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帝向慕风雅,精于骑射,曾先后六次下江南,遍游名城,笔墨留于大江南北。乾隆还是一个有名的文物收藏家。清宫书画大多是他收藏的,他在位期间编纂的《四库全书》共收书3503种,79337卷,36304册,但是因编纂此书而毁的古书达十万册之多。但乾隆所兴起的文学狱,在清朝历代中为数最多。如有个文人胡中藻写了一句“一把心肠论浊清”的诗句,乾隆认为这是诽谤清朝,将胡中藻灭族乾隆好大喜功,为人重奢靡,铺张浪费,并自称为“十全老人”。他在位后期任用和坤二十年。和坤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贪,致使这二十年间贪污成风,政治,各地农民起义频繁。清王朝开始从强盛走向衰败。乾隆骄奢侈,不顾国库空虚,六下江南,导致江南民众无以为生。妄想以征战各国超越其祖父,发动了十次战争,穷兵黩武,劳民伤财,乾隆也是清朝皇帝中制造文字狱最多的皇帝,达160多起,多则万人,少则百人,使全国百姓噤若寒蝉,思想锢,文化科学无法正常发展乾隆六十年(1795年)底,乾隆决定将皇位禅让给皇太子。他下诏说:“我25岁时继位,当时曾经对天起誓,如果能够在位60年,就一定自行传位给皇太子,不敢与皇祖(指康熙)的在位年数一样。现在我在位已经满60年,不敢食言,决定禅位与皇十五子颙琰。他如一时难以处理朝政,由我训政。”和坤等大臣极力劝阻,乾隆不听,于嘉庆元年(1796年)正月初一在太极殿举行禅位大典,自称太上皇,但仍掌握着朝廷实权。嘉庆四年(1799年)正月,乾隆得病,虽经过不少名医医治,都不见起,初三死于养心殿。
对于中国来说,满清那时是北方自称满洲的外族,他们将其入主中原的王朝命名为“清”,意为清白无瑕,尽管这个王朝所做所为与这个词毫不相干。满族人是由蒙古人,朝鲜人,回族人和Jurchen部族混合而成。他们的文化继承自那些已并入中东,印度,西藏和欧洲文明的游牧征服者们。那幅方冕礼上的乾隆---这次展出就是突现这厮的---的画像,是由一个意大利耶稣教士所画的。
乾隆是一个有趣的帝王,一个真正的唯我独尊的皇帝,谈到他就要涉及几个让人印象深刻的数字。从1736至1795,他统治了当时一个世界上最富裕的国家,近3亿人口。他智商不低,写出了超过44000多首所谓“诗”和数千散文。他还是一个音乐家(展出中有他使用过的琴或铮),一个水平出众的书法家,也是一个热心的三流的画家。作为统治者他事必躬亲,对行政事务有着惊人的记忆力,亲自签署其政权所颁发的每一条法令,并在中国进行了超过150次长时期民间巡游,会见,探访和核查以保证地方员对他言听必从。他对历史文化兴趣极浓,同时也很实用主义。他清楚由于满清在政治上不受信任,不得已保持与中国的传统紧密联系。为此他想出了一个办法,以修书为名将过去所有幸存下来的汉语著作收集起来。这项工作耗费了300名犬儒和3600名抄写者10年的时间才得以完成近420万页文字,作为一种预防措施价值无可估量。与此同时,这也让这个皇帝得以审查中国的文字史并加以大肆篡改。
他毁灭了数以千计他认为反帝制的书籍,几与他所保存的书籍数量相若。这次展示在证明满清在何等憎恶被中国人同化方面尢其有用,通过插入一个满族标志将其加于属民上。在他们统治下,中国境内所有人都不得不扎起满洲式的猪尾巴辫子。满人不许束脚。在服饰中,汉人的宽袖服饰被,满人的窄袖服饰兴起,如同马靴一样,提醒着他们不忘其久远的游牧历史。满清历史在乾隆手中到达了它的顶峰,但在其统治结束前就已然黯淡无光。乾隆绝非智慧之神,随着年岁增长他变得逾加残暴,并重用一群而又贪得无厌的顾问,焚书坑儒事件也日益增多。社会风气也变得粗蛮狭隘。满清王朝从一个拥有着征服世界的潜力的可怖高度,滑向了衰败,直至1911年最后一个满清皇帝将紫城和它的宝藏弃之身后落荒而逃。
