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笼蓝天,一坡山林,一河波光,一梦薄雾,一个傻人,一个早上……
“好一个清静的世界啊!”仇孟站在大凌河边,呼吸着滋心润肺的新鲜空气。
“这河泉寨村就是要比复兴沟村好,后有大山,前有大河,难怪爷爷奶奶要从老家搬到这里来!”
仇孟蹲在水边的一块踏脚石上,伸手触摸着这辽西第一大河,摸那一河跳跃的金光,摸那一河悦耳的银铃……
爷爷去富兴沟的那天,仇孟和爸爸刚从地里锄草回来,仇孟已经累得精疲力竭了,以至爷爷的到来也没有让他打起精神,与老人家说了句话就滚上炕沿睡着了。
仇殿林不满地对儿子说:“你把孩子给累傻了!一点儿机灵劲都没了。”仇石义边洗手边不以为然地说:“这农活儿早晚他都得学,早学比晚学强,我好有个帮手。”仇殿林冷笑着说:“帮手!帮手!这么小就不念书给你做帮手将来能有什么出息!有点病儿就去治,治好痛快让他去上学,你这一辈子就是土里创食了,难道还让你儿子跟你一样儿脸朝黄土背朝天吗?”
“那………那你说咋办好?”仇石义讪笑着问。
“明儿回去我就把孙子带走!让他好好歇歇,他是在休学,不是在给你卖工,他要是乐意的话就呆到上秋再回来。”
第二天,仇孟和爷爷就坐上了南去的火车。
仇孟蹲在那大凌河畔的青石上,看着那分秒不停的碧波由西向东奔流而去,顿感时光的易逝,像这流水一样太匆匆。仇孟掬起一捧河水,想要看一看那水中是否真的有一朵浪花,一块金子,一段光阴,如果有,那就让河水停在手里,容他看个真切。然而,尽管他的双手并得多么紧,那一捧河水还是丝毫不眷顾他,从指缝中接连不断地滴掉到河里。不一会儿,手捧里就空空的什么也没有了。
太阳升高了,南岸上几头黄牛在悠闲自得地啃食着丰美的水草,微风吹来,河面上的薄雾如烟退去。
仇孟侧头西顾,眼看着那折射着霞光的紫雾缓缓地缩向上游,就像有一个贮立于河水中央的女神,忽然拖着紫裙溯流而上,越去越远,一直飘上了天际,只是那从纤腰里随风而下的舞带仍在天地之间蜿蜒着,闪动着,奔流着。听着那一河哗哗的水浪声,仇孟不禁疑心:莫非那就是仙女的笑声么?
就在仇孟又在犯了毛病,发呆发傻之时,哗哗的凌河浪中还真的传过笑声来,“咯咯咯”地笑个不停。
“我看见了!在河沿儿那呢!”说着那咯咯的笑声又传过来。
仇孟一回头,只见两个姑娘正一前一后走过来,走在前面的是爷爷邻居家的女孩儿大萍,后面跟跑的是仇孟的小姑艳华。
大萍最爱笑人了,仇孟还记得,就在念一年级的那个寒假,仇孟被爷爷接来后到大萍家去玩,看见她家挂着一幅画毛主席的画,仇孟就一边看画一边一字一句地念那画中的字:“把----鲜-----花-----南-----大-----给-----毛----主------席。”
仇孟还没念完后屋里的人就笑成了一片,尤其是大萍,连腰都笑弯了:“南大给毛主席!南大给毛主席!太有意思了!”最后她竟笑得连肚肠子都有点儿疼了。
从那以后,大萍动不动就提起“南大给毛主席”取笑仇孟,别人不笑了,她还能笑得仰后合的。仇孟现在还后悔:南字和大字外加一点,不就是“献”字嘛,自己当时还没学过这个字,要不念出声来就好了。
小姑和大萍把仇孟拉回了家。为了不让仇孟再到河边去发呆,小姑和大萍决定带仇孟出去散散心,爷爷奶奶说那就带去万佛堂吧,离家近,景也正好,半天就回来。
