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攻城


本站公告

    随即陶大勇就闻到了一股浓浓的刺鼻味道,他刚想起身去看。就听见外城墙上有人喊:“是火油,汉军要火攻,兄弟们准备灭火!”

  他不是在可怜那些快要死的人,他是想到了自己。如果自己也受了伤,命运只怕也会和城下的那些人一样。自己的两个儿子还小,要是自己死了,不知道他们的妈妈能不能养活他们。陶大勇心里只求他们的妈妈不要太心狠,用他们去换别家的孩子来吃。

精彩内容结束  第十三章攻城

  汉元789年4月15日上午八点,几位暴熊军团左师的指挥官们,正站在一处小山坡顶,眺望五里外的国内城。

  国内城是当年高句丽国除平壤之外的第二大城市,圣祖在下令讨伐高句丽时,国内城的高句丽军死守了三个月,直到粮草耗尽才被汉军攻下。高句丽在此丧失了七万军队,以及二十万平民。

  自那战后,高句丽人便放弃了国内的所有城池,全部撤入群山林海。就连国都平壤也弃而不守,因为平壤的坚固程度,远远比不上国内城。

  国内城现在还称为城,是延续了以前的叫法。从三百年前帝国占领国内城后,就已经将它改建为军事城堡,里面没有再住平民。

  帝国将国内城改建为城堡,是因为这里的地形险要。渡过渌江后,这里有一条主要进入辽东四郡的大道。

  这条道路是沿山脉间较宽阔之处修建,路况可以与驰道相媲美。进出辽东四郡,这里是主要的通道之一。

  国内城城堡很大,战时可以容纳作战人员五到六万人。不过,平时只有一营乙等军团在此驻守。

  高句丽发生暴乱后,二万高句丽叛军乘城堡内汉军还没有接到通知,就迅速占领这里,杀死全部守军。后来李存志又派来了三万人,妄图凭借城堡的坚固,抵抗汉帝国的讨伐大军。

  现国内城中有叛军五万六千人,他们与城外的汉军暴熊军团左师以及飞骑军的一个轻骑团,对峙了一个多月。

  在这一个多月里,暴熊军团没有猛攻城堡,只是凭借着投石塔和弩炮的掩护,填平了国内城西城外的护城河。

  暴熊军团的一万一千名武士和飞骑军五千名轻骑,就吓得五万多守军一个多月不敢出击一次。

  这不是叛军的将领们胆小,而是双方实力真实体现。如果野战,哪怕有十万叛军也不敢轻言能击败城下的汉军。

  双方无论从素质、装备、士气、作战经验上比较,高句丽叛军都远远不是汉军的对手。他们只能凭借着国内城高大的城墙,才能有一丝战胜汉军的把握。

  国内城的叛军将领也知道,汉军的主攻方向是西城一带,也将守军大部放到了西门。

  北城和南城外,是飞骑军的骑军营地。他们不会参与攻城,所以城内也只放了几千人监视骑军的动静。

  东门外,没有汉军营地。帝国军队在包围任何敌方城池时,都会采取“围城必阙”的战术,所以叛军们也很放心没有多注意这面。

  今日天刚刚亮,国内城的守军就注意到西门外暴熊军团有异动。汉军整整一个团的步兵已经在营地外布好阵型,八百人一营组成一个方阵,五个巨大的方阵整整齐齐的排列在离城四里的地方。

  守军将领得知消息后,立即组织兵力上城墙,准备迎接汉军的进攻。现在城墙上已有一万守军严阵以待,神情紧张地看着城外四千暴熊军团的武士。

  在暴熊军团的列阵同时,飞骑军的轻骑也在北城和南城外列阵完毕。

  看到这个情景所有高句丽将领都知道,今天汉军将会发起总攻。他们高声鼓舞着自己的手下士卒,让士卒们的士气提到最高点。

  士卒们也知道,城破的后果,也鼓起了自己的全部勇气准备迎接汉军即将发起的进攻。

  守军也有优势,他们还有将近三万预备队,如果城墙上的守军一旦伤亡过大,他们将随时上城墙接替防守。而城外汉军总共不到两万,一旦攻城受挫,将无力发起再次进攻。

  但守军们也有劣势,城内缺少大型的守城器械,没有弩炮,只有十台投石车和五十具大型弩床。按照平日驻守人员的情况来看,这已经是装备得非常精良。但现在仅仅用这些守城装备来对付装备更加精良的帝国甲等军团,无疑显得寡不敌众。

