由于孟珙等将坚守,淮襄之地粗安,于是蒙古把重点放在了川陕的身上,后孟珙击退敌军并守之,虽有侵敌,亦无大碍。淳祐三年,宋廷立余玠为四川制置使,兼知重庆府。余玠系蕲州人,曾谒淮东制置使赵葵,赵葵对他很是器重,累功至此。
余玠上任后,大改弊政,简选守宰,又礼贤下士,重用冉琏兄弟,从其计,迁城重铸,使得四川表里相偎,声势联络,蜀民始有所恃,大悦。于是乎,京湖有孟珙,巴蜀有余玠,淮西有吕文德,无懈可击,蒙古兵屯聚境上而未敢前行。
余玠守川几十载,与蒙古军交战几十次,战功显著,同时坚定了四川的防守,促进了四川的农业发展,可以说,文治武功,不亚于任何一个督守巴蜀之臣。
六
转眼间千年已然逝去,昔日的战火已不再,但他们可歌可泣的故事却长久的留在了人们的心中,绿水长流。
时间虽然是夏之交,但浅的长城之巅依旧有些清凉。这座仿修的长城,虽然没能发挥到抵抗外敌的作用,但在他的背后,那些曾经的英雄们,他们的身躯,化作了一座座丰碑,连在一起,宛若一座长城,即使它显得有些单薄,有些孤寂,但却比真正的长城更加坚固,更能经受住历史的考验。
善哉,今,我当与他们共宿于这片巴蜀之地……58xs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