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节 解甲归田 弃军从政


本站公告

    在和平年代时期的中国军人,尤其是经过战争锋火洗礼的革命军人,他们的思想和工作状况,如何才能在新的历史条件得到转变和适应,这是摆在他们面前的一条难题。

    文青随着丈夫的工作调动,也从广州番禺调来本市商业局担任统计股长,他们一家住在军分区大院一座平房的二室一厅房子里,女儿和儿子就读于军分区幼儿园,由保姆每天接送。建国初期商品的价格不高,一斤大米才一毛几分钱,一个鸡蛋仅几分钱,青菜都是二分钱一斤,马学武行政16级,加上军龄补贴,每月工资为:171元,文青行政20级,每月工资为:73元,他们两人的工资加起接近250元,两个孩子每月开销才10元钱,国家还给奶粉和保姆补贴,当时,城市人口的生活费也仅仅为5-8元,家里的家具全是公家配给,水电费按每个电灯的数量和水龙头的数量定价,每只电灯和每个水龙头每月仅为一毛钱,干柴由管理部门按每户人口配给,粮食和肉鸡类均由后勤管理员代购。当时国家处于百废待新时期,经济处于困难时期,物资条件不是很充足,人民生活水平普遍处于较低的的标准,作为军人和军人家属,相比之下,他们要比同级的地方干部充裕的多,这一点马学武十分知足。

    马学武对孩子恩爱有加,从来听不得孩子们的哭闹声,孩子一哭他心里就不踏实,总担心孩子吃饱来穿不暧,当时,在军分区他家的孩子穿得是最好的衣服,玩具也是最高级,零食从不间断,商业部门来了一批英国的奶粉,一罐有五英磅,价钱要十五元,马学武二话没说,一下子就要了十罐。他们的孩子的穿过衣服,马学武也没有忘记将他拿给一些下级军官的孩子们穿,在哪个年代检别人的衣服穿不丢人,此现象十分普遍。

    马学武作为中级指挥员,可以在军分区的中灶食堂用餐,如果随上公务赶不回来,可以让家属和通讯员打饭回去,干部就餐有严格的规定:大校军衔,行政13级以上,正师职指挥员可以到小灶食堂用餐;正营至付师职,行政17级以上军官,在中灶食堂就餐;而付营以下,行政18级以下的官兵,只有享用大灶(大食堂)食堂用餐了。部队以北方人居多,食堂每顿饭都有馒头和花卷之类的面食,而大灶食堂是按每人规定份量分配的,很多年轻的战士都嫌份量太少,吃不饱。马学武每次吃完饭后,都捎上一个馒头给军分区大门站岗的哨兵送去。

    小车班的卢司机,是抗美援朝回来的老兵,由于经常开夜车,养成了吸烟的习惯,老婆孩子还在老家,家中还有个生病的老母亲,他拿的是士官工资,每月约35元,一发工资就往家里寄,给自己仅仅留下10元钱的生活费,平日里爱抽烟的他,为此也介了。

    一天,马学武陪同付司令员到下面县检查民兵训练情况,他就发现平时喜爱抽烟的卢师傅不吸烟了,(在那个年代男人基本都吸烟)当他了解了原因之后,回到分区就掏钱向管理员拿了两条上海产的飞马牌香烟给卢师傅送去。警卫连的小李排长是湖北荆州人,家里洪水泛滥,妻子来信说家乡生活十分困难,马学武知道以后,让管理员以小李的名义给他的妻子寄去50元,没过两天李排长发了工资,也给妻子寄去了50元,半个月后,李排长收到妻子来信,信上说三天之内共收到了他寄来的两个50元的汇款单,并以为他向别人借钱寄回来的,最后,经过邮局查实,是军分区管理员寄的,李排长找到了他,听管理员一解释才知道是马科长办的好事,像马学武这样资助干部战士的例子举不胜数,在军分区里,很多下级军官都将马学武当作自己的知心朋友。

    这一年他们的第三个孩子在韶关出生,是个大胖姑娘,马学武对她十分偏爱,下班一回到家,第一时间就从保姆手中接过孩子,左亲右亲,爱不释手。

    在军分区工作了大半年,马学武的思想了生了极大的变化,他认为,在和平年代做军事工作,没有多大意义,不像战争年代那么叫真,现在朝鲜战争也停战了,国内的土匪也肃清了,台湾国民党的窜拢活动也少多了,第三次世界大战一时还打不起来,这种没有目标的工作,确实令马学武坐立不安。

