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历史上的纣王


本站公告

    野史小说中的殷纣王是个公认的骄奢淫逸的暴君。他造酒池肉林,筑豪华宫殿,大肆挥霍;他宠幸狐狸精妲己,夜夜笙歌,荒废朝政;他残暴无情,擅杀大臣,用“炮烙”之刑。因而搞得天怒人怨,诸侯造反。牧野一战,全军溃败。殷纣王最后众叛亲离,只有在摘星楼自焚。

    实际上殷纣王又是怎样的呢?我国最早的一部史书《尚书》中的《周书》部分,有一篇周武王伐纣的誓师词叫《牧誓》,那里面列举了殷纣王的三条罪状:一、只听信妇人之言。二、对祭祀这样的大事不闻不问。三、对自己的族人亲戚不加重用,反而对那些在周边地区获罪逃亡过来的人予以重任,扰乱商朝的政治。

    【第一条罪状】恐怕就是宠爱妲己了,《封神演义》把妲己描写成一个狐狸精,把纣王迷得神魂颠倒,不理朝政,还害死了一批大臣,最后被姜子牙斩首。今天我们如果反过来看,妲己肯定是商朝的第一美人,她不但迷倒了殷纣王,而且迷倒了一批大臣,不然那些大臣怎么尽往后宫里跑?名为进谏,实是为了饱餐秀色。连道行高深莫测的云中子,也想看看妲己究竟有多美。妲己的外貌美还只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内在美。她长袖善舞,巧嘴能辩,而且让人如痴如醉。这种魅力真是难以想像。如今的环球小姐、世界小姐美则美矣,然而魅力何在?当今的新闻还从未报道过有哪位国家元首被环姐勾去了魂魄。现在那些狐狸精又到哪里去了?怎么不来投胎啊?殷纣王不但被迷住了,而且还言听计从。

    那些大臣心里不平衡了,我们这些朝廷栋梁还比不过你这小狐狸精啊?他们因妒生恨,就编出一些妖魔鬼怪要祸害国家的谎言,说自从妲己来了,宫廷的上空总是妖雾弥漫(也不知是他们老眼昏花,还是有什么心理疾病,或许纯属无事生非)。非要置妲己于死地不可。纣王当然不能容忍了,我一个堂堂的君王宠爱一个美人也不行啊,况且妲己这样的美人也只有我这个相貌堂堂文武双全的君王配得上,舍我取谁?你们这些老朽,动不动就是祖宗的历法,一点新的主张也没有,拿着朝廷的俸禄,不思进取,只会扇风点火,勾心斗角。妲己的话是对的,你们这些老臣自恃功高,养尊处优,全然不顾人民死活,国家安危。人家一个弱女子在后宫尚能为国出力,你们还来忌恨她。我要你们何用?杀!这一杀就不得了,触动了大臣们的敏感神经。他们一个个地来兴师问罪,咄咄逼人。最后连退了休的老丞相商容也被他们硬拉回来了。

    纣王真是没想到这股腐朽的势力有这么大,他只好用更加残酷的刑法来镇压。这些大臣就天天说他是暴君,并鼓动诸侯造反。诸侯巴不得有这么个机会,实现自己的野心。特别是那个西歧的周文王,秘密训练军队那么多年,就等这个时刻的到来。纣王个人的力量终究是有限的,在大臣和诸侯们的围攻下,最后的结局只有失败。

    妲己自小生活地书香门第,且聪慧异常,她的父亲苏护是个正直又有能力的冀州侯,从小教她礼乐。她又有新潮的思想,她觉得的很多制度必须改革,就向纣王提了一些合理化的建议。纣王是个年轻有为的君主,很想让殷商有个新的起色。于是就采纳了她的建议。谁知道那些顽固派会恐慌到这个地步?奴隶社会的君主权力虽大,力量却小。纣王年轻为王,意气用事,没有充分意识到改革的风险。他以为酷刑能够镇压一切,没想到保守的势力会像洪水猛兽一样将他吞噬。