中国和西方的当代艺术史学者们长久以来都对这些馆藏不屑一顾,相反他们专注于满清时期艺术的另一个方面,一种从明朝延袭下来的学院派绘画传统。诚然,这次将持续到9月12日展出是在一个自然历史,种族学和人类学博物馆,而不是在艺术博物馆举行也说明了些什么。实际上,尽管满清时期诸如玉雕等形式的艺术技巧达到了颠峰,但以大多数21世纪人的眼光来看,他们的这种精益求精的审观只是一种过时的品味。没有比通过Field博物馆负责人ChuimeiHo和BennetBronson所写就的展品目录,以一种历史讲述者的技巧来获取那段苦涩历史的地道样例更佳的途径了。这个展示是一次很好的介绍,但效果和宣扬者的初衷截然不同。拥挤不堪,矫揉造作,它展现了一种完全不思进取的对寄生文化的沉溺,而这种沉溺被可耻地加以抛光化的程度之如它的荒缪程度,传统的中国和紫城的图兰多会聚在了一起(译者注:图兰多是意大利歌剧大师普契尼的同名歌剧中的一个满清格格,在此可能指代满洲统治阶层),展览中几乎占据了半壁江山的礼品售卖店也颇具说明意义。这确实很有满清的风格,很有我们的风格。
乾隆自称“十全老人”,有“十全武功”——发动了十次战争,穷兵黩武,劳民伤财,把“盛世”的家底耗尽,1、1747年:平大小金川;2、1755年:平准部;3、1757年:再平准部;4、1759年:平回部;5、1769年:平缅甸;6、1776年:再平大小金川;7、1788年:平台湾;8、1789年:平越南;9、1791年:平尼泊尔;10、1792年:再平尼泊尔。
纵观乾隆的“十大武功”,绝大多数都是自我宣传的结果:大金川(四川靖化)和小金川(四川懋功)是西藏民族部落间的纷争,清政府加以干涉;台湾是汉人林爽文的抗暴革命;这三大武功都是血腥的对内镇压,不能称之为“武功”。平缅甸、平越南和平尼泊尔都是丑剧和败仗,更称不上“武功”。其实乾隆的武功只有一个——征服准噶尔汗国,开辟新疆省,可乾隆却把这一个分为三个——平准部、再平准部、平回部。乾隆非要凑足十项不可,进一步衬托出他的虚荣浮华和把肉麻当有趣。
乾隆的虚荣心还体现在满清帝国的“外交”上。乾隆的外交理念可以用两个字来概括:那就是“进贡”。凡是肯向清国“进贡”的国家都是小国和穷国。清国和这些国家“建交”并没有多少实质的“益处”,他们向清国进贡的目的很少是出于“友好”的动机,而是贪图清国的“赏赐”。乾隆皇帝为了鼓励清国以外的国家向他“进贡”,对前来“进贡”的“藩属国”的“赏赐”十分丰厚,赏赐的价值往往十倍甚至百倍于“贡金”的价值。例如清国与印度之间有一个芝麻国巨坎堤王国,它每三年向中国进贡一次,每次进贡砂金一两五钱。清国的回报则是堆积成山的绸缎、银币和茶叶。假使世界上有一种一本万利的交易,那就莫过于向乾隆皇帝进贡了。当周边的国家发现向乾隆进贡的好处时,就纷纷利用进贡的名义敲诈中国,并不惜用战争相威胁要求增加“进贡”的次数。
乾隆皇帝为了一己虚荣和“面子”,把百姓的税钱不当回事,使中华帝国的财富大量外流。四、恶直好谀,重用大贪和绅。乾隆对部下的阿谀奉承有狂热的爱好,这一嗜好直接导致了中国历史上前于古人后无来者的大贪和绅的出场。和绅是一位侍卫出身的满洲公子,因为特殊的机缘受到乾隆的信任和重用,在他统治的后期把帝国的行政大权交给他,擢升他为大学士.军机大臣兼首都治安总司令(九门提督)。和绅有着绝顶的小聪明,熟谙做技巧,用肉麻的谄媚和恭谨的外貌,把自以为英明盖世的乾隆玩弄于股掌之上。和绅的全部行政才能是贪污和弄权,对乾隆重用他的回报是在全国建立一个史无前例的贪污系统,把清帝国的墙基掏空。全国员发现,如果不向上级行使巨额贿赂,就要被无情地淘汰出局,甚至被投入监狱,他们不得不适应这一形式。乾隆死后,和绅也跟着倒台,查抄他的家产折合白银九亿两,相当于全国十二年财政收入的总和。如果包括他挥霍掉的和亲人贪污的款项,总数应该不下二十年的财政收入,和绅当权刚好二十年!清朝在他手上由盛转衰。为了冲淡武夫形象,他极力附庸风雅,舞文弄墨,写了几千首诗,收藏历代书法精品,到处题字,仿佛是一个极有文化修养的儒雅之士。然而,在这迷人的表象掩盖下,他的另一面却是一个文化主义的狂热推行者。帝制时代的
