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门当户对,这个观念无论古今都有其广阔的生存土壤。有人将其奉为至理名言、金科玉律而顶礼膜拜,而另外有些人则将其视为糟粕,对其进行百般咒骂、口诛笔伐。
估且不论这其中孰是孰非,当然辩论双方为了证明各自所坚守的阵营及理念正确,可以举出百千个例子,我相信这些例子的真实性,但这并不能说明我就同意其中某个论点。
这么说可能会造成别人的误解,认为我有混淆视听之嫌,怀疑我脑子不好使的可能也有。当然我不介意。
在很多人看来,对于开头的观点,只有两种结果,要么你就赞成,要么你就反对,很多人也会这样问我:你的意见呢?是认为门当户对正确或是门当户对错误?这种质问可以理直气壮,就如同当初许多科学家质问爱因斯坦究竟赞成光是粒还是波一样。
我认为门当户对不对,当然也不完全错。爱因斯坦对别人所问的回答也是如此:为什么一定要是粒或是一定是波呢?为什么不是既是粒又是波呢?这世界喜欢矛盾。
无可否认,相同的生活、教育、时代背景、伦理、道德等因素,会使人们在相处时、或是看待同一问题时更容易彼此理解,或者说更容易彼此接受,至少不排斥。而过大的差异会让人无论是感观认识还是生活习性都有太多的不同,而这不同就会造成许多不确定的隐患,因此被误解的大有人在,而误解或彼此的不信任如得不到及时和正当的排解纠正就会造成冲突甚至敌对。
而以上这些就是冲突的根源所在,大到国家,小到个人姻缘,大抵如此。
一个回民穆斯林嫁给一个吃猪肉的汉人会因民族特性的差异造成诸多生活上的不便,当然这不是不可克服的,但克服不了的也不少;一个高级知识份子和一个文盲结合,或是身份高贵的公主下嫁平民小伙,主题是浪漫,但结局并非都是完满。
?嗦了这么多,其实就是想说明一点,门当户对是依人而异,与时俱进的。依据不同的人要讲不同的门当户对,墨守陈规一成不变多半会适得其反,下场凄惨。而抛开具体的人去讨论这个命题同样不会有什么实质性结果。
同坚持门当户对这个观点的人坚持,同不在乎这个观点的人可以放弃坚持。当然即使同一个人,因生活背景或是社会地位的变更,其所坚持论点前后也可能会有改变。
所以,这是一个相当复杂难解的命题,如果不豁达或是淡然一些很可能造成如电脑程序一样的死循环,正因为如此难解,所以才变为一个好似千年无解的方程。
我并不需要解方程,但我一样很为难,听了程宇的话之后。
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
在我很小很小的时候,具体小到什么程度,我现在还没有时间去求证,当然如果各位有兴趣、我也可以在这些麻烦事了结之后、在我多方求证下给各位一个明确答复,总之就是我很小的时候,我的父亲母亲给我订了一门娃娃亲,他们看中了张重的二闺女张千千,很是喜欢,于是在双方都同意之后、这个当时还在吃奶的小女娃就成了他们的儿媳妇,也就是我未过门的老婆。
(当然,当时双方只是口头约定,没有形成婚约,只是交换了信物,这也就使得后来张家悔婚成为可能。)
我后来左思右想,可能这事多半是我父亲的主意,我母亲只不过是被动接受而已。而我父亲这个决定的背后,其实是对门当户对的一种无声反抗。
我父亲娶我母亲时虽然还有身份,但远远不能同当红的国公爷相提并论,我外公是莱国成公杜如晦,官至司空,无论爵位还是官职,我家都比不了。
