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欣赏之二


本站公告

    12、欣赏之二

  通背拳

  通背拳也称通臂拳,因强调以猿臂取势,所以又称"通背猿猴","白猴通背".一般都认为通背拳系清代初年吸收劈挂,少林,螳螂等多种拳术之长而逐步发展起来的.

  通背拳不取猿猴形象,而是揣摩猿猴特点造拳.猿猴能放长击远,伸缩

  弄长.所以,通背拳技术的总体要求有以下特点:

  1,伸臂动作要力由背发.通过肩肘,以达到指尖,所以要求背,肩,肘协调,用力伸展,但并非单纯地伸臂.在闪,展,腾,挪,起伏转折中表现有胸背吞吐,甩膀抖腕,双臂交换劈,拧腰切胯等.

  2,能以较高的姿势迅速而巧妙地出击.

  3,全套动作流畅,给人以一气呵成之感.

  4,在眼神上猿目鹰视,望远视近,左顾右盼,与动作的外型保持气势完整.

  5,与一般拳法比较,拳或掌的手型较丰富,主要有单晃掌,撩阴掌,双盖掌,引手掌,拍掌,透骨拳,平拳,尖拳,斩首等.通背拳区别于其他拳术的特点有三:一是练拳视拳.即出手为掌,点到才变为拳;二是甩膀抖腕,击拍动作轻快响亮;三是全套动作流畅,给人以一气呵成之感.通背拳除拳术外,还有白猿棍,白猿单刀,双刀,花枪,大刀,单剑,双剑,短剑等通臂风格的器械.

  通背拳具有很高的健身与实用价值.通背拳的放长击远,先发制人的技击方法,对增强人体的力量,速度,协调,灵活,柔韧等素质有着特殊的锻炼价值;它的起于腰背,通于肩臂,达于手指的练习方式,对背阔肌,斜方肌,肩胛提肌及上臂肌有着良好的强健作用;通背拳要求发力脆快,着力冷弹,起于腰背,贯通梢节,上串下联,毫无脱节断劲.因此,通过长期练习,可使各部肌肉得到锻炼,使之丰满,富有弹性;又由于通背拳对"手,眼,身法,步"的要求非常精细,这对锻炼神经系统的协调有很大作用,通背拳在继承传统技法的同时,保留了具有攻防作用的技法.一是在传

  统的各种操法上,单操单练,追求实用;二是在套路演练中,一般的动作大都具有攻防意义.出手时强调位置要准确,在劲道上讲究"冷,急,脆,快,硬,绵,弹,灵巧";出腿时强调"明,暗,奇,绝",而且与手法密切配合,以增加实用之效.打法上强调"不招不架,只是一下,犯了招架就是十下";在技击要领上要求"审时度势,以勇为先,伺机而动,随机应变,因势利导".

  劈挂拳

  劈挂拳,全称"通备劈挂拳",简称"劈挂拳",亦名披挂,披卦或抹面拳,原系通背拳中的第一路子拳,后经发展自居一派,明代戚继光《拳经》中曾提到过"披劈横拳"和抛架子枪"步劈挂",列为红拳势中的一势,至今完整地保留在劈挂拳势中,因此,劈挂拳的起源,至少可追溯到明代.清代后期,劈挂拳在河北省盐山县,沧县一带流传较广.劈挂拳的特点是行拳时,发力饱满,气势贯通,大开大合;进击中,双臂交劈放长击远,猛劈硬挂,快打速攻,凶猛异常;演练时,追求汗衣流水,气势贯通的效果.劈挂拳的内容,有基础训练,拳术,器械,散手.基础训练有"十二大升子",即12个基本招势(单劈手,双撞掌,戳指掌,鹞子穿林,倒发五雷,缠额手,大跨步,小跨步,开门,招风手,铁扫帚,抄锤),十路弹腿,溜脚势等.拳术有4个套路:一路劈挂拳,二路青龙拳,三路飞虎拳,四路太淑拳.此外还有包罗以上四个套路的"大架子",这是所谓"劈挂之母".器械:有奇枪,六合大枪,风摩棍,七十三剑,绨袍剑,劈挂单刀,劈挂双刀,苗刀,凤头阁,拦门撅,三节棍等.劈挂拳法有:滚,勒,劈,挂,斩,卸,剪,采,掠,摈,伸,收,摸,探,弹,砸,擂,猛.在练习中要求做到两肩调直,溜背合腕,两手相应,前后向合,手足相合,身法不现正面,扭腰切胯,肩,腰,胯相随,吞伸吐缩,虚实往还;劲力上讲究扯劲和辘辘劲.劈挂拳在散打实战中主张以快击慢,以长制短,横拦斜击,闪进攻取.要求高来则挂,低来则披,横来则拦,顺势便搬.劈挂拳训练中要求遵循"理(拳理)象(拳势)会通,体(健身)用(技击)兼备",就是拳理与拳势融会贯通,既注重健身又重视技击.故历来注重"慢拉架子,快打拳,急打招"的训练程序.从拉架势,调劲气到演练拳套,进而技击用招,步步深入,环环相扣,使套路与散打技术融会贯通.劈挂拳被列为正式比赛项目,青少年朋友可以在第二类传统拳术比赛中看到运动员精彩的表演.在观看劈挂拳术表演时,要注意与通臂拳加以区别.两拳风格有些近似,劈挂拳中没有僻啪作响的摔拍动作.