独裁君主都推行文化主义,而以清朝为最甚,清则以乾隆为最甚。这样说,决不是夸张。
文化的突出表现就是大兴文字狱,对知识分子的诗文吹毛求疵,捕风捉影,无中生有,上纲上线,动辄杀头抄家充军。文坛上,一片肃杀之气。康熙时,戴名世的著作《南山集》,被当局认为有“政治问题”,遭到严惩,主犯戴名世被杀头,株连亲戚朋友几百人。五十多年以后,乾隆皇帝再次旧事重提,利用“南山集案”大兴冤狱,杀害了71岁的举人蔡显,株连24人。事情的起因并不离奇。蔡显的诗文集《闲闲录》出版以后,被邀功的小人揭发,说是其中有“怨望讪谤”之词。那么所谓“怨望讪谤”之词是什么呢?说来可笑,不过是蔡显引用古人《咏紫牡丹》诗句:“夺朱非正,异种尽称王”。诗的原意无非是说,红的牡丹是上品,紫的牡丹称为上品,是夺了牡丹的“正”,是“异种称王”。如此而已。那些僚们竟望文生义,强词夺理地指责蔡显含沙射影,“夺朱”是影射满人夺取朱明天下,“异种称王”是影射满人建立清朝。两江总督高晋、江苏巡抚明德把这个案件上报皇帝,主张按照“大逆”罪,凌迟处死蔡显。乾隆皇帝仔细看了高晋和明德的奏折,以及随同奏折附上的《闲闲录》,下了一道圣旨,把凌迟改为斩首,同时对高晋、明德大加训斥。这是什么道理?难道他大发善心了吗?非也。原来他从《闲闲录》中找到了“戴名世以《南山集》弃市”之类字句,以为蔡显是在发泄对现实政治的不满,而高晋、明德查办此案时竟然没有发现这类字句,是可忍,孰不可忍!于是乎,他在圣旨中狠狠训斥这两个封疆大吏,是“有心隐曜其词,甘与恶逆之人为伍”,故意纵容包庇、同流合污,需要承担一部分罪责。因此把蔡显由凌迟改为斩首,意在警告大臣们,以后经办此类案件,务必处心积虑地收集罪证,不能有所遗漏。结果,蔡显和他的17岁儿子被处死,幼子及门生多人充军。原因就是一句吟咏牡丹的诗句,以及一句反映事实的大白话:“戴名世以《南山集》弃市”。
在大兴文字狱这点上,乾隆皇帝比他的大臣要厉害百倍。这从“字贯案”可以更加清楚。举人王锡侯,为了给参加科举考试的士子提供方便,把《康熙字典》加以精减,编了一本《字贯》。这种事情,在现在看来十分寻常。殊不知,这一举动在当局的眼中,已经属于“大逆不道”。因为,《康熙字典》是康熙皇帝“钦定”的,王锡侯胆敢擅自删改,便是一大罪状。何况《字贯》没有为清朝皇帝的名字避讳,构成另一罪状。不但王锡侯遭到严惩,书板、书册全部销毁,而且经办此案的江西巡抚海成也因“失察”而治罪。
江西巡抚海成受到牵连是为什么呢?原来海成在向皇帝报告时,说有人揭发王锡侯删改《康熙字典》,另刻《字贯》,实在狂妄不法,建议革去王锡侯的举人功名。但他并没有细细审查《字贯》本身的文字是否有问题。乾隆却很细心,看了海成的奏折后,又仔细审查了随同奏折附上的《字贯》。发现事情并非寻常狂诞之徒妄行著书立说那么简单,他在《字贯》序文后面的“凡例”中发现,王锡侯居然把圣祖(康熙)、世宗(雍正)的“庙讳”,以及他自己的“御名”,也就是玄烨、胤禛、弘历之类,毫无避讳的开列出来。他认为这是“深堪发指”、“大逆不法”之举,应该按照“大逆”律问罪。但是,江西巡抚海成仅仅建议革去举人,大错特错。盛怒之下,他给军机大臣发去一道谕旨,狠狠训斥道:海成既然经办此案,竟然没有看过原书,草率的凭借庸陋幕僚的意见上报。而那些“大逆不法”的内容,就在该书的第十页,开卷即见。海成因此被革职查办,押送京城,交刑部治罪。最具讽刺意味的是,海成是贯彻乾隆的文化主义最为卖力的人,是各省的始作俑者,备受皇帝信任,他怎么也想不到自己竟然自掘坟墓栽在查办文字狱的“失察”上。
