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唐玉文
富川瑶乡,历史悠久,民风淳朴,由于受楚文化的影响,这里古街古桥古寨多,奇山奇水奇洞多,形成了富川瑶族自治县秀丽独特的旅游资源。古街有富阳街麦岭街古城街,古桥有回澜桥青龙桥蟠溪桥,古寨有福溪村凤溪村塘贝村,奇山有川岩红岩读书岩,慈云寺瑞光塔百柱庙秀水古戏台等古建筑也区内外驰名。至于提到名扬遐迩的古寨,当属始建于唐宋时代的福溪村了。
油沐乡的福溪村,是富川瑶乡堪与朝东秀水相媲美的唐宋古寨。它与回澜、青龙风雨桥比邻,位于秦汉萧贺古道、楚粤通衢旁。古寨中生活着不少瑶胞,距富川县城30多公里。它以其独特的唐宋时代的古村落结构和富川瑶乡少有的历史人文景观,如一颗古老而璀璨的明珠闪烁在富川的奇山秀水之间,吸引中外游客赴川入村观光揽胜。
福溪这座始建于唐宋时代的古老村寨,四面环山,水土肥沃,人杰地灵,物产丰饶。环村而建的古老石墙活像一条莽苍腾跃的巨龙,隐掩于翠竹绿树之中,起到防御匪盗、回护村寨的作用。村前一边田园果林,杨柳依依,桃李芬芳,稻粮肥硕,燕语莺歌。村后古木参天,幽静清凉,山花点染,蝶舞蜂翔。加之篱上豆蔓,架上瓜藤,村民们或荷锄或携筐,或披蓑或戴笠,收播、耕耘于其间。啃草的小犊,戏水的白鹅,呈现一派姹紫嫣红、流光溢彩的山乡美景,令人不禁歌之绘之,身心俱醉;它四周山岭起伏,村井村烟花红柳绿,鸟语花香谷黄蔗甜,宛若一幅刻绘精美的天然画屏,使它成为了古冯乘(今富川)境内的一处古人文景观和旅游胜地。
古寨原名叫沱溪,唐时住人,宋时立寨,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据其《福溪源流记》所载:“厥予村境蒋、周、陈、何各县贤祖列宗,分异邑郡县,于唐末宋初先后不一地迁徙而来。其初地形凹凸高低不等,故名为沱溪。后经祖先辛勤僻野开拓,扩展兴修建砌,物丰丁旺,安居乐业,更名福溪矣!”村中何姓祠堂大门东侧的粉壁上写有该姓祖先由秦朝都城咸宁搬迁到此经过的《乡官路引歌》,其诗曰:“寿光辞别出湖常,无锡会坛步凤阳;婺源石棣东流过,九江彭泽娶妻黄;停住德安居九载,随身六子到萍乡;万载亦居年十四,五六咸宁至武昌;大冶衡阳酃县富,蓝山永郡道州庄;路遥五万三千里,万水千山卜福坊!”从诗里他们搬迁路线中“永州—道州”至富川的这一段,正是潇贺古道的北段主干道,从中我们可以推断出,福溪村的何姓先民,正是经由秦之潇贺古道、汉之楚粤通衢搬迁到此建寨定居的。
统观福溪村的街道布局和民居建筑的特色,与中原古汉民族村落差无二致。 从福溪完小穿门楼进入福溪村,长达两华里的大青石板街令人赞叹。尤其是古寨中间的那一段,块块街石一样大,长方形石条镶嵌在街的两边,与秦汉古道宽度一样,正好承受车轮的辗压。这些街石块块光滑如镜,平整异常,走起来十分舒服。清澈见底的福溪沿长街缓缓流过,溪中倒映蓝天白云,溪畔满是浣衣挑水的男女村民,充满了浓郁的乡村生活气息。街道的两旁,房屋鳞次栉比,炊烟袅袅,民宅皆为唐宋时代结构的青砖绿瓦的老式建筑。青石台阶步步登高,古旧木门层层深进,木板拼连的铺面,窗台构成的货橱,叫卖米酒豆腐的挑子时有走过,显现那时村中自给自足、简易贸易的小农经济的痕迹。个个门楼有深巷相通,户户人家有浅道相连,并列于石街东西的十三个门楼廊阁雕龙绘凤,留诗录词,神韵各异,千姿百态,挂满了“文魁”、“进士”、“武举”之类的烫金牌匾。牌匾最早的为明朝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最晚的为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门楼的左右两旁摆有鼓形石饼,高约两尺,如车轮象征着千里迁徙立寨的寓意,且石饼的上下两端皆刻有莲花、菊花、蝙蝠等装饰图案,名曰“功德石”,也叫“进士鼓”,展示该村昔日的荣耀。