  翻子拳

  翻子拳,是一种短促灵变近战短打的拳术.原名"八闪翻",又叫翻拳.翻子拳所以称八闪翻,是因为它有八个主要招势,拳势快速如风掣电闪,拳

  路连三拼四翻生不息.各地翻子拳在劲力和风格上有所不同,但基本特点和面貌是一致的.翻子拳的特点是,套路结构严谨,短小精悍,发劲迅猛,拳法紧密,连续性强,架势伏俯闪动,往返连环,步疾手快,翻生不息.动作一气呵成,所以有"双拳密如雨,脆快一挂鞭"的说法.演练起来气势磅礴.翻子拳非常重视实用技法,有"掌如利刀,拳似铁锤,发劲如雷"之称.在手法上有击,劈,盖,擂,捺,捶,搬,抖,插,圈,锁,拿,扣,刁等;身法有俯,仰,闪,摆,吞,吐,浮,沉;步法有疾,撞,垫,插,摆等;腿法讲究勾,蹬,弹,踹,点,铲等;劲力讲究脆,快,硬,弹,翻.近几十年来翻子拳与戳脚,劈挂相配为伍,并行传习,因此也追求吞吐发力,辘轳反扯和搅靠劈重的劲道.翻子拳的基本套路有站桩翻,萃八翻,轻手翻,掳手翻,健中翻等套路.翻子拳在广泛流传中,形成了各种不同流派和套路,如在河北,京津一带传习的还有六手翻,燕青翻,鹰爪翻等.流行于甘肃等西北地区的有马家翻子等.流行于东北地区的有龙形翻子,鱼跃翻子等.翻子拳器械有"八步连环进手刀","绵战刀"等.翻子拳的练习要求:翻子拳以站柱和桩八势为基本练习功架.以铁臂功,车轮功,打桩功练习撞肘能力.翻子拳出势一律是"旗鼓势",这也是翻子拳与其它拳种相区别的特点.因此青少年朋友能很容易辨认出翻子拳,翻子拳演练起来,有如波涛翻滚,气势磅礴,令人回味无穷.

  戳脚

  戳脚,全称戳脚翻子,是我国北派拳术中较为古老的拳种之一,相传起于宋代,盛于明清.戳脚分文武两种趟子,武趟子是戳脚的本源,文趟子是由武趟子演变而来的.武趟子套路共有9路,叫做"九转连环鸳鸯脚",简称"九枝子腿".9路可互接互换练习,故称"九转";每路的腿法都是一步一脚,连连发力环环相扣,故称"连环";其腿脚连环出击,左右互换.成双相对,故称"鸳鸯脚".武趟子的特点是,架式舒展大方,矫捷刚劲,动静相间,刚柔兼施,以柔为主.手法严谨细腻,脚法灵活多变,手脚协调,利于放长击远.文趟子套路叫"八根",是8个单势动作(自转脚,玉环步.开石雷,似箭手,蹶子腿,走外,五花炮,十字捶等),属下盘腿法,各种踢法变化都是由这8个单势派生出来,故称"八根".其特点是:架小紧凑,灵活多变,柔中寓刚,棉里藏针,动作明快,节奏鲜明,心到神到,手到脚到.在技击上讲究一步一脚,出人不意,诱敌深入,后发制人,下肢发脚,米步赢人,似踢非踢,声东击西.

  此外还有"戳脚摘要",称文武结合趟子.这是综合文,武趟子技法之长,吸收戳脚散打技法之精华,按照攻防技击规律创编而成的,它兼备了文,武趟子的优点.特点是:将高低,回环,伸缩,收放等动作融合为一体,招势严密精悍.戳脚腿法有十几种类型,几十种踢法,其中区别于其他拳种的主要腿法有:砸丁,侧点脚,后挑腿等,并在这三种腿法基础上还发展有明腿,暗腿,秘腿,藏腿等变化.手法别具一格,武趟子有臂,挑,冲,架,拍,穿,剪,文趟子有贴,穿,捋,推,展,提,绵,转,撞,缠等.戳脚以腿见长,拳谚说:"手是两扇门,全靠腿打人","手打三分, 脚踢七分";但又十分强调手脚并用,所以又说:"上手不到,腿脚何益","手到腿不到,净是瞎胡闹".实用时,要求手脚齐动,上下合击,以脚为先,明打暗摔.你们可能听说过,武术有南拳,北腿之说,是因为北派拳种多重视腿脚技法,南方拳种多重视手法的缘故.戳脚以灵活多变的腿脚功夫著称于武林,可谓"北腿"的代表.青少年朋友在欣赏戳脚表演时,会领略到北派腿法的奥秘;对"手是两扇门,全靠脚打人"这句拳谚的理解会更加深入.