可能是出于对自己一生的总结,因为在我父亲看来,取个名门望族的女子虽然有可能光大门媚(更多的是面子),受世人羡慕尊敬,然而真实的生活是要当事人自己去过的,别人的羡慕当不了饭吃,舒不舒服幸不幸福只有自己清楚,如鱼饮水冷暖自知。估计我母亲的身份给父亲带来的压力不是一丁点,毕竟我爷爷只是一个侯爷,而且已经闲置在家务农,虽然是我爷爷自己请辞的,但世人眼中可不这样看,他们只认实实在在的东西,比如权势,而权势又会反映到气势上,虽然不一定都是刻意为之,但无论你怎么低调,你真实的身份在那摆着,你再低调也会给人以无形的压力,而我父亲就因此感觉到了我母亲的身份带给他的压力,而且不是一点点的压力,至于他是怎么处理这种压力的,我不得而知,据传我父母相对来说还算恩爱,比如给我订娃娃亲,虽然我母亲曾经反对,说要给我找个门当户对的世家之女,但在我父亲三寸不烂之舌的劝说下最后也同意了,看来虽然母亲比父亲更有身份,但并没有因此就蛮横不尊重或是为难父亲,两人还是恩爱,更多的可能是父亲心里上感触而已。有感于自己的遭遇,出于对儿子的爱,父亲当然希望儿子不要步自己的后尘,所以对于我母亲给我定名门之后的提议就否决了,于是,父亲的好友,当时还只是一个小吏的张重的二闺女就进入了父亲的视线。加上当时这小娃娃确实很可爱,讨人喜欢,我母亲最终也同意了。
在当时来说,与张重之女订娃娃亲虽非完成的门当户对,但总好过要自己之子娶世家之女所受的压力。
对于张重来说,这绝对是个好事,他当时只不过是个不入流的小史,能与唐唐侯爷之孙结成亲家无疑是求之不得的好事,何况他本身与我父亲关系良好。虽然侯府失去了往日老侯爷在朝时的显赫,但失势的侯府也比他一个小吏要大不知多少倍。
于是双方一拍即合,两个还懵懂未知人事的小娃娃的未来关系就这样决定了。当然,这是我个人的推测,至于事情是否真如我所想,已经永远找不到答案。
可是世事轮转,物是人非。将近二十年的时间,许多东西都在不经意间改变了。
侯府在我爷爷去世后是更加没落,而张重却经过自己经营渐渐爬上高位,虽然距离出将入相还有不少距离,但也远非二十年前的小吏可比。
就在这一升一降之间,原先的强弱关系渐渐趋于平衡,最后又有颠倒的趋势。
如果说我父亲母亲还健在的话,或许张重顾于脸面还不至于悔婚,但当我双亲过世之后,在张重坐上司农少卿这位子之后,这一切就变得有些暧昧了。
本来要成亲的我,因双亲双双辞世,我舅舅本想借孝让我成亲,谁知祸不单行,因牵涉进太子李承乾谋反案中,这下,我就更没有人作主了,别人唯恐避之不及,我的婚事也就冷了下来。虽然那时张重还没有勇气明目张胆悔婚,依现实的条件,依门当户对来说,他对这桩婚事不满意是一定的了。
而我的纨绔习性,不思进取又恰恰给了他一个让自己良心上可以下台的借口。当这一切都具备之后,悔婚就是迟早的事了,只是不知道他依何种借口来达成目的。
不过现在我知道了,是要依寒食节踏春时的临场选婿来逃开悔婚的口实达成悔婚的目的,而选婿的主要人选就是尚书少卿颜明远的三公子颜文。
所谓临时选婿,指春游踏青时,借当时众多知名人物在场,当众宣布自己出诗选婿,只要合乎条件者均可应选,依在场众人为媒,当众选婿。这一般是未订婚男女才行,而张二小姐已经订婚。
当然,张家也可以不承认婚约,反正没有契约,再加上有众名士在场,造成既成事实,加上听说会有一位众望所归的大人物在场坐镇,事后反悔的可能性几乎没有。
张二小姐如要临场选婿,其实是要冒相当大的风险的,虽然没有婚妁,但知道这件事的人不少,虽然我家只是侯爵后裔,但终究是有爵位在身的,弄不好会身败名裂。关键在那所谓大人物上,不知是何方神圣,如果他能镇得住场,这事说不定还真会被张家得逞。
至于张二小姐究竟有没有喜欢过我,是不是因为对我失望才决定出面这次寒食节踏春的,我现在不得而知。但事情已经走到这一步,究竟还有没有必要挽回或者怎样挽回才是我现在要考虑的问题。
但当我急匆匆赶到所谓杏花苑时,只见游人如织,摩肩接踵,我还未来得及下马,就见一少年公子疾奔而来。
“子云,你怎么才来?唉,来晚啦!”
********
有票给票,没票帮忙灌水,扔砖头前招呼声我好戴头盔,谢谢。\58xs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