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术篇——柔术


本站公告

    1—柔术起源于公元2000年前古老的印度,通过中国进入日本,在那里古代的武士们将它发扬光大,创造出“柔术”,意为“以柔克刚”之术。

  柔术从其渊源来看,它与中国的武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最早对柔术的定义出现在日本的古籍《拳法秘书》中:今世所谓之柔术也,于《武备志》中称之为手搏。在日本开始有此事,是近世有陈元斌者,来我国寓居江户浅府的国正寺,另有浪人福野七郎右术门、矶贝次郎左门、三浦与次右卫门者,同寓居该寺住在一起。元斌说:大明有擒人之术,我虽不懂此术,然常见之。上述三浪人闻其术,便自己钻研磨练,后便能善其术。尽柔之和语始于上述三人传之四方。

  此术之理是持之以柔,不与对手争先,不急于求胜。要修虚静之心,见物不妄动,遇事在沉着冷静而不浮躁。能做到沉着,则需要用调息法。

  国昌寺文书中也有关柔术的历史记录,陈元斌于日本宽永三年至四年(1626-1627)居于江户西久保国昌寺。在该寺文书旧记录中,记载了陈元斌当时传授柔术的经过。后国昌寺遭火灭,很多文稿手迹均被焚,劫后留存有关柔术旧记录。

  《拳法秘书》将元斌拳法同道家哲学结合,使其系统理论化,从而构成独特而鲜明的“拳道”思想体系(阴柔之气)之道家拳法。这在具有传统“禅儒”思想“禅武”天下(阳刚之气)的江户时代,是划时代的革命理论。

  《拳法秘书》的“拳道”系统理论,在当时东亚汉字文化圈的武文化中,亦是位列前茅的。即使在清代早期,拳法的文字理论化,亦要到十八世纪七十年代。

  大明擒人之术衍生的柔术,其取名最可能来自东亚著名的抗倭名将戚继光的兵书《纪效新书·拳经捷要篇》中,强调要“活著(捉)朝天,而其柔也”。“活捉”就星擒之意,“朝天”就是摔跌之意,“柔”就紧柔制刚之意也。

  以柔制刚只是战术性技法,而《拳法秘书》的“持之以柔”,则紧规律性的柔之“道”,去指导以柔制刚的“术”。因此,《拳法秘书》很可能是在陈元斌的《老子经通考》出书之后写成,因为德川幕府的江户时代,是尊儒抑道,陈氏之书特为日本人了解老子思想而作。

  根据日本佚名作者的《拳法秘书》中,提到“近世有陈元斌”,史料登实应是德川家光时期(宽永三年五月入谒家光,见图A2-2-2),而提到“今世所谓柔术”,则是德川家纲时期。著书的年月可能在陈氏的《老子经通考》成书(1670)之后和日本哲学大师贝原益轩的《和事始》(1683)引用《拳法秘书》之前,推断似在十七世纪七十年代至八十年代初,大约早于清代乾隆年间王宗岳的《太极拳论》一个世纪。

  2—柔术,是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一朵艺术奇葩,它正式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成熟于隋代,唐代进入宫廷,汉代百戏曾经一度鼎盛.新中国成立后,周恩来总理正式命名为杂技柔术.她与中国的戏剧艺术一样,门派,品种繁多,民族文化底蕴深厚.

  柔术,作为杂技家族中一个传统项目,被誉为超越极限的人体艺术 ,其中蕴涵着中华民族对圆文化的理解.柔术人体摄影,在国外早已司空见惯.人体模特的身体柔韧性几乎成了定义模特专业程度的标准.具有极好柔韧性的柔术模特一直是西方专业摄影师追求的对象且价格不菲. 如今的网络可谓五花八门,无奇不有,但关于柔术的系统知识却是凤毛麟角.摆在书店门口推销是形形色色的瑜伽教程,而翻遍书店的每一个角落,却肯定看不到柔术两个字,这也是我们鼓吹发扬光大柔术的一个原因吧.

  中华柔术,以惊,险,奇,美著称于世,成都军区战旗杂技团出访美国,震惊好莱坞,令斯皮尔伯格为之动情.

  中华柔术,本质上有别于瑜伽运动,不求奇巧,但求精美.举手投足之间,纤纤软体,刚柔相济,寓动于静,极至精美于毫厘之中. 柔术之艺术精神亦有别于舞蹈,情感不张扬于表演之中,寓意超越于形体之外.颇有点类似中国太极拳的意境. 柔之浑圆之中,含蓄着力量;软而不屈,坚韧十足.险中求稳,动中求静.沉默的毅力之间,掩饰不住的智慧和超越.尽显我中华民族的精神和追求.58xs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