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与和平之战略篇


本站公告

    第一节战略的分析

    战略的含义

    战略这个词作何解释?

    依照军事战略的传统观念,它应该指运用军事力量以达到政治策略所定目标的一种艺术。这个定义是利德尔?哈特1929年拟定的,与克劳塞维茨的定义并无太大的差异。雷蒙特?阿龙在他的近著中,几乎一字不漏地照抄这个定义。

    依我看,这个定义的局限性太大,因为它只说到军事力量。我愿予以修正如下:一种运用力量使之对于政治策略目标的达到作出最有效贡献的艺术。不过,这个定义对于整个的战争艺术都可以适用。按照传统,战争艺术分为战略和战术,最近又加上了第三个部分,那就是后勤。如果战略既非战术,又非后勤,那它又是什么呢?战术显然是在会战中使用武器的艺术,其方式要能使武器产生最大的威力。后勤是补给与运动的科学。二者所关心的都是“物质因素的相互作用”,所以二者更多地具有物质科学的性质,例如工程学。

    劳埃德曾经划清“天赐的火花”与“物质因素的相互作用”之间的区别,而在拿破仑的词汇中“天赐的火花”就是战略。从这里只要再前进一步(这是常采取的一步),就可以把战略等同于天才的火花。但是又有人说天才就是一种无限度忍受痛苦的能力,所以不管是不是天赐的火花,战略必须以思想和理智为基础。如果它既不是一种物质科学,又不是政策的一个方面,那么它又是什么呢?

    依我看,战略的本质就是一种抽象的相互作用,用福煦的说法,它是从两个对立意志之间的冲突中产生出来的。战略是一种艺术,它使一个人不管使用何种技术,都能驾驭任何意志冲突所产生的各种问题,其结果也就能使技术的使用发挥最高的效率。所以,它是力量的辩证法艺术,说得更精确一点,是两个对立意志使用力量解决其争执时所用的辩证法艺术。

    这个定义具有高度的抽象性而措词很普通。但如果我们要想了解战略的思想过程,以及由此所产生出来的原则,就必须从这个水准上来思考。

    战略的目的

    一旦开始研究战略的目的,上述定义的重要性就很清楚了。

    可以认为,战略的目的就是对于所能动用的资源作最好的利用,以达到政策所拟定的目标。这个目标又可以有各种不同的性质,或者是进攻性的(例如胁迫对方接受某种不利的条件),或者是防御性的(例如保护某些地区或利益),也可能只是维持政治现状而已。因此,十分明显,象克劳塞维茨提出的“决定胜负是会战中胜利的结果”这个公式并非对于所有的目标都适用。只用下述这条一般原则可以适用于一切情况:不考虑解决问题所用的方法,而只考虑想要达到的结果。这个想要达到的结果就是迫使敌人接受我们想强加于它的条件。在这种意志的辩证法中,当对敌人己经产生某种心理效果时,问题就已经解决了:那也就是说,他已深信再发动或继续斗争都是无用的了。

    自然,这种结果可以用军事胜利来获得,但那并非唯一的方式。有时,军事胜利可能是无法获得的(例如对阿尔及利亚的反抗力量);其他的方式可能更为有效,这常为事实所证明。如果能从正确的角度,也就是从敌人的心理反应的角度来观察这个问题,则对于什么是决定性因素,就能够获得正确的认识――而且根据同样的道理,我们就可以确立一个思想过程,使其对于战场上的直接军事胜利,以及所谓新的核威慑战略,都能同样适用。

    在对于克劳塞维茨的分析中,列宁曾经创造了经常为人所引用的格言,明白地指出决定性因素是心理性的。他说:“在战争中最正确的战略就是尽量延迟行动,直到敌人的精神崩溃,足以使一个致命的打击变得可能和容易时才动手。”不过,他是作为一个革命者来考虑问题的。他把政治行动看成是一种心理上的炮火准备――这和克劳塞维茨的古典的军事观念恰好相反,后者认为要用军事的胜利来摧毁敌人的精神。所以,照我看来,可以拟出一条普遍性的原则如下:要想解决问题,必须首先创造、继而利用一种情况使敌人的精神大大崩溃,足以使它接受我们想要强加于它的条件。

    这就是对立意志的辩证法中的基本原则。

    战略可用的手段

    当我们再进一步考虑战略所应用的手段时,这种正确的推理过程就更为清楚了。

    要想达到所要求的结果,战略必须有一整套可用的手段,包括从核轰炸到宣传鼓动或贸易协定这个范围的所有的物质和精神手段。战略的艺术就是要从所有可供使用的手段中,选择最合适的手段,并且配合使用,使它们产生一种心理上的压力,足以达到所要求的精神效果。