    离开一线部队已经一年多,在军分区机关工作连打枪的机会都少有。这天,正好赶去教导队研究工作,会后,他建议与教导队的领导去靶场实弹射击,比试比试,马学武从公事包取出那支德国造小鲁子手枪,对着靶子连续射击,尔后,又拿起轻机枪疯狂扫射,最后还将别在身上的54式手枪拨出,对着靶心进行点射。在一傍的教导队领导,觉得马科长不是在实弹射击,而是在靶场出闷气。

    射击场的情况很快被反映到军分区司令部,第二天下午,分区仲参谋长要找马学武谈话,仲参谋长,中校军衔,1946年参加琼崖纵队,是地道的土八路出身,马学武参加解放海南岛战役时,他是琼纵的一名连长,海南岛解放后,时逢优先培养本地军事干部的政策。他被保送南京步校初级班学习,1955年授军衔时,是独立团团长,去年平调军分区任付参谋长,今年初提拔为参谋长,可谓是平步青云。仲参谋长是分管作战科的领导,完全是马学武的真正顶头上司。

    由于马学武睢不起他那专拍马屁,阳奉阴违,工作上明一套暗一套的做法,马学武偏偏就不卖这位顶头上司的帐。他们经常在闲聊中谈起解放前广东的地方武装力量时,仲参谋长往往是垮大了这些地方武装部队的功绩,比如:海南岛战役,仲认为没有地方部队的配合,野战部队根本无法上岛,马学武指出,大军登陆海南岛,完全是战略和战术上压倒敌人所至,对于大军登陆后,在追歼国民党军残余部队时,当地武装在各方面给予了诸多配合,这也是中央和广东军区对他们的要求,也是他们应尽的责任。仲参谋长心里一直清楚马学武对他不稍一顾,心中根本没有他这位领导。对此,他一直想挑马学武工作上的毛病。

    马学武来到参谋长办公室,说:“报告,参谋长找我有事?”

    仲参谋长让通讯员给马学武倒了一杯水,说:“马科长请座。”

    “工作还好吧?孩子还好吧?”仲说,马觉得这参谋长怎么像婆娘似的罗罗唆唆。

    马回答:“还行吧。”仲:“你身体还好吧?”马:“好呀!你找我来有什么事?”

    仲:“哪我就直说吧,你到教导队去过?还上射击场了?”

    马:“去教导队是司令部的本月的工作安排。”

    仲:“是的,没错,这我也知道,可没有让你上靶场射击呀?”

    马:“现在马放南山,刀枪入库啦,很久没有机会打枪了,顺便试试枪法。“仲:“实弹射击是有严格的规定,你不是不知道?马学武同志。”

    马:“不就是放了几枪嘛,有什么大不了?”

    仲:“是没有什么大不了的事,我爱管不管,可你要知道,是下面将这一情况反映上来,陈付司令指示我找你谈的。”

    马:“不就一些子弹嘛,我付钱就是了!”

    仲:“老马呀!你不是不明白,部队在乎这些子弹吗?主要是组织纪律性的问题,还有就是影响问题。

    马学武站了起来:“打都打了,还要怎么样?”

    仲:“领导就让你写个检查,过过场子就算了。”

    马学武一听说还要写检查,气愤的离开参谋长办公室。仲参谋长追了出去,说:“老马,,,,,你,,,,,”

    马学武头也不回的走了。

    下午,仲参谋长来到陈付司令员办公室,陈问:“找他谈了?”

    仲:“谈了,态度很不好,拒绝写检查!”

    陈气愤地说:“这个老马也太猖狂了,违犯了纪律,居然还不肯写检查,真是无法无天了!”

    仲参谋长见付司令员来气了,就说:“没办法,他是个老同志,我的话他根本不听!”

    陈:“马学武再这样下去,我非处分他不可!”

