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川民家人


本站公告

    富川民家人

    作者:唐玉文

    在广西富川,生活着一些自称为“民家人”的人,从民族的角度来看,他们包含着汉族、瑶族等族同胞,从语言的范畴而言,他们喜欢讲“百姓话”、“七都话”、“八都话”、“九都话”等,从所处的地理位置来看,民家人村寨大都沿顺着潇贺古道(今富阳—麦岭、朝东--白沙)一带而居,如朝东的秀水、福溪,城北的周家,麦岭的和民、大鼓街、宝剑寨,葛坡的义极、林桂、合洞、深坡,富阳镇的巩塘、黄龙、石家寨、西坪,福利的井头、书坪,古城的石脚、杨村,柳家的毛家寨、石坝、白露塘等,从民居特色来看,民家人居住的村落,大都有门楼石街,祠堂戏台,青砖绿瓦、天井神台、厢房走檐的上下厅、多间堂,有人将这些门楼、天井、多间堂的座宇称为“民家围屋”,宽敞、壮观、适用,WWW.soudu.org可与客家围屋相媲美。他们与不wWw.同语种的梧州人、客家人一道,祖祖辈辈世世代代,为发展、繁荣富川瑶乡的经济、文化事业作出了巨大的业绩和贡献。

    何谓“民家人”?据考证,“民家”之称首源于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明将沐英攻占昆明,元朝残余势力彻底失败。次年二月袭大理,俘大理总管段世、段明兄弟,再尽徙段姓、高姓贵族羁置安徽凤阳,传统政权整个上层被抽走。后陆续迁徙内地汉人到白族地区屯兵,插花安置。当时的屯田分为“军户”和“民户”,对少数民族则称为“夷户”。似因白族经济、文化接近汉族,故也被称为“民家”,以别于其他民族。此后,历代当朝为了便于统治少数民族地区,便沿袭此例,将大量的汉族军民迁徙到壮、瑶、畲、土家等少数民族地区屯田、居住。这里的“民家”显然是相对“官家”、“军家”的指称,后期连白、土家、瑶等族人也渐用其作为自称。这个称呼强调白、瑶等族群长期作为“民”契合了主流文化,也让人更多注意到其与主流同质的一面而掩盖了它的族群表征。由于政治和民族歧视,白(瑶)族在外人前面表现的是自己与“汉”(主流文化)接触的一面,并有着一个主动趋同于“汉”而又把认同潜隐于族群内部的过程。

    我国著名的民俗学研究专家萧亮忠先生在《民家人探源》一文中写道:“据传,西江流域的广西桂东北的部分地区,也有“民家人”之说,该族群中有汉人,亦有同化之瑶人、僮人(汉与瑶、僮同化或瑶、僮与汉同化),其住宅、饮食、婚丧习俗极有特色,其中尤以客家围屋、民家围屋(深宅大院)的住宅特色为甚,尚待考证和研究。”由此可见,生活在桂东北的“民家人”,早就受到人们的关注并进行过研究。

    富川的民家人的婚恋,皆花轿拜堂,媒妁成婚。他们的民歌以诸如“高高山上种高粱,高粱酿酒满屋香”及“郎见妹子来,花衣绣花鞋”一类的七字、五字的四句山歌。有熬酒、磨豆腐、做排散、编竹笠等手工艺,喜欢喝酒、吸旱烟,他们的铜嘴长竿竹烟筒非常有特色。他们喜欢穿布鞋,对襟衣,以前还有不少妇女裹小脚,织布绣花。过年过节赶庙会,大多村寨都喜好请戏班子唱桂剧,一些村寨还有自己的戏班或桂剧团,如富阳镇的富阳街、巩塘,葛坡的林桂大村,朝东的秀水、油沐等,他们喜欢调龙舞狮,一些村寨到年节庙会还砍牛祭神,如古城的石脚,福利的井头,石家的小田等。不少村寨都有祠堂和寺庙,如秀水的状元楼,富阳镇的何家、毛家祠堂等。

    民家人的旧居,大都是有门楼天井、东西厢房、前后厅的深宅大院,居住一祖衍生的多户人家,通称宅院,还有民俗学家称之为“民家围屋”,堪与客家围屋相媲美。统观富川的民家围屋,最出名最有特色的,要数古城秀山村民国著名将军胡天乐的故居了。它占地百多亩,高墙绿瓦,大青石板街,洋派门楼,龙檐凤脊,大天井套小天井,绘有书画,厢房数十间,碉堡高耸,清溪沿高墙石阶绕宅而流,住有好多户人家,当街威仪的大门石柱上刻着一幅名家书刻的对联:“入孝出第,用行舍藏”,门额为:“自求多福”,体现了胡将军爱国恤民、忠孝齐家的志向和抱负,堪称富川民家围屋之最。

    ——本文已发表在《贺州日报》2007年4月23日报第三版。58xs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