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好战必亡与忘战必忧】


本站公告

    在国剧《汉武大帝》中,有大臣引用《司马法》“国虽大,好战必亡”的训诫来阻挠汉武帝刘彻对匈奴用战的决策,但武帝却直接点明“国虽大,好战必亡”只是其一,它还有下半句,“天下虽安,忘战必忧。”

  匈奴对汉的政策,越来越放肆,越来越贪婪,与匈奴进行一次大规模的军事较量,已经是事在必行。武帝敢战,但并不好战,它之所以敢战,正是因为“天下虽安,忘战必忧。”

  试想自景帝以后,大汉帝国屡以和亲政策扬汤止沸,换取暂时的和平与安宁。尽管这是个极有屈辱之嫌的下策,但对于当时的汉朝来说,也是唯一可行的对外国策了。

  然自武帝即位,大汉朝无论是国力、民力、财力以及军事,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武帝认为没必要再忍气吞声与匈奴和亲,否则终有一天匈奴会向大汉帝国摊牌,铁骑踏入中原的日子也越来越近了……

  “忘战必忧,”武帝认为这四个字比“好战必亡”更适合当时的形势,于是他毅然力排众议,启用新人卫青、霍去病,对匈奴进行了长期的浴血征伐。

  匈奴最终并没有被完全消灭,但已经四分五裂,散落在草原深处。而武帝也看到了自己国家因连年征伐所带来的种种损失和惨烈景象,则又勇敢地颁发“罪己诏,”对自己长年的劳师远征进行检讨。一句“不能再打了!”结束了与匈奴长达十数年的血战,但也使匈奴再也无力与大汉相抗,解除了边关威胁。

  不必讳言,武帝最初的目的和决策无疑是正确的,但在战争后期,他就像一个杀红了眼的战士,延续了并不该再延续的战争,由“忘战必忧”逐渐倾向“好战必亡”的历史规律,所幸他醒悟及时,没有给国家带来更大的灾难。

  由历史可以总结,“好战”是和种贪欲,“忘战”是一种消极,两种极端,或利或害,故而《司马法》并排列出两者之间的区别和所造成的不同结果,留给后人择利而用,而绝不能单纯去认定这两种论述中的某一种是绝对正确的。

  把这个结论延伸到今天,在我们的生活中,同样也存在着“好战”与“忘战”的两类代表,有的人为了事业而不惜一切,最终反而会饮恨无穷(如商业奇人胡雪岩),甚至置亲情于不顾(毕淑敏《孝心无价》一文中有震撼之笔);而有的人则得过且过,今朝有酒今朝醉,明天没吃喝凉水。

  事业的成功并不能代表人生的完美,人生的完美则应该有成功事业的成分在其中。居安思危,是生活先决条件的保障和鞭挞;忆苦思甜,是对生活主体所应有的基本责任。在“忘战“与”好战”之间寻找一个平衡点,公、私兼顾,情、业兼得,生活会更加丰富多彩。一味“好战”只能使自己的欲望无限膨胀,从而一生不得安宁;忘战则会使人最终失去生存的根本条件。阴阳的平衡与调和,是创造美好人生的关键。

  一时兴起,发此拙论,暴龙神让各位见笑了。58xs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