纥达之死


本站公告

    (今天上午写了纥达之死的部分情节,心发感慨,忍不住提前贴上来了。正文五十五章《河套!河套!》写了一半了,如果没有意外估记明天更新。)

  《最后的可汗》

  开明四十八年,八月十五,诏归义王纥达入宫朝天子。

  纥达见帝,意怀泱泱,夜归崖山馆,觉异,乃漫步园中,望满月,思蒙元之灭,及己之囚,心不忿,大恨,长呼怨天。言讫,有陨星落,中园,方十丈尽为焦土,尸骨无存。

  时帝寿七十二,久病,忽觉好转,太子翊镛、太孙常泓及诸王、王孙侍帝于苑中尝饼赏月,忽闻巨响,乃命内侍察之,回报:“星陨城西北崖山馆,归义王纥达为星中而死。”

  帝良久无语,乃叹,“纥达亦一雄才,唯杀戮太甚,岂非天谴?改大同兔毛川杀虎口为归义口,命礼部择纥达衣冠安葬于彼,使望故里。”

  乃转谓诸王及王孙,“汝等可知月饼之故事乎?”诸王及王孙皆曰不知。帝乃道,“昔吾幼时,居于凤阳离宫,每日无所事,王公公乃言民间俚事以消解。昔蒙元灭我中华,尽收汉人铁器,每五户才有菜刀一把。又于每村中置蒙鞑数人为保长,凡我汉家女子,新婚先由蒙鞑洞房。平日,汉家妻女亦为其随意宿辱。”

  闻及此言,诸王及王孙已惊愕发指。

  “后来,我汉民不堪其暴,乃纷纷举义,太祖欲联各路义军,而鞑子往来各家,又恐事泄,诚意伯乃献计,请书杀鞑之约于月饼中,八月十五,汉民吃饼,见约,乃共举义事,得除鞑子,中秋赏月吃饼由此而来。”

  帝复长叹道:“此不过民间俚语,未必尽实,然蒙元之时,视我汉人及南人为四等奴隶,鞑子杀我民如杀牲畜,惨辱之状,恐又胜之。如今,天下一统,蒙古与汉民融于一家,怨仇不必常记,然而此耻此志不可或忘,国破家亡,则为人鱼肉,众志成城,则昌盛康宁。想我太祖与诸英烈历千难万艰,驱除鞑虏,恢复中华,才拯我民于水火,有今日之太平,愿汝等勿忘此耻,谨记此志,并传之子孙。天下群狼环侍,非唯蒙古,非唯东倭,非唯西洋,唯我汉家一心,谁复可欺,谁复可辱!愿汝等每每赏月于花下,勿忘先祖沉沦之耻辱,勿忘先祖创业之艰辛,同心一德,奋发图强,则我瞑目矣。”

  诸王皆诺。

  “中秋节杀鞑子”的故事在我们那边广为流传,我小时候是从老爸和其他村里的老人那里听说的。这个故事还有一个插曲,说是一个汉人孩子的父亲被鞑子杀了,然后霸占了他的母亲,(这种霸占只是凌辱压迫,并不负担供养责任的),后来到了杀鞑子的时候,这个小孩因为家里穷,所以没有买月饼,所以不知道举义的事,八月十五,鞑子又住在他的家里侮辱他的母亲,他心中愤恨,便趁着鞑子熟睡,杀了这个鞑子,然后逃走了,出门之后才知道其他人都在这一天杀了鞑子。

  现在一些人总试图否认蒙元时斯初夜权这件事,而且否认的最激烈的人往往反而并不是蒙古人或满人,恰恰是一些自诩为皇汉正统的汉人,他们宁可捂着伤口让他流脓,也不愿将伤口出示出来治疗,或者说“如果真有初年权,那么你身上不是流着蒙古人的血了?”

  其实在我们胶东的民间传说里,这个“中秋节杀鞑子”故事并没有完,故事还有一个结尾:

  “原先汉人的眉毛都是又长又弯的,很好看,后来混了鞑子的种,眉毛就变的又粗又短。”

  这个故事绝对不是我杜撰的,而确确实实是民间传说,只是现在的年轻人都不愿坐下来听老人讲故事,所以不知道罢了,不信的话,你找几个七十岁以上的老人问问就知道了。

  或许有些极端的人便会骂我说,“他一定混着蒙古人的种。”

  什么叫混着蒙古人的种呢?其实,我的眉毛很是挺长的,所以我还是一直坚定的认为自己是汉人,但我还是要说一句,汉族的血统并不是单纯,而是融合了历史上很多民族的血。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民族是纯血的,包括自称千古一系的日本人,就算在这个封闭的岛国,他们的血里也混入了中国人、古朝鲜人、百济人、高句丽人、虾夷人等许多民族的血。

  所以血统只是一个民族的纽带,而并不是唯一标准。

  现代的汉人的血统是由远古炎黄夏人、东?夷人、蚩尤三苗构成了基础,战国时融合了周边戎、狄、蛮、越等族,到了南北朝时期的北方更是混入了多个民族的血统。考究血统是民族学家和生物学家们干的事情,我说的并不准确和详细,但有一点是肯定的,――汉族并不是一个单一血统的民族。

  但是,我要着重指出的是,不是单一血统,并不表示血统之间没有联系,汉族人之间的血统在整体上还是很多共性的,否则也就不会是黄皮肤、黑头发了、黑眼睛,正是这个血统的共性,成为了汉民族之间的纽带。