三人每人一台自行车。仇孟个子还小,够不着鞍座,就骑大梁。于是三人向西北出发了。
十里清风花树路,一条凌水伴行程,半个多小时的路程,三人轻松地就来到了万佛堂。
公元5世纪末,也就是距今1600多年前,中国北方处于北魏统治之下,当时佛教盛行,北魏的国师是一位大德高僧,名叫昙曜,为了弘扬佛法,他亲自主持开凿佛像石窟。因为北魏的疆域呈东西宽南北窄的横带形,所以昙曜设计在全国开凿三个大型石窟,第一,开凿云岗石窟,位于现在的山西省大同市境内,以辐射西北;第二,开凿龙门石窟,位于现在河南洛阳市境内,以辐射中原;第三,开凿万佛堂石窟,位于今于的辽宁省锦州市义县境内,以辐射东北,这一石窟选址于福山绝壁,绝壁下便是自东向西日夜奔流的泸河,也就是今天的大凌河。这样,北魏的佛像石窟就在全国形成了一外三角形的总体格局。
昙曜大师亲自设计了三个石窟的规模和结构并付诸实施,然而工程是浩大的,历时是长久的,就在完成了云岗和龙门石窟后,大师已近迟暮之年,主持开凿万佛堂石窟的实际工作就落到了当时营州刺使元景肩上,昙曜辅之。
工程于公元499年开式开始,第二年大师就石窟工地的福山圆寂去世了。万佛堂在设计上分为东西两区,元景完成西区的开凿工程,并在第五窟内留下了摩崖石刻碑记,现存字304字,成为国宝。公元502年,时任员外散骑侍的韩贞联合驻地官兵开凿了万佛堂东区,因未得到当时的中央政府的批示,被认定为私窟,第五窟留有韩贞造像碑记,存字269个。
到了明朝,万佛堂又有了泥塑千手观音,福山更加被视为人杰地灵的福地。公元1474年,也就是明成祖十年,当时驻营州的骠骑将军王锴为其母亲祝寿在万佛堂前沿建了一座白塔,以表达孝心,由此万佛堂又添新景观。
公元1988年佛堂被列全国家文物保护单位,共存石窟二十个,大小佛像430个。
仇孟三人存放自行车于山下,从山之北的缓坡登临绝顶。放眼南望,天辽地宁。大凌河浩浩荡荡自西南天际而来,在福山崖下拍了拍万佛堂下的石壁,然后向东南海角漠漠流去。河畔的青草绿得泛着油光,草丛里的雄蛙把叫声都送到两岸,散落在河边的黄牛十分悠闲,啃一口鲜美的青草,就甩一下长长的牛尾鞭!翻空的燕子把低哨送到耳际,紫色的身姿却飞向牛儿身后那一望无际的林海,排排杨树像列队守疆的战士在风中挺立,震慑着大凌河这条来自天际的游龙到了人间不再肆意汪洋……
“仇孟,别看了,往前走啊!”小姑和大萍招唤仇孟去看崖边的佛像,绕过白塔,拾阶而下,来到西区的第一座石窟。
如果说石窟也算是一座房子话,那么仇孟有生以来第一次看到这样的房子,它能给人以一种上下左右前前后后都有石佛在看着你的感觉:简单地说,这个石窟的结构就是一个“回”字,外面的大“口”是四壁,里面的小“口”是个巨大的方形石柱,而且这个方形石柱不是后立的,而是下接地,上连顶,是与石窟一体凿成的。大“口”字的四壁凿有大小佛像,小“口”字方形石柱四面也凿满了大小佛像,石窟顶上也凿上了各种佛像。仇孟发现仅这个石窟的大小佛像竟不下一百多个,大的与真人一样大小,小的只有一个手掌那样大。尤其是那些大的,不仅表情栩栩如生,而且有的竟两眼放出遥看远方的目光,仇孟好不惊奇:那眼珠竟如真人一样!“大萍姐,你告诉我,这个石佛的眼珠是什么做的?又是怎么放进眼眶里的呢?”
