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章


本站公告

    关于大淼的制,主要是中央部分,地方部分因为文章还为涉及,不做多说。

  大家有兴趣就看,不了解也不妨碍对故事的理解。

  大淼的中央政府类似唐代的三省六部一台制,但不完全一样。

  先说唐代的三省六部一台。

  三省乃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六部是尚书省下的吏、户、礼、兵、邢、工(六部的次序多有变化,这里所列的顺序其实是王安石变法时的顺序,我自己好记而已,无须多计较),一台则是御史台。

  作用。

  按照我的理解:中书省就是皇帝的参谋班子,对国事提出意见进行规划(或者是按皇帝的思路做出具体方案),他们写折子、提策划,然后给皇帝签名,那么就成为命令(唐代称“敕”),然后这个命令要下发门下省审核。

  命令给门下省这种情况,类似于现在的人大代表向大会提请议案,而门下省就是一个这个议案的审核部门,具有驳回权。门下省不同意就驳回中书省,同意了才转给尚书省执行。换句话说,一道命令理论上要由中书、皇帝和门下三者都同意才能执行(当然制度总是会被人破坏的,唐代也有不走寻常路的命令,但这不是重点)。

  至于尚书省,这最庞大的机构只具有执行命令的权力,而没有参与规划的权力。只不过尚书省的长左、右仆射经常会领“参知机要”“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衔,有这个帽子就可以参与国事制定。

  (三省的实质就是把宰相的权利一分为三,以加强皇权)

  御史台没什么好说,就是监察机构。

  再说设置。

  中书省和门下省的员设置都比较简单,从高到低,前者是“中书令”+“中书侍郎”+“中书舍人”,后者是“侍中”+“侍中侍郎”+“给事中”。

  尚书省就比较复杂,本来应该是最大的“尚书令”,但因为唐太宗曾担任过这个职务,所以唐代的尚书令一职都是空位,尚书令的副手“左仆射”和“右仆射”成为最高职。为什么分左右呢?因为尚书省的办公厅是双子星大楼,分为左右两厢,吏互礼三部在左,他们的顶头上司就叫“左仆射”,兵刑工在右,自然就由“右仆射”管着。至于六部下面的二十四司我就不多说了。

  御史台的长是左、右御史,分别监管中央和地方,中央的监察员叫御史监察,而地方上的叫监察使。

  再说文中大淼的制。

  中书省保留,毕竟皇帝需要一个参谋班子,但员只设中书侍郎,位不大,但领“参知机要”衔即可参与国事制定。

  没有门下省,也就是没有了驳回机关,相权三分变为了两分。

  执行机关仍然是尚书省,但因为没有了唐太宗所以尚书令还在,六部次序暂且不提,其功能和唐代基本没有区别(有的话以后文中再说)。

  如此看来命令只要皇帝和中书同意就可以了,但是因为玄沐羽撒手不管事,所以特别得到信任而且拥有“参知机要”的尚书令理所当然地成为命令的制定者之一,而且由于他人老、大、抓着所有的执行权力,因此这时候尚书令的权力变得无比庞大。

  御史台的长改作左、右御史大夫(这是汉代副宰相兼检察长的名称,我喜欢,所以这里沿用),至于中央和地方御史的职名称不变。

  以上是文职,再说军事制度。

  汉代是全民皆兵,每个人都要服三种兵役,一是到中央作“卫”兵,二是到边境作“戍”卒,三是在原地方服兵“役”。前两种从二十三岁开始,第三种从二十岁开始,这种年龄的安排有着中国社会传统理念和社会环境的必然因素,这里不说了。

  汉代中央军分南、北军,南军保护皇宫,北军保护京城,换成现在的说法,南军是中南海保镖,北军是首都武装部队。

  边境的“戍”,每人只要服三天即可。现在听起来一定觉得很荒谬,但这是沿袭古制。还没统一的时候,每个国家的国土都比较小,去边境可能来回只要两天,加上戍边的三天,一个人只要带上五天的干粮就搞定了,很轻松。但秦统一了,却没改制度,一个人来回在路上去的时间可能就要半年,所以就爆发了陈吴起义。到了汉代就变化了,还是三天的兵役,但是你可以通过交钱免疫,这些钱就由政府发给另外的人,由那个人代服兵役。

  至于在原地服的“役”,则是每年秋天的时候由当地的军事长集合,统一操练,根据当地的地理环境,训练不同兵种,凡壮丁皆要参加。

  除了兵役之外每个壮丁还要去服力役(就是去为国家义务搞建设),以及不论有没有收入,都要缴纳人口税。这些制度造成的后果就是汉代有两多:穷人多和奴隶多。

  再说唐代。

  众所周知唐代行府兵制(后来崩溃了,变成了募兵制,这和大淼没有关系,我们不说)。

  先说什么是“府”。府是在地方行政区域之外的另一种军事区域的名称,比如北京市的“市”是地方行政区域,那么整个北京市作为一个军事区域的话就叫做“府”,府差不多就等于我们现在的军区。那时候所有的“府”都叫“折冲府”,按人口规模分为上中下三等。朝廷觉得哪里重要就在哪里设府,越重要就设越多的府,不重要的甚至没有府。

  再说军人的来源。当时户口本按财富多少分九等(就好像现在分农和非农),只有上等和中等的人可以当兵,这些人自愿当兵的就去报名,然后由政府挑选。当兵人家的租庸调(唐代的税)都豁免了,此外不发饷给,一切武装须由军人自办。不过这不是问题,因为这些军人出身都比较好,家境殷实,完全可以负担。这些军人集合上一千二百家,就组成一个上府。少一点一千人就是中府,再少一点八百人就是下府。