此外村中还建有陈、周、蒋、何四个祠堂,每个祠堂都凝聚着各个姓氏先民迁徙、创业的不平凡的历史,以及他们昔日卓著的功绩和荣耀。翻读他们族谱的前言或序、跋,上面记载着该族的志士贤才由古道而外出经商、入仕、应试、从戎立功创业的传奇经历,潇贺古道、楚粤通衢、富川古驿道对他们的影响、帮助更是显而易见。尤其是又名为濂溪祠的周氏宗词,更是不同凡响。祠中供奉有他们的先祖、宋代大理学家及文学家周敦颐即濂溪先生的塑像,祠壁上还书有濂溪先生的名著《太级图说》全文及《爱莲说》的语录。周氏族谱云:“先祖周敦颐在道州为官路过此地时,看中这块风水宝地,便留一子在此定居,繁衍至今。”民国版《贺县志》载周敦颐出生在贺县桂岭镇,据此推论,他北上应试入仕,必是由富川古道往返,方才得以途经福溪并留一子在其定居的。换一个角度说,古道对富川境内民众的经济、文化、生活的影响,福溪村周氏族谱又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切实可信的例证。
据村人介绍,村中原先有二十四座庙宇,二十四座戏台。庙宇中暮鼓晨钟,香客往来,戏台上丝竹悦耳,好戏连台,体现当时的人文景观。由于时代更替世事沧桑,其中仅有一部分庙宇和戏台得以保存下来。现有的几座庙宇和古戏台富丽堂皇,结构精美,造型别致,令人赞叹。特别是村人为纪念后唐末年马楚大王剿灭匪寇、建立地方政权、开拓福地使民众安居乐业等功德所建的百柱庙(亦称马楚大王庙),更是特 色独具。马楚大王庙原来规模较小,初建于唐末宋初,直到明永乐十一年(公元1413年)才拆除小庙,增制增容,在原地重新扩建。到明弘治十二年(公元1499年)扩建得规模更雄伟,设备更完善。整座庙宇皆用质坚如石的古楠、大水杉木、香檀木建成,十分堂皇和珍贵。该庙高6.13米,进深21.94米,面宽20.86米,由76根高2—5.5米、直径20—30厘米的粗大圆木柱和44根吊柱、托柱支撑而成。ObOOkO.cn这座120根格木大柱建成的古庙就座落在灵溪河畔,所以人们又叫它灵溪庙。
庙门的两侧有歇山侧厅,莲花墩座上的120条粗大木柱雄浑挺拔,气势恢弘。如意斗拱交错纵横,扶手榫枋天衣无缝,宽敞大厅铺砖镶石,托柱莲花墩、云彩花墩形像灵现,尤其是大殿中的大柱上全都画有蛟龙破雾、神仙腾云等吉祥图案。庙门前祭台上盘旋的石龙、正殿中供奉的神灵,以及该庙的布局、建筑工艺,除了保留富川地方的显著特色外,还融汇有唐宋中原古汉民族的建筑特点。除了旅游胜景的魅力,更重要的是该庙的历史价值,它的建筑年代比容县的真武阁还早163年,侧畔有濂溪祠、灵溪桥等名胜交相辉映,它们与回澜风雨桥、富川古明城一样,都是广西古建筑中不可多得的珍品,是人们研究古代建筑工艺的极好史证。
此外,村中还有大青条石建成的古屋、供唐宋车舆通行的驿街、古色古香的编织刺绣工艺、桂剧京剧祁剧及锣鼓京胡二胡等戏剧形式与乐器、端午、中元、中秋等过节习俗,凡此林林种种的现象都说明了潇贺古道对该寨、该庙及当地民众产生过十分明显而重要的影响,为他们的经济、文化发展发挥过积极而显著的作用。
— —本文发表在《贺州日报》2004年7月31日第三版。58xs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