“这我可不知道,我只听说这个石窟一千六百多年不倒,多亏了这种石窟石柱一体的结构,古人聪明的地方多着呢,求求你自己看吧,千万别问我为什么?”大萍笑着说。
小姑和大萍拉着仇孟,低头钻进了三个葫芦形的石窟,里面也是上下左右皆有彩色佛雕,弯腰出“葫芦”窟,来到西区第五窟,小姑艳华指着石壁上一块用玻璃罩子罩着黑色山石告诉仇孟,这就是有名的万佛堂魏碑,是在山体上的摩崖石刻,老百姓都知道它上面的每一个字都相当值钱。
仇孟忽然想起,小舅树春对他讲过,周总理就曾以这块写在山石上的魏碑向苏联佐证东北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维护了国家领土完整。于是仇孟挤上前仔细观看,但玻璃反光,只能隐隐约约的看见几个字。
于是三人转身来到第六窟,这是一个敞窟,居中的交脚弥勒非常高大,须仰视观看,他背衬祥云,细目低垂,好像在俯视脚下的那涛涛的凌河水,禅悟宇宙的真谛。
仇孟还发现在交脚弥勒头顶的悬顶上还有许多小佛像,尤其是斜上方悬着的一小个更有仙姿,他一右佛手置于胸前,左腿提起,脚尖绷直指地面,动作十分优雅,就像在飞升一般,若不是后背有一小块与窟顶相连,仇孟相信这个小佛一定会与翻空的燕子一齐飞出石窟去,升腾到九天!
仇孟仰着头,边看边往后退着步。忽然有人一把拉住了他,“小心掉下去!”
原来是小姑,仇孟回头一看,心里也不禁一颤,如果再退一步就是直上直上的悬崖了,悬崖下的大凌河泛着点点金光在垂柳的掩映中向东奔流,崖边虽有护栏,但站在那里仍给人一种面临绝境之感。仇孟摸着那栏杆,心想:“我现在站的这个地方,在一千六百多年前也许就是一块立于石崖的一块峭壁,那么第一个攀上这峭壁的工匠是谁呢?他是不是也像今天的电工一样,腰间也系着一根安全带呢?如果没有的话,他又是怎样在绝壁上固定住自己的身躯,凿开第一锤的呢?当石头掉进大凌河发出“扑通”一声响时,这位工匠向下一看,也像我一样晕过吗……那些古代的工匠可真了不起,在那么危险和艰苦的条件下竟然凿出了如此壮观美丽的大佛!”
从西区迂回,绕过几株椿树,在拐角处一群学者模样的人围在一块山石前,挡住了三人的去路,仇孟好奇,便从人缝钻了进去,只见山石上有一小型石窟,窟内左上方雕有一俊秀的小石佛,通身呈紫红色。窟的中间放着一个与其一样大小的青石佛。学者们都静听着一个姑娘的讲解。
“这是东区。如果说元景开凿的西区是政府的官窟,那么韩贞开凿的东区就是个人的私窟。官窟与私窟共同构建了万佛堂的辉煌!”
那位姑娘手指那个俊秀的小石佛继续说:”大家请看,这就是韩贞所凿的笑佛,看!那微翘的嘴角,那新月般的修眉,那含笑的目光,千百年来,赢得了无数赞叹!人们为这样发自内心的微笑而倾倒。有人说,他胜过了蒙娜丽沙的微笑!如今这座佛像的下部已被风化残蚀,人们为留住这迷人微笑,就想再仿造一个!”