    要想选择最适当手段,必须根据自己的能力选定敌人的弱点。要想做到这一点必须分析什么是我们所要求的决定性精神效果。我们想要使谁屈服呢?最后必定是敌方的政府;不过在某些情况下,在领袖人物身上做工作,可能比较容易(例如在巴特?戈德斯贝格或慕尼黑的张伯伦)。所选择的论据必须是他们所最易接受的。有时,最好的方法是直接针对某一部分舆论做工作,这种舆论可能影响对方的政府,或其同盟国的政府,或联合国组织。如果争执的问题颇小,则这样的压力也就足够了。如果所争执的问题比较重大,也许就必须采取行动,包括使用武力。但在选择手段时,还需要对敌方的弱点和我方的能力都加以充分的考虑。举例来说,一个传统形式的军事胜利也许是不可能获得的,或是冒险太大的。如果是这样,也还有其他许多方案可以采用:(1)以引起国际行动为目的的革命暴动。例如在慕尼soudu.org黑会议之前,苏台德区的日尔曼人所采取的行动。(2)以推翻政府为目的的暴动。例如1948年在布拉格发生的政变。(3)经济压力。例如1935年对意大利所作的经济制裁。(4)与国际压力相配合的长期游击战。例如越南和阿尔及利亚的对抗。在作选择时,还必须分析:在所有各种可能的方案中,哪一种最足以对敌人领袖的思想产生决定性的影响?如果最后还是必须采取军事行动,那么其目标是什么?是否应根据克劳塞维茨的学说,以“消灭敌人军队”为目标?这是否可能?如不可能,则是否应以局部的成功为满足(例如1854年的克里米亚战争)?如果应当这样,则应在何处寻求成功?敌人的哪一部分兵力是它的生存所必需的(例如在英国为海军,而在法国则为陆军)?哪个地理区域是它的生存所必需的?对其首都的占领是否极为重要或者毫无价值?是否仅作毁灭的威胁就够了?如此等等。这种分析工作必须不断地进行,直到我们找到了这样一些手段,我们既有能力使用它们,而它们也适用于产生我们所要求的结果。

    战略计划

    现在就可以做出战略计划来了。我们讨论的是辩证法问题;所以对于每一个拟议中的行动,都必须计算敌方可能的反应,并做好防范的准备。敌人的反应可能是国际性的或国内性的,是心理上的、政治上的、经济上的或军事上的。所计划的每一个连续性行动和对于敌人反应的对策,应综合成为一个相关的整体,其目的是确保执行计划的能力,而不受敌人抵抗的影响。如果计划是良好的,则应无挫折的危险。其结果就是一种“防风险”战略,这种战略的目的是要确保我们自己的行动自由。自然,战略对于导致最后解决问题的一连串事件,都应有清晰的构想――但过去在法国,无论在1870年或1939年,在印度支那或阿尔及利亚,情况都并非如此。还应当记住,在国际舞台上将要发生的事情会使两个对手之间的斗争更加复杂。同盟国甚至中立国的压力都可能具有决定性的作用,例如在苏伊士。德国人正因为未能掌握这一点,才在两次战争中失败。它入侵比利时而导致英国参战,又采取无限制潜艇攻击的政策,而使美国也投入战争。所以,正确断判国际形势对于我方行动自由的影响,是战略中的一个重要部分。这一点在今天尤为重要,因为核武器的出现,使世界各国之间的互赖性更加突出了。

    战略的样式

    依照双方所能动用的相对资源,以及所争执问题的重要性,战略计划通常可以分为若干不同的样式。下面是最典型的几种。

    (1)如果目标只有中等程度的重要性,所能动用的资源比较大(或者所拟采取的行动有可能使强大的盟国资源也被引入行动之中),那么,也许只要以使用这些资源作为威胁就能促使敌人接受我方所提出的条件。如果只想迫使他放弃其企图改变现状的努力,则可能更为容易。这一战略样式,称为直接威胁,作为核武器出现的结果,在今天最为流行。它也是威慑战略的结构基础。

    (2)如果目标仍只有中等程度的重要性,但所能动用的资源却不足以构成一种决定性的威胁,那么,要想达到理想的目标,必须采取比较阴险的方法:那可能是政治的、外交的、或经济的方法。这种战略样式称为间接压迫,曾为希特勒和苏联所惯用,这主要不是因为德国和苏联缺乏实行压制所需的资源,而是由于敌方力量的直接威胁产生了威慑效果。当行动自由有限制时,这种战略样式最为适用。

    (3)如果行动自由是受到限制的,所能动用的资源也是有限的,但目标却具有巨大的重要性,那么要想达到目标,则必须采取一系列连续行动。在这些行动中,直接威胁和间接压迫与有限度使用武力相配合。这种战略样式称为一系列连续行动,为希特勒在1935年到1939年所使用。不过仅当其目标的重要性显然较小时,他才能够获得成功。一旦这种“蚕食”的办法可能影响到主要目标时,他就还是不免陷入大战之中而不能自拔。英国的岛国形势使之通常都是采取这种间接实现的战略,这是利德尔?哈特曾经详细分析过的。那些据有坚强的防御地位(或受到自然良好保护)的国家、那些想动用较小的攻势资源并采取缓进的方法以期达到重要结果的国家,采取这种战略特别适宜。这种分段前进、间接实现的方法在18世纪的欧洲战争中是一种常见的现象,因为那时各国所能动用的资源通常都是相当有限的。

