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极
小时候,老师要求我们写一篇《爱的不等式》的文章,文章的主题是关于父母与孩
子之间爱的付出的不对等关系。大意是:父母对子女的爱比子女回馈父母的爱,要多得多。
如果放在秤杆上,一定倾向父母这边。
众所周知,中国的父母是这个世界上对孩子倾注最多爱与关怀的长辈了。在日本。孩子
跌倒了,父母不会主动去扶,而是鼓励他自己站起来。在美国,孩子为父母办了一些力所能
及的事情,可以收取适当的报酬。但在中国等于天方夜谭。我举这两个例子,不是说美国人
与日本人对自己的孩子缺乏爱与关怀,而是说他们对孩子的独立性特别重视,因而在一些不
致命的时刻与场合,忍痛割“爱”,坐视不理了。
但我们毕竟是地地道道的中国人,一方山水养育一方的人,我们有中国人共同的缺点与
优点,而对孩子的爱与关怀是我国传统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主题之一。甚至还上升到法律的
]高度:父母对未成年子女有养育的责任。
商店里,父母对琳琅满目的物品无动于衷,但是孩子相中的物品,父母却慷慨解囊,一
掷千金。餐桌上,父母把鱼身让给孩子,却把鱼头留给自己。这一切,我想每一个有孝心的孩子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当孩子也做了父母之后,当年的那一幕幕场景又复演来,真爱永存!但是从局外人的眼光来看,我们总觉得父母对孩子的爱似乎多了一点,甚至有些宠爱的嫌疑了。但是孩子回馈给父母的爱又似乎太少了一点。于是我们都得出了“可怜天下父母心”、“爱的不等式”等相关结论。但是我们有没有从孩子的角度认识考虑过呢?作为孩子,除了优异成绩与良好表现之外,我们拿什么来孝敬父母?眼见父母白发苍苍,步履蹒跚,我们身上有多少钱可以为父母买保健品,延年益寿?
所以有时候,不是儿子对父母爱地不够,体贴地不够,而是缺乏爱的能力,关心的能力。爱是有条件的,不是每一个有爱心的人都具备。
单方面地从父母或孩子的角度考虑,会很轻易得出“爱的不等式”的结论。但是你综合考虑一下,父母儿子双方的爱其实是恒等的,但前提是幸福的健康的家庭。
爱的本身是自足的,它不要求回报来成全这一自足。就像做好事的本身是快乐的,自足的,不要求被帮助的人的报答。否则只是买卖。对为善的结果有所希冀的人,不但毁了善的本身,也将自寻烦恼。
父母对孩子的爱,不妨看做一种“善举”,既然是“善举”,就不能要求孩子的回报来满足这种举措。而孩子对父母的爱,也不外乎是。所以我说:有养育之心的父母与有孝顺之心的子女,彼此的爱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就像一个人手心与手背上的肉,唇齿相依,生死与共,为追求平衡,你能忍心因为手背少肉而把手心的肉割些下来给它补上吗?平衡有那么重要吗?断了一只胳膊的维纳斯不是最漂亮的雕像吗?艺术因不完整而完整,人生是这样,爱也是这样。
懂得爱的真谛的父母,不需要孩子给自己多大的回报。他们知道养育,是爱的倾注与移植,不是投资,也不是赌博。他只是付出,付出,付出,哪怕付诸流水,也无怨无悔。同理,懂得爱的真谛的孩子,不奢求父母能给自己捎来多好多大的礼品,他只是努力,努力,努力,即使身无分文,也不忘在心里默默地为父母祈祷。
真爱是恒等的,父母为孩子买的那台液晶电脑,与孩子为父母亲手泡的那盆洗脚水,散发着相同的光彩。在爱的天平上,是等值的,而且是永远的等值!同样让我们觉得温馨与亲切,同样让我们觉得欣然与感动,同样让我们更加珍爱着这个与我们生命息息相关的人类世界。58xs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