  六合拳

  六合拳,传说源出于少林拳.拳名"六合",是指东南西北四方与上下,以喻练拳时前后,左右,上下都需照顾,做到手与眼合,步与身合,智与力

  合.六合拳套路共有72式,各式都有形象性的名称,如力士分牛,西子捧心,鲤鱼分水,掀箱取宝,守株待兔,逢蒙开弓,拐仙摘果,辕门射戟,仙人指

  路,武松打虎,转身朝佛,童马拜佛,恨蝠来迟,乌龙摆尾,仙人坐洞,大鹏展翅等.六合拳另有入门基础拳十二路弹腿,迎门炮,行龙拳,化工拳以及行拳,六家式,八步行走梅花变,四路拷打,七十二把擒拿,摔跤等.六合拳器械套路有六合刀,六合剑,六合枪,大枪,行刀,砍刀,春秋大刀,行者棒,八仙剑,五行剑,三节棍,三节棍进枪,孙膑拐,双戟,双钩,拐进剑,单刀进枪,枪进枪,二郎棍对棍等.练六合拳时要按龙,虎,鹤,兔,猴五形和乾,坤,坎,离,巽,震,兑,艮八卦八位行拳.拳法着重一打,二拿,三摔.架式要求做到威武挺秀,矫健敏捷,闪展腾挪,机智灵活.在技击上,讲究远打,巧拿,近摔,膝顶,脚踢,肘击,招势严谨,攻守兼备,上击下应,下攻上随,避实击虚.

  六合拳行拳时有五个特点:

  一,动如游龙:行拳时起伏翻腾,气势威武,身法的起落,手法的屈伸,步法的跳跃,轻灵圆活,矫健如神龙邀游.

  二,定如卧虎:每一定势都要沉着稳实,蓄劲于腰,劲力饱满,恰似神态雄武的猛虎.

  三,迅如狡兔:奔跑迅疾,躲闪灵敏,快速多变如机敏灵活的狡兔.

  四,灵如猿猴:纵跳轻巧,机智灵活如猿猴.

  五,轻如云鹤:行势走架时,心静,气顺,体贴,手脚和顺,周身协调,如白鹤飞翔云天.六合拳,在武术比赛场上比较少见,主要在民间流传.

  燕青拳

  燕青拳,又称迷踪拳,秘宗拳,猊猔拳.燕青拳的内容很丰富,主要有:徒手(燕青拳,三步架等);器械(青龙剑,明堂刀,五虎断门枪,春秋大

  刀等);对练;硬功(铁裆,铁沙掌,铁顶等);医疗保健功:十二练手(根据中医经络学说编制,主要以防治疾病,延年益寿为目的).燕青拳虽属长拳类拳法,但具有内家拳法之特点.各地流行的燕青拳各具特色,但总体上是一致的:其动作轻灵圆和,舒展自然,架势端正,招法灵活,进退闪展,快慢相间,运动发力刚柔相济,步稳如落地生根,架实似泰山矗立.讲究腰腿功,脚下厚实,功架端正,发力充足.步法新颖独特,高低多变.拳法"密如珠网,纵横交叉.眼神独具特点,要求集中一点,兼顾八方,眼助身法,眼助气力.手法变化多端,有刁,拿,锁,扣,切等.大家熟知的霍元甲,就是精通此拳的武术家.燕青拳在武术比赛中少见,主要在民间流行.

  绵拳

  绵拳,是我国武术北方拳种之一,流行于河北中部,今天津,成都,武汉等地都有传播.绵拳以柔为主,姿势舒展自然,动作轻松柔和,绵绵延长,故名绵拳,又因对抗中随对方而延伸己手,故称"延手".绵拳传统套路有两路,一路叫"六架式",二路叫"八大折".绵拳的拳法有崩,冲,搂,挂,掌法有砍,穿,拨,捋,肘法有顶,撞,拔,挤,靠,腿法不多,绵拳套路中有许多连续组合的平衡动作,其难度大,形象美,大多保持了武术传统的特点.绵拳的基础训练,主要有抖臂,抓空,捋麻辫,揉木球等,通过这些练习可以体会绵拳动作柔和圆润的特点,掌握其绵绵延长的方法和力法.绵拳的特点是,姿势舒展沉稳,以柔为主,但柔中寓刚,刚来柔化,无劲不柔,无着不刚.发劲蓄势,化劲从人,力法灵活多变,各种力法交替使用.绵拳动作大多具有攻防含意,在技击方法上,后发制人,在对方进攻时柔而化之,在动作和劲力上都要先智收后放,即先蓄力,后发招.在交手时,以人为主,从人而动;以守为主,守而后攻;以柔为主,得势而刚;并根据对方进攻情况,伸手相迎,顺力而引,使对手转攻为防,并在对方"旧力略过,新力未发"之时,发招取胜.绵拳套路别致,攻防方法独特,动作舒展美观,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那一连续组合的平衡动作,表现出运动员良好的柔韧性和平衡能力,优美独特的造型,透出独特的神韵,令人回味.一九三六年中国武术队赴柏林参加第十一届奥运会表演,绵拳为重要表演项目之一,当时深受观众欢迎.

  梅花桩

  梅花桩,又名梅花拳,简称梅拳,因在桩上练习,也称梅花桩,全称干枝五式梅花桩.梅花桩大约起源于明末,最初以家传形式流传于民间,到了

  清代乾隆年间始向外流传,并发展成为练武常用的基本功法,在民间广泛传习.梅花桩是在桩上练习的,因而对桩的设置很有讲究.桩的直径为10~16厘米,下半截埋在地下,上半截离地高110厘米.柱与校之间距离前后为100厘米,左右50厘米,随着功夫增长可以不断加高桩子高度.桩的排列布局形式,讲究上应天象,下合地时,中合节气,有多种排列布局.梅花桩是按东,南,西,北,中心的梅花状排列;七星桩(又叫北斗桩)是按北斗星状排列;八卦桩是按八卦方位排列;九宫桩是按三三制排列;天罡桩是按36罡之意排列,即竖36根桩,分为12行,每行3根;此外还有三星桩,繁星桩,五行

  桩等形式.