    在一次军分区领导工作碰头会上,陈付司令将马学武擅自打靶以及不接受批评一事,向李司令和政委作了汇报,并建议对他进行有必要的纪律处分,以告诫各级指挥员,李司令不同意陈付司令的看法,他认为,老同志只要不是阶级立场立场问题以及党性问题的错误,犯一些小毛病是可以理解的,对待他们我们还是以说服及劝导为主。

    自从仲参谋长找他谈话后,马学武心里闷闷不乐,一气之下,马学武又要闹转业情绪,李司令员是长征过来的老红军,在红四方面军就已经是团长了,解放战争时期在四野工作,部队南下时,他对马学武的一些情况有所了解,他认为马学武同志虽然脾气不好,可党性强,阶级立场坚定,军事素质高,战斗经验丰富,是一位难得的军事干部,李司令员决意挽留马学武,让他继续留在军队工作,并提议让他出任连县兵役局局长。

    李司令员委托主管干部工作的王付政委找马学武谈话,王付政委:“我收到你的转业报告,司令员说了,不同意你转业。”

    马:“什么理由?”

    付政委:“工作需要。”

    马:“王政委,不瞒你说,我认为自己不适应再做军人了。”

    王付政委:“老马呀,组织上一直很关心你,正准备考虑调你到连县出任兵役局局长,兼当地的县委付书记,你资格老,如果升了正团职,有望晋升上校军衔呢。”

    马学武心里明白,领导们对自己的态度是:放在嘴里是骨头,吐了又可惜。

    马说:“谢谢组织上的关心,王付政委,我还是那句老话:和平年代的军人,我干不好,也不想干了,我大老粗,没文化,脾气又差,在部队总得罪人!”

    王付政委:“老马呀!这可是一次难得的机会,司令员点了你的将,不瞒你说,今后,如领导工作有变动,有谁还为你这么说话?”

    马学武说:“我还是想转业,军队我不想干了。”

    王付政委:“你还是认真惦量吧,我的老马同志!”

    此次谈话,没有任何实际意义,马学武的思想仍然是那么固执。王付政委将谈话情况向军分区主要领导作了如实的汇报。

    时间很快到了1958年的春节,节前军分区组织司、政、后各部门领导,由军分区主要领导分头带队,分成三路,前往辖区各县兵役局和各独立团检查工作,马学武被安排在南片区,随司令员和参谋长一行前往,一台华沙卧车,一台苏式咔斯69军用吉普车,载着检查组洁洁荡荡的出发,前车座着司令员,参谋长和秘书,马学武和司令部的训练科长,机要科长和警卫员座后车,他们根据行程安排先从远到近,逐个单位检查,经过大半天的舟车颠波,他们来到韶关行署最南端的花县,检查组首先来到独立团检查,晚上入住花县兵役局招待所,以便次日检查该县兵役局的工作。

    晚上兵役局的领导前来招待所拜会军分区的领导,在会议室里检查组的成员与兵役局的领导一一握手,当局长握着马学武的手时热情的不放。

    局长说:“营长,你还记得我吗?”带浓厚东北口音的兵役局长两眼笑嘻嘻的紧叮着马学武。

    马学武感觉到这人认识自己,可他怎么也想不起来他到底是谁?

    局长说:“你们出关那阵子,我从县大队加入你们队伍,打四平时候,你就是我们营长了。”

    马问他:“你在是在那个连?”

    局长:“二连呀。”

    马学武:“记起来了,你调我们营时是机枪手,后改炮手啦!”

    局长:“还是你给我们上的炮兵基础知识课呢。”

    马学武:“记得锦州外围战时,军部炮兵团增设了加浓炮营,来我营要了十个战士过去,你好象是哪批走的吧?“局长:“是的,从那时起我就离开了山炮营,没有想到十年后,能在广东这地方见到老首长您。”

    马学武仔细打量这位过去是自己部下的局长,三十多岁,高个子,中校军衔,正团级干部,年轻有为,前途无量,而再瞧瞧自己,才是少校,付团,这老脸怎么放得下来哟!尽管人家对自己毕恭毕敬的。

    这天晚上,马学武失眠了,他想了很多,很多。

    第二上午检查了花县的工作后,下午继续前往从化县检查,在从化县吃过晚饭后,又赶往下一个县,佛冈县和新丰县检查,第四天到达清远县,五十年代,清远是韶关行署人口最多的县份,是广东省的甲级县,是中南局第一书记陶铸蹲点的县,他经常带领广东省的领导和农业专家们,来这里做提高水稻单产的产量试验,因为这里还是珠江三角洲重要的粮食主要产区。中午县委和县兵役局领导在县委招待所设便宴,招待军分区领导及检查组一行,县委领导要留检查组的同志在县上最好的旅馆住,他们婉言谢绝了。此次,出门前李司令员有个临时指示,一,尽可能不出席当地地方政府的宴请;二,不接受当地政府和兵役局以及驻军的任何礼物;三,不在地方上的宾馆及招待所居住;四,不干预地方事务工作。