  好了,你成为府兵了,你平常都在自己的“府”里耕田为生,于农隙操练。然后根据政府的安排,你要到中央宿卫一年,其间更番数次(具体不说了,很复杂),或者是去边境守卫,时间到了就可以复员。

  这是士兵,再说军。

  中央直辖十六个“卫”,各“卫”都有一个大将军,打仗了就由大将军统领出征。战争结束,兵归于府,将归于卫。(平时在本府的军事长“折冲都尉”仅仅是负责日常训练)。这些军立功以“勋”奖励(比如封你作子爵、男爵之类的)。军其实是有勋无职,除了最高的在朝作大将军,其他的都回家种田,并不参与政治。回家种田的带勋军自然有他的荣耀和优惠,所以大家也愿意当军。

  至于后来府兵制的崩溃则源于士兵地位的下降(没有皇帝陪着训练了,还要被贵族拉去免费盖房子)、戍边的漫长而无法复员(参见杜甫的《兵车行》)以及人口统计上的人事怠慢(死了不除名,新生不登记),此间暂且不提。

  文中的大淼兵制则取汉与唐两者相结合。

  基本上下层士兵的来源与府兵相同,设府,但全民征兵,最后由政府挑选,农闲时在本府训练,他们轮番上中央和边境“卫”“戍”。至于保卫皇宫里的“军”,一部分是京城的大家子弟、一部分是武奴,还有一部则是军队中的佼佼者。

  军的设置,则是皇宫的“军”长为“军统领”,京城的守卫军成为“大将军”,比如傅曙的烈阳大将军(一般平日都只是称“将军”)。而地方上,有带领日常训练的折冲都尉,也有守边的“大将军”和“将军”,比如“燎原大将军”郑志铎,和他手下的将军们。

  33、颜川

  今天是四十岁生日,他很高兴,因为下午的时候就可以看到弟弟颜御了。

  从颜川三十岁结婚后不久,颜御就去周游世界。

  周游世界是颜御一直以来的梦想,还记得御十六岁那年斜倚在窗台上望天时的模样,像一只鸟渴望着蓝天,他缓缓侧过头,轻轻一笑,说:

  “真希望有一天能走遍世界的每一个角落。”

  颜川觉得当时自己像是被雷劈到了,从此发誓要尽自己最大的努力让弟弟实现梦想!

  为了让弟弟更放心地去玩,颜川埋首工作,十几年来兢兢业业,公司规模不断扩大,成为世界上有名的企业。别人问起他工作的动力,颜川只是说:“希望御在世界的另一边能玩得更快乐。”

  颜御除了每隔几天发来的E-mail便没有其他联系。他总说世界各地的到处转,老换电话麻烦,便只用mail联系。颜御的来信往往不会太长,说一些在世界看到的奇闻趣事,最后一定要问候一下哥哥和嫂嫂,信虽然简短,却让人看的暖心。

  十年没有看到弟弟了,颜川觉得自己快想疯了,派人去追寻却总是慢了一步,这次他特地通知弟弟一定要回来庆生。虽然颜御这次足足等了五天才回信,但他还是答应了:

  “我会回来的。”

  颜御不让颜川去接他,他说要自己回去。

  颜御是下午一点班机,现在应该快到了。

  颜川不断地看表,不知为什么,随着时间的来临,一种莫名的恐慌在侵蚀心房。子温柔的劝抚一点用也没有。

  颜川越来越烦躁,开始不断在房间里走来走去。

  叮咚——

  门铃终于响起。颜川迫不及待地去开门,心中却生出一个疑问:御没有钥匙么?不可能,我不是给他了……

  颜川带着无限的期望看着门打开,心似乎也随着门而敞开,阳光落进来,照亮了房间。颜川觉得心脏快要跳出来了,喜悦地情绪不断冲刷着他的神经,然而当他满怀期望地抬头时,门外站的却不是颜御。

  “林?”

  对于门外的人颜川感到惊异莫名。林雅娟,颜御十分亲密的一位朋友,一度以为他们会结婚,然而他们却始终以朋友自称。

  颜川的目光落在雅娟一身黑衣上和她手上的白玉盒子上,恐慌再次蔓延,这次汹涌得几乎要将他覆灭。

  林雅娟神平静,平静得如同死人!

  林雅娟以波澜不起的声音说:“颜先生,今天是您的生日,御让我给您带一声‘生日快乐’,只是,这句话,他不能亲自来说了。”

  颜川抓住雅娟的肩膀:“御呢?御在哪里?他为什么不能来了?他从来不会失约的!”

  林雅娟垂目,轻轻抚摸着那个白玉盒子,轻声自语:“是的,御从来不会失约,只是,那是活着的御……”

  “你说什么?!”颜川不敢相信自己听到的字眼,忍不住松开手退后一步。

  林雅娟抬起眼,对上颜川的眼睛,捧上那个白玉盒子:

  “御走了,五年,五年前的今天,在他给你发出最后一封生日贺电之后。御不让我告诉你,我自作主张用白玉雕了一个骨灰盒,我想,只有这种温润纯洁的玉才能配得上他……”

  颜川终于再也无法支撑,喉头一甜,喷出一口鲜血,那血落在白玉上,明动人。58xs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