    【第二条罪状】说纣王对那些纲常礼义全然不顾,也不相信那些神仙鬼怪,只相信人的力量。这就犯了大忌。要知道人类在整个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都是生活在梦里,君主靠梦来愚弄天下人,天下人也靠梦来安慰自己,而在人类的童年时代这个梦就更加强烈,这也就是最古老的YY文化诞生。

    而且几乎每个人都在梦里蒙着一层面纱。殷纣王想撕开这层面纱谈何容易?君王要杀人可以,要挥霍可以,要胡作非为也可以,唯独不能撕破这层面纱。你要撕破这层面纱,上上下下的统治者就会向你扑来。他们的命都可以不要,但这层面纱却要保住。

    其实说白了,这些神祭和祖祭早已经作为一种法规,与那个时代的贵族权党的家族社会地位形成了一个体系,纣王弱化这些祭祀,正是有意削弱这些贵族权臣的合法势力,

    殷纣王逆大势而行,失败是必然的。偏偏那时黄河发大水,沿岸百姓的家园被毁。诸侯们更是认为纣王得罪了上天和神灵。于是各地诸侯借着天意这个晃子,趁着商朝大军远征未归,就来联合起来征讨殷纣王,。

    【第三条罪状】殷纣王的第三条罪状真是让人不可思议。从夏朝以来,君王就是“家天下”,君王一家的人,封侯的封侯,进爵的进爵,没有一个闲着的。

    只有纣王竟然不重用自己家的内亲,却重用别国逃亡来的罪犯。纣王怎么会糊涂到这个地步?我们只要仔细想想那时的罪犯是一些怎样的罪犯,就明白纣王的意图。在奴隶社会,奴隶就等于罪犯,他们是没有人身自由的。无论在政治上还是在经济上,他们永远也没有翻身的机会。那些“胸中有丘壑”的奴隶是不甘心做一辈子奴隶的,于是想尽一切办法逃出去,而且还要逃出本国,因为在本国被抓回来就要被割鼻断腿。奴隶主日夜派人看着,想逃出来也决非易事。所以能逃到别的国家去的奴隶,在智慧、胆略、毅力上都有些过人之处。这些人一旦被重用,便能发出十二份的光和热。殷纣王看中这些人的才能,才予以重任。而那些王室的贵族,只知道花天酒地,无所事事,根本不能做什么实事,殷纣王当然要把他们搁置在一边。这就触怒了那些王亲贵族,他们不但没有得到权力,有时还要受那些原本是奴隶的官员所制肘。他们心中的愤怒无时无刻不想爆发。《牧誓》里说的“俾暴虐于百姓,以奸宄于商邑”指的就是这些从逃犯提拔起来的官员秉公执法,惩治贪赃枉法之徒。因为周朝以前的“百姓”指的是达官贵族,平民是连姓也没有的。

    而商朝那些贵族大臣说纣王“近小人”,我查了一下小人的出处,在周朝以前小人本来是指没有德、位的人,“德”就是没受过贵族教育、也不担任任何政府官职的人(平民和奴隶),后来才慢慢成为对德行有问题的人之蔑称。

    还有比较荒谬的,后世人们常常攻击纣王“造酒池肉林,筑豪华宫殿”,其实当时的商朝,已经从游牧社会进入农牧社会,十分迷信鬼神巫卜,为了神祭,时常载战载舞,饮酒欢唱,甚至作长夜之饮,几至醉死,宫廷如此,民间的小奴隶主们也是这样,所以帝辛造酒池肉林也是民间风俗在宫廷的反映,比起后世帝王,他根本就算不上奢侈。

    无论是历史记载还是民间传说,都没有殷纣王残害百姓的迹象。就是封神演义里大肆描写纣王的暴虐,杀的也只是王亲国戚,朝中大臣和王后贵妃。没看到纣王对平民百姓的横征暴敛和滥杀无辜。