  梅花桩有大架小架两种.桩工(拳式)有5式:一大式(丹凤朝阳),二顺式(大鹏展翅),三拗式(二郎担山),四小式(猕猴攀枝),五败式(霸王卸甲).梅花桩的5式,各又分为"架子","成拳","拧拳"三部分.架子,是基本功法;成拳,是对练套路,是"架子"的进一步提高;拧拳,也是一种对练方法.梅花桩的步法有八方步和行步两种:(1)八方步,又称群步,分大中小3种.小八方步是基础步法,运动中便于闪,转,伺机进击;中八步和大八步是用以对付多个对手.(2)行步也有3法,即摆法,扎法,撤法.梅花桩是在桩上练习,其难度显而易见,练习时特别强调式正势稳,步法轻灵,身心合一.初级时可以砖代桩,先走平砖,后走立砖,最后再上桩练习.梅花桩器械套路有大刀,大枪十二路和大杆劈刺法,此外尚有梅花刀,梅花枪,梅花剑,梅花雁翅锐等.南拳中也有梅花桩,但与北方的梅花桩,在技术和风格上均有所不同.南拳梅花桩,不仅上肢动作多样,而且多用腿法,所以有"南北合拳"之称.梅花拳演练起来出手行手,见手使手,见劲使劲,借劲发力,步法灵活,忽左忽右,忽进忽退,变幻莫测,真可谓,行如风,站如钉,仰之则高,俯之则深,进之则长,退之则促,随东就西,声左击右,以我眼明手快,进退有方的变幻莫测的技法,使对方迷入云雾之中.梅花桩可单练,更适合二人以上的集体练习,众人站在桩上,围成梅花状,忽开忽合,恰似寒梅迎春,伸缩变化,造形优美.练者,兴味盎然;观者,回味无穷.

  弹腿

  弹腿,又称潭腿,谭腿.这三种名称是说明它的来源有三种说法;一说是此拳腿法快速屈伸,弹伸突出,故称弹腿;一说是此拳起源于山东龙潭寺,故称潭腿;一说是此拳系河南谭家沟谭某所创,所以又叫谭腿.弹腿在回族中流行较广,故有"教门弹腿","回门秘拳"之说.弹腿在山东,河北,河南一带流行较普遍,回民中多传授此拳.弹腿动作简洁,对称,但对爆发劲要求较高,讲究实用,故拳谚说:"手是两扇门,全凭腿打人,弹腿四只手,人鬼见了都发愁."现代流传的弹腿套路,有十路,十二路,六路三种.十路弹腿发腿与裆平;十二路弹腿发腿不过膝,又叫寸腿;六路弹腿是在上述两种基础上简化而成.弹腿有单练,对练,对练也称"双人弹腿".弹腿步型多弓步,马步,手法多拳法,掌法,腿法多弹踢,蹬,踹,练时要求招式清楚,干净利落,劲遒力达.弹腿的技击特点,可从十呼弹腿歌诀中看出;"头路冲扫似扁担,二路十字巧拉钻,三路劈砸倒拽梨,四路撑滑步要偏,五路招架等来意,六路进取左右连,七路盖抹七星式,八路碰锁躲转环,九路分中掏心腿,十路叉花如箭弹."练拳不练腿,到老冒失鬼",因此"一路一法"的弹腿也被看成是武术基础训练项目之一.它的特点是拳法清晰,动作简单,实用价值较高.所以习北派武艺的多以弹腿为根本.弹腿是老一辈武术家公认的一套有价值的套路.它适合初学武术的青少年作为入门的基础套路.

  地趟拳

  地趟拳,也叫地躺拳,地功拳.地趟拳也是古老的拳种.地趟拳以摔跌动作为主,所以有"九滚十八跌","就地十八滚"之称.它因较多的动作是利用身体与地面接触来完成而得名.是以攻防动作为基础,吸取了"醉拳","猴拳"和其他拳术中的空中造型技巧动作配以跌扑翻滚动作而构成的具有独特风格的拳术.地趟拳的特点是:藏攻防技法于跌,扑,滚,翻之中,以摔跌动作来诱下肢常用踢,蹬,摆,弹,挂,勾,提腿法;身法上除闪展腾挪,起伏转折,吞吐伸缩外,尤其讲究抢,压,摔,绞,踹,盘,旋等底盘技法.地趟拳套路结构严密紧凑,翻滚跳跃,摔跌起跃动作间衔接合理,巧妙,自然,躺地时常与踹,蹬,剪,扫,勾,撩等腿法相配合,难度较大,具有明显的技术性.地趟拳在技法上,是以跌扑滚翻的摔跌动作制服对手.主要技法有:翻身楔,抢背,交剪,前滚翻,后滚翻,刺剑,鲤鱼打挺,飞交剪,还有扑虎,栽碑,盘根跌,鸟龙绞柱,朴地蹦,头翻,手翻,空翻等.地趟拳除拳术外,还有"滚趟刀","滚趟双刀","滚龙枪"等,多为摔跌动作,并以此克敌制胜.地趟拳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经常练习地趟拳,能提高格斗技能,又能增强体质,使人体的骨骼,韧带,肌肉,内脏功能得到提高.同时能培养人的灵敏和坚强的意志.近些年来,许多武打片中,都有地趟拳的表演.青少年朋友注意到了没有,《少林寺》中的"悟空"和尚最后就是用地趟拳中的"飞交剪"一招击败"秃鹰"的.地趟拳中的抢背,盘腿跌,跳叉,旋子,交剪,飞交剪,乌龙绞柱,旋人心弦,有时则给人一种轻巧,敏捷,潇洒奔放,姿态优美的感觉,观之令人心旷神怡,兴趣盎然,从中得到美的艺术享受.