    饭后,县委吴书记和兵役局长,为检查组送行,吴书记紧紧握着马学武的手说:“下回到地委开会,我去你家看咱的大嫂和侄儿们。”

    马学武笑着说:“欢迎呀,不过我可没有什么好东西招待你这位县太爷呀。”

    “哈哈,咱们喝洒就行啦。”

    马:“那行,咱们一言为定!”

    县委吴书记,河南人,小个子,身体较胖,南下中南时,吴是河南信阳地区一个县的区委付书记,在郑州参加四野南下工作团,在南下途中,因为当地老百姓只认识解放军,而对穿老百姓服装的南下工作团员不稍一顾,国民党军队南逃时,早已将粮食抢光了,进步群众的粮食,也卖给了解放军,造成他们的粮食供给不畅,不少团员因为吃不饱,出现的水肿和营养不良情况。

    一天部队急速向武汉挺进过程中,当行至横店附近时,马学武见一群身背背包的青年在京汉铁路傍边苦苦站着,他们的神态显得很无奈,地上还躺着一个年纪稍大一点的人。

    马学武对警卫员说:“我们过去看看!”

    马学武看这架势,估计是他们南下工作团的人,便上前问这群人:“你们是哪部份的?”

    一青年:“报告首长,我们是南下工作团三分团十九分队的。”

    马:“地上趟的是什么人?”

    “是我们的吴付队长。”

    “首长,吴队长三天没有吃东西了,这是饿的呀,他的干粮全部给了我们,你救救他吧,他是个好人!”团员们说。

    马学武:“警卫员,叫卫生员和管理员过来!”

    很快他们都过来了,马吩咐道:“马上给他治疗,另外,让后勤给他们一袋干粮。”

    管理员忙将马学武拉一边,小声说:“团长,部队粮食也不多了,马上要过江(长江)了,我们的供应不知什么时候才能补给。”

    马:“你少罗唆,给他们就是了,我们后面不是还有支前队吗!?”

    吴队长和团员们得到了马学武的帮助,激动的热泪盈匡,紧紧的握着马学武手不放。

    部队还要向前方开进,马学武让卫生员留下观察病人病情,尔后,再追赶部队。

    这一晃就过去了十个年头了,吴书记每当谈起这事,往事仍厉厉在目。

    下午检查组驱车赶往英德县,英德是全省面积最大的县,该县位于广东的中北部,具有重要的军事战略地位,当年四野进入广州,第一仗就是从这里打响。

    检查组一行先去驻当地的军分区独立团检查,晚上入住团里的招待所。

    没有想到,马学武又在这里遇上了平津战场的老部下,独立团的张政委,张原来是东北抗日联军的战士,1944年入伍,后来转入东北民主联军,南下入关时,在马学武所在的团,当警通连付指导员,经常跟着马学武屁股后头转悠,北平解放后,部队休整,张调去别的团工作,解放武汉时,他已经是营付教导员了。后来到了朝鲜战场,回国后进政治学院深造,1955年授中校军衔。

    又一个过去比自己资历低,又曾经是自己部下,而如今职务、级别和军衔都高过自己,见了他们自己的面子不知道往哪里搁?这下马学武再也按奈不住自己的心情了,转业,下地方的念想不断在脑海里翻腾。

    检查完英德工作后,检查组继续在粤北南片区的翁源和曲江两县检查。

    他在思考一个问题:当年参加红军,紧接着加入共产党,二十年来枪林弹雨,从东打到西,又从西打到北,最后从北打到祖国的最南端,经历了百多次soudu.org大小战役,身上多少次负伤,这些都不是为了今天要做什么官,而是跟着共产党走,推翻这个吃人的社会,为广大劳苦大众谋幸福。都快解放十年了,自己的职务仍是原地不动,或许自己本来就不是当官的材料?或许自己水平不够?或者自己过于耿直,平时得罪了一些人?他逐个问题去思考。

    他记得北方人有句俗语:人比人就得死,货比货就得扔。他再次鼓起了勇气,不要和人家争一朝一夕长短,走自己的路,军旅之路到此为止,下定_4460.htm决心要求转业!

