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前,襄樊市襄河南岸是一条小土埂子,这就是古襄阳有名的老龙堤。
老龙堤西起万山,东接襄阳城,全长约4.5公里,号称十里大堤。老龙堤建于哪个朝代无从考证,但历朝历代都在修补加固,它的悠久历史也是不争的事实。至今,襄樊的老人们大都知道一些关于老龙堤的传说。
传说在几千年以前,襄河水经常泛滥成灾。为了拦住河水,古襄阳老百姓日挑土筑堤,可总是屡筑屡垮,屡垮屡筑,就是修筑不起来。
一天,一个道人经过襄阳时看到襄阳人修堤情况,十分同情。于是,这个道人脱下草鞋,拆开绳子,一头拴在万山腰上,一头钉在城墙上,人们沿草绳填土筑堤,从此拦住了洪水。原来这个道人是个镇河神,他拆的草绳是一条老龙,后来人们就称老龙堤。
据《襄阳县志》记载:“相传修堤时,有老人取草曲折之形以授之,云‘如是则固’。语讫不见,人疑为老龙,堤成故以为名”。清末襄阳名士、翰要院编修王万总纂的《襄阳府志》中也说到老龙堤的来历:“堤以老龙名,不知自何时。询问士人云:堤累筑累圮。后遇一老人,折草为形,投之曰:‘堤如是筑,则固矣。’语讫,忽不见,人异之,则依草之曲折以筑,而堤乃告成。曰,此固我老龙所授也,因以名堤。”这段文字是说,告诉人们筑堤方法的老人,是一条老龙,因此就以老龙给堤命名了。
在襄阳民间还流传关于新堤和旧堤的故事,也与堤名来历有关。
相传大堤修好后,从南山来了一个白胡子老头儿,身穿白衣裳,拄着白龙头拐棍儿。老头儿走到一个年轻人面前,问道:“小哥哥,你说是新堤好还是老堤好?”
年轻人想,老堤是个小埂子,又窄又矮,新堤又宽又高,就说:“当然是新堤好。”刚说罢,老头儿不见了。
年轻人一句话坏了事。原来白胡子老头儿是玉皇大帝派下来的镇河神。仙界不知道凡间的事,镇河神听年轻人说新堤好,第二年就发大水冲跨了这条堤,人们只好又修。七月大堤又被冲垮。这样垮了修,修了垮,年年筑新堤,年年被冲垮。
有一年,襄河又涨大水,襄阳城房倒屋塌。水退了,人们哭喊着从山上冲下来,玉皇大帝在天宫听到襄阳百姓在哭喊,派镇河神来襄阳察看大堤,他问城门口一个老头儿:“老哥,襄阳人到底是喜欢老堤还是喜欢新堤?”“新堤是泡的,不结实;我们巴不得有个老堤哟!”老头说。“怪不得襄阳人说,劈柴劈大头儿,问话问老头儿。请老哥叫城里百姓都来,我帮你们做一条堤,能万年不垮。”
镇河神把手中的龙头拐棍往地下一横,那拐棍成了一条大白龙,拿起一根铁桩,往龙头上一钉,他又扯一把稻谷草,揪住龙尾巴就往上续,拧起草绳子来。稻谷草往龙身上一续,都变成龙身了,只见镇河神将龙尾拴在万山脚下,然后让全城的老百姓往龙身上填土、修堤。
堤修好了,人们怕堤下的白龙复活,就在龙头上盖了座老龙庙,龙尾巴上修了座保堤寺,堤中间盖了个太子庙。从此以后,河堤再没有垮过。 多年后,新堤成了老堤,本地人就叫它“老龙堤”。 (市档案馆供稿)
从襄樊市区往北行15公里许,有一个乡镇叫伙牌镇,属于襄阳区管辖。过去,伙牌镇管辖面积非常大,有种说法是,从七里河上的小石桥往北,都归伙牌管,就连现在的高新区,过去都曾归伙牌管辖。伙牌因此一度成为襄阳地区的重镇,是进出襄樊的北大门。然而,关于伙牌镇的来历,却鲜有人知道。记者曾参与伙牌镇镇志的修撰,搜集到有关伙牌来历的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是,过去伙牌因水源丰富,物产富饶,而经常受到附近一些盗贼的侵扰。有一年,外地的一伙强盗决定在晚上对伙牌村进行洗劫。村民得到这个消息后,都惶恐不安。这时,村里的族长召集大家想办法,怎样才能赶走盗贼,但都没有想出好办法。就在大家都准备收拾金银细软出逃时,一名刚搬来的外乡人出了个主意。当天晚上,村里人便在村子四周点燃柴草,将村子照得灯光通明,村子里不管大人还是小孩,都高举着火把在村子里走动,一些人还把锅碗瓢盆敲得惊天动地。结果,蜂拥而来的盗贼还没走到村子边,就被这种气势吓得落荒而逃。后来,族人为了感谢这个外乡人,便在村子边竖立了一块石牌坊,专门记载该村用火退敌之事。后来,石牌坊日久残破,但牌子上的“火”字却清晰可见,便被人们呼之为火牌,后来以讹传讹为伙牌。另一种说法则更为悠久。据说,古时候,行军打仗传递军情时,传令要手持三个牌子,分别为红牌、黄牌、白牌,以示紧急程度。而过去,伙牌这里曾设立了一个小驿站。有一年,一个传令,行至伙牌换马后继续跑往下一站时,不慎在此处将用来传令的红牌落下。等到传令到达传令地点时,才发现红牌丢失,结果因此丢命。后来,家人将其尸体拉回时,找到了落下的红牌,便将人、牌一起葬在这里。后来,人们一经过此时,就谈起红牌的故事,因为红和火意思相近,便讹传为火牌,最后定名为伙牌。后来,伙牌建镇时,并没有建在伙牌,而是建在了伙牌北边约三公里处的郜营,这是因为伙牌地势低洼,不适合建镇。因此当地又有个说法,叫“伙牌是个洼儿,建在郜家眼儿”。因为伙牌名气比较大,建镇在郜营后,便称之为伙牌镇。