  世界上毫无血流关联的两个人群,即使他们的所有的习俗文化都是完全相同的,也是不能被称为同一民族的。看待民族,不能过分的夸大血统的作用,但也不能否认血统的作用。

  既然血统不是一个民族的唯一标准,哪什么才是民族的标准呢?文化会有差异,比如我们汉族有信佛的,有信道的,也有不信教的,文化是不同的;至于习俗,看看山东人和四川人的差别就是了。

  我认为,民族的决定标准就是认同感。

  全世界的华人虽然风俗文化迥异,但他们都认同自己是华人,所有人也都把他们看成华人,那么他们就是华人。

  民族认同感是双向的,一方面是个体自己的认同,一方面是群体对个体的认同。

  就比如台湾的现状,大陆汉人从来都把台湾汉人当成汉人,而台湾绝大多数汉人也认同自己是汉人,所以尽管双方处于敌对关系,并且存在政治差异,但这并不影响双方是同一个民族。

  回到前面的“吃月饼杀鞑子”,很显然,讲故事的老人知道自己身上可能有蒙古族的血统,为什么他们仍然自认是汉人,而以杀鞑子而津津乐道呢?这就是他们的民族认同感。

  试想一下,如果一个蒙元鞑子霸占了一个汉民的新婚妻子,然后这对汉人夫妇生下的第一个孩有着蒙古的一半血统,当然他肯定有着另一半汉人血统。他的生父会认同他是蒙古人么?肯定不会!就算他长大了,死皮赖脸的去认亲,他的生父也会将他当作四等奴隶一脚踹翻,甚至一刀砍死,反正在他心中砍死一个汉人跟砍驴子一样。这个混血孩子的抚养就落在穷苦的汉人家里,这户人家有两个选择,一是不认同这个孩子是汉人,那么,在艰难的压迫下,这个孩子只有一个结局,那就是杀死他;另一个就是认同他是自己的孩子,并抚养长大。

  试想一下,一方面他的生父把他当成汉人,把他当成奴隶,而另一方面,有从小养育之恩,并一起艰难度日,这个孩子长大会认同自己是汉人呢?还是会认同自己是蒙古人呢?不要忘记,这与被强盗抢走的孩子不同,强盗抢走的孩子的父母很爱自己的孩子。而这个汉蒙混血孩子就算认同自己的蒙古人,其他的蒙古人也绝不会认同他,而只把他当成四等汉人奴隶,所以他其实只有一条路,那就是认同自己是汉人,并与汉人一同反抗蒙古的暴政。

  所以他就是一个汉人!

  对于蒙元的初夜权,我认为是确有其事,看看历史上蒙古人的所作所为就知道了,每到一地,男子全部杀死,女子全部收入帐中,实行初夜权相比起来已经够宽容了,不信看看满清开国汉奸范文程的老婆就知道了。只是因为汉人太多,蒙古人太少,才没有广泛实行罢了。

  我并不是拘守大汉族主义,孔子曰“夷入夏则夏,夏入夷则夷”。然而民族认同是双向的,你想跟人家攀亲,热脸哈在冷屁股上,人家不理你!

  看看冉闵,他并不是开始就想杀人,他打开城门说,“愿留则留,愿去则去”,于是汉人留下了,胡人全跑了,于是冉闵才明白,“非我族类,其心必异”,于是大开杀戒!

  现在有人常津津乐道,“大元”如何如何,“大清”如何如何,可惜你攀人家,人家不答理你!你看蒙元是如何把汉人当第四等奴隶对待的,这样的朝廷能看成是汉人的朝廷?就算汉人把元朝看作是汉人的朝廷,人家元朝统治者也不肯和这第四等的奴隶为伍!看看满清,他们认同汉人么?旗人生来就高汉人一等,要全天下的汉人供养一群游手好闲的旗人!每当想起那句“宁与友人,莫与家奴”,总是深深剌伤我的心!

  我再说一遍,我不是大汉族主义,汉族也并不是总是皇汉思想,请你想一想,好好想一想,北周,就是南北朝的北周!那个鲜卑宇文氏的北周!汉人从来就把他当作中原王朝,为什么?就因为他把汉人和鲜卑人一视同仁!蒙元、清朝为什么总被人拒绝接受,不是因为汉族反抗在先,而是因为他们欺凌在先!不要忘记李唐也有一半的鲜卑血统,可是汉人也并没因此而拒绝认同他!

  又提出明朝腐朽作为挡箭牌?可是明朝再烂,可他也没有依靠一个种族对另一个种族的永久压迫来维持!

  我并不是挑拔民族矛盾,我更愿意民族和谐团结,但是意愿总是双方面的,我们想和谐,但不等于人家相要和谐,说实话,就我的观念,蒙元、满清犯下的错误不应该由现在的蒙古人和满族人来承担,但是他们有一点反醒的意思没有?你看看《蒙古通史》,里面把蒙古对汉人的杀掠说得天经地义,明朝对蒙古的抵抗就是罪大恶极!我们一直称赞促进蒙汉关系的俺达“三娘子”,在里面都被说成了“蒙奸”!这是民族和谐的意思么?

  一个广阔的国家,因为地域的差别,即使同一个民族的人必定会产生很多习俗文化差异,并分裂成许多利益集团。所以,一个国家拥有五十六个民族,并不值的夸耀,美国、俄罗斯、印度的民族要比中国多得的;一个国家能将五十六民族融合为一个民族,这才是伟大而光荣的,至少这世界上的大国数百年来都在进行这个过程,尽管十分缓慢和曲折。

  一个多民族国家要做的不是如何民族区分开,而是如何促进各民族的融合,详见《论民族关系的处理》。58xs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