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六章 河东攻略(二)


本站公告

    广明元年二月十二日,王阁率领一万兵马支援云州,高亮率两万人马进攻应州,康君立不敌,撤出应州回到云州,高亮遂占领应州。

  时李克用在朔州,闻李昭率领七万大军到达蔚州,大惊,于当夜撤退,并命令云州的李存璋、康君立劫掠一番后撤退。

  当夜云州一片火海,百姓哭声震动天地。叶吉忽图、叶吉咄录、王阁分三面急攻云州,只留西面城门。李康二人带八千人遁走。幽州军忙于救火未追赶。

  二月十三日,高亮的三千人的先锋军抵达朔州。先锋军主将马国维命其弟马国栋率一千人星夜占领雁门关,将进入河东腹地的门户掌握在手中。

  ======================================================================

  “大帅,为什么撤出云朔,不就是两万人吗,我们沙陀人还怕了他们不成。”被熏得满脸乌黑的李存璋大声嚷嚷的问他的族叔李克用。

  李克用看了他一眼,呸了一口:“你知道个屁,李昭的七万大军已经到了蔚州了,你能打退他的七万大军么?”

  “七。。。七万。。他哪来那么多人啊?”李存璋惊讶的叫道。

  一旁的程怀信解释道:“如今的李昭麾下有三十多万精兵,蔚州边的马三江就统领了五万人马,再加上李昭的亲卫军,幽州的军队,十万大军轻而易举的就有了。”

  李存璋张了张嘴,头一低沮丧的说道:“难道我们这次就这么算了,要是以后他再次杀来,我们还退么?我可是不想再去他任屋檐下。”想起在鞑靼所受的待遇,李存璋就一肚子火。

  众人无言以对。

  “不,不会。”

  众人立刻被声音惊醒了,抬头看去正是李克用在马上慢悠悠,但却重于千斤的说着。

  “这边不行了,我们还可以去别的地方,天下之大,我们哪都去得。”李克用自信满满的说道。

  李克简在旁边听了李克用的话之后脑中灵光一闪,兴奋的说道:“哥哥可是说的关中之地。”

  李克用笑着点点头。

  众人闻言俱都精神大振。关中之地,土地肥沃,水草丰美,山水环绕,是古来成就帝王伟业的最佳之地。秦、西汉、隋、唐皆是因为占据关中而得以成就王霸之业。

  而如今的关中之地大大小小的藩镇能有近十个,小的一俩个州,单的也不过是三四个州,根本没有什么太强横的力量。

  众人无限想象着占据关中之后的美景。。。。。

  李克用看着沉浸在幻想中的众将,不禁露出一丝微笑,身为上位者,必须会画大饼,会给将士找目标,转移视线,目前来看他做得很成功。

  关中,呵呵。。。确实挺不错的。。。。李克用也陷入了幻想中。

  二月十四日,高亮的大军到达雁门关,没遇到什么抵抗就拿下了整个代州。然后接到李昭的命令就地休整,并巩固所得领土,剿灭盗匪,稳定民心。

  李昭在得到了云、朔、蔚、应、代五州之地后暂时停止了前进的步伐,他需要消化一下才能进行下一步的行动,要不然很可能会再次失去。

  李昭合并五州之地设立大同府,王龟范为知府,总理这五州十四县之事,并从原有官吏中挑选精干之事打理县事,而那些不怎么样的,李昭命一百人带着送回了幽州。

  同时,李昭还设立了大同都督府,马三江任都督,史云任督军。督军是监军的升级版,专门针对都督这种把持一方军权的大员而设的,相当于现在的军区政委。

  原延庆府中郎将张协升任延庆府兵马使,原监察事李?升任监察使。监察使,监察事的上一级,与兵马使同级。

  原云州一带驻军两万,王阁任兵马使,卢介?任监察使。蔚州驻军一万,由原延庆府丁镇中郎将王廊驻防。剩余的七万大军全部集结于朔、代边界,随时准备再次征讨。

  忙完了初期的事情后李昭就放手让下边的人做了,他自己则拉着王龟范、马三江、史云三人上了五台山。

  五台山属太行山系的北端,周五百余里。北部切割深峻,五峰耸立,峰顶平坦如台,故称五台。五台分别是东台望海峰、西台挂月峰、南台锦绣峰、北台叶斗峰、中台翠岩峰。五台之中以北台最高,山中气候寒冷,台顶终年有冰,盛夏天气凉爽,故又称「清凉山」,为避署胜地。