    检查工作历时一周顺利结束。参谋长要求马学武将其它片区检查组的检查情况,作一个综合总结,以军分区的名义,向省军区汇报。

    马学武将司令部的检查情况整理好后,这两天分别到政治部和后勤部收集这两个部门的检查情况,最后汇总。李司令员通知马学武将汇报材料尽快准备妥当,赶在年前跟同他一道前往省军区汇报。

    马学武打算此次借和司令员去军区汇报工作之际,越级向军区递交转业报告,文青对丈夫的决定没有任何怨言,她明白自己的丈夫,无论怎么劝说他也是无动于衷,况且,在那里都是为了革命工作。

    还有五天就过农历新年了,军分区的小车载着李司令员、马学武和首长秘书,飞驰在南下的106国道上,司令员坐车从来不睡觉,那怕是打一下盹都没有,可有个习惯就是一上车,就不停的抽烟,司令员是安徽金寨人,17岁参加长征,过雪山时因为身上只有单衣,几乎被冰雪夺去生命,结果两个脚指头被冰坏,闹下终身残疾。进入东北后,他几乎参加了全部战役,最让李司令员难忘怀的战斗莫过于东北剿匪了,如今他一有空就谈起当年的战斗经历,东北解放部队南下,他在四野的48军任付师长,从东路进入江西,解放南昌后,转入地方部队,曾任公安军10师师长。

    下午4时车子到达了军区的珠江宾馆,办完了会议签到手续,马学武先陪司令员入住房间,五十年部队全部向苏联看齐,我军自从授衔后,军人的等级观念很明显,无论是住房,配车,伙食,医疗,办公室,差旅费都有严格的规定,珠江宾馆是广东地区最高级的军队会议宾馆,这里警备森严,闹中带静,风景优美,宾馆四周被河水环饶,毛主席,朱总司令,周恩来以及中央领导同志和军队老帅们每次来广州,都是居住在这所宾馆里。

    此次军区召开的工作会议,与会者都是兵团,军,师一级的领导,可以说是将星如云,李司令员作为将军,他居住的地方是三号楼,人们都习惯上称为:将军楼,楼门前有哨兵站岗,一个近几年40平方米的大套间,卫生洁具全部是苏联进口,床头有“熊猫牌”电子管收音机和电话,房内全天有热水供应,配有电风扇,茶几上放着香烟和水果。而马学武和首长秘书作为会议的工作人员和随行人员,住在一号大楼,两个人一间的普通客房。

    会议按日程为五天,第一天至第三天基本是听取各军分区,各公安边防部队和军区各部门主官的工作汇报,第四天军区首长作批示,下午自由活动,第五天散会。

    会议在住的方面有一定的区别,可吃饭时,与会人员都在一起共同用餐,军区的占司令员也没有例外,一天中午饭后,马学武有意在过道上与占司令碰面,司令员一见是马学武就说:“学武,你吃好了吗?”

    “报告首长,吃好了!”马说又吞吞吐吐地:“占司令员?”

    占司令问:“有事吗?到我房间来吧。”

    马学武知道首长有饭后休息的习惯,自己个人的事情,不能影响首长的午休时间,急忙回答:“我不过去了,会议结束后,我能来首长办公事一趟吗?”

    司令员干脆的说:“怎么不行,来嘛!”

    马学武高兴地说:“谢谢。”之后,给司令员敬礼告辞。

    五天的工作汇报会议很快就结束,马学武的“心思”仍想留在省城“活动”一下,正巧李司令员要到在总医院做身体例行检查,过两天才能返回韶关,马学武正好利用这个时间到军区晋见占司令员。

    第二天下午,马学武在宾馆门口叫了辆人力三轮直奔省军区大院,到了门口,荷枪实弹的哨兵见马学武一身戎装佩戴少校军衔肩章,立正给他敬礼,放行通过,可当他来到军区领导办公的小白楼时,这里的哨兵却拦住了他的去路,一名中尉警卫参谋过来询问情况,说明来意后,他让马学武出示证件,并立即打电话通知首长秘书,秘书通报首长,征得同意后,由秘书下来带马学武引见司令员。

    占司令正忙着翻阅文件,见马学武进来了,起身向马学武握手,马学武急忙向司令员敬礼,占司令说:“老李(指李司令)上医院了?”

