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兵制(转)


本站公告

    六点更新,转张三国时的兵制让大家先看看。

  三国时的兵制(转贴)

  兵种:骑兵(骑士),步兵(材官),水军(楼船),车兵(轻车),屯田兵五个主要兵种。曹魏居北,以骑兵见长;孙吴地处江东,以水军取胜;蜀汉地形复杂,则以弩弓兵最为精锐。

  骑兵编制:以军为独立单位,设将军一员;军分若干部,部由校尉(军司马)指挥;每部有若干曲;曲辖若干屯。据战国末期《六韬》记载,一屯为三十人,如果到汉末仍然没有太大变化的话,这时候一个军因为1至2万人。参照西方军事编制,当时的“屯”就相当于“排”;“曲”相当于“连”;“部”相当于“团”;将军所辖的“军”就相当于一个现代骑兵军了。

  步兵编制:三国时期各将领的部属多少不一,同一官职而兵力并不一定相等。军队的编制也没有一致的规范。基层单位的编制,基本上是承袭汉制,但因上层领导官秩渐滥,封为将军的增多,统兵人数也相对减少。《通典.兵》中有一种编制,“五人为列(列有长),二列为火(十人,有头),五火为队(十五人,有头),二队为宫(百人,立长),二宫为曲(二百人,立侯),二曲为部(四百人,立司马),二部为校(八百人,立尉),二校为裨(干六百人,立将军),二裨为军(三千二百人,有将军、副将军也)。”这种说法很难证明为某时期、某部的具体编制,虽不见得准确,但大致上可反映汉及三国时军队编制的情况。

  单位伍什队官曲部校将

  指挥官伍头什长队头官长侯司马校尉裨将/将军

  人数510501002004008001600/3200

  所辖单位―2伍5什2队2官2曲2部2校/2裨将

  魏国

  魏国的军队,始建于曹燥。董卓进军洛阳时,曹操“散家财,合义兵”,组织私人部曲五千人参加了讨董卓的战争。董卓被杀之后,曹操自任兖州牧.为了扩充实力,他极力拉拢地方豪强地主武装。李典、许褚、任峻等都率领自己的部曲归附于他,成为曹操的亲信部队,也是以后魏军的骨干。初平三年(公元l92年),曹操追击黄巾起义军于济北,受降卒三十余万,男女百余万口,收其精锐者,号为青州军,成了魏军步兵的基础。曹操以后所进行的各次战争,多得力于这支部队。

  曹操占有凉州等西北产马地区后,骑兵有了较大的发展。特别是在征服了三郡乌丸之后,将“乌丸万余落,悉徙其族居中国(中原地区),帅从其侯王大人众与征伐,由是三郡乌丸为天下名骑”。骑兵的数量虽不如步兵众多,但是魏军在战场上冲锋陷阵、决定胜败的主要力量,是魏国军队的主要兵种。与蜀、吴两国的骑兵相比,魏军骑兵不论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占绝对优势。

  曹操统一北方后,为进军江南,曾创建水军。建安十三年(公元2O8年)正月,曹操在邺(今河北临陆漳西南邺镇附近)筑玄武池训练水军。当年秋曹操南攻荆州,刘琼归降,荆州水军尽为曹操所有。赤璧一战,曹操败北,焚舟逃逅,水师无存。次年春,返军至瞧(安徽毫县),即“作轻舟,治水军”。魏国建立之后,文帝曹丕也很重视水军的建设。黄初五年(公元224年),“为水军,亲御龙舟,循蔡、颖、浮准”;六年,又“为舟师东征”,至广陵(江苏扬州)“临江观兵”。景初元年(公元237年),还曾“诏青、充、幽、冀四州大作海船”。但由于地区遣船能力及人民习惯等条件的限制,魏的水军与吴国相比,始终居于劣势。

  综上所述,曹魏的军队有陆军、水军两个军种,陆军中又有骑兵和步兵闽个兵种。其中数量最多的为步兵,而战斗力最强的则为骑兵。曹操在赤壁之战时,号称八十万,显系夸大之词,但据当时的吴军统帅周瑜的判断,水陆步骑亦有二十佘万之众,连间中原地区各地镇守部队,总兵力当在三十万人左右。此后,在长期的战争中,兵力时有消长。魏灭蜀时收降蜀军十余万,总兵力已近五十万,这是魏国兵力最盛的时期。

  蜀汉

  蜀汉有陆军、水军两个兵种,以陆军为主。陆军有步兵,骑兵,车兵,另外还有相当数量的弩兵。弩兵是蜀军的精锐,战斗力最强。之所以有这样的编制,完全是由当时具体条件决定的。蜀汉军队数量有限,很难与拥有大量精锐骑兵的曹魏军队抗衡。为扬长避短,发展精良的弩兵势在必行。

  诸葛亮著名的八阵图,实际上就是步、弩、车、骑四个兵种相结合的混合军阵。利用战车结成以若干小方阵为单元的大方阵,步兵弩兵交错其中,阵前部设铁蒺藜,拒马,鹿砦等障碍物,当敌骑兵集团冲锋时,便利用弩兵依托战车射杀敌军;敌军靠近时则由长枪兵依托战车抵挡;敌军冲入阵内,因战车的阻碍和限制,兵力必然被分割,则乘机依托小方阵,以各种长短兵器夹击,各个击破。

