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的称谓(转帖,凑字)


本站公告

    她带领儿子一起用自己家那棵杏结的果子开始栽种,几年以后,就已经有几百棵了。杏树逐渐开始结果了,有啼饥号寒之人路过门前,她便让儿子去摘杏与人充饥,或以果换粮救济穷人。由于董母行善乡里,所以他家的杏树从未有人采折。

  4、坐堂医是在中药店中为患者诊脉看病的中医大夫。坐堂医源于汉。相传汉代名医张仲景曾作过长沙太守,每月的初一和十五他坐堂行医,并分文不取。为了纪念张仲景崇高的医德和高超的医术,后来许多中药店都冠以某某堂,并把坐在药铺里诊病的医师称为“坐堂医”。这种称呼一直沿用至今。

精彩内容结束  呵呵,因为以前看过我们的称谓,很多不知道它的出处,趁着今天有空,特意查了一下

  宋以前,对医生的称呼较为复杂,一般根据其专科进行称呼,如食医、疾医、金疮医等。宋代始,南方习惯称医生为郎中,北方则称医生为大夫。相沿至今。

  1、医生最早是对学习医学的人的称呼。“医生”一词,始见于《唐六典》:“医生四十人”,即指学习医学的人。唐代置学习医,故有了“医生”之称。医生还有大夫、郎中、杏林等别称。直至近代,医生才成为为业医生者之通称。

  2、大夫是北方人对医生的尊称。大夫本是官名。三代时,天子及诸侯皆设之。分为上大夫、中大夫、下大夫3级。秦汉以来,有御史大夫、谏大夫、太中大夫、光禄大夫等名。清代文官阶自正一品至五品,亦称大夫。旧时,太医院专称大夫。加之唐末五代以后官衔泛滥,以官名称呼逐渐形成社会风气,所以,北方人尊称医生为“大夫”。为了区别于官名,将称医生为“大夫”的“大”读成dai,而不读da。

  3、郎中是南方人对医生的尊称。郎中本是官名,始于战国。隋唐到清,朝廷各部均设郎中,为司的长官。《明史》卷七十二《职官一》载工部下设“营缮、虞衡、都水、屯田四清吏司,各郎中一人(正五品),员外郎一人(从五品),主事二人(从六品)”。清代因之。郎中作为医生的称呼始自宋代。尊称医生为郎中是南方方言,由唐末五代后官衔泛滥所致。

  4、坐堂医是在中药店中为患者诊脉看病的中医大夫。坐堂医源于汉。相传汉代名医张仲景曾作过长沙太守,每月的初一和十五他坐堂行医,并分文不取。为了纪念张仲景崇高的医德和高超的医术,后来许多中药店都冠以某某堂,并把坐在药铺里诊病的医师称为“坐堂医”。这种称呼一直沿用至今。

  在我国古人的习惯上,不论笔记或小说里,大夫和郎中也略有区别。一般设馆治病的医生,都称为大夫;至于草药店或上街高喊包医奇难杂证的医生,却称为郎中。所以后来人们称呼医院的医生,多数叫大夫,而不叫郎中,就是这个缘故。

  郎中作为医生的称呼始自宋代。

  5、而“杏林”的出处源于一个故事:三国时期,吴地侯官有个董乾村,有一户人家母子二人,儿子姓董名奉,字君异,深得母亲疼爱。董奉的母亲是一位非常贤惠善良的农家母亲。她见乡亲们由于受战乱之苦,饥寒交迫,身无御寒衣,家无充饥粮,就想能够找一个办法帮助大家度过困难。她的院子里有一棵杏树,每年都结很多杏,既能够充饥也可以换粮食。她就想,为什么不多载一些呢?荒地上,山坡上,房前物后,有的是地方啊。如果栽的多了,不就可以结很多杏卖吗?

  她带领儿子一起用自己家那棵杏结的果子开始栽种,几年以后,就已经有几百棵了。杏树逐渐开始结果了,有啼饥号寒之人路过门前,她便让儿子去摘杏与人充饥,或以果换粮救济穷人。由于董母行善乡里,所以他家的杏树从未有人采折。

  在一年春天的时候,杏花开了,小董奉折了几枝杏花,拿着玩耍。母亲发现后十分生气,夺过杏枝打奉儿,她一边打,一边含着热泪说;“你怎么这样不懂事,树木是救人的,人一生什么时候也离不开树木。树苗长这么大,要用多少心血和汗水,你怎能折断小树呢?”从此,小董奉不但不再折树,而且每年植树季节,还帮着母亲挖坑、抬水,小小年纪就懂得了栽树救人的的道理。

  为救苦救难,母亲让董奉立志学医,让他四方奔走访师求教,以医术数民众于水火。在母亲的影响下,他心诚志坚,刻苦努力,经过几十年的艰苦奋斗,终于成了一位妙手回春的名医。当时,他同南阳张仲景、谯郡华佗齐名,并称建安三神医。

  董奉成了神医,公子王孙,达官贵人,求诊者日增。这应该是他攀高结富的好时机。但董奉却不以为然,认为荣华富贵只不过象昙花浮云一样,稍纵即逝。尽管已经成了名医,他依然走街串户,为穷苦百姓看病。而且,他无论走到哪里,都一边为人看病,一边倡导多植杏树,并亲自动手和病人一起种杏树。当他行医来到江西庐山时,见这里山青水秀,房峰巍峨,云雾好绕,便在这里隐居了下来。由于董奉医德高尚,医术高明,送钱财求医者甚多。但董奉从不索取诊金,只要求患者病好后,在山上种植杏树,病重者种五棵,病轻者种一棵,要心诚保活。

  从此,他家门庭若市,前来求医的人越来越多。经过数年以后,竟然得十万余株杏树,成为一片茂盛的杏林。待到杏子成熟的时候,董奉又告诉人们用谷物来换杏子,交取多少,全靠自觉。董奉把所得粮食,用来赈济穷人和那些出门在外路上遇到困难的行者。

  董奉的所作所为,教育和感动了民众,一传十十传百,董奉那高贵的品质,精湛的医术和救人危难的事迹,不胫而走。“杏林佳话”从此千古流芳58xs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