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章:高风亮节收文则,乌丸兵变中途归


本站公告

    田丰、沮授这两位河北名士,看我以堂堂汉室宗亲身份,亲自登门造访,持礼以重,能不为我所感动。本来投靠翼州剌史韩馨也是无奈之举,能否受其重用,发挥所长事小,一不小心把自己小命搭进去,那就太划不来了。更何况现在翼州形势己经是积重难返,还不如另求出路,曲线求国。

  虽然我现在只是太守身份,但所作皆明主之道,所为皆为利民之举。千里马常有,而伯乐难寻,可贵的是我对他们二人知之甚祥并且评价极高,相信在我的手下自有其用武之地。货比三家,而田丰和沮授二人也是卖买高手,我自然是成了最后的赢家。

  不过这两位贤才对我提出“持以师礼”那是说什么也不答应,只接受了“师友祭酒”的名号。而我也在大功告成之后同河北双贤进行彻夜密谈,当夜我就在感叹“盛名之下,其实难负。”中好好学习田丰和沮授的学识和谋略,同时在我的有意卖弄下也让二人在从政、治军、谋略、涉交方面对我赞叹不已,我忽悠三十六计、武穆遗书等权谋之术起来可是头头是道。而对于我们此次密谈的内容,当事人的保密工作都作得非常到位,直到后来我入主翼州才最终揭开谜底。

  次日同田丰、沮授告别后,我们原来的一行人经安平、过清河、绕平原一路往衮州的泰山郡而来。在我们走后,沮授也在门口同田丰辞别,只是好象彼此闹得有点不愉快,到最后沮授是甩袖而去,这对重礼仪的士人来说是难以想象的。而田丰也不挽留,转身回屋该干啥该啥去,连场面话也懒的讲了。只是数日之后,其在安排好家小之后,留言要外出访友,暗中持我的手书去范阳找娄富,开始为我办差去了。而这些细节都是按照我的计划有序进行。

  泰山郡,因泰山而得名,由于古人对太阳和大山的崇拜,自尧舜至秦汉,直至明清,延绵几千年,泰山成为历代帝王封禅祭天的神山。随着帝王封禅,泰山被神化,佛道两家、文人名士纷至沓来,给泰山与泰安留下了众多名胜古迹。“泰山安则四海皆安”,寓国泰民安之意。五万年前已有人类生息繁衍。六千至四千年前,位河两岸的氏族部落创造了繁盛的“大汶口文化”,成为华夏文明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夏商为青州、徐州之地。周代分属齐鲁。秦属济北郡、东郡。西汉初设泰山郡,隶兖州刺史部。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

  而此时的泰山郡在剌史刘岱的“英明”领导下,不服王化、民风剽悍、盗贼遍地。好在我们一行也不是好鸟,所以一路行来还算顺利。在路上大概用上了四五天才到了泰山郡的巨平,一打听方知此时的于禁,已近三十,好拳脚,懂兵法,知权谋,只是时运不济,现只为巨平一小武师,每日教徒糊日,只是其所教徒弟较多,手上都有两下子,在地方内还算小有名气。

  (PS:于禁,字文则,泰山巨平(今山东泰安南)人。魏国五子良将之一。早期随鲍信起兵讨黄巾,后来又一起归附曹操,被任为军司马。从此跟随曹操四处征战,屡建功勋。后兵败于关羽被俘,,获释回国后,惭愧发病而死。谥为厉侯。)

  在三国于禁算得上是位治军高手,高风亮节,铁面无私,只是在同关羽一战中顾虑过重,委曲求全,导致其成为三国的悲剧人物,当然你现在被我瞄上了,那你的人生轨迹可就要重写了。而于禁在我们来访之后,就一直关注着那十位钢甲黑卫,在他的脑海里估计现在运转是何人能够练就此等百战之师和钢盔铁甲,想要找对方拜师求经。当听说是如今在幽州名声正响的“黑卫”时,就马上猜到了我们的身份来。看来于禁收的徒弟多、流动量大,信息还是很灵通的,或者说于禁本身就时刻在寻找值得其追随的主子。

  在三国时于禁就是拜倒在曹操威武的军姿和远大的抱负之下,而这两点我都有,并且比曹操更突出,同时我还具有汉室宗亲、范阳太守的身份,这比曹阿瞒宦官后代漂亮多了。在我有意安排之下,也让于禁见识了张飞、赵云、典韦、张合等人的武艺,不用我开口,其对我的来意也猜了八九不离十,你情我愿之下,我的手下就有多了一名文武全才,而我也授其为尉曹掾吏同张合这位兵曹掾吏一起执掌范阳郡的兵政。实际上于禁的徒弟武功也不错,虽然比黑卫还有差距,但是基本功还是很扎实,只要再经过锤炼,绝对是可造之才。

  而我也根据于禁的特长,让其协助关羽这位范阳郡的都尉主抓治军,并只要是其徒弟到范阳投军就可以直接进入黑卫进行专门训练,或者是到郡兵中任什长以上的小官。这可把于禁旁边的十几位徒弟乐得合不拢嘴,看到黑卫一身的行头,就知道其含金量有多高。而一般武将也出来同于禁套近乎,不过这些人三句不离“酒”,完全是骗吃骗喝的家伙,只是大家在入席的时候才知道于禁也是九酿春酒的铁杆支持者。

  本来一切都挺顺利的,出来不到二十天就让我招来了张合、田丰、沮授和于禁等人才,再加上自投罗网的典韦,我现在总算可以稍微安心一下了,不至于在排兵布阵之时,捉襟见肘了。可是世上总有“意外”,但这次的意外其实也在我的意料之中,辽西郡乌丸大人丘力居、借公孙瓒应对柯比能为首的鲜卑人扰边之机,同辽东属国乌丸大人苏仆延和右北平的乌丸大人乌延进行联盟,拉起了近五万的队伍,在辽西郡起事,自立为王,宣布脱离汉朝统治,斩杀所在地的汉吏,并将榆关的守将收买后使其直接献关,在守兵不备的情况下,夜袭绥中城得手,使其背靠燕山,在榆关和绥中城之间得到了战略缓冲地带,在战略上形成进可攻、退可守的有利局面,并把乌丸三郡打成一片,附近的乌丸部落不断加入,其总兵力己不下七万,并象一把钉子一样钉入幽州的心脏。

  其后在绥中城内留下二万人由其从子蹋顿把守,主要是防止公孙瓒出兵增援和接收从辽东属国等地过来的乌丸部落,留下一万兵马把守榆关,作为进攻阳乐城的后方大本营,余下有四万多兵马全部围攻辽西郡治所阳乐城,这可是三郡的屯粮之所,只要掠夺三郡的屯粮后,乌丸就有余力北出绥中城,前后夹击公孙瓒,同鲜卑打成一片,以求得到更大的战果。

  (PS:乌丸(亦作乌桓)是生活在北方的游牧民族,按照《三国志》裴注引王沈《魏书》的说法,乌丸是东胡的后裔,东胡在汉初被匈奴单于冒顿灭国,馀部的一支逃到鲜卑山,以山为号,称为鲜卑,而另一部分族人逃到乌丸山,也以山为号,这便是乌丸。乌丸部落以幽、并两州为主要聚居地,在北方分布的范围相当广,布列辽东属国、辽西、右北平、渔阳、广阳、上谷、代郡、雁门、太原、朔方诸郡界。)58xs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