  五台山又是著名的佛家圣地,传说中是佛家大士文殊菩萨的道场。东汉永平年间天竺(今印度)高僧迦叶摩腾、竺法兰在此建寺,就是如今的显通寺。

  南北朝时期,是五台山的第一个鼎盛时期。北魏孝文帝时进行大规模扩建,北齐时,五台山寺庙已经增加到二百余座。盛唐时是五台山的有一个鼎盛时期。这个期间全山寺院多达三百所,有僧侣近万人。

  现在的五台山因为战乱的原因破败了不少,许多僧侣都已逃走,留下了的只是一些老弱病残,靠着布施和一些薄田维持生活。李昭等人上来时见到了不少六七十岁的老僧在田间耕作,看那地的模样也就只能混个温饱而已。

  李昭上的是北台叶斗峰。如今还是早春时分所以上到半山腰之时已经让人感到非常寒冷了,马柱将早就备好的大氅拿给李昭四人,其余的侍卫也都一人一件大氅。

  李昭慢悠悠的走着,不时的停下脚步观看四周的情景,旁边的王龟范则在一旁讲解着周围的名胜古迹的故事和来历。

  到了山顶,放眼望去都是寺院,一排排一座座,层层叠叠不知深几许。檐角风铃,寺中木鱼,阁楼古钟,诵经之声,再加上皑皑的白雪,金灿灿的阳光,让人顿生肃穆,景仰佩服之情不绝于心。

  募得寺院之中的钟鼓一起响了起来,寺院紧闭的大门也忽然打开了,一行行身披盛装的年老和尚鱼贯走出,大约有四十多人。领头的是一个非常老的老和尚,看那模样应该有近百岁了,那眉毛长的都耷拉到嘴边了,耳垂奇大,双目虽浊但却却透人心扉,饱经沧桑。

  那个老和尚迈步向李昭等人走来,等到了一群人近前时,双手合十深施一礼:“阿弥陀佛,贫僧寂光见过王爷,见过几位大人。”

  李昭忽然邪邪的一笑,有意的说道:“老禅师错了,我等现在就是一群普通人,来着参禅赏景,并没有什么王爷。再者,佛门不是倡导四大皆空么,万物皆空,这名号、身份也是空罢了,老禅师可是着像了。”

  寂光禅师一笑,说道:“正所谓不空即空,空即不空,名号、身份空又不空。山还是山,水还是水,是王爷着像了。”

  李昭呵呵一笑不再说话,只是跟着老和尚向寺院内走去。寂光禅师也只是在一旁引路,并不多说什么。待到门口时,李昭与那些老和尚们一一见礼。

  忙活了一通后,李昭坐在了灵应寺的后院的一个小亭下,四周是桃树,不远处就是一处突起的小山峰,大约十几米高,几百米方圆,通体覆盖白雪。

  李昭、王龟范、寂光坐于亭中,史云、马三江、马柱等人在四周转悠着。

  李昭看着这个老和尚在那精细的沏着茶,沉声问道:“不知老禅师高寿几何,师从何人啊?”

  老和尚一边煮着茶水,一边说道:“老僧已经虚度了九十二个春秋了,我师法号澄观,又称清凉法师。”

  “哦。。。。。原来是大统国师的高徒啊。”李昭很是惊讶道。澄观他还是知道的,乃是唐中期最有名的一个和尚,生历九朝,为七帝师,生于唐玄宗开元二十六年(公元738年)死于唐文宗开成四年(公元839年),寿一百零二。唐文宗为此特意停朝三日,命国之重臣身披重孝,隆重葬之。生前赐号镇国大师,清凉国师,大照国师,大统国师,被尊为“华严宗第四代祖师”。

  寂光老和尚听到李昭的赞扬仍然是一如既往,平淡如水,静静的做着自己的事。不大一会儿,茶煮好了,顿时香气扑鼻,心旷神怡。

  老禅师做了一个请的手势,李昭和王龟范这才端起茶轻抿了一口,立时浑身毛口全开,香气饶舌,经久不绝。

  这时老和尚忽然淡淡的说了一句:“王爷,这治国之术就在这茶里面,您可得仔细了。”

  “哦,是么?这我可得好好品味品味。”李昭若有所思的说道。

  三人也不说话,只是一直在这小亭中静静地品着茶,静静的。。。。。。58xs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