    (4)如果行动自由很大,但所能动用的资源不足以保障军事胜利的实现,那么,也许就须求助于一种长期斗争的战略。其目的是使敌人士气低落、身心疲惫。为了保证这种斗争能长期坚持下去,所使用的资源必然是极为原始的,但其技术却要迫使敌人作极大的消耗,以至于无法持久,这通常就是在广阔的范围内使用游击战术为主的总体战争。这种战略样式称为低军事强度的持久斗争。通常应用于殖民地解放战争中,并已取得成功。其主要的理论家是毛泽东。值得注意的是,采取这种战略需要战争的参加者有相当的精神忍耐力,其先决条件就是在斗争中必须有强烈感情因素和高度发展的民族团结精神。因此,这种战略在解放战争中最为适用。不过,要能获得成功,则所争的目标对于作战一方的重要性必须远比对于另一方重大(在殖民地解放战争中就是如此);或者必须获得正规兵力的援助,而游击兵力只居于辅助者的地位(例如1944年到1945年的欧洲解放战争,和1813年到1814年的西班牙战争)。

    (5)如果可动用的军事资源很充足,则可以通过军事胜利来解决问题。冲突将是很猛烈的,但应设法使冲突时间尽量缩短。只要在会战中消灭敌方的兵力也许就足够了,尤其是当所争执的问题对于敌人并非绝对重要时,更是如此。如还不够,则必须进一步占领其领土的全部或一部分,以使舆论认清失败的事实,并强迫他接受我方的条件。自然,如果胜利者早就埋伏了一支第五纵队在敌人的后方,那就更易于促使失败者认输。法国革命和拿破仑的胜利都是例证。第五纵队在支援军事行动方面当然也可以起重要作用。这种战略样式称为以军事胜利为目的的猛烈冲突,那也是拿破仑时代的传统战略。其主要理论家就是克劳塞维茨,不过他的理论却经常为其门徒所曲解。在19世纪和20世纪的前半段,欧洲的战略思想也以这种样式为主流。它被误认为唯一的正统战略。所以才产生了1914-1918和1939-1945年的两次世界大战。这两次大战都证明克劳塞维茨-拿破_4460.html仑战略的局限性。军事胜利很象外科手术,要想成功地解决问题,则当时的军事能力必须足以保证军事胜利的迅速和彻底。在整个战术和作战的演进过程中,出现这种局面的时间非常有限(我们稍后在讨论作战战略时将加以评论)。撇开这些特殊的时间,使用克劳塞维茨战略的结果只能是使双方都陷入一场规模巨大的军事斗争,最后形成僵局。例如,从1914年起,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时为止,打的都是阵地战;德国人在1940年虽然在欧洲大陆取得了胜利,但未能跨过英吉利海峡,并且终于陷在毫无希望的俄国战争中,在上述这些情况中,都是仅在长期耗消之后,才确定胜负,而巨大的消耗比起战争的目标,完全是得不偿失。其结局是,胜利者和失败者都完全筋疲力竭。值得注意的是这样的事态发展在拿破仑的战争中已早见端倪;拿破仑正是因为同时与英俄两国作战而终于失败的。不过,克劳塞维茨和他的门徒们,却似乎是只注意到那位皇帝的胜利,而不曾认清其战略的局限。很可能就是这种思想上的错误,才使欧洲丧失其世界霸权。

    结论

    以上所讲的5种战略样式,只应看成是几个例子,而不是说战略的分类仅此而已。

    这些样式的主要价值在于使我们认清,战略可能选择的行动方案是各种各样的,从而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战略思考过程的性质和特点。应用在战术或后勤上的思考过程几乎完全是有条理的,它们的目的就是要合理使用现有的军事资源,以产生预想的结果;政治思考过程则必须能够判断何者是舆论所希望的,或何者是其所能接受的;因此,心理学和直觉都起着相当大的作用。但是战略思想是一种精神过程,既是抽象的又是理性的,并且必须能够综合心理和物质这两方面的资料。一个战略家必须具有分析和综合这两方面的巨大能力;要搜集资料以便据此作出判断,就必须进行分析,而综合则是为了根据资料产生出判断来。而所谓判断,事实上就是在许多不同的行动方案之间作一个选择。

    上述5个例子也表明,有许多战略家认为天下只有一种战略样式,那是错了。上述每一种样式都各有其提倡者,而且也都建立了一套理论,宣称那就是唯一的答案,或者至少也是最好的答案。事实上,每一种样式都可能是最好的答案,不过那只限定在某种环境中。如不对支配战略的各种因素加以适当的分析,则选择行动方案时,往往以习惯为依据,或为当时的风气所左右。结果是各国政府不能控制事变的发生,目标的冲突终于引起可怕的国际灾难。今天的世界正在经历一个史无前例的再调整危机,与此同时,科学、工业化和心理作用对于军事艺术的影响日益增大。所以,较之过去任何时代,我们都更需要发展一种思想方法,使我们能够控制事变,而不受事变的左右。这就是战略为什么在当前如此重要、如此值得研究的缘故。58xs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