    马回答:“是的,首长。”

    占:“你今天来,是找我有事吧?”

    马:“司令员,我要求转业,这是我的转业报告,请军区批准。”

    占:“怎么啦,干得不痛快?”

    马回答:“也不完全是,主要是不适应我自己。”

    占;“学武呀,我看你并不是不适应现在的工作,而是在闹思想情绪,对吧?”

    马学武的情绪没有逃脱司令员敏锐的眼光,这位共和国的开国中将,红军时期就是西路军的高级指挥员,经历千难万阻在甘肃突破马家军的层层重围,才来到延安。1955年本应该授上将军衔的他,只因为历史上的一些问题暂时搞不清楚,只有委曲求全评上个中将衔,而他在红四方面军当军长时,其属下任师长的许司令,55年就授予上将。这种例子在四野颇多,原东野3纵司令,建国后首任公安军付司令员程世才,在红四方面军31军任军长时,李先念是政委,55年才授中将军衔,和他一起的王树声就评上大将,再如:南下时曾任四野参谋长的肖克,红军时期是二方面军的军团长,抗日战争时期是八路军120师付师长,55年也仅评为上将,而和他一起的贺龙,徐向前已经是元帅了。

    应该说在某种意义上占司令与马学武是同病相怜,他们在不同的程度上均受到不公平的对待,占司令十分理解马学武的心情,但一直是爱末能助,部队毕竟是个革命大熔炉,不容得有半点的个人私念,作为军人要经得起各种磨练,百练才能成钢。

    占司令继续说:“我们当初出来闹革命,把脑袋别在裤腰带上,就没有想到革命胜利后,能有什么荣誉和待遇,更没有想到做什么大官。”

    马学武:“这我明白。”

    占司令深情地说:“说实在话,目前军队正处于裁减时期,我们领导还在为裁谁减谁而犯愁呢,你倒省事,自己跑来军区闹转业?这样吧,你的报告先放这,我和干部部合计合计,你回去后,一定要安心工作,可别再胡思乱想啦。”

    马学武:“是,请首长放心,在没有接到转业命令之前,我一定做好现在的本职工作。”

    占司令和马学武谈话不久,他示意韶关军分区为挽留马学武继续留在部队工作,可否将他提拔为军分区付参谋长。

    由于李司令员年纪稍大,战争遗下的伤残已经不适应军队的工作需要,春节过后不久,他脱下军装调省里任人大付主任一职。由军分区陈付司令员继任军分区司令员,由于陈司令对马学武有不同的看法,对省军区领导的示意没有落实,毕竟示意和指示是有一定区别。

    更何况省军区不直接管理军分区中下级军官的任免。

    很显然,军分区没有接受上级的意图,新任司令员和参谋长也没有将此事摆在议事议程,马学武晋升无望。

    对于坚决要求下地方工作的马学武,组织上提拔和不提拔他已经不重要了,他希望上级尽早批准他的转业要求。

    人民解放军经历多年的战争洗礼,在和平年代时期,为适应社会主义的建设需要,尤其是加快军队的现代建设,人民解放军按照全国军事系统党的高级干部会议确定的精简整编规划和贯彻党的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的精神,在以往精简整编的基础上又进行了两次大的精简整编。这两次精简整编的特点,是把着眼点主要放在军队和国防的长远建设方面,立足于加强军队质量建设。

    第一次,是从1954年2月至1955年底,全军总员额(包括公安部队)减为350万人,精简比例为21.2%,其中陆军精简比例最大。

    第二次,是从中国共产党第八次代表大会以后,为贯彻党的“八大”精神,减少军费开支,支援国家经济建设,加强军队质量建设,从1956年11月到1958年底,全军成建制地集体转业或移交地方的有1个军部、46个师、30余所医院和30余所院校。