  象形拳

  象形拳,又叫仿生拳,是一种模仿某种人和某些动物的形态,动作,搏击特点,并结合武术的攻防技法而创编的一些具有独特风格的拳术.形意拳套路众多,如少林拳中的五形拳(即龙,虎,豹,鹤蛇五式),形意拳中的龙,虎,猴,马,龟,鸡,鹞,燕,蛇,鼍,鹰,熊十二形拳,峨嵋拳派中的火龙掌,南拳派中的鹤拳,狗拳,虎鹤双形拳,以及著名的猴拳,螳螂拳,鹰爪拳,蛇拳,醉拳,罗汉拳,武松脱铐拳等.在其他非象形拳的拳种中,也常有象形动作或名称,如太极拳中的"白鹤亮翅","野马分鬃","金鸡独立","白蛇吐信",八卦掌中的"鹞子钻天","猿猴摘果","飞燕抄水","大鹏展翅","狮子张嘴",通臂拳中的"孤燕出群","猿猴出洞","燕子钻云"等.丰富多彩的象形拳,各具特色,如罗汉拳的威严,金刚拳的劲力,蛇拳的缠绕,虎拳的扑,鹰拳的拿……演练起来精彩纷呈:龙腾,虎跃,猴灵,鹰旋,鹤展,蛇游,鸭摇,狗颠,鸡巧…… ,美不胜收.各类象形拳虽各具有特色,但它们具有共同的特点:以形象为势,以意真传神,动作生动活泼,栩栩如生,技法高难,技巧性强.象形拳虽追求形象,神似,但不单纯的拘泥于生硬的模仿.因为人井不是模仿对象的本身,模仿的动作往往都要高于模仿对象的本身.如醉拳中的跌扑,翻腾动作,就是真醉汉也不能做到;猴拳中旋子腾翻等空中造型,就是真猴子亦望尘莫及的;螳螂拳中的"双斧"交劈上下翻飞的快速,敏捷动作,连真螳螂都望而生畏.好的象形拳套路应是"神似","意真"和技击方法的有机结合.象形拳要求将动作中某些踢,打,摔,拿等攻防技击法与传说中的某些名人故事或某种动物的行,走,打,斗的形象,巧妙地融合为一体.形象美在技击法中主要作用是振奋,强化内在意识,调动体内最大潜力,并使其神韵,气势外现,从而增加自己的劲力,胆量.象形拳虽追求形象,但更重视神似;虽讲究造型,但更注意技击.形象逼真,造形优美的象形拳,是我国武术先辈们的杰出创造,他们创造了诸如龙之神,虎之威,猴之巧,鹰之力,鹤之精,蛇之柔,鸭之趣,螳螂之猛,狗之功,鸡之灵……这样一幅幅栩栩如生的画面.如果说各种武术除了健身,技击的作用以外,都具有形象美的欣赏作用的话,那么,象形拳就更具有形象美的欣赏价值.下面我们介绍一些常见的

  象形拳术.

  1,鹰爪拳

  鹰爪拳是传统的象形拳术,它是在翻子拳的劲力,身法,手法基础上,仿效鹰的形态和击法而创编的拳术,手型多似鹰爪,所以又名"鹰爪翻子拳".鹰爪拳的主要套路和器械有:鹰爪拳,鹰爪连拳,鹰爪行拳,老鹰拳,岩鹰拳,五十路连拳,十二路行拳,燕行拳,八步追,八面追,大小绵掌,大小雄掌,五郎拳,五花炮,少林锤,前六式,一百零八手,罗汉枪,梅花枪,断门枪,梅花双刀,地趟双刀,梅花单刀,金刚刀,断门刀,齐眉棍,梅花剑,青锋剑,金刚剑,大刀进枪,三节棍进枪,虎头钩进枪,单刀拐枪,四人枪,枪夹棍,双棍,八人哨子棍,五虎擒羊棍,铜将手对大杆子,对劈刀,空手破匕首等.