  南中百姓,勇敢善战,擅长弩箭,蜀汉政权曾大量征发他们扩充弩兵部队。“五千家子蜀为猎射官”,还曾在曙陵(今四川彭水及黔江、酉阳地区)“发其劲卒三千人为连弩士”。仅从少数民族地区两次集体性征发,就有八千之众,加上原有部队,弩兵总数当不只这些,估计在一万以上。

  蜀汉统治集团除重视弩兵的建设外,也很重视弩的改进。为充分发挥远射兵器、长兵器和短兵器配合使用的综合威力,以适应军阵作战的要求,诸葛亮亲自设计,对原有连弩迸行改进。据《魏氏春秋》记载,新改进的连弩“..谓之元戎,以铁为矢,矢长八寸,一弩十矢惧发”。从后世流传的元戎弩图来看,这是一种轻型的擎张弩,箭槽容箭十支,可连续将十矢发射出去。主要特点是轻便灵巧,发射速度快。与射程远的重型撅张弩配合使用,可提高杀伤力。除此以外,据《古今挚物考》记载,诸葛亮还创造了两丈长的木柄枪和两丈五尺长的竹辆枪,都加上铁枪头,装备步兵,以适应在军阵中依托战车对敌战斗。

  又据《三国志》记载,为了便于军粮运输,诸葛亮还创制了木牛流马。《事物纪原》解释悦,“木牛即今小车之有前辕者,流马即今独辇者是,而民间谓之江州车子”。

  刘备在荆州时,曾建有一支水军,由关羽统率。逮宜蜀汉王朝后,因据长江上游之势,具备扩建水军的条件,曾努力发展舰船的制造事业,但限于人力、物力和技术力量等条件,船只数量和性能都不如孙吴的舰船,而且多是运输型,缺乏大型主战舰船,善于在水上作战的官兵也不多。所以总的来说,蜀汉水军的兵力和战斗力,都远逊于孙吴,和曹魏相差不多。

  刘各初起兵时,兵力极少,仅有少量步骑兵。赤壁战前,得到刘表一部军队,兵力有所增长,据诸葛亮说,“今战士还者及关羽水军精甲万人,刘琦合江夏战士亦不下万人,总兵力在二万人以上。占领益州之后,吞并了刘璋的军队,加上马超等归附的部队,兵力剧增。夷陵失败后,兵力大为削减,经诸葛亮努力经营,至建兴五年(公元227年)时,兵力又太太增加。他上表刘禅说:“今南方已定,兵甲己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可见这时兵力已很强大。据《诸葛亮集》所载刘禅的诏书说,当时仅出征兵力即有“步骑二十万众,以蜀的疆域和人口来计,这显然是夸大之词。据《襄阳记》、《蜀记》和《晋书》等书记载,诸葛亮统率北进的兵万为十万,加上留守成都和镇苛边郡的四万人,总兵力当在十四万左右,这是蜀汉兵力最盛之时。但自北进以后,连年用兵,兵力损耗严重,兵员补充困难,“调发诸郡,多不相救”,被灭时,总兵力为十万余人。

  蜀汉的军队和曹魏相同,基本建制为部,以下有曲、屯、队等。直接带兵的军宫有校尉、司马、都尉等。部以上的统兵将领为将军,所统部数,多少不一,根据最高统帅的授权而定。如刘谈为车骑将军,仅率千人,李严为膘骑将军,则统两万人。

  孙吴

  孙吴有陆军、水军两个军种。陆军又有步兵和骑兵两个兵种。由于孙吴地处东南沿海,北控长江中下游,辖区内又河湖纵横,所以水军是孙吴的主要军种。

  孙吴汪侯官(今福建闽侯)设有规模宏大的造船厂,置典船都尉以监督工匠与罪徒建造船只。当时所造大海船,大者长二十余丈,高出水面二、三丈,能载六、七百人,载货达万斛(约合今一百吨)。孙权为贯彻孙策“保江东”、“观成败”的战略方针,将水军主力部署于长江,并在濡须口(今安徽巢县东南)、西陵(今湖北宜昌)两个主要战略方向上建立水军基地。同时还利用其强大的水军舰队,经常实施海上远航,企图扩展辖区和掠夺人力。

  据《三国志-吴书-吴主传》记载,黄龙二年(公元230年),派将军卫湿,诸葛直率以甲士万人组成的舰队,浮海到达覃洲、夷州(今台湾省),这是我国古代文献中明确记载大陆人到达台湾的最早记录。嘉禾二年(公元233年),又派遣将军贺达等,率甲士万人,乘船沿海北上,到达辽东。吴水军舰队能航海远征,可见其航行及作战技能都有成就。曹魏军队曾多次企图渡江向江南地区扩展,除赤壁之战遭到失败外,以后多次进攻,也都因吴水军强大而末能实现。所以在三国时期,无论是数量上,装备上还是战斗力,孙吴的水军都居于首位。

  孙策渡江南进时,兵力不过数千人,占领会稽后,得刘繇部曲三万余人。赤壁之战时,仅参加作战的精兵即达三万。孙吴集团连年进攻“山岳”,以武力压服山区少数民族当兵,兵力迅速增长。253年,诸葛恪攻魏,一次出征兵力就达到二十万之众。此时孙吴总兵力约有二十三万,战船五千余艘。58xs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