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进”《白鹿原》


本站公告

    陈忠实的小说《白鹿原》我是仔仔细细地读过三遍,每读一遍《白鹿原》,我都有强烈的置身其中之感,就像是走进了《白鹿原》的世界一样;所以我就把这三读《白鹿原》叫三“进”《白鹿原》。这三进《白鹿原》,就权当本书的前言吧!

    我是在朋友的推荐下购的首版《白鹿原》单行本。这个单行本一出版就在社会上引起轰动!老实说,我已经好多年没有时间读长篇小说了,这第一次读《白鹿原》,我是怀着一种“看热闹”的猎奇心理:因为《白鹿原》一面世,纷纷扬扬的说法是里面写了许多稀奇古怪事儿,什么白嘉轩娶了七个老婆呀!能掐会算的朱先生呀!公公杀儿媳呀!瓦窑里的奸情呀!土匪当县长呀等等。这么多的稀奇事,足够促我一睹为快。然而读完之后,我并没有感到什么稀奇和热闹,除了觉得十分熟悉和真切之外,倒有一种强烈的沉重和颤栗,我不由得被深深地感染了。

    《白鹿原》是近几年来最受读者喜爱并引起广泛而热烈讨论的小说之一。地理上的白鹿原跨越了西安市的灞桥区、长安区和蓝田县,这些地区的读者对《白鹿原》的讨论又多了一个话题,都说《白鹿原》写的是他们那儿的地方。我曾在蓝田从事宣传、史料研究和档案工作数十年,对《白鹿原》中的许多“影子”亦颇感“面熟”。其中的一些人物、事件、故事传说及地方特点都曾似见过。《白鹿原》作者陈忠实先生1994年在《蓝田县志》首发式上曾风趣地讲过一个笑话:“为写《白鹿原》,我曾在蓝田参阅了许多资料,不过为借阅《蓝田县志》(指民国志)却犯了难,因为人家不大方,每次只能借一本,我只好住在蓝田县,看完一本再借一本”。这说明《白鹿原》确实有相当多的素材取自蓝田县。当然也包括党史和其它一些文史资料及轶事传说等。事实上在《白鹿原》诞生前,陈忠实的确在蓝田“生活”了很长时间。除了看资料外,还经常进山、上塬、越岭、涉川,或骑车、或徒步、一天几十里近百里也是常事,采集了大量的风情典故,因此可以说蓝田是孕育《白鹿原》的摇篮。再伟大的作品也不可能全为“空中楼阁”,起码也得有些“捕风捉影”,看来我觉得“眼熟”的一些影子还是有些根据的。为了满足广大读者刨根问底探原型的极大兴趣和日益兴起的白鹿原文化研究热潮,1988年,《西安档案》编辑部、西安电视台、“白鹿原文化研究会”同时约我写这方面的文章,这就促使我第二次“走进白鹿原”。

    二进《白鹿原》,我是带着一点研究问题的理性进去的。主要是“找”那些似曾相识的“影子”,着重对那些人物、事件、事件发……

生地及其背景以及一些故事传说等侧重地进行研究。结合平时对本地区文化的研究和翻阅的大量史料,写出了《“白鹿原”中的部分人物原型和地名、事件出处》一文,于1999年分别在《西安档案》、《陕西日报》、《西安日报》及《说古道今》等报刊连载或综合发表。该文发表后在读者中引起了较大反响,在许多地方还出现了传抄、复印的情况。由于十年来,《白鹿原》热一直有增无减,由这部小说所产生的社会经济效应日益明显,对白鹿原文化的研究和开发也更加引起各界的注意和重视。就在本书稿撰写之间,一个在白鹿原投资30亿的“中国西部影视城”项目已在蓝田签字启动。2002年底,北京某出版社因从有关刊物获知我发表的该文,希望在原作的基础上作些加工和补充,由该社出单行本。正好也有许多朋友向我提出这个意思,应承了这件事以后,就必须对《白鹿原》的原作进行较深刻的研读理解,这就使我第三次走“进”《白鹿原》。

    第三次读白鹿原足足用了二十多天的时间。这一次不仅是在白鹿原的各个领域遨游,还要站起观察,蹲下琢磨,躺着思考,把自己完全变成白鹿原世界之中的一员。每当“跳”出这个世界时,都不由得要拍案叫绝,那些出神入化的描写使我醉了:白鹿原就像一部震撼人心的雄奇史诗,每一节律都无不拨动和撞击着人的心弦,令人思绪跌宕,难以平静;《白鹿原》分明是一轴中国农村斑斓多彩、触目惊心的长幅画卷,让人们伫立画前,叹息、沉思、颤栗;《白鹿原》又是一部历史教科书,它把关中农村发生的每个事件,都紧密结合于这个时期中国历史的大变革、大动荡之中,使人们从关中农村的社会变迁中深刻了解了从辛亥革命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半个世纪的旧中国苦难史;《白鹿原》还是一座不可多得的藏量甚丰的关中民俗陈列馆,让人们真切地看到绚丽多彩的风土人情及习俗活动,沐浴在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的农村田野和庄园之中……

    看《白鹿原》犹如吃甘蔗,一节比一节更有味,更有嚼头;越觉其思想内涵之深邃厚重,艺术特色之明显坚实。因而在三读《白鹿原》时,我不由得做起了摘录和笔记——好在我也是白鹿原人,故乡故土的情况自然是熟悉的,再翻翻资料,汇集归类,就整理出今天奉献于读者面前的《走“进”〈白鹿原〉》,供希望了解这方面情况的热心读者们借鉴、参考。

    需要稍做说明的是:基于对本书内容的事先考虑,本次书稿仍然没有对《白鹿原》艺术成就展开研究,只是在原来已发表的文章基础上作了较大的加工和充实,并试图从《白鹿原》中的部……

分地名、人物、事件、传说、方言民俗的探讨中,用历史的真实突现《白鹿原》的思想艺术价值;帮助读者了解《白鹿原》产生的社会背景和历史条件,增进对《白鹿原》思想性和沉重感的认识。《白鹿原》所以如此真切感人,也与作者完全采用方言的语笔,逼真地描绘了极具特色的地方民俗风情有很大关系。在本书的后半部分增加这些内容,可以让读者从另一个角度了解《白鹿原》的艺术风格和表现手法。

    《白鹿原》毕竟是小说而不是史书或教科书,它是集许多现象和素材加工塑造的艺术品。因此本书所指的一些“原型”、“出处”和所谓探讨,不一定符合实际;有些“影子”过于分散,也很难找出其明确的原型和出处;即便本书所论,也是笔者本人的一面之见,是否《白鹿原》作者另有模特或参阅了其它相似的材料也未可知。再如对民俗方言之探解:秦中之大八百里,十里乡俗不一般。所以本书难免出现谬误,亦请忠实先生和读者批评指正。如果本书能在探讨民俗风情、弘扬传统文化、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及宣传西部、宣传西安、宣传蓝田等方面起到一点作用的话,即愚愿足矣。58xs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