  鹰爪拳的基本功训练主要有:站桩功(练马步,虚步等),爪功(抓沙袋,抓石,抓铁球,六指倒立等),眼功(随亮点旋转眼睛,目光要练得象鹰眼一样锐利敏捷).鹰爪拳的主要技法有:抓打擒手,分筋错骨,蹿跳绕蹦,闪展腾挪,刁靠扔,转缩纵跃等.各派鹰爪拳的共同特点是,其手型似鹰爪,行拳时"出拳掌打,回手鹰爪,掌密如雨,脆快如鞭."动作刚暴凶狠,连环快速,静则机智稳健,似鹰待兔.整个套路身灵步活,出手疾速,回抓有力,善攻能守.再配以"晨鹰展翅","雄鹰捕食","鹰击长空"等象形动作,给人以勇猛,果敢而又机智,优美的印象.鹰爪拳给人以美的欣赏,表演起来,时而鹰击长空,神目利爪;时而低翔谷林,钩扑叼拿;时而猛速如离弦之飞箭;时而稳健如迎风之苍松.将雄鹰之凶猛,矫健,灵活等动作表现得淋漓尽致,给人以心旷神恰之美感.

  2,螳螂拳

  螳螂拳,是模仿螳螂的形态和搏击特点,结合武术攻防技击动作,而创编成的一种具有独特风格的象形拳术.螳螂拳有南派,北派之分.北派螳螂拳的创始人,相传是明末清初即黑县人王郎.王郎从小喜爱武术,曾到嵩山少林寺习武,后又到四川峨嵋山,昆仑山等地寻师访友,最后回山东.王郎虽刻苦练武,但因身材矮小,与人比武常被击败.王郎并不因此灰心,仍不断琢磨武艺,一次在田间忽视螳螂捕蝉的动作,他见螳螂挥舞双臂,长短兼施,攻防有度,擒纵得法,顿时受到启发.于是他苦心观察体会螳螂的各种进攻动作,从中悟出黏,沾,崩,扎,闪,勾,按,刁,采,封,刀等技法.终于在少林拳法的基础上,融进螳螂的攻防动作,而创造出独特的螳螂拳法.经三载苦练,王郎技艺大有长进,再与人比武,屡屡得手.南派螳螂拳又名周家螳螂拳,据说,创始人是清代广东人周亚南.其技法与北派螳螂拳不同,而与南拳相似.螳螂拳在传授过程中,其种类和套路逐渐繁衍,一般可分成五大流派.

  (1)七星螳螂拳,又称罗汉螳螂拳.这一派多用"七星步",练功内容有三部分,一是基本功,二是套路技术,三是拆练(包括碰桩,散打等).其特点是劲力刚脆,横裹直撞,架势舒展.

  (2)梅花螳螂拳,又名太极拳螳螂拳.这一派采用"鱼鳞步",灵活敏捷,变化多端,恰似朵朵梅花.练功内容与"七星螳螂拳"基本相似,发劲讲究顺,巧,柔.其特点是形象逼真,节奏显明.

  (3)六合螳螂拳,又名马猴螳螂,这一派讲究内外三合(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手与足合,肘与膝合,肩与胯合),柔多于刚,发劲常用内劲,强调以意导形,意进身随,上下相随,内外合一.

  (4)摔手螳螂拳,又称梅花摔手螳螂,这一派由梅花螳螂演变而来,因多摔手之法故名.

  (5)鸳鸯螳螂拳.这一派也出自梅花螳螂拳,因拳势左右对称,故名.北派螳螂拳中尚有通背螳螂拳,光板螳螂拳,八步螳螂拳等.

  螳螂拳流派众多,特点各有不同,但具有共同的特点:在形态上模仿螳螂的动作,在精神上取螳螂临危不惧,勇往直前的神态,手法上取螳螂快速突袭的动作,身法上取螳螂闪展腾挪的突跃动作.动作严谨,轻巧,敏捷有力,攻击性强,势式衔接巧妙,手法连环,手,眼,身,步法讲究,快,活,稳,精.发劲富于弹性,刚而不僵,柔而不软,脆而不断,快而不乱.螳螂拳以其刚毅勇猛,灵巧快速,刚柔相济,长短兼施,虚实结合,攻防有度,拎纵得法,变化多端,招之即打,不招不打,连招带打的风格而著称于武坛.武林还称螳螂拳为七长八短之拳,它长短俱备,八刚十二柔,刚柔相济等技法,还体现出短打拳法之特点.欣赏起来,赏心悦目,美不胜收.目前擅长此拳的有于海等人.

  3,蛇拳

  蛇拳,是象形拳的一种,因模仿蛇的动作而得名.此外,在形意拳中有以蛇形为动作的拳路,在少林拳中有以蛇形为主的蛇拳,在南拳中也有以蛇形为主的蛇形拳.蛇拳的起源也很久远,据古籍记载,在古代的越国,今浙江,福建一带,以蛇为"图腾",即把蛇敬奉为神,常以蛇纹为装饰图案,还模仿蛇的动作,以强身自娱.随着武术的发展,人们将武术技击动作与模仿蛇形的动作,融合成了蛇拳.现今,蛇拳在浙江,福建,四川,广东,台湾,香港一带尚有流传.

  传统蛇拳的套路主要由神蛇炼月,金蛇陆起,蛇蟠天真,白蛇吐信,风蛇绕树,玄蛇盘石,毒蛇喷沫,腾蛇走雾,罡风落叶,角蛇应尾,怪莽出穴,猛虎摇头,九龙渡江和巨蟒翻身等50多个动作组成.有的蛇拳套路内容还含有丰富的情节,从惊蛇苏醒,蜿蜓出洞,游动爬行,伺机觅食,相互嬉戏,

  昂首进攻到舒展回洞.蛇拳的主要手型是蛇形掌;主要掌法是穿,插,按,劈,钻,压,摆,挑;主要拳法是崩,钻,按,冲,横,劈,勾;主要步法是半马步,跪步,丁步,独立步,弓步,麒麟步等.

