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坚明白打仗其实就是比拼国力,因此发展经济就成为了除却北御突厥后的第一要务。杨坚颁布了比前朝更为精细的《田令》,重新分配了农民所受土地的大小。杨坚还大力兴修水利,与后来杨广不同,他所兴修的水利主要是灌溉工程,这就促进了农业生产,大大提高了粮食产量(不是说杨广的水利工程不好,只是侧重点不同,杨广开通大运河是为发展商业)。除此之外,杨坚重新进行了大面积的人口普查和户籍整顿,把以往偷税漏税的黑户们一网打尽,不留一点死角。杨坚的一系列经济政策收到了极好的效果,隋朝国库也在攻打南陈前夜达到了历史最高点。
作为战争胜负的最直接决定方面,军事力量也在杨坚的大力支持下得到了长远进步。其实对于常年征战的北朝军队来说,准备与否不是很重要,只要到时拨给他们粮草,发给他们银子,那些早已在对阵突厥的战争中杀红了眼的大兵们自然会上前将南陈军士一个个砍翻在地。只是,如同无数的前人一样,大隋在攻打南陈有一个致命的弱点——没有水军。南陈依凭长江天险,加之数万熟悉水性的士兵,若是没有万全的计策,苻坚便是一个很好的榜样。为此,杨坚狠狠心咬咬牙,从国库里拿出了大把的银子,做什么呢?造船,练兵。至587年四月,位于大隋境内的江面上已经停泊了数百艘像模像样的巨型战舰,给南陈军方造成了很大压力。
在古代,深受儒家思想熏陶的人们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讲究一个“理”字为先,打仗也是如此,你要发兵打人家,总得给个理由吧,千万不要说什么你十年前偷我了一块小手帕现在我要杀了你报仇这样的蹩脚话语,那会让天下人耻笑的。杨坚很是头痛。虽然陈叔宝很混账,可他也是在自己家里混账啊,并没有什么把柄落在大隋的手中。正当杨坚为寻找一个发兵的理由掉头发的时候,机会不请自到。开皇七年(587)八月,后梁国主萧琮(前任萧岿于584年病逝)来到长安向杨坚请安,杨坚心想,反正都要打仗了,就先派些人去梁国准备着,到时两路大军齐发,效果应该还是不错的。就这样,杨坚把萧琮留在了长安,派武乡公弘度率兵戍卫梁国江陵城(梁国首都)。当时留守江陵的是萧琮的叔叔萧岩,这个箫岩比起他的哥哥萧岿就差得太远了,不知那天他喝了多少酒,竟然认为隋朝的大军到江陵是来灭他的。这酒精一上头,人就会做错事,萧岩在这么个敏感时期竟然率领后梁文武大臣、男女百姓十余万投奔陈朝。十余万啊,就是放到现在那也是足以引起重大国际争端的恶性事件,何况在刚刚经历了数十年战火人口剧减的南北朝。杨坚怒了,他派人攻占了江陵并取消了萧琮的后梁国主地位,同时杨坚也乐了,他终于为攻打南陈找到了一个足以堵住天下幽幽众口的理由。
借口找到了,军队也都准备好了,那就商量商量发兵的事情吧。在一次例行的大隋朝工作会议中,诸位大臣们充分开动脑筋,一改往日沉默是金的中庸风格,纷纷上前献策,反正现如今的陈朝如此孱弱,不管用什么计策都能取得最终的胜利,这个献策的功劳不抢白不抢。
杨坚对朝堂之上的热烈气氛很是满意,这样的场面已经很多年没见到过了,看来这几年的民主制度推行的还真是成功啊。在七嘴八舌的一通讨论过后,杨坚接受了催仲方发兵三路、虚虚实实围点打援的方针。根据这一方针,杨坚将大隋51万将士兵分三路,第一路由杨广任元帅,发兵长江下游,这一路也是兵力最多的一路,其任务是与南陈主力进行决战。第二路由杨俊任元帅,发兵长江中游的汉口,在中游三个不同地点分别渡江对南陈形成合围之势。第三路以杨素(隋前期非常重要的人物,虽然姓杨,但与杨坚非亲非故,后面我们还会提到)为元帅,由后梁江陵城出发,主要任务是封堵陈叔宝的退路,延缓南陈援军的进军速度。这三路大军有一个总统帅,那就是同时兼任一路军统领的杨广。这是杨广第一次带兵打仗,虽然整个过程都是由杨坚遥控指挥,且具体实施由宰相高熲(jiong)和杨广的幕僚王韶负责,但不管怎样,杨广第一次尝到了统领千军的滋味,也为他四处征战建功立业营造了一个良好的开端。
就在大军发兵之前,杨坚还做了一件事。他写了一封信,是给陈叔宝同学的,信的大致意思就是陈同学你好啊,我们两家世代为邻,本着睦邻友好合作的方针,我派一些人去你们那里进行考查,顺便举办一个名为大隋文化年的活动,用以加深双方的了解,希望你也派人过来,这样可以更加显示出我们两兄弟之间的良好关系,除此之外,最近我还派了一些船去长江上钓鱼,主要是我最近觉得还是长江里的鱼比较鲜嫩,希望你不要被那些个无聊奸臣的妄语所蒙骗,我的为人你应该清楚,和平发展才是我们这个时代主题。废话了一大通,其目的就是迷惑陈叔宝,让其对大隋的军事活动放松警惕,尤其是派几百艘巨型战舰到江面钓鱼那几句话,就是鬼都不可能信啊(这么说还真是侮辱了鬼的智商),可是我们的陈同学还真就信了,不但派人去大隋公款旅游搞活动去了,还极为热情了迎接了杨坚派出的军事考查团。就在陈叔宝洋洋自得于这些年陈朝在其手中的繁荣娼盛之时,隋朝51万大军兵分三路浩浩荡荡向着南陈杀去。58xs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