那姑娘手指那座青石佛像:“这是后世的工匠所凿的仿制品中最为成功的一个,可是其表情还是呆板,笑得不真挚,对比一看我们就知道,这与笑佛本身根本无法相提并论,其差距可以说是天上人间,仅从这一点上看,韩贞所凿的私窟,其艺术水平并不在官窟之下。”
那些学者模样的人都连连点头称赞:“真笑得很美啊!真是美!”
仇孟仔细端详那笑佛,心里不禁一动:“这笑容真的像是在哪里见过!”他搜寻记忆,忽然想起来了:“是小凤!小凤就这样笑过!”
小凤是仇孟的表妹,是仇孟姨姥的孙女,比仇孟小了三岁,长得十分俊秀,一笑两个眼睛就成两个小月芽儿。由于姨姥痛惯,因此小凤天不怕地不怕,特别调皮。有一次,姨姥又带着小凤来到姥姥家来窜门,没有三天,小凤就与仇孟玩得亲密无间了。一天,仇孟做了一个喷水枪:用一个装墨汁的塑料瓶子,在拧紧的盖子上插上一根细管子,吸足水后用手一捏就能喷出好远。做完后就拿到小凤面前去炫耀,小凤追着抢着非要不可,仇孟就是不给。
“破水枪,谁希罕!”小凤抢不到,一扭身赌气往屋里走去。
“吃不着葡萄就说葡萄酸!”仇孟得意地说,然后就跑到水井边的水槽里往空瓶里灌水,就在他一心一意装水拧盖的时候,小凤从后蹑手蹑脚的来到他身后,冷不防一下子抢去了水枪,转身跑进屋门,她也不理仇孟,微笑着欣赏表哥的得意之作,仇孟刚要追过去,小凤一下子举起水枪,把那枪口对准了他,仇孟吓得赶紧立定不动,只见小凤微笑地看着他,她嘴角向上微微翘着,鼻翼兴奋地微张,乐得两眼都眯成了两弯新月,目光充满了胜利、喜悦和友善的挑衅,那是发自内心的高兴,好象在说:“怎么样,你还是鬼不过我吧,要是不服,过来抢啊!
笑佛勾起了仇孟幸福的回忆。
“其实,韩贞那时任北魏员外散骑侍,是位武将,在他开凿东区的时候,也一直想获得北魏政府的认可,成为官窟,但由种种原因未能如愿。”那位姑娘继续说,“有元景开凿开西区的巨大成功在先,韩贞在开凿东区石窟表现出巨大勇气,他认为别人能办到事自己通过努力也能办得到,他了解和相信自己的将士与当地的工匠也有不凡的凿窟技艺,于是在公元504年开启了东区凿窟的巨大工程,事实证明东区石窟非常成功。韩贞是个敢想敢做、敢做也敢当的人,在韩贞碑记中,他不仅记叙了自己开凿东区石窟的经过,而且,还记下了当时北方各民族的风土人情和风俗习惯,成为研究北魏历史的珍贵资料……”
绕过笑佛,拾阶而上,一棵崖上菩提,苍苍莽莽,树下山岩滴水,汇集成泉,泉入洞井,井水甘甜;过唐王井,向南有白塔耸于高坡,向北有林园位于平原,向东有浮桥通于山颠飞亭,登亭南望,但见凌河之水九曲回肠,匆匆而来,悠悠而去……
仇孟三人骑车笑返,穿越大桥时,仇孟忍不住回望万佛堂,他发现,大凌河这时竟象一张横放在辽西大地上的一张巨弓,万佛堂上的白塔竟象那一枝在弦之箭,直指青天。一种雄悍之感在仇孟心中油然而升:“这块大地上,自古以来就有勤劳和智慧的人民,更不缺少敢做敢当的英雄,因而才有了这么一个光彩闪烁了十六个世纪的万佛堂!作为一个人,真应当敢想就敢做有所作为,把人性之美溶进祖国的万里河山。”58xs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