襄阳鹿门山的传说
作者:湖北省政协文史研究会理事、襄阳区政协常委、文史委主任常旭鹿门山,原名苏岭山,位于湖北省襄樊市东南15公里处的襄阳区东津镇境内,与岘山隔江相望。鹿门山林木昌茂,葛藤缠绕,泉水清澈,幽邃寂静。登上山顶,极目远眺,别有一番情趣,定会亲身感受到唐代田园诗人孟浩然“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的意境。孟浩然长期把鹿门山作为隐居之地,并留下了“渐至鹿门山,山翠微浅。岩潭多屈曲,舟楫屡回转”和“山寺鸣钟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等千古绝唱。历史上凡来襄阳的文人墨客大都慕名前往游览。被誉为“唐宋诗词八大家”之一的宋代进士曾巩巡游苏岭山时,曾写下“不踏苏岭山,虚作襄阳行”著名诗句。据《清·襄阳府志》记载,东汉建武年间,光武帝刘秀带领侍中郎习郁,巡游苏岭山一带。间,君臣二人梦见苏岭山神前来护驾,刘秀遂封习郁为襄阳侯。习郁到任后,诏令督工,建修寺庙于苏岭山,以示崇极。竣工之日,又令工匠雕石鹿一对,卧置寺门左右,寺祠故称“鹿门寺”,老百姓称它叫“鹿门庙”。随着烧的人越来越多,一座小庙发展成一座寺院,苏岭山也因“鹿门寺”演变成为“鹿门山”。到西晋时,“鹿门寺”更名为“万寿宫”。从唐代开始又恢复为“鹿门寺”至今。在魏晋南北朝至唐宋时期,鹿门寺发展成中国境内规模较为宏大的佛教圣地。宋代政和年间(公元1111年至1117年)最为兴盛,“闻风受教者千里云集,一时火不断”,有佛殿、僧寮、斋堂、方丈室等房屋537间,和尚100多人,现在还留有和尚开垦的稻田100多块。东汉末年,襄阳名士庞德公在鹿门山躬耕,荆州牧刘表多次邀之入仕而不受,后携儿老小隐居鹿门山采药治病,济世救人,蜀国丞相诸葛亮,以及司马徽、庞统都曾拜师庞德公于鹿门山,并分别获得“卧龙”、“水镜”、“凤雏”的封号。三国时期,项羽曾屯兵鹿门山、霸王山,自封“楚霸王”。唐代名僧处贞、丹霞、法灯禅师都出身鹿门寺,并当过鹿门寺主持。唐代著名诗人、中国杰出文学家孟浩然,家住汉江东岸孟家巷,前半生主要隐居鹿门山攻读,隐居遗址就在鹿门寺主殿的一间偏房里。孟浩然博览天下群书,为后人留下《登鹿门山怀古》、《归鹿门歌》、《晓》等263首著名诗篇,其中,山水诗170多首,“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来风雨声,落知多少。”(《晓》)因写入中小学课本而家喻户晓,人人皆知。同时,孟浩然还善交四海贤士,李白、王维、王昌龄、张九龄、张说、张子容、崔国辅、王迥、万七、张五等都是他的至交,并在鹿门山相会过。到唐代晚期,著名诗人、文学家皮日休也曾一度隐居鹿门山攻读。庞德公、孟浩然、皮日休先后隐居鹿门山,开创了“鹿门三高傲帝王”的誉,为纪念此三人,明代在鹿门山建了“三高祠”,祠内塑像。明代石刻本《下荆南道志之四》中记载:“鹿门山,襄阳县东南三十里,汉光武梦苏岭山神,命习郁立祠,因刻二石鹿夹道竦山寺如门。山上有清泉,茂林映带左右。庞德公居焉,后唐庞蕴皮日休孟浩然亦俱隐此。”宋代名将张顺、张贵二人在鹿门山、霸王山安营扎寨抗金,保卫襄阳。清朝乾隆60年正月,鹿门寺法师息波打死老虎,为山除害,山民欢呼雀跃,为打虎英雄树碑立传,记载此事的“伏虎碑”仍在鹿门山保存着。鹿门山文脉连绵,气贯古今,被专家学者誉为“一座诗化了的古诗山”、“一座神化了的生态佛山”、“一座人格化了的傲帝隐山”、“一座史化了的三国奇山”。 因为以后要写到襄阳之战,是天下第一系列的<<剑>>,所以现在就引一些文,触发一下感受和哪里的传说.
(END)
江剑
正文下一章,竹林之战.58xs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