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道奇艺话舞龙


本站公告

    古道奇艺话舞龙

    作者:唐玉文

    每逢春节,富川都有舞龙拜节、欢庆丰收幸福以求得吉祥喜庆的习惯。从大年初二起,传统的舞龙贺瑞活动就伴随着送暖的春风和欢欣的锣鼓出现在瑶乡的城镇和农村,为一年一度的新春佳节增添了浓郁的喜庆气氛。

    一些老人言,舞龙作为一WWW.soudu.org种喜庆、奇妙的艺术竞技活动,也是沿古道传入富川的。大约是在隋唐时期,当时的冯乘、古富川境内,就有舞龙贺瑞的习俗了。大家知道,龙的形象是我国古代人民为寄托美好愿望而创造的,早在殷商时代,铜器和骨刻上就有龙形图案;周代铜器的龙纹已渐趋完整,“耍龙灯”在汉代民间就已相当普遍了。唐宋时间的“社火”、“舞队”表演中,“耍龙灯”已是常见的表演形式。宋代吴自牧著的《梦梁录》中记载:南宋行都临安(今杭州)“元宵之夜……草缚成龙,用青幕遮草上,密置灯烛万盏,望之蜿蜒如双龙之状。”在古代,人们把龙作吉祥的化身,代表着风调雨顺、人兴财旺、事业昌隆的愿望,因此用舞龙来祈求神龙的保佑,以求得风调雨顺,四季丰收,万事胜意。人们舞起用竹木铁丝结扎、外用绸缎或布匹制成的彩龙自娱或同乐,表现欢欣愉悦的心情。经过民间艺人多年来的不断加工和改造,到现在舞龙已发展成为一种形式完美、具有相当表演技巧和带有浪漫主义色彩的民间舞蹈艺术,世代相传并深为广大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

    舞龙最初是当时的官府作为庆贺仪式的一种活动内容引进冯乘、古富川的。官衙落成,官员到任及朝廷钦差到冯乘(古富川)视察或路过,当地的士绅官吏便请来舞龙队及其他形式的艺人敲锣打鼓、调龙舞狮、欢歌曼舞进行欢庆或迎接,并使之渐渐形成一种风气和必不可少的仪式。推而广之,一些官衙和富户为实用还组成了自己的龙狮队,大的四十多人,小的二十多人,请湖南、广东的龙狮艺人到富川传授调龙舞狮的技术,并将舞龙的运用范围扩大到年节、婚寿、建厦立业等喜庆活动中。据一些龙狮老艺人回忆,到富川传授龙狮技艺最有名的是广东的胡师父,最早的是湖南的李师父,艺人们代代口授说李师父在唐宋时期就到富川舞龙并授徒“讨生活”了。

    舞龙竞技表演,有“单龙戏珠”和“双龙戏珠”两种。龙身由许多节组成,每节间距离五尺左右,每一节称一档,由龙骨、龙把及用金黄、翠绿、火红、玉白等色彩绘龙鳞花纹的长布匹拼连而成,上接龙头下接龙尾,一条龙便算是扎成了。听老艺人说,组成龙身的“节”一般都是单数,九、十一、十三、十五节不等。龙头依照民间传说中的相貌、形状绘制而成,龙角高挑,怒目扬须,十分威武。舞龙的技法有讲究,舞九节龙的重在花样技巧,常见的动作有“蛟龙漫游”、“龙头穿花”、“腾云驾雾”、“龙摆尾”和“蛇蜕皮”等。舞龙时不论表演哪种花样动作,表演者都得眼明手快,首尾协调,用碎步起跑,所有动作由舞龙珠者以哨音统一协调指挥。舞十一、十三节以上长龙时,除表演蛟龙常见的动作外,还要作些“插花”“摆字”等难度大、技艺高的动作,他们所摆的都是一些吉祥喜庆的词和字。如“吉”、“喜”、“福”、“太平盛世”、“吉祥如意”、“五谷丰登”等。如果是两条龙竞技,谁摆的字笔划多,难度大,寓意好,就算谁夺魁。当表演者随着激烈的锣声鼓点舞动之时,只见长长的巨龙随着红色的彩诛飞舞腾跃,它忽而高耸似飞冲入云端,忽而低回下潜如倒海翻江。蜿蜒涌动,气势恢弘,令围观的群众留连忘返,赞叹不已。

    富川瑶乡舞龙还有个习惯,就是节日期间不但要在本村本镇舞龙,而且还要到外村外乡去表演,到村镇、县城的宽阔街头、广场去比赛、斗艺,以决雌雄。龙队进村入镇前领队要发喜柬,将“大吉”、“恭贺”、“吉祥”等大红喜帖贴在村人的家门或街道门楼上,让主家作好准备。龙队进村后要拜贴有红帖的人家或门楼,家主或村干部便将早就准备下的红包赠予龙队,还要好酒好菜款待龙队一番,主客同乐,将舞龙的气氛引向高潮。

    欢歌颂盛世,舞龙庆吉祥,每年的正月初二至元宵节期间,锣鼓喧天,鞭炮齐鸣,各个村镇的舞龙队都要出来大显身手,恭贺佳节。他们的表演气氛热烈,场面壮观,引动万人空巷,说笑唱跳,亢奋激昂。舞龙这种奇妙的技艺作为一种由古道引进瑶wWw.乡的文化艺术形式,既丰富了富川城乡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促进了民族民间体育运动的发展,也从一个侧面佐证了潇贺古道(楚粤通衢)对富川瑶乡的影响和作用。

    ——本文已发表在《贺州日报》2004年5月11日报上。58xs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