    这次裁减的主要对象是陆军、公安军和各级机关学校及其附属单位和勤务分队。全军总员额降至240余万人。这是新中国建立后人民解放军人数最少的时期。军费在国家财政支出中所占的比例,也从1953年的34.2%下降到1958年的12.2%经过这两次精简整编,人民解放军海军、空军及陆军特种兵的比重增加,在编制体制和作战指挥上已初步达到了战略合成的要求,各军兵种的比例趋于合理。到1958年,空军占全军总人数达12.2%,海军占5.8%,炮兵占4.8%,装甲兵占2.3%。步兵师的编成内兵种部队人数,1958年与1950年相比,步兵由61.1%下降到42.33%,炮兵由20.42%上升到31.89%,装甲兵达4.73%,工程兵由1.62%上升到4.36%,防化兵达1.2%。此时,人民解放军已经成长为一支诸军兵种合成军队,全军数量比以前虽然大大减少,但质量却有了很大的提高。同时,减少了军费,有力地支援了国家经济建设。

    对于马学武、文青这对革命军人夫妇来说,文青已经经历了第一次精减,从部队下到地方,由革命军人转变成为地方干部,自从到地方工作以来,文青其工作能力和工作态度都是无可挑踢,虽然在“三反”,“五反”运动中,文青都没有沾上边,可在讲阶级斗争的那个年代里,文青家族中有那么一个高级反动军官出身的伯父,组织上一直对她是在控制使用,文青在业务方面是局里的尖子,局党委拟提拔使用,都是因为此问题,组织部门硬是不予通过。

    马学武此时闹转业正是军队第二次裁军的时候,客观上说,他自己主动找理由要求转业,对于军区领导是求之不得的好事,省却了思想工作和政治动员这一程序,报告上来,领导批示,干部部将转业名单转地方组织部门,再由地方政府负责其工作安排。

    1958年10月,省军区公布各军分区、各部队第一批转业人员名单,马学武名列其中,韶关军分区同时转业的团级干部还有:军分区付参谋长;后勤部付部长,司令部机要科长,独立二团团长,独立三团政委,独立五团付团长等等。在军分区这批转业干部名单中,马学武的资格最老,军龄最长,他转业接收地方有两个,分别是韶关地区和佛山地区,马学武选择了韶关,转业介绍信要求11月以前到地委组织部报到,接受工作安排。

    1958年10月1日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9周年纪念日,同时,今天也是马学武的36周岁生日,回顾自己走过的革命历程和为新中国诞生,而进行艰苦卓绝的斗争经历,一个刚强的汉子不禁流下了热情激动的眼花。今晚上文青在家里,为丈夫过生日,包了一桌饺子,备好几个小菜和酒水,约上马学武在部队上和地方上的几个知已,一起来家中喝喝小酒,惧往事,抒发情感,军分区的朱付政委来了,地委工业部刘付部长来了,作战科付科长,军分区机关后勤管理股长和小车班班长也来了,他们平日里都和马学武合得来,最主要的是能体谅他的老脾气。

    马学武以东道主身份,欢迎他的这些老朋友能来家里参加他的生日会,他说:“朋友们,今天咱们在我家一起喝酒,不仅仅是祖国的生日和我的生日那么简单,最关健是我马学武在部队的最后一次聚会。”

    朱政委打断了马学武的话:“学武同志,你走那天军分区准备为你和其他转业的同志举行欢送大会。”

    日子很快到月底,离最后报到的时间还有几天。马学武自从转业命令下来,办理相关的工作移交手续,领取了900多元的转业费,他已经不再是现役军人。文青带他到市商业局百货公司国营布匹商店,找最好的裁缝师给他做两套毛料的中山服,一套藏蓝色,另一套是灰色,五十年代地方干部全都是这一身装束打扮。

    不用上班,新的工作单位又没有落实,马学武换下这身穿了二十一年的“黄狗皮”,将它放入大皮箱中保存,穿上新中山服进出军分区大院,偶尔,还到大街上去转悠。文青看到丈夫一付休闲得意样,心里明白,这是他故意做给军分区的人看的,其实,她知道马学武的心比谁都着急。