    实际的情况是,殷商王朝鼎盛了六百年,那些贵族们早已经腐败透顶。看到纣王宠爱苏族美人,并给了她足够的信任,就妒火中烧。生怕苏家这个外戚势力因此壮大,威胁了他们的权势,姜皇后出身与大贵族家庭,她的父亲是商朝国内四大贵族之首的东伯侯,实际也就是天下贵族的总代表;在这场以纣王为首的革新派和以四大贵族为首的贵族权奸的政治斗争中,姜皇后自然就成了第一个牺牲品。

    姜皇后死了,她的父亲也被杀了。那些腐败的贵族大臣们吓坏了,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又搬出了更厉害的招数,那就是利用拜神和祭奠祖宗的仪式,大搞信仰攻击,想利用朝歌万民之口,用舆论来迫使纣王就范,至少是天下人明了,纣王不给他们这些贵族优厚的权贵,就是胳膊肘往外拐,就是不敬祖宗。

    有如此荒唐虚伪的朝廷重臣,国家如何兴旺?纣王很想改变这种现状,但遭到大臣们尤其是那些国戚们的激烈反对,他只有用酷刑去镇压,这些权贵们不是动辄以祖宗规矩来教训纣王吗?纣王也把祖宗的刑具搬了出来,“炮烙”等大刑并不是纣王发明的,而是商朝的先王们就用过的,属于奴隶制社会的酷刑,被武王硬诬栽到纣王身上,无非是想证明纣王无道,他是在讨伐无道,而不是乱臣贼子。

    其实商朝酷刑见诸史料的还有断手、罚丝、劓殄等。《韩非子·内储说上》就说:“殷之法,弃灰于公道者,断其手。”至于罚丝,是专门适用于官吏贵族的一种刑罚,即判决向官府缴纳一定数量的丝,见之于《墨子·非乐上》。

    劓殄,就是后世之族刑,见之于《尚书·盘庚》的记载中。而在商代甲骨文中,还可见到与墨刑、劓、刖、宫、大辟等相关的记载,它们说明,商代已经有了后世称之为“五刑”的滥觞。

    其实在世界各国的奴隶制社会时代,种种酷刑屡见不鲜,包括中国的藏区,在解放前仍然沿袭着用竹筒剜掉逃跑农奴眼睛的酷刑。

    可笑的是这些当时用来制裁腐败权贵的国家刑典,竟然成了历代谏臣和文人墨客炮轰殷纣王的证据。试想,那么多的贵族大臣在纣王面前咆哮如雷,抵制新法,纣王除了用酷刑还能有什么办法?多少历史学家赞叹比干他们为国尽忠,不惧斧铖。实际上是老规矩快要崩溃的时候,他们已经疯了,他们的心早就变态。

    由于商朝的文字尚未成形,甲骨文不足以记事,所以殷纣王有那些革新措施我们无从知晓。但从周武王给他列举的罪状来看,我们至少能看出殷纣王有这几点先进思想:一、男女平等,比较尊重女性。二、不愿务虚,注重实际。有朴素的唯物论的倾向。三、不拘一格选拔人才,不论出身门第,唯才是举。一个奴隶制时代的君王,有这种思想,就是在世界上也是罕见的。令人极为痛心的是,他的这种先进思想最终被纲常的洪水所淹没。子辛(即殷纣王),这个奴隶制时代的杰出的君王,在摘星楼的烈火中化为灰烬。

    一代颇具改革家风骨的上古帝王,在腐败透顶的国内权贵和外来野心家的联合下,趁着商朝精锐部队远征害得国破家亡。

    太多的假设没有意义。但我总是固执地想,假如当时殷纣王(子辛)的政策真的得到施行,他的思想得到普遍认同,那么后来的中国会怎样呢?历史会不会少有很多战争和血腥呢?