  蛇拳的特点是:开合得宜,刚柔相济,以柔为主,柔中有刚,上肢松柔,下肢灵活,步活而桩实.蛇拳有较高的实战价值,实战时按拳谱要求是"身

  要颤,步要转,二手忽闪神要战;圈绕步,步偕身,用指枪喉快为准;龙戏珠,掌插肋,勾手啄人,勾顶击;脚尖点,虎爪进,急来缓应巧柔还.发劲

  时伴以"呵,哈,咝"之声,以助气势.蛇拳的典型动作是蛇掌.抓住这个特点,青少年朋友可以从众多的拳种中分辨出蛇拳.

  4,醉拳

  醉拳,是象形拳一种,它模仿醉汉神态,行拳时踉踉跄跄前俯后仰,东歪西倒,故而得名.醉拳也已有悠久的历史,据《今壁事类》卷十二记载, :卫武公刺周幽王时,就已有了酒醉后跌跌冲冲,摇摇晃晃的醉舞,以后被武术家吸收其醉态,与武术的技击方法紧密结合,逐渐形成了醉拳.醉拳也有几种套路."醉八仙"是模仿传说中的八仙(汉钟离,吕洞宾,韩湘子,蓝采和,张果老,何仙姑,铁拐李,曹国舅)的醉酒形象."鲁智深醉跌",是表现水浒英雄鲁智深醉打山门."燕青醉酒",是表现水浒另一英雄燕青醉酒的形象.此外还有"太白醉酒","武松醉跌"等.这些不同名称的套路,虽形象和内容不同,但都离不开醉形醉态的特点.民间流传的《醉八仙歌》描述了"醉八仙"的拳势,其中有"身花儿,如狂似颠;步趋儿,东扯西牵;好教人留恋"之句,生动地描绘了这种拳运动时身法,步法上的醉形醉态.但醉拳不是对醉形醉态的机械模仿,而是以武术的技击动作为基础,吸取醉的形态,经过技击和艺术上的处理提炼而成.醉拳在外形上东倒西歪,醉形逼真,但须做到"形醉意不醉","步醉心不醉",在跌撞摇摆等动作中,处处暗含着闪展腾挪,虚守实发,逢击而避,乘隙而入,指东打西的技击要点.要求达到神传意发,手捷眼快,步醉身活,刚柔相济,动迅静定,形神兼备.

  醉拳讲究眼,手,身,腿,步的协调配合,眼法有视,瞧,藐,飘;手法有点,盖,劈,擒,刁,拿,采,扣;身法有挨撞,肘靠;腿法有楔腿,蹬扑及勾,挂,盘,剪,提,弹,缠等.醉拳有较多的跌扑滚翻动作,主要有鹞子翻身,小翻,拨浪子,单提,折腰提,鲤鱼打挺,抢背,扑虎,窜毛,盘叉,硅子,乌龙绞柱等.各种醉态逼真的醉拳套路就是由这些基本动作组成的.要学好醉拳,首要先掌握长拳的基本功和基本套路,在柔韧,速度,力量,耐力及手型,步型,跳跃,翻转,平衡,劲力,协调性等基本素质和技术方面有一个较好的基础.但应注意长拳与醉拳在手,眼,身,步法及功架体势,行走转换等方面都有一些差别.醉拳不仅有灵活的步法,善变的身法,敏捷的手法和刚柔相济的力法,而且在发展过程中结合了较多的直趟功.这就对练习者腰腿的柔韧性,关节的灵活性,内脏的功能以及意志品质等方面的要求较高,经常练习醉拳,可以提高机体的柔韧性,灵活性和协调性.

  5,猴拳

  猴拳是象形拳的一种,因其拳势动作模仿猴子的各种神态结合攻防技法编制而成,故名猴拳.猴拳形成历史十分悠久.据记载,早在西汉时就有"猕猴舞"和猴拳.西汉时长信少府檀长卿,就曾在一个盛大的宴会上,乘着酒兴表演猕猴舞.湖南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西汉帛画《导行图》上有"沐猴灌"的名目和图象.描绘的正是类似猴拳的动作,生动地再现了猴子灵活,轻巧,机警,敏捷,顽皮的特点.明代著名将领戚继光在《纪效新书 拳经捷要篇》中就有"宋太祖有三十二势长拳,又有六步拳,猴拳"的记载.明代万历年间的进士王士性,也在嵩山游记中描绘了少林寺僧练猴拳的生动形象:"中有搏击者,盘旋踔跃,宛然一猴也."明代郑若曾在《江南经略》一书中,更明确记载有"猴拳36路".从以上记载可见猴拳的形成历史十分悠久.猴拳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很多流派,各有不同的特点,但基本的风格特点是一致的.近代猴拳多以套路的形式出现,其动作内容既模仿了猴子机灵,敏捷的形象,又不失武术技击的特点,在动作质量,套路编排与表演效果等方面都有提高.近代著名的猴拳运动员有被称为猴王的肖应鹏和熊长贵等.