    五十年代我军第二批干部转业,正值是我们国家进行大跃进的年代。地方党委和人民政府正需要大量久经考验的优秀干部充实各级岗位。

    1958年5月,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正式通过了“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大跃进”运动在全国展开。“大跃进”运动,在生产发展上追求高速度,以实现工农业生产高指标为目标。要求工农业主要产品的产量成倍、几倍、甚至几十倍地增长。提出钢产量1958年要比1957年翻一番,由335万吨达到1070万吨,1959年要比1958年再翻番,由1070万吨达到3000万吨。粮食产量1958年要比1957年增产80%,由3900亿斤达到7000亿斤左右,1959年要比1958年增产50%,由7000亿斤左右达到10500亿斤。“大跃进”运动在建设上追求大规模,提出了全党全民“大办”、“特办”的口号,全党全民大炼钢铁,大办铁路,大办万头猪场,大办万鸡山。在大跃进的目标和口号下,基本建设投资急增加,三年间,基建投资总额高达1006亿元,比一五计划时期基本建设总投资几乎高出一倍。

    5月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提出要使中国在15年或更短的时间内,在主要工业产品产量方面在十年内超过英国、十五年内赶上美国(所谓“超英赶美”)。毛泽东号召大家要破除迷信,解放思想,发扬敢想敢说敢干的精神。会后,全国各条战线掀起了“大跃进”的高潮。8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北戴河会议,确定了一批工农业生产的高指标,提出1958年钢产量翻番,作为实现“大跃进”的重要步骤,达到1070万吨。

    会后全国形成了全民大炼钢铁和人民公社化的高潮。1958年底,全国为满足毛泽东的意愿,把钢产量比57年番一番,提出“以钢为纲”的口号,号召全民炼钢。但由于技术不合规格,只是炼出大量的废铁,造成极大的浪费。炼钢需要铁矿、焦炭、燃料等材料。由于铁矿不足,于是全民不下田耕作,全都上山采矿,使粮食产量大减,人们还把家里的铁器丢到炉火中,却炼成一个个的铁疙瘩。由于燃料不足,只好上山伐林,把一座又一座青山砍得光光,引发日后的天灾。其实这些天灾都是人为的。传闻广东的增城挂绿荔枝树在此劫中大部分被砍去了。而且建造高炉的建筑材料不足,甚至至把文物建筑拆了,把砖块拿去建炉,还说文物也要为炼钢服务。

    “大跃进”打乱了国民经济秩序,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造成了工农业比例严重失调。从1958年11月开始,中共中央开始纠正“大跃进”运动中的问题。中央多次提出调整经济指标,“压缩空气”,并着手解决经济工作中的问题。到1960年冬,随着党中央开始纠正农村工作中的“左”倾错误,“大跃进”运动也被停止。1962年1月召开的7千人参加的扩大的中央工作会议,初步总结了“大跃进”中的经验教训,开展了批评和自我批评。

    10月29日,马学武一大早穿上毛料中山装,带上转业干部介绍信,就赶到了地委组织部,怎么门还没有开呀?一看时间还不到七点半,人家地委机关八点钟上班,时间尚早,马学武走到地委后门的浈江边,一边观赏江边的风景,一边吸烟。

    听到地委上班钟声已响,马学武急忙朝组织部走去,找到干部调配科,将介绍信递了上去,科长见马学武来报到,将他带去部长办公室,地委组织部姜部长接待了马学武,他们过去因为工作关系,相互之间都认识,姜部长说:“学武同志,欢迎你来韶关工作,你的情况我们十分了解,从你的档案了解到,你是我们共和国的功臣,为祖国的解放事业还负过伤。”

    马学武:“那里,这都是过去的事情,老皇历了,就别提它了。”

    姜部长:“国家建设需要人才,现在全国上下正进行大跃进运动,像你这样党性强又有工作经验的老同志下来地方工作,我们求之不得,打着灯笼都难找呀,这是人民军队在和平时期,对地方建设最有力的支持,地委领导很关心你的工作安排,指示我们先听听你个人有什么要求?”

    马:“部长,我个人没有什么要求,我服从组织上的分配安排。”

    姜部长:“你上过炮兵学校,又在炮兵工作过很长时间,想必你对机械方面的东西较为了解吧?”

    马:“懂一些,但只是火炮武器方面的常识。”

    部长犹豫一会,说:“这样吧,马学武同志,我请示地委领导,请你明天下午再过来一趟。”

    马学武说:“好的。”起身与部长握手告别。

    按照当时情况,地方需要大量的军转干部充实各级政府领导岗位,按1958年军队转业干部的政治和经济待遇,马学武,军队付团职,转业地方,根据工作需要可平调付县(付处)级,也可提为正县(处)级,行政16级,带军龄补帖到地方,比同级经济待遇略高。58xs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