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亩产和度量衡


本站公告

    3、本书中的度量衡问题,一汉尺为23.1厘米,一石(大石)为23公斤,在说弓箭等拉力时,皆采用小石的说法,一小石为20公斤。

  石,民国以后读dàn,之前一律读shi,重量单位。一石为四钧,百二十汉斤,一汉斤等于十六两,一两分为二十四铢。有文献说一石为29760克,即29.76公斤。算30公斤吧,那么亩产三石就是90公斤,五石就是150公斤,显然不高,但是也不低了,这个数据超过新中国建国初期亩产量。

精彩内容结束  1、汉代亩产问题,我查了很多资料,都认为水田能产三到五石,但是对石的单位认定有些问题。

  石,民国以后读dàn,之前一律读shi,重量单位。一石为四钧,百二十汉斤,一汉斤等于十六两,一两分为二十四铢。有文献说一石为29760克,即29.76公斤。算30公斤吧,那么亩产三石就是90公斤,五石就是150公斤,显然不高,但是也不低了,这个数据超过新中国建国初期亩产量。

  以下是广东番禺区的数据:建国初期,我区水稻平均亩产只有120多公斤;到1965年突破250公斤,首次实现年亩产千斤县;这里的亩产千斤是两季水稻的总产量。据文献记载,250步长,一步宽的面积为一汉亩,一步等于六汉尺,一汉尺等于23.1~23.2厘米。这么算,一汉亩约等于480平米,这么折算下来,汉代亩产三石的时候,按汉代最低亩产三石算,现代一亩666平米的土地,在汉代能收124公斤的粮食,这个数据相当于建国初期广番禺区亩产量,如果汉代每亩收五石的话,那产量就超过208公斤了,若一年两季的话,那亩产就接近八百斤了,可能么?

  难道两千多年的历史白过了?因此我推测,汉代的石应该不足29.76公斤。那么究竟是多少?我们可以由粮食消耗速度来推测下,当然得不到准确数据。

  2、每日粮食消耗问题:

  出土的汉简记载:戍边军人常人日食粮一斗,多者四五斗,而一斗为十升。依据保存至今的商鞅铜方升算,这一升的体积约等于2000毫升,换成粮食,最少4斤,因为粮食密度肯定比水大。可是这样问题就来了,如果真是这样的话,那么一人一天要吃掉40斤粮食,而多者要吃160斤!可能么?刘备看动物世界,给大象喂饭团,一个才20斤重(熟的,含水分),一顿也才吃40斤啊,一天大象最多吃饭不过100斤,难道三国时期汉兵都是超人?结合西汉官俸全部是以发放粮食的方式支付来推测,这里的日食一斗,也就是所谓的斗食吏,也就是戍边军人日俸禄为一斗米。史书中曾经有明文记载,汉代米一斛,国家的保护价格是不低于三十钱,低了,国家按三十钱一斛购买,但是饥荒年代,那米价最高甚至达到十几万钱。到东汉时期,由于灾害不断,粮食价格一般在三十到八十钱之间大幅波动,这么算,汉军月俸就在900钱到2400钱左右。

  史书记载,汉代,国家容许百姓出三百钱来免除每年三天的戍边钱,那时一月固定是三十天,无大月小月,所以一个岗位,就能收到三千钱。国家就拿这三千钱,另外雇佣一个人去代更,也就是说,那时戍边军人的月俸禄最多是三千钱,曾看过一份资料,戍边军人的月俸禄为两千钱,这么算的话,国家还能赚点钱,当然政局稳定时期,二千钱也肯定能买三斛三斗米。

  这里需要说明,斛是体积单位,也就是度量衡中的“量”,汉代一斛等于十斗,体积约20000毫升,也就是20升,如果装水,那么一斛应该是20公斤。在史书中,斛与石常常混用,但是“石”是重量单位,也就是度量衡中的“衡”。

  古人将测量长度的标准器称为度器,测量体积的物品称为量器,测量重量的物品称为衡器,这说明古人能够分清这三种单位的区别,那为什么在史书中常常将斛和石混用呢?这是因为一斛粟米的重量恰好等于一石,也许古人在确定度量衡的时候,就是这样规定的。研究人员根据这一点,推算出,一石约等于23公斤。这个数据与出土的“秦权”(标准砝码)重量接近,而汉因秦制,因此这个数据是比较可靠的。

  3、本书中的度量衡问题,一汉尺为23.1厘米,一石(大石)为23公斤,在说弓箭等拉力时,皆采用小石的说法,一小石为20公斤。

  田亩,汉制,一亩为250平方步,约480平米。不过实用中,各地不同,一般来说,边地亩大,内地亩小,本书中说的一亩为大亩,我规定为400平方步,约768平米。58xs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