  猴拳在整套的动作神态上讲究刚,柔,轻,灵,绵,巧,躲,闪,神,速10个字;在上肢手法上强调抓,甩,采,切,刁,拿,扣,顶8个字;在腿法上要求缠,蹬,踹,弹4个字.模仿猴形的动作有:猿猴窥望,惊猴逃窜,白猿出洞,白猿摘桃,白猿蹲坐,白猿献果,白猿跳跃,白猿蹬枝,白猿吊藤,白猿刁棒,白猿躲闪,白猿入洞等.而且,近代猴拳套路中,绝大部分贯穿一定的情节,如出洞,窥望,看桃,攀登,摘桃,蹬枝,藏桃,蹲坐,吃桃,喜乐,惊窜,入洞等.

  练猴拳的基本要求是十个字,即形象,意真,法密,步轻,身活.

  1,形象:即在动作外形上要显示出猴子的特性.在身法上模仿猴子耸肩, 缩颈,圆背,缩身,弯肘,垂腕,曲膝等;在步法上采用轻巧灵活的脚尖步, 小跳步等.

  2,意真:要做到神似,表现出猴子机灵的精神.一举一动,都要有猴子的机警神态.动作与眼神配合,要把猴形动作表现得栩栩如生.

  3,法密:动作要紧密连贯,有起伏,有节奏.

  4,步轻:步子轻巧迅速,无论跳跃,还是爬走或足尖走等,都要轻巧灵活.

  5,身活:身法灵活.

  总之,猴拳是"形法合一"的拳术,即象形与技击方法统为一体,不仅要做到形象,神似,而且要做到技击动作密集连贯,干净利落,但又要刚柔相济,虚实相间,快慢得当.演练起来,犹如《西游记》中的美猴王孙悟空再现.故有诗赞:"采摘仙桃习如常,四处窥望善躲藏,抓打勾挂显灵气,猴拳神技堪赞扬".

  6,鸭形拳

  鸭形拳实际上是天津李恩贵在解放后自编的,曾在1953年全国民族形式体育运动会上表演过.鸭形拳手型有拳,掌,钩,步型有弓步,虚步,手法除搂,钩之外,以掌法为主.掌法有托,插,穿,摆,掖,掷,推,按等,步法有行步,拖步,击步,盖步,撵转步等,以挖行步为主,前进时,两腿挖行,头颈前后伸缩,两手交替地前撩后摆,似鸭陆地行走;两手向体侧连续挑按,似展翅戏水.动作内含遒劲,似鸭矮沉稳.鸭形拳演练时,要求两臂甩动自然,两腿和脚蹬撩踢动,身体前后左右摆晃,使身体各部位都能得到锻炼.鸭形拳,表演起来,生动形象,栩栩如生.电影《南北少林》中有一段鸭形拳的表演,你们可能看到了.

  意拳

  (1)形意拳古名.董秀升撰《岳氏意拳五行十二形法精义》,以意拳命名形意拳.书中收录有传为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成文的"《岳氏意拳顺

  序"(有文称此序为《心意六合拳 序》)此序云:"(岳飞)精通枪法,以枪为拳,另立一法,以教将佐,名曰意拳".至明清间,姬际可"得遇异人,以岳武穆王拳谱传授,摩练数载,尽悟其妙",始传出形意拳(心意六合拳).

  (2)指传自王芗斋的现代意拳.王芗斋(1890—1963)幼从郭云深习形意拳,得其精要.成年后外访各地,又学得八卦掌,太极拳等多种拳技.经数十年亲身实践和理论研究,最后以形意拳为基础,以"以形取意,以意象形,形随意转,意自形生,式随意从,力由意发"为总则,摆脱拳套,创成重意弃形,以站桩功为本,讲究实搏散手的现代意拳.其主要内容包括;站桩,试力,试声,发力,摩擦步,推手,散手(实践)等.其中站桩,试力,试声被作为基础功夫.站桩的桩式有二十多种.按其形态可分为站式,坐式,卧式,行走式,半伏式;按其作用可分为养生桩和技击桩.练习站桩,首重凝神定念,意动一致;并以"四容五要"作为基本原则."四容是头直,目正,神庄,声静;五要是恭,慎,意,切,和"."五要"的含义是恭敬谨慎,意足切实,平心和气.试力是"由不动中去体会,再由微动中去认识"站桩获得的各种力.王芗斋《站桩漫谈》云:"试验各种力,……沉,托,分,闭,提,顿,吞,吐,筋,络鼓荡弹簧似,毛发根根意如戟,一面要含蓄缠绵力旋绕,一面要斩铁截金,冷决脆快,刀剪斧齐."练习时,还要以"试声"补益"试力",以求产力并发.试声讲究声由内转,如幽谷之声.初试求有声,渐以有声变无声.现代意拳强调浑圆完整.要求"力不出尖","形不破体";并以"上动下自随,下动上自领,上下动中间攻,中间攻上下合,内外相连,前后左右相应"作为动作要诀.现代意拳的基本拳式有:蜇龙探首,进退卷臂,沧海龙吟,波浪顿首,半窗观寸,鬼起鹘落,彻地追鼠,勒马听风,惊蛇遇敌等。58xs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