  除了投石车和床弩外,守军还有一千具强弩,这已是守军能收集到的最大极限。为此,他们把大江郡内几乎所有的守备队手中的强弩都集中到了这里。

  箭羽也有十五万枝,看似很多,其实投到每具强弩上的也不过只有一百五十枝。强弩的箭羽都是属于重箭,箭长在九十公分以上,箭头呈菱形,箭头长度两到三公分。

  这样的重箭,如果在射程内被射中,重伤、死亡的几率各占一半。由于重箭的生产基地都在帝国内地,辽东四郡没有能力制造,十五万枝重箭用完,守军只能用普通箭支代替,但射程及威力都会大大降低。

  这种强弩唯一的缺点就是拉弓上弦太耗时间,射击速度远远不及弓箭快。为了发挥强弩的最大威力,守军的强弩手是从几万人里挑选出的佼佼者,而且每名强弩手都配备了两到三名后备人员,以防作战中强弩手阵亡,弩弓失去作用。

  为了节约箭支,守军将领们在城墙上来回走动,大声提醒强弩手们要尽量瞄准后再射击,争取做到发一箭杀一人。

  陶大勇紧紧握着手里的弩弓,神情紧张的看着城外的汉军队列。他旁边是同村的许柱,也是他的后备人员。许柱也很紧张,手一直在衣衫上擦着,口中喃喃自语,不知在唠叨着什么。

  “大勇,你说我们能挡住汉军的进攻吗?”陶大勇正专心留意汉军时,许柱突然问道。

  “应该能吧!他们毕竟只有万余人,我们就是三个换他们一个,他们也攻不进来的。”陶大勇不仅是在安慰许柱,同时也是在安慰自己,他也不能确定就能守住。

  “是啊!我们这么多人,他们怎么可能攻上来。”许柱虽也这样说,但从他的神情上看,明显是信心不足。

  “柱子,等会交战时机灵点,不要让汉军的箭给射中了。”陶大勇转头对许柱说。

  他和许柱从幼儿时就在一起,一起上学,一起没有考上大学,一起回家种地。这次征召挖掘河渠劳工时,他们又一起被选上。

  陶大勇和许柱在劳工发生暴乱时,没在事发现场。他俩在另外的一处工地上,不过暴乱消息传来后,他们被裹挟进了新成立的高句丽军队,成了一名正式的高句丽军人。所在部队成军后,就被派到国内城驻守。

  前几日护城河刚刚解冻,汉军就走出了营地。那时,陶大勇及其同伴们的信心明显比现在强,他们士气高昂的准备迎接着汉军的攻城。

  只是汉军并没有攻城,而是在几十台投石塔和攻城塔的协助下,用土填平了护城河。在那一战里,陶大勇第一次看见汉军重型武器的模样及威力,自信和士气大幅下降,战前能坚守国内城至少数月的想法也开始动摇了。

  今天他还没有看见那些重型武器,不知道汉军又再用什么诡计?陶大勇正在胡四乱想时,城外汉军的百余具号角同时吹响。嘹亮的号角声,响彻国内城上空。

  “全体准备!上箭!”陶大勇所部的将领,在号角响起时高声下达备战命令。陶大勇和城墙上的强弩手们,立即拉开弓弦将重箭装上,平举着准备射击。

  城外排列整齐的五个汉军方阵在号角响起的同时,开始缓缓地向前移动。陶大勇的呼吸急促起来,心脏剧烈地跳动着。他看见了汉军的重型攻城武器,这时从山坡后转出。

  最先出现的是二十座攻城塔,它们的身高在二十米以上。基本和陶大勇所站在的国内城内城墙一样高,外表黑乎乎的。

  前几天,陶大勇初次见到它们时,还以为它们是桥板车。可当见到塔上十五层内,都射出弩炮时,才知道它们是攻城塔或者叫井籣。

  后来他听一个队里的将领讲,这些塔外面是先铺了一层生牛皮,牛皮外面再铺上一层薄铁皮,最外面是出战前用湿土覆盖的一层泥土。这样的三层防护,城内除了投石车以外,再没有武器可以严重的伤害它们。它们的防护可以抵挡住弩床的射击,甚至连火箭也不惧怕。

