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唐玉文
芦笙长鼓舞是富川瑶族独有的民族舞蹈,一般在富川瑶族祭祀盘王、还盘王愿等大型节日和祭祀活动中所用。富川瑶族是一个古老而又具有强烈团结、进取意识的民族,它的舞蹈文化和其他民族一样,是随着人类wWw.的生产、生活而诞生的。富川瑶族的芦笙长鼓舞经历了最初的由无意识向有意识审美舞动的进化过程。它是融“巫”、“祭”、“娱”为一体的集体祭祀舞,对加强民族团结、发展富川瑶族文化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据考证,富川的瑶族居民的祖先,隋唐时期由会稽山、千家峒及浙江一带沿潇贺古道搬迁到富川县境内居住。故此,他们的生活习俗都还有古道遗存的痕迹。如婚丧、年节、食宿等方面,与湖南、广东、省内布努、白裤瑶的内容大同小异。即使是芦笙长鼓舞,也与八步区WWW.soudu.org土瑶的长鼓舞、湖广苗族的芦笙舞在内容、形式上有相近、相似的地方。只不过是富川的芦笙长鼓舞集这两种舞蹈的精华融汇入自身的特色,编创出这种瑶乡独有的民族民间舞蹈。
富川过山瑶喜跳三十六套做屋长鼓舞和七十二套赶羊长鼓舞,把瑶族筑房建屋及盘王猎羊丧生、儿女杀羊制鼓、击鼓为盘王报仇申冤等过程痛快淋漓地展现出来。而平地瑶却喜欢跳芦笙长鼓舞,与过山瑶所跳的长鼓舞同出一源,只不过后者在前者的基础上增加了大长鼓、芦笙、小锣这些乐器和它们的演奏形式、内容。
富川瑶族的芦笙长鼓舞,亦是瑶族为祭祀盘王而演跳的一种宗教性民族舞蹈,从中仍可看到“叩槽为号”的痕迹。在师公的引动下,舞队中二至八人的纯真少女,在音乐的伴奏下,身着五彩民族服装,挥动霓裳长袖,翩翩起舞,跳着美女双双,将敬仰和祝福奉献给盘王,以求人兴财旺,安康于世,从中仍然可见瑶民族原始图腾崇拜的影子。农历十月十六夜,师公事先挑选出来的四个纯洁少女授予长鼓后,寨中盛装的村民便抬着用竹木和彩纸扎成的大花轿,抬着丰盛的供品,系上象征瑶家圣地“千家峒”的特大稻谷、牛角,到盘古庙前焚香烧纸,请神接福,师公和手执长鼓的少女在芦笙、竹笛和小锣、长鼓的音乐伴奏下,先拜“九州”,请神还愿,以表达后人对先祖虔诚至尊的心情。芦笙长鼓舞除师公和伴舞的少女外,一般由两人执芦笙,两人执小皮鼓,两人执小锣,拜神后围跳,三个或更多的大长鼓在旁边围着,由六个壮汉用砂包边舞边击打,竹笛在旁边吹奏边呼号,节拍和谐,音乐悦耳,舞姿优美动人。此舞在祭祀活动中,一般至少十二人跳,象征时而姓瑶人,多可至四十八、六十四人群跳。人不论几多,但必须成双。现有的芦笙由六根长短不一的竹管制成,内装自制的响铜簧片,可奏出六个音,大小长鼓借以泡桐木为原料,内中挖空,两头大中间小,蒙上羊皮或牛皮彩绘而成。大长鼓因鼓身长鼓皮厚,为加强音响效果而在鼓内装上簧纸助响。历史上的大小长鼓均用羊皮作鼓皮,但现在大多数瑶寨中都有用牛皮精致莱蒙鼓的。现存的大小长鼓初步考证距今已有二百多年的历史,它的大头口径30多厘米,小头口径25厘米,鼓身长240厘米,重达十多二十公斤。小长鼓一般长56厘米,两端口径9厘米,且鼓身绘以象征性的图案点缀,古朴美观,十分好看。芦笙长鼓舞既是祭祀性仪式,也是一种娱乐性活动,它也常与“羊角舞”、“铜铃舞”、“绣球舞”、“采茶舞”等民间舞蹈择其相间而舞,与之相得益彰,引人入胜。
富川瑶族芦笙长鼓舞情节生动,舞姿刚健粗犷,曲调旋律宽广、优美、抒情,风格独特,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舞蹈动作七十二套又叫七十二变,经过长期的历史变革,至今在富川瑶乡的各个舞队中还保留得比较完整的有十多套,经常表演的有九套:一、头拜上四拜(又名头拜鼓);二、美女双双;三、坐堂齐;四、竹鸡爬泥;五、左边七;六、五足尖;七、三人舞;八、堂堂上;九、东北鼓。这些舞蹈动作不但体现了富川瑶胞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也蕴含着浓厚的民族特色和生活气息,保留着古老淳朴的艺术风格和散发强烈的泥土芳香,它与它的道具长鼓和芦笙一样,成为富川瑶族世代流传并引以为自豪的民族艺术瑰宝。
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瑶族人民用赶庙会、吹笙击鼓、歌舞笙箫等方式来祈求始祖盘王显灵,降福呈祥,庇佑瑶乡民众风调雨顺,世代昌荣。但是千百年来瑶族人民仍然摆脱不了流离迁徙、受尽欺凌压迫的厄运。新中国成立后,党的民族政策像阳光一样普照瑶乡,瑶族人民翻身做主人,芦笙长鼓舞也获得了新生。富川瑶族芦笙长鼓舞队多次赴邕晋京参加全国、全区的少数民族文艺汇演,一一获奖并得到各级领导的赞誉和亲切接见。这不但使富川的芦笙长鼓舞饮誉海内外,为我县瑶族人民争了光,而且也从另一个角度体现了潇贺古道对瑶乡的民族民间传统艺术形式的影响及推动、传播作用。
——本文已发表在《贺州日报》2004年11月30日报。58xs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