    然而周武王的诽谤毕竟不能完全掩盖事实真相,他所做的一切还是留下了太多的破绽,也因此遭到了后世学真们的许多抨击。

    【以下为本文历史背景的参考资料】

    早自春秋以来,不少君臣将相、帝王伟人、专家学者就不断为受辛鸣冤不平。孔子的得意门生子贡说:“纣(受)之不善,不如是之甚也,是以君子之恶居下流,天下之恶皆归焉(见《论语·子张篇》)。”意思是说:“帝辛到底怎样坏,其实不是象传说的那样历害,与其他君王相比,只要他有错,天下的恶事恐怕就都归他了。”

    宋朝罗泌在《桀纣事多失实论》中认为:“帝辛大造宫殿,建造酒池肉林,宠信女色,囚禁贤人,残害忠良等罪恶,与桀的罪恶如出一辙,凡桀的罪,就是纣的罪恶,桀纣不分,这些都是把桀的罪加于帝辛……。”

    《史记》谓帝辛“重刑辟、有炮格(同炮烙)之法。”以及“脯鄂侯尸、剖比干心”等。之后,世人凭借司马迁的“一家之言”对帝辛的偏见流传离奇,称受德为暴君,似是杀人恶魔。

    到了晋·元帝时,豫章内史梅赜献奏孔安国传《古文尚书》,比《今文尚书》多二十五篇,又为暴君说增添所谓西周时代的文献依据。

    但事实上,居住在朝歌城中的老百姓在世世代代流传的故事中,不乏对帝辛曾经有过的功绩和英姿的称颂。“殷(商)朝六七贤圣君故都”碑的竖立,就成为了清朝顺治年间的一大壮举,当地百姓无不欢悦。

    如今,为保护殷都朝歌之物证,淇县有关部门将此碑移立到了摘星台公园内。朝歌是故都、是陪都的争论,似乎随着安阳殷墟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成功而嘎然止声,但人们仍寄希望于历史遗留在地下的文物能有新的发掘与发现,因为在历史发展进程中,人们对历史总是会有新的发现。

    【箓骑士的编者按】

    一、拜托各位不要从小说和野史里找历史证据,太不严肃了,真对历史感兴趣不妨去从史记以前的中华文献去寻求考证,司马迁在狱中写史记,缺少许多实地考证,所以他的历史书是不可全信的。

    二、、帝辛(纣王)是商末政治家、军事家、改革家,他的失败在于,改革政策伤害了“百姓(指贵族,平民没姓氏)利益”最后落得国破家亡,至于后世这些罪名,都是小人姬发和谤臣姜尚之流嫁祸的,为了掩盖事实真相,姬发还下令,焚毁了商朝历代的历史文献,残杀商朝所有的读书人(放心,那时读书人不多!),姬发为了掩盖自己谋反的污点,还下令把商朝的历代皇帝都称之为“王”,这样周王和纣王之争就从大逆不道的君臣之争,变成了平等争天下。

    三、我国最早的一部史书《尚书》中的《周书》部分,有一篇记录周武王伐纣的誓师词叫《牧誓》,那里面列举了殷纣王的三条罪状:一、只听信妇人之言。二、对祭祀这样的大事不闻不问。三、对自己的族人亲戚不加重用,反而对那些在周边地区获罪逃亡过来的人予以重任,扰乱商朝的政治。

    【牧誓译文节选】(想看原文的去网上搜索)

    “……母鸡早晨不打鸣,如果谁家的母鸡早晨打了鸣

    这个家就预定要衰落下去,

    如今的商纣王,只是听信美女妲己的话语

    不闻不问,甚至轻蔑地抛弃对祖先的祭礼

    抛弃了他作为先王的后裔

    不任用同宗的后辈和兄弟

    而对四面八方的逃犯和罪人,

    十分的仰慕和尊敬,以他们为师,

    虚心向这些人学习,信任提拔和任用之,

    让他们当上大夫或卿士

    让他们残暴虐待百姓(指贵族,秦以前平民没姓氏)

    在商朝国邦胡作非为,

    现在我姬发要恭敬地按上天的意志,

    来讨伐商纣……”

    直到秦始皇统一中国,才恢复了皇帝的称号,其实皇帝在商朝就有了,秦始皇并非始皇帝!只是周武王不想背负乱臣贼子的骂名,所以才下令坑杀商朝文人,烧毁商朝太庙和民间的一切文献记载,致使我们今天的人只能看到周朝以后的中华皇朝政治和历史,而秦始皇的焚书坑儒也只是效法周武王罢了,并把此举成为圣人做的事。58xs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