  攻城塔推进的速度很慢,塔下部有八个巨大的木轮,需要三、五百人才能推动它们前进。它们行走的地方,也是这几天汉军在不断加固地面的几条通道。

  相比之下,投石塔行进速度要快上许多。投石塔没有攻城塔高,高度只有攻城塔的三分之一,因为里面是中空,所以重量远远轻于攻城塔,下面只有四、五十人就能快速推动。

  每辆投石塔后面都跟着一辆吊杆车和为数众多的马车,陶大勇几日前见识过投石塔的发射过程,知道吊杆车和马车都是为投石塔服务的后勤队。

  投石塔不到二十分钟就赶上了前面的武士队列,速度也缓慢下来,跟随队列向城墙推进。

  就在这时,陶大勇看见了两个巨大的攻城塔从山坡后推出。所有看见它们的城上守军,几乎同时倒吸了一口冷气。

  两座巨型攻城塔下面是如蚂蚁般黑压压的汉军,口里喊着号子用力推着它们缓慢地移动。看样子每座塔下至少有上千人在推,虽然它们的体形比最先出现的那些攻城塔要大上许多,也要笨重上许多。但是它们巨大的身体内,至少能容纳数百人在里面作战。

  陶大勇的眼神很好,离得那么远,他也看见了两个巨型攻城塔下部装的巨大破门槌,破门槌前方金光闪闪,一看就知道是包着厚厚的铜皮。

  巨型攻城塔最上面一层是平台,一个十余米的高大木板遮挡在前方,上面也是黑乎乎的一片。木板挡住了平台,就是接近城墙,陶大勇也知道自己手中的弩箭也射不穿那些涂了泥的木板。接着陶大勇又看见木板两边是用粗大铁索拉着,由此推测具有收放的功能。

  这是集井籣、冲车、桥板车为一身的新型攻城武器,不仅陶大勇没有见过,就是城里原身居帝国地方守备队的军官们,也从未听说过有这样的武器。

  随着它们的出现,守军们已经无视在它们身后一起出现的二十余辆冲车。虽然冲车的身形也很巨大,但与这两座巨型攻城塔比起来,就象幼儿与巨人之间的差别。

  城墙上的所有人都在想,这样的庞然大物,汉军是怎么造出来的?又是怎么运送上来的?看着那两座身高明显超过城墙许多的攻城塔,守军们的信心再次受到严重的打击。就连城上督战的将领们,也是被惊得目瞪口呆、不知所措。

  陶大勇的手已经开始发抖,面对这样的庞然大物,谁也会禁不住的在心里害怕。不管那两座攻城塔在实战中的效果如何,只是它们的出场就能震慑了所有人,从这点上讲,它们可以算是一种成功的武器。

  当城上所有守军的目光都集中到那两座巨型攻城塔时,前面汉军武士队列和投石塔已经停了下来。在一声声命令中,投石塔开始固定车轮,准备发射阵地。

  城上的守军只有眼睁睁看着汉军排兵布阵,一筹莫展。汉军布阵之处离城墙两里,这个距离,正好是在城内的投石车的射程之外。

  几日前,汉军就是靠着投石塔的掩护,以很小的伤亡,就填平了护城河。

  对此,守军将领毫无办法。汉军投石塔的射程超过城内的投石车,在上次的交锋中,城内投石车刚刚发射了几枚石弹,就被城外汉军的投石塔压制住。幸亏转移阵地及时,才避免被摧毁。自从知晓了汉军投石塔的射程后,守军基本上没有再使用过投石车。

  汉军投石塔发射阵地刚刚准备好,远处的号角吹响。汉军投石塔后面的吊杆车开始工作,往投石塔上装填投弹。

  “注意隐蔽!准备沙袋灭火!”城墙上的守军将领们又开始下达命令。陶大勇转头看看自己身后不远处的二、三十个沙土袋。它们整整齐齐地堆放在内墙跺下,需要的时候可以迅速的使用它们。

  “呜……”的几声怪异的声响,出现在陶大勇上空。他立即回转头看,只见天空中,几个黑影呼啸着飞来。

  陶大勇下意识的蹲下身子,将自己藏在城墙垛后面。不过他的担心是多余的,飞来的黑影没有砸到内城墙上。七、八个巨大的石块,都落到外城墙的城门口附近,其中有两块砸中了城门上的外城墙体。

  石块击打到城墙上时发出的剧烈响声,惊天动地,所有守军的心都跟着在颤抖。巨石激起的灰尘落下,守军们发现伤亡并不是很严重。只有十余名倒霉的家伙运气太差,直接被那两块巨石击中,血肉模糊的倒在城墙上,周围的人虽然被震得七晕八素,但不久后还是能摇摇晃晃的站起来。