王锡侯当然要按照皇帝的谕旨重新审问,留下审讯笔录十分滑稽,其中的片断如:——员问:你身为举人,应该知道尊亲大义,竟然敢于对圣祖仁皇帝钦定的《康熙字典》擅自进行辩驳,另编《字贯》一本。甚至敢于在编写凡例内把皇帝的御名毫无避讳的写出来。这是大逆不道的行为。你打的是什么主意?——王锡侯答:因为《康熙字典》篇幅太大,我精减为《字贯》,无非是为了方便后生学子。书内把皇帝御名写出来,目的是要后生学子知道避讳,实在是草野小民无知。后来发觉不对,就把书内应该避讳之处,重新改板另刻,现有书板可据,请求查验。尽管如此辩解,既然皇帝已经说“人人得而诛之”,王锡侯自然难逃一死。
根据《清代文字狱档》,从乾隆六年到五十三年,有文字狱53起,几乎遍及全国各地,到处都充斥着以文肇的恐怖气氛,迫使知识分子远离现实,躲进故纸堆里讨生活。此外,人们似乎忘记了这样一点,乾隆时代由大兴文字狱进而发展到全面、焚书;开馆编纂《四库全书》的过程,就是一个、焚书的过程,毁书籍达几千种。无怪乎一代宗师孟森要感叹:“明清之间著述,几遭尽毁”,“始皇当日焚书之厄,决不至离奇若此”!政治上也越来越。尤其是其晚年重用大奸臣、“贪之王”--和珅,使清朝国库逐渐虚空,百姓生活贫苦,嘉庆元年(1796年),发生白莲教民变。应该说,清朝是从乾隆中后期开始走向衰落的。乾隆六十年(1795年),高宗以在位期不越祖父康熙帝为名禅位于子颙琰,是为清仁宗,又号嘉庆帝,自称太上皇,仍然继续执政,直到嘉庆四年(1799年)去世为止。但是,清朝和西方一对比就是倒退的,人们平时不是说不进则步。在明朝末年科技都是领先西方的,可是到了英国使者
六下江南游逸挥霍,耗尽国力民财
乾隆皇帝和七世纪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亡国之君杨广有一个同样的爱好:那就是喜好去繁华似锦的江南游玩。
乾隆的南巡集团声势浩大,每次都在万人以上,所到之处极尽奢侈糜费,地方供给极尽华丽壮观,百姓的财富经历巨大的浩劫。江苏学政(教育厅长)尹会一曾上奏章说南巡造成“民间疾苦,怨声载道”,乾隆大为光火:“民间疾苦,你指出什么地方疾苦?怨声载道,你指出什么人载道?”被乾隆封为“满清第一才子”的皇家教师纪晓岚曾趁便透露江南人民的财产已经枯竭,乾隆怒不可遏:“我看你文学上还有一点根基,才给你一个做,其实不过当作娼妓豢养罢了,你怎么敢议论国家大事?”看看今天的影视剧《铁龄铜牙纪晓岚》,和真实的历史相差究竟有多大?乾隆南巡的费超过康熙百倍以上。如今天的影视剧津津乐道乾隆下江南时“微服私访”的“政”,何其可笑,将观众们愚弄于股掌之间。乾隆从不“微服私访”,即使有也是出于“猎奇”和“瓢妓”的用心,绝不是因为了解民生疾苦。乾隆第二次下江南时,就因为“微服出巡”,去秦淮河上瓢妓彻不归,皇后在伤透了心的情况下把万缕青丝一刀剪下,成为中国历史上唯一的一个截发皇后。
乾隆除了下江南游荡猎奇外,还费巨资在北京西郊营造繁华盖世的皇家园林“圆明园”。东造琳宫,西增复殿,南筑崇台,北构杰阁,说不尽的巍峨华丽。又经文人学士,良工巧匠,费了无数心血这里凿池,那里叠石,此处栽林,彼处莳,繁丽之中,点缀景致,不论秋冬夏,都觉相宜。又责成各省地方,搜罗珍禽异卉,古鼎文彝,把中外九万里的奇珍,上下五千年的宝物,一齐陈列园中,作为皇帝家常的供玩。从前秦二世胡亥筑阿房宫,陈后主起临、结绮、望仙三阁,隋炀帝营显仁宫华苑,华丽也不过如此,所不同的是前两位是著名的亡国君王。
乾隆的挥金如土,使康熙、雍正辛苦搜刮的的“家当”很快被消耗殆尽。
总之,以乾隆中期为界,清王朝开始走向它的衰弱。而到了乾隆末期,所谓歌舞升平,“十全武功”的“盛世”已经宣告结束。在60年漫长的“盛世”之后,是成倍增长的人口压力和尖锐的民族矛盾及阶级矛盾,以及统治集团的彻底。如同曹雪芹在《红楼梦》中所说的:“如今外面的架子虽未甚倒,内蘘却已尽上来了。”清王朝已经像即将倾颓的大厦势难支撑,而英国殖民主义者的炮舰却正在隆隆地驶近,中国的历史,即将翻开令人痛心疾首的一页58xs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