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如清末的光绪。面对国势日?的局面,主张效法日本,决心维新变法。虽然变法失败,但体现了他不甘落后,力求上进的抱负。《清史稿》对他的评价是“德宗亲政之时,春秋方富,抱大有为之志,欲张挞伐,以前国耻。已而师徒饶败,割地输平,遂引新进小臣,锐意更张,为发奋自强之计。”
比如明末的崇祯。十六岁即帝位,不过四个月时间,就处置了权倾天下的九千岁魏忠贤,一年多时间,便彻底清铲除了阉党势力。虽然崇祯最后吊死在煤山,可无论如何不能说他没抱负、没手段。
比如秦末的子婴。想必大家都知道“指鹿为马”的典故,赵高在朝堂上牵来一只鹿,对着秦二世胡亥说这是马,胡亥傻呆呆地说这是鹿呢,群臣一看赵高脸色,全说那就是马。从这事可见赵高的势力已经到了什么程度。可是子婴继位才五天,就设计杀了赵高。历史的记载相当简略,但我们可以想见其中斗争的惊心动魄,没有高明的权谋手段怎么能杀得了这样一位权臣?只是这时刘邦已经攻破函谷关,秦国已经再也没有对抗起义军的实力,子婴只得向刘邦投降。
汉献帝刘协一辈子没做出过大事,对比上面三位,似乎没有什么出彩的地方,很多人对他的印象就是一块被抢来夺去的神主牌。但实际上,刘协是一个很有品格的人物。妖怪总结一下,有四点:
一是聪慧。早在汉灵帝还在的时候,就有立刘协为太子的念头。一方面刘协之母王美人是灵帝所喜爱的妃子,而王美人又死于何皇后的毒手,灵帝对这个小儿子是有愧疚之心的;其次则是因为刘辩举止轻佻、人无威仪,而刘协聪明过人。但灵帝却是一个下不了决心的人,到死了也没把这事给定下来。《后汉记》上说“灵帝将死之时,协疏幼,少在丧,哀感百官,见者为之感恸。”
二是胆气。刘协之所以当上皇帝,除了董卓想借废立皇帝来树立自己的权威之外,还有小部分原因是因为刘协的胆气。在洛阳张让之乱中,宦官们以少帝刘辩和刘协(当时为陈留王)为人质,出洛阳北门逃跑。张让等人逃到盟津的黄河边,无路可走,投河自杀。这时董卓恰好带兵赶到。《献帝纪》记载“卓与帝语,语不可了。乃更与陈留王语,问祸乱由起;王答,自初至终,无所遗失。”一个八九岁的孩子,在经历生死大难之后,仍然能保持头脑清醒,可见其有胆量。
三是仁德。从史载的几件事中,我们也可以看出刘协为君还是相当仁厚的。有一次,朝廷官员对日食的测报不准,尚书贾诩要求治相关官员的罪过。刘协道:“天道幽远,事验难明。且灾异应政而至,虽探道知微,焉能不失?而欲归咎史官,益重朕之不德。”于是没有怪罪。刘协对官员的工作失误很客观,认识到这是由于测报方法的问题,而不是尽不尽职的问题,于是宽恕了责任人员。
在长安时,关中大灾,史载“于是谷贵,大豆一斛至二十万。长安中人相食,饿死甚众。帝遣侍御史候汶出太仓米豆,为贫人作糜,米豆各半,大小各有差。饿死者甚众,帝疑廪赋不实,敕侍中刘艾取米豆各五升,燃火于御前,作糜得二盆。于是艾出问尚书:‘米豆五升,得糜二盆,而民委顿,何也?朕甚愍之!民不能自济,故部使者出米豆,冀有益焉。御史不加隐恤,乃如是乎?’尚书以下诣省合谢,奏收侯汶考实。诏曰:‘未忍致于理,可杖五十!’亟遣上亲所廪人名,于是悉得全济。”其次还有,“以年不丰,民食不足,诏卖厩马百余匹,御府大司农出杂缯二万匹,与马值,赐公卿已下及贫民不能自存者。”由此可以看出,刘协对百姓疾苦是相当关心的。
刘协在逃出长安时,李?、郭汜在后追击,“王师败绩,杀光禄勋邓渊,廷尉宣?、少府田芬、御史邓聘、大司农张义。李乐曰:‘事急矣,陛下宜御马!’上曰:‘不可!舍百官而去,此何辜哉!’弗听。”这说明了刘协并没有把臣子当作可以舍弃的奴才看待。
四是不屈。面对危局,刘协时刻筹划着再度振兴汉室。他趁李?、郭汜内斗之际,逃出长安。郭汜想要让皇帝到高陵,而刘协一心想回到洛阳,于是发了狠心――绝食。郭汜无奈,只得让皇帝到新丰,刘协离洛阳又进了一步。
落入曹操手中后,刘协仍然谋划着打倒曹操,大家所熟知的“衣带诏”案、伏皇后案,这些案子背后都显示着刘协在力图翻生。这些努力均告失败后,刘协也忍不住了。当曹操杀了亲近刘协的议郎赵彦后,“帝不任其忿,因曰:‘君能相辅则厚,不尔,幸垂恩相舍。’操失色,俯仰求出。旧仪三公辅兵入朝,令虎贲执刃挟之。操顾左右,汗流洽背,自后不敢复朝请。”
刘协一生,是极为无奈的一生。虽然他聪慧、有胆量,也很仁厚,尽管他努力了,但始终没有机会翻生。一方面是由于他年龄太小,无力在乱局中建立自己的势力,而当他年纪大了,曹操却已经把他掌握得死死的,凭他一个空头皇帝,哪能斗得过这个著名的乱世奸雄?更重要的方面,是汉朝已经腐朽到了无可救药的地步,皇帝的权力早在几代之前就已经被架空,忠心的臣子寥寥无几,汉朝气数已尽。正如光绪、崇祯、子婴等末代帝王一样,凭着一个人的智慧与努力,是翻不了国家大局的。
刘协让位于曹丕之后,降封为山阳公,活到54岁去世。他的山阳公国一直继承了四代。五胡乱华时,他的玄孙刘秋被胡人所杀,山阳公国灭亡。
他的另一个玄孙刘阿知为避晋末之乱,举家族共两千零四十人,离开中国本土,飘洋过海,几经艰难,于日本应神天皇二十九年九月五日来到日本。被倭奴国国王赐号东汉使主,奉命定居于大和国高市郡桧前村,是今天日本原田、高桥、大藏等家族的共同祖先,被称为阿知王,又称阿知使主。在今天日本的奈良县桧前村和冈山县仓敷市妙见山顶,现在都有“阿知宫”,是后人祭祀阿知王的场所。58xs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