  陶大勇努力平息着自己紧张的心情,心里默默的祈祷着,希望老天爷开眼,不要让巨石砸上。

  “大勇,要是你还能回家,记得给我娘捎个信,说我不能为她送终了。”许柱低声对陶大勇说,话音里带着一丝哭腔。

  “柱子,你要是能出去,就对你嫂子说,让她赶紧带着孩子逃进山里。以后找个人嫁了,只要能把我的两个孩子抚养成人就行。”陶大勇本来想鼓励许柱不要灰心,可是话到了嘴边儿,就不由自主的变了。想起自己的妻儿,陶大勇的眼睛也模糊起来。

  “嗯!我知道了,大勇我的好兄弟,保重吧!”许柱说完后,没有再看陶大勇,握紧手里的刀,向外观望。

  陶大勇悄悄抹了把眼泪,止住心里的悲伤,也紧握着手中的强弩,双眼紧盯城外的汉军阵地。

  “呜……”怪异的声响再次的出现,比第一次的声响更大,二十座投石塔几乎同时投出了巨石。

  就在陶大勇又缩头躲入城墙垛后时,剧烈的撞击声再次出现。剧烈的响声和大地的颤动,几乎令陶大勇相信外面的城墙已被砸垮。

  等声响过去许久,陶大勇才敢起身探出头去看。还好外城墙还矗立着,虽然面貌已经改变许多,墙上的垛口基本上没有了,城墙上的颜色也变成了鲜红色,可是城墙还依然挺立着。

  外城墙上,上百名受伤的守军在惨叫着,凄惨的叫声让陶大勇的面部皮肤抽动着。外城墙内侧城下的预备队,开始登上外城墙,一些人躬身而行,一些人趴伏在血水中,一些人架拖着伤员下城。

  被抬下城墙的伤员大多数都受了重伤,下城后被扔在墙边没人再去管,只有少数轻伤者,还能得到大夫的治疗。听着重伤员垂死发出的惨嚎声,陶大勇的眼泪又一次流了下来。

  他不是在可怜那些快要死的人,他是想到了自己。如果自己也受了伤,命运只怕也会和城下的那些人一样。自己的两个儿子还小,要是自己死了,不知道他们的妈妈能不能养活他们。陶大勇心里只求他们的妈妈不要太心狠,用他们去换别家的孩子来吃。

  就在陶大勇完全沉寂在悲伤中时,他猛然被人拉倒。“不要命了大勇!汉军的投石塔又发射了!”许柱的话还没有说完,物体碰击墙体的声音再次出现。不过,这次的声响不同前两次那样沉闷,而是象是打破水缸发出的声音清脆刺耳的声音。

  随即陶大勇就闻到了一股浓浓的刺鼻味道,他刚想起身去看。就听见外城墙上有人喊:“是火油,汉军要火攻,兄弟们准备灭火!”

  “火油?”陶大勇心里一震,他知道这种油是产在汉帝国的西部。最初帝国西部有一两个州地面上流出这种油,黑黑的、稠稠的大家也不知道是什么东西。偶然的机会当这种油遇见明火时,大家才知道它的可怕。

  燃烧起来的黑油,人们就是用尽了方法,也不能将它扑灭。只有等遇到长时间的大风或者暴雨时,才能停止燃烧。幸好那里基本上是沙漠地带,不然这样的大火还不知道,要摧毁多少森林和草原。

  虽然这种油只具备破坏力,但却被帝国的军队看上。于是后来利用它制造出了不少威力强大的武器,火油弹就是其中的一样。

  这种油被沾到身上,遇见火苗,就会迅速的燃烧起来,就是用水浇也难以将它熄灭。只有用沙土的覆盖才略有效果,但被烧过的人,是很难存活下来的。

  就在陶大勇还在惊讶时,外城墙上又响起凄惨的喊叫声。他忍不住伸出头去看,只见天空中几个巨大的火球正向着城墙飞来。

  ~~~~~~~~~~~~~~~~~~~~~~~~~~~~~~~~~~~~~~

  这章主要介绍古代的攻城器械,希望大家不会看着太烦。我列举一些古代的攻城器械,都是查过相关的资料,历史上确实出现过的。只不过出现的年代不一样,不过既然是YY